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之渙

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 作者:(唐)李白 等著,雅瑟 主編


王之渙

詩人名片

王之渙(688—742)

字號:字季凌

籍貫:并州(山西太原)

作品風格:大氣磅礴,意境開闊


詩人小傳:王之渙出身普通官宦家庭,幼時聰明好學,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受人誣陷攻擊,辭官而去,在家過了十五年閑散生活。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他在職期間以清白、公正著名,不久染病,卒于任所,終年五十五歲。

王之渙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與王昌齡、高適齊名,尤其善于寫邊塞詩。他的詩歌散失嚴重,今僅《全唐詩》存其絕句六首。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

①鸛雀樓:樓名,舊址在山西永濟縣西南,樓高三層,向下緊臨黃河,向前可以望見中條山。因為常有鸛雀在此樓停留,故得此名。②白日:白天的太陽。盡:消失,落下。③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望到很遠的地方。④更:再。


這是詩人登上鸛雀樓極目遠望時寫成的一首詩,表現(xiàn)了他超凡的心胸抱負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句是詩人登樓后所見到的景象?!鞍兹找郎奖M”寫的是詩人看到的遠處山景。詩人只見一輪金光閃閃的太陽沿著遠方的崇山峻嶺緩緩下落。接著詩人又寫到黃河水——“黃河入海流”,詩人看到黃河水洶涌澎湃,直奔向大海。這里詩人看著黃河奔流向遠方,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看到黃河流入大海,可見這是詩人由此及彼聯(lián)想到的,詩人想象的意境和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結(jié)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渾然一體。詩人視線由西轉(zhuǎn)向東,由近望到遠觀,由地面到天邊,視角不斷變幻,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氣勢磅礴、雄渾壯闊的山河景象,同時,這些生動的描寫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場面一片遼闊,心境也變得開闊。詩人用語簡樸淺顯,高度概括了場面的景象,烘托了場面的氣勢。同時,這幅燦爛輝煌、流光溢彩的畫面,不是一成不變的,“盡”、“流”兩個字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充滿了蓬勃生機。

第三、四句寫的是詩人心里所想的,“欲窮千里目”,意思是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直到目力無法達到的地方。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對未知領(lǐng)域積極探求的渴望。而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方法就是“更上一層樓”。這里的“千里”、“一層”都指的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的空間范圍。“欲窮”、“更上”則是詩人胸懷遠大抱負、積極進取精神的體現(xiàn),這四個字、兩個詞里包含的是詩人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和憧憬。這兩句既沒有脫離登樓這個實際點,和一、二句緊密聯(lián)系,同時又一語雙關(guān),用再上一層樓,道出了高瞻遠矚、站得高就能看得遠這個生活哲理,也體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精神和豪邁的胸襟。三、四句承接上兩句自然流暢,又表達出了新意,寫得很是巧妙,同時,含義深遠,發(fā)人思考。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詩人將自己的胸襟和抱負、人生哲理全部完美融入景中,沒有一點瑕疵和缺憾,天衣無縫,絕妙至極。此詩前四句,“白”和“黃”相對,“依”和“入”相對,結(jié)構(gòu)工整,氣勢雄厚,雄勁有力。

alt

后人點評

宋人沈括: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篇,能狀其景。(《夢溪筆談》卷十五)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注】

①涼州詞:是涼州歌的歌詞,又名《涼州歌》。是當時流行的曲子《涼州詞》所配的唱詞。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diào)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②遠上:遠遠直上。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213cm或264cm。④羌笛:羌族的一種管樂器。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楊柳:指《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折楊柳比喻送別?!对姟ば⊙拧げ赊薄分杏校骸拔粑彝?,楊柳依依。”⑤春風:這里比喻朝廷的關(guān)懷。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從西域輸入的玉石從這里經(jīng)過,所以得此名。玉門關(guān)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稘h書·李廣利傳》中記載,西漢時,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西域,常年作戰(zhàn)死傷無數(shù),于是向皇帝請求撤回,漢武帝大怒,阻斷玉門關(guān),下令:“軍有敢入者,斬!”


詩人初到?jīng)鲋?,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fā),寫成了這首表現(xiàn)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xiāng)情懷的詩作。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主要寫的是詩人遠眺到的涼州一帶景象。洶涌的黃河水奔騰而去,遠遠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飛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環(huán)抱中的一座座戍邊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表現(xiàn)了荒蕪的邊疆環(huán)境。這兩句描繪出了祖國山河的雄渾壯闊,也體現(xiàn)了戍守邊防地區(qū)戰(zhàn)士們蒼涼而荒蕪的境況,為整首詩勾勒出了一個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的環(huán)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xiāng)之愁。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本吞岬搅诵腥伺R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nèi)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guān)里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里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xiāng)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這里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guān)懷到達不了這里,所以,玉門關(guān)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guān)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筆調(diào)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并不消極頹廢,表現(xiàn)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意的表現(xiàn)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后人點評

《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