貯茶、泡茶種種
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出茶葉的地方,愛吃茶是不算稀奇的。杭州人叫茶葉,但離開杭州幾十里路的武康、德清一帶,就不叫茶葉,而叫“茶釀”了。這個叫法,可能是古已有之,因而我想起宋代人吃茶的事了。如蔡襄蔡狀元進(jìn)貢的大龍團(tuán)、小龍團(tuán)等等,如王婆子賣茶七寶點茶等等,似乎都和明代以后的吃法不同,因而把茶葉叫成“茶釀”,似乎還同古老的宋代人吃茶有些關(guān)系。究竟如何,這還有待于進(jìn)一步專門考證,這里先撇開不談,回過頭還說茶鄉(xiāng)人吃茶。在出茶葉的地方,人們很少到茶葉鋪買茶葉,即使不是自己家炒的,在街上向鄉(xiāng)下人買點本山茶葉,也比茶葉鋪便宜得多。最好能買到野茶,那就更香了。野茶就是山坳間野生野長的。講究喝茶的人,特地要買這種野生的。
新茶葉下來,人們要多買幾斤,但一下子又吃不了,只能慢慢吃。因而收藏茶葉,就是很重要的事了。茶葉要干燥,最怕潮濕。所以貯存茶葉的容器中,必須放一包生石灰在上面,有潮氣進(jìn)來,便被石灰吸收了。茶葉又最怕串味,千萬不能和有其他氣味的東西放在一起。老年間家庭放茶葉的容器是茶葉罐,近一尺高的大肚小口瓷罐,上有小圓蓋,長條案上左右要擺一對??季康某苫⑷f歷窯的藍(lán)花茶葉罐,在五十年前,一對就值五六百元現(xiàn)大洋。現(xiàn)在當(dāng)然就無法論價了。還有一種錫做的茶葉罐,海棠形的,腰圓形的,上面有博古,漢瓦文“延年益壽”等花紋,口部兩層蓋子,很雅致,也很實用。至于馬口鐵壓制、上面噴漆的花花綠綠的茶葉筒,那該是很粗陋的庸俗的東西了。
一般人家喝茶,杯中放一撮茶葉,開水一泡就完事。稍講究些,便要用蓋碗泡,敞口碗,上有蓋,下面還有茶托。泡時開水先倒少許下去,謂之“點”,然后再倒到碗邊處,謂之“泡”。不能倒?jié)M,“酒七茶八”,適可而止。再要講究,那就近于“茶道”了,要有很多步驟和專門學(xué)問。據(jù)明人文震亨《長物志》記載,有“洗茶”、“候湯”、“滌器”、“擇炭”等等步驟。一個“候湯”,還要分“緩火炙、活火煎”一沸、二沸、三沸等差別。開水叫湯,還分“湯嫩”、“湯老”。這都是烹茶的高級學(xué)問。在現(xiàn)今生活中還有其痕跡,如上海老虎灶把燒開后不再翻滾的開水叫作“停湯”,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