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詩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
字號:字浩然
籍貫:襄陽(今湖北襄陽)
作品風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挾異
詩人小傳:孟浩然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隱居鹿門山苦讀。壯年曾游歷長江地區(qū)。開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陽求取功名,但一無所獲。三年后,他離開洛陽,漫游吳越。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來到長安求取功名,不第。于是在京城逗留,期間和王維、王昌齡結(jié)為好友,據(jù)《新唐書》中記載,王維曾私邀他入內(nèi)署,恰逢唐玄宗來到,孟浩然驚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jù)實稟報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來,出來后,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唐玄宗很不高興,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此將他放歸襄陽。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后,征孟浩然為從事。他任職大概一年左右,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在襄陽和孟浩然相聚,當時孟浩然身上生有惡瘡,因縱情宴飲,“食鮮疾動”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一生經(jīng)歷比較簡單,詩作的題材也不寬,但具有獨特藝術造詣。其詩主要寫山水田園生活和行旅等內(nèi)容。多抒發(fā)詩人憤世嫉俗和表達個人感懷。五言居多,現(xiàn)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六十多首。
春曉①
春眠不覺曉②,處處聞啼鳥③。
夜來風雨聲④,花落知多少?
【注】
①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②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③聞:聽到。④夜來:夜里。
這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寫的一首描寫春天的優(yōu)美作品,表達了他對春天的熱愛。
詩人取景獨特,不像一般的詩文那樣寫看到的或聽到的春天景色,而是從自己在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那刻所聽到的聲音切入,抓住春天特征,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和憐惜之情。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詩文開頭寫詩人在春季里睡得正酣暢,天已經(jīng)大亮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屋外到處是鳥兒的歡鳴聲。詩人僅用了這一句描寫來表現(xiàn)充滿生機的春曉景象,但我們可以想象鳥兒在飛躍鳴叫,窗外的春景自當非常熱鬧,定是一片春光明媚。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愉快的心情,和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看到此情此景,自然會讓詩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他在昨夜還朦朧中聽到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昨夜的那陣風雨,搖落了多少花兒呢?詩人好似對風雨有絲絲抱怨。昨夜的風雨應該是清風細雨,所以才使詩人睡得香甜酣暢,春雨將天空清洗一新,這應該讓他很感激春雨,但是,春雨雖小,在詩人看來,它畢竟是搖落了春花,所以詩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見他是多么的珍惜春光。
這首五言絕句,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詩趣,親近自然,語言明白曉暢,讀來瑯瑯上口,因此被人們廣為傳頌。
后人點評
《唐詩箋注》:詩到自然,無跡可尋。“花落”句含幾許惜春意。
過故人莊①
故人具雞黍②,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③,青山郭外斜④。
開軒面場圃⑤,把酒話桑麻⑥。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⑦。
【注】
①過:拜訪,看望。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②具:準備,置辦。黍:黃米做的飯。③合:聚攏,連成一片。④郭:本義指城郭,這里指村莊的四周。斜:傾斜。⑤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屋。場圃:打谷場和菜園。⑥桑麻:桑樹和麻。這里指代莊稼。⑦就菊花:欣賞菊花。就:赴,這里指欣賞。
這是詩人在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鄉(xiāng)村老朋友那里做客時寫的一首詩。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詩人卻寫得充滿了情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頭兩句寫詩人被邀請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請詩人到他田莊里去?!肮嗜恕北砻髟娙瞬皇堑谝淮稳ヅ笥鸭摇!熬唠u黍”邀請詩人,表明兩人是老友之間的往來,沒有客套和排場,這兩句詩人沒有一點渲染之色,提筆而就,簡單自然地寫入主題,淳樸、親切。這樣的開頭,讓人感覺輕松、自然,具有很好的引導下文作用。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描寫的是詩人去朋友家途中見到的山村景色。綠樹茂密,連成一片,環(huán)繞著村莊,村莊外,有連綿的青山橫斜著。詩人寫了近處村子綠樹環(huán)繞,自成一統(tǒng),接著又宕開一筆,寫遠景,將空間范圍擴大,讓人眼前變得開闊,使村莊不顯孤單。這兩句詩形象地勾勒了村莊美景,一幅清淡的水墨畫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意境優(yōu)美、景色幽靜,其中也流露出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五、六兩句寫的是在朋友田莊里飲酒閑談的情景。詩人面對著開闊幽美的打谷場和菜園,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一邊飲酒一邊和朋友談論莊稼農(nóng)事,氛圍非常親切自然,充滿生活情趣。詩人和朋友本來是在屋中飲酒交談,而“開軒”二字把外面的景色映入到戶內(nèi),使空間變得開闊,人們的心境也豁然開朗,怡然自得。在這樣開闊、舒適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說說農(nóng)事、聊聊家常,自然是心情舒暢而愜意的。這兩句田園氣息濃烈,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青山綠樹下的小村莊就在眼前,好像能聞到鄉(xiāng)土的清新氣息,詩人和朋友話桑麻中的歡笑聲好似就回蕩在耳邊。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結(jié)尾這兩句寫詩人離開朋友莊園的情景,詩人在離別時候和朋友約定,待到重陽佳節(jié)還來相聚,把酒言歡。詩人被這優(yōu)美的田莊生活深深吸引,所以決定重陽日還來這里,朋友待客的熱情和自己做客的愉快心情,躍然紙上。會逢佳期再聚首,言盡而意無窮。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聊聊數(shù)句,將做客的整個過程囊括筆下。一次普通做客,寫得如此詩情畫意,趣味盎然,真是非常難得。筆筆輕松自然,不事雕琢,自由靈活。句句寫得平淡恬靜,卻不枯燥。詩文平淡卻不單薄,意境鮮明,詩中只寫友人邀請,卻烘托出了樸實的農(nóng)家氛圍,詩人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讓人看見一片廣闊天地,詩人只寫把酒話桑麻,卻能表現(xiàn)出心情和環(huán)境的和諧完美,詩人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地流露出對村莊的依戀。村莊的風光和淳樸的情義融合一體,和諧完整,詩人將這種藝術的美不漏一絲痕跡地融入到了整首詩中,渾然天成。他不依靠哪一個字或詞來渲染表現(xiàn)某種感情,而是將感情融入到了字字句句中,詩文通體都充滿詩人的情感,有一種天然的氣韻。
后人點評
聞一多: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筑在一聯(lián)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唐詩雜論》)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①,朝朝空自歸②。
欲尋芳草去③,惜與故人違④。
當路誰相假⑤,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⑥。
【注】
①竟何待:要等什么。②空自:獨自。③尋芳草:指想要歸隱。古人常常用芳草白云比喻隱居。④違:分離。⑤當路:當權(quán)者。《孟子·公孫丑》上:“夫子當路于齊。”假:憑借。⑥扉:門扇。
這是孟浩然京城求取進士不第,準備返回襄陽老家,在臨行前寫給王維的一首詩,詩中抒發(fā)了孟浩然求仕不成后內(nèi)心的憤懣和辛酸,感情真摯動人。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意思是我現(xiàn)在寂寞潦倒,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企盼著什么,日日出門奔走,卻總是一無所獲獨自歸來。這兩句描寫了詩人落第后門庭冷落,無人理睬的境況。“寂寂”既是門庭冷落的實景,又是虛寫自己內(nèi)心空寂?!熬购未闭窃娙丝荚嚶涞诤髢?nèi)心苦悶的寫照。在這種境況下,長安城雖好,也不再值得詩人留戀,所以,他想到了返回家鄉(xiāng)。
接著第二聯(lián)寫的是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詩人想到了歸隱,欲追尋芳草而去。但是內(nèi)心不忍和朋友分離,表明他和王維有著深厚的友誼。一個“欲”,一個“惜”,表明詩人思想正處在矛盾中,這就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兩句概括了官場的現(xiàn)實,也是詩人歸去的原因,是全詩的重點。當權(quán)者中我能依靠誰呢,世間的知音難得啊。一個“誰”充滿了憤懣和辛酸。這種辛酸和憤懣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是詩人經(jīng)歷了這些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后的切身體會?!跋 弊譁蚀_地表達了詩人對知音難覓的感慨。正是因為詩人看到了這樣一個冷酷的現(xiàn)實,自覺功名無望,于是才堅定了歸隱的決心。這兩句話用工整的對句寫出了許多心懷抱負而功名不成者的心聲,在當時社會中極具代表性。在這樣冷酷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能了解詩人的只有王維,這反襯了友誼的珍貴。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這兩句話意思是,看來我本來就是該守著寂寞生活一輩子的人啊,還是回去掩上房門歸隱吧。這句話中的“只應”是詩人經(jīng)歷這么多事情之后,有所頓悟的體現(xiàn)。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用詞樸素,語句平淡,若一個人對朋友的娓娓道來,及其自然而毫無雕鏤的痕跡,然而卻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落第后的心境,言淺意深,耐人尋味。
宿建德江①
移舟泊煙渚②,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③。
【注】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經(jīng)建德的一段稱為建德江。②移舟:移舟靠岸。煙渚:煙霧彌漫的沙洲?!稜栄拧め屗罚骸八锌删诱咴恢蓿≈拊讳??!雹墼拢哼@里指水中的月影。
孟浩然曾前往長安、洛陽求取功名,求仕無成,于是,又游歷吳越一帶。這首詩就大概作于游歷吳越的途中,詩中表達了羈旅愁思。
從“移舟泊煙渚”句可見詩人以行船??吭跓熿F迷茫的小洲邊的畫面為開頭,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詩人出發(fā)為背景,而是獨辟蹊徑,精取這樣一個靜謐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詩的氣氛,為詩文下邊的抒情做鋪墊。
“日暮客愁新”,這一句是整首詩的中心句,“日暮”二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煙”,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時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風·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寫的是黃昏中婦人思夫的情景??梢娺@樣黃昏的景色,總是會引起人們的愁緒,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人雖然在這里露出一個“愁”字,但沒有深寫,而是筆調(diào)一轉(zhuǎn)又開始描寫景物。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用一對寫景的句子,將自己的種種愁緒化入到無邊無盡的景中。暮色蒼蒼,平野遼闊,天空好像比樹木還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親近?!皶纭焙汀暗汀毕嗷ビ骋r,“清”和“近”相互襯托,詩人選取了這個只有在舟中才能領略到的獨特江景,寄寓他內(nèi)心的愁緒。在寂靜的夜色中,詩人終于發(fā)現(xiàn)明月還和游子親近,這頓然使愁苦的心情寬慰了許多。詩人看到水中明月又會想到什么呢?詩文寫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盡,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雖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緒又怎么能是一個明月就能驅(qū)散得了的呢?詩人沒有在最后鋪陳寫月就說明了這點。其實這其中不僅僅是鄉(xiāng)愁,結(jié)合孟浩然苦讀詩書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卻處處碰壁、一事無成這個經(jīng)歷,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緒難消。在客居他鄉(xiāng)之時,他思念家鄉(xiāng),也不免因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悵滿懷。整首詩中的幽靜氣氛,恰恰反襯了詩人心潮澎湃,內(nèi)心無法平靜。
孟浩然的這首五言絕句,短短四句,卻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達含而不露,意韻無窮,思緒和景色和諧統(tǒng)一,精練巧妙,渾然天成。
后人點評
《唐人絕句精華》:詩家有情在景中之說,此詩是也。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①
山暝聽猿愁②,滄江急夜流③。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④,維揚憶舊游⑤。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⑥。
【注】
①桐廬江:江名,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境內(nèi)。廣陵:地名,指今江蘇省揚州市。舊游:指故交。詩人在入京前曾一度游歷廣陵即今天的江蘇揚州一帶。②暝:天色昏暗,這里指黃昏。③滄江:指江色蒼青,滄同“蒼”。④建德:今浙江省建德一帶。桐廬江流經(jīng)建德。非吾土:不是我的故鄉(xiāng)。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⑤維揚:即揚州?!渡袝び碡暋罚骸盎春NP州?!?,惟通維,所以稱揚州為維揚。⑥海西頭:指揚州。隋煬帝《泛龍舟》:“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币驗楣艙P州東臨大海,所以有此稱。
孟浩然四十歲在長安應試失敗后,為了排遣內(nèi)心苦悶而長途跋涉游覽江南。根據(jù)這首詩的題目可以知道,這首詩是詩人乘舟停宿在桐廬江的時候,因懷念揚州(即廣陵)故友而寫的,詩人不僅僅因此有感傷之情,還因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敗而心情郁悶,種種愁思交織在一起,所以,才有他在這首詩中凄楚的筆調(diào)。
該詩開篇就烘托了全詩孤寂的感情氛圍?!吧疥月犜吵?,滄江急夜流?!睂懙氖且顾尥]江時看到的景象。日暮時深遠的山谷中傳來了猿猴的聲聲啼叫,這增添了詩人無限的愁緒,而腳下蒼青色江水在夜色奔流,詩人本來內(nèi)心愁悶再加上江水“急”流,這讓他內(nèi)心更無法平靜,心情好像滾滾江水奔流不停,無法控制。
第三四句,“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逼骄徚藙偛偶贝俚恼Z勢。但是,夜風不是徐徐輕拂樹葉,而是吹得木葉發(fā)出鳴聲,實際這種急促的情形也是和江水一樣的。夜里明月當空,陪伴詩人,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安慰,但是,這月光照到的只有江水中的一葉孤舟,詩人凄冷寂寞的感情更加強烈。前四句描繪出了這樣一個場景,詩人置身在一葉漂浮動蕩的孤舟中,聽著外面的夜風怒吼,遠處的轅啼聲聲。此情此景怎么不讓人備感孤獨和寂寞呢?
孟浩然之所以夜宿桐廬江時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一方面建德不是詩人的故鄉(xiāng),詩人只是客居他鄉(xiāng),所以內(nèi)心孤獨。另一方面,詩人非常懷念揚州的老朋友。他在夜里思鄉(xiāng)懷友,又看到這些孤獨、寂寞的景象,所以內(nèi)心惆悵心情更為強烈,不由得流下兩行熱淚。詩人幻想著,夜流的江水能將他兩行熱淚帶向大海的西邊,送給揚州故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的這次旅行心情是抑郁的。但他把內(nèi)心的愁悶淡化成身居異地、懷念故友的愁悶。詩人將求仕失敗寫得清遠而顯露,不落俗套。而對于詩人的故友,說到這里他們自然能看得明白詩人真實的感受。
詩文結(jié)構(gòu)嚴謹,前后銜接緊密。如,因為有首句“滄江急夜流”的鋪墊所以才能將淚水“遙寄海西頭”。上句寫“月照一孤舟”那樣的寂寥、孤獨,接著詩人便順其自然,闡述“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這首詩情感深沉,描寫簡單淺淡,余味無窮。
后人點評
皮日休說孟詩:遇思入詠,不鉤奇抉異。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①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③。
之子期宿來④,孤琴候蘿徑⑤。
【注】
①宿:留宿。業(yè)師:法名叫業(yè)師的僧人。師,是對出家人的尊稱。山房:指僧人居所。丁大:指丁鳳。大,指他排行第一。②倏:突然,指速度非??臁j裕夯璋?。③煙鳥:指暮夜中的歸鳥。④之子:那個人,“之”是指示代詞,這里指代丁大。期宿來:隔夜相約來此。⑤蘿徑:藤蘿垂繞掩映的小路。蘿,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開篇兩句寫的是日暮西山的景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夕陽翻過了西嶺,綿延群山忽然之間在暮色中變得一片昏暗?!八稍律箾?,風泉滿清聽”,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月亮爬上了松林,給夏夜里帶來了一些涼意,風中的清泉聲悅耳動聽。前四句寫的是業(yè)師山房附近暮夜中的景色?!跋﹃柖取钡健八稍律北硎玖藭r間的推移,由黃昏進入了夏夜。天氣也由熱轉(zhuǎn)涼了。在靜謐的山谷中,清泉的聲音反襯這個山谷更加幽靜、冷清?!伴匀藲w欲盡,煙鳥棲初定”,在山上打柴的樵夫們都快要走盡,暮色中的鳥兒也都飛來了。詩文的前三聯(lián)主要是描寫暮色中景色和人、動物的情景。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將一幅生動的暮景畫面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詩人精確地寫出了時間的推移,以及每個時間段外界景物的變化。這樣的描寫也表現(xiàn)了詩人等待好友的急切心情,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外面的山景也不斷地變幻著,眼看太陽西沉,已經(jīng)到了夜晚,可是,詩人還是沒有盼到友人的身影。
于是,“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詩人還是相信丁兄會如約而來,仍舊抱著一把孤琴守候在小徑中。其實寫到這里已經(jīng)表明了朋友不會來了。這里“之子期宿來”是不來之前詩人自信的話。這句話就像是邱為詩《尋西山隱者不遇》中的“何必待之子”這句話。兩者脫去了朋友失約的惱怒,沒有一點抱怨的語氣,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的安閑平靜和對朋友的充分信任。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中用平易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清幽的暮色山景,幽靜空靈的暮色也滲透了詩人苦苦等待朋友的孤單和寂寞心情,但沒有一絲對朋友的抱怨,表現(xiàn)了對朋友信任。
后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此詩愈淡愈濃,景物滿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動,非寂寞者。(《王孟詩評·孟詩》卷上)
歲暮歸南山①
北闕休上書②,南山歸敝廬③。
不才明主棄④,多病故人疏⑤。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⑥。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注】
①南山:指襄陽城南的峴山。②北闕:指皇帝宮闕?!稘h書·高帝本紀》顏師古注:“尚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标I,指宮殿。休上書:停止進獻文書。書,指的是向官員或皇帝表達自己見解、求仕的文書。③敝廬:指自己的破屋。④不才:不成材。⑤疏:疏遠。⑥青陽:指春天?!稜栄拧め屘臁罚骸按簽榍嚓枴?。
這首詩是開元十六年(728年)詩人在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之后寫的。孟浩然曾經(jīng)閉門苦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當時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維、張九齡等人的贊譽,有一定名望,但是,這次應試落第,讓他非常苦悶,想要直接上書皇上又有些猶豫,心中又不免煩惱,于是,作此詩發(fā)泄內(nèi)心憤懣之情。
詩人開篇寫到“北闕休上書”,表明自己不再上書皇上,返道回家。其實當時詩人內(nèi)心正處在矛盾之中,不去上書,回到家鄉(xiāng)其實不是詩人的真實想法。詩人飽讀詩書,練得一身才華,且已經(jīng)很有名氣,卻不能得到上級官員或皇帝的賞識、任用,因而心懷憤懣之情,寫下這兩句自怨自艾之言。開篇將這種煩惱一語道出,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感情自然流露。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詩人承接上一句,表明失意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君主拋棄,因為自己多病疏遠故友親朋。詩人滿腹才華,當時已經(jīng)頗有聲望,怎么會沒有才能呢?所以“不才”二字既是謙辭,也是不被人識的怨詞?!懊髦鳌奔仁钦樤~,也是對皇上不識人的抱怨,所以,“不才明主棄”中蘊含著詩人復雜的感情,既有對皇上不識人才的抱怨,又有希望被皇上任用的懇求之意,同時,還有一種自憐和哀傷之情。而“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舉薦或引薦不力,而詩人卻說因為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在古代“病”和“窮”相通,這里“多病”是窮困潦倒之意,這種表達更能體現(xiàn)詩人內(nèi)心對世態(tài)炎涼的怨。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詩人心中滿腔抱負,卻至今無緣踏上仕途之路,年年歲歲時間流逝,轉(zhuǎn)眼間就已經(jīng)鬢發(fā)斑白,而仕途渺茫,功名未就,詩人內(nèi)心是焦慮急躁的?!按摺焙汀氨啤倍殖浞直砻髁嗽娙水敃r的不甘白衣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因為內(nèi)心愁苦無法排解,詩人備受煎熬,無法入眠。呆呆地看著透過松樹照映到窗上的明月,迷惘中有一種“虛”感。這兩句以景寄情,用迷??占诺木昂嫱辛俗约恒皭澕拍男那?,情景交融,余味無窮。其中的“虛”用得非常精恰,既是景虛,又是詩人內(nèi)心空虛,還有對未來仕途渺茫虛無感情等等。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看似寫得很明朗,其實內(nèi)中充滿了詩人陰郁的情緒;看似自責,其實怨天尤人。或反語或暗喻,句句曲折蘊含詩人對才不被世用的怨氣和無奈。詩意含蓄深遠,耐人回味。
據(jù)傳,孟浩然被王維邀請到內(nèi)署,恰逢唐玄宗到來,于是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氣,于是將孟浩然放還老家。
后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是其最得意之詩,亦其最失意之日,故為明皇誦之。(《王孟詩評·孟詩》)
望洞庭贈張丞相①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②。
氣蒸云夢澤③,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④。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⑤。
【注】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洞庭:指洞庭湖。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指包含。虛,指高空。混太清:水和天連成一片?!段倪x·吳都賦》劉淵注:“太清,謂天也。”③云夢澤:在今湖北省南部。古時云澤和夢澤為二澤。云澤在長江北,湖北南部,夢澤在長江南,湖南北部一帶低洼水澤地區(qū)。洞庭也包括在這部分。④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⑤羨魚情:《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边@里將垂釣者比作執(zhí)政者,用羨魚情暗喻詩人想要出仕的愿望。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來到長安,寫這首詩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表達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任用。
詩文的前四句主要描寫的是洞庭湖雄偉壯闊的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這兩句描寫的是八月里洞庭湖水壯闊雄渾的景象。八月湖水漲得很滿,與河岸幾乎相平。遠遠望去,洞庭湖水和天空連接成了一片,水天一色,汪洋浩瀚,潤澤著廣袤的土地,包容著大大小小的河流,氣勢極為宏大?!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這兩句話則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洞庭湖兩處典型的特點。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洞庭湖茫茫水汽能將云夢古澤蒸騰,它的洶涌波濤能震動岳陽古城?!皻庹粼茐簟?、“波撼岳陽”用夸張的手法,極力展現(xiàn)了八百里洞庭湖廣闊雄壯的氣勢。如此宏大壯闊的景觀也體現(xiàn)了詩人擁有廣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這宏偉的自然景象也象征了開元清明盛世。
“欲濟無舟楫”,從第五句開始,詩人由寫景轉(zhuǎn)到自身。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要渡過這浩瀚的洞庭湖,可是自己又沒有渡湖的船。這句話用渡湖比喻自己想要出仕,舟楫比喻引薦的人。詩人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賞識的積極出仕的渴望和現(xiàn)在沒人舉薦的苦衷。“端居恥圣明”,詩人只能閑居在家,無所事事,這樣自己就愧對了這個圣明的時代。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的肝膽愛國忠心。“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我看釣魚人在那里釣魚,只有羨慕魚兒的心情了。這里詩人將《淮南子·林說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巧妙地翻用,賦予了這句話新的意義,表現(xiàn)了他不甘寂寞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再次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出仕的精神?!白^”、“徒有”照應全篇,結(jié)束全詩,組成了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詩文意境。整首詩著意寫出仕,卻能完美地寓情于景,表達委婉曲折,不露一點求仕痕跡。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也是一首干謁詩,就是指向權(quán)貴官員獻上詩文,以求得引薦任用。詩文表達含蓄得體,措詞陳懇自然,不卑不亢,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
后人點評
《西清詩話》: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然終未若此詩頷聯(lián)一語氣象。
夏日南亭懷辛大①
山光忽西落②,池月漸東上③。
散發(fā)乘夕涼④,開軒臥閑敞⑤。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⑥。
感此懷故人⑦,中宵勞夢想⑧。
【注】
①辛大:即辛諤,詩人的同鄉(xiāng),曾隱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②山光:山上的陽光。③池月:池面上的月光。④散發(fā):指散開頭發(fā)。古人都是束發(fā)戴冠。長發(fā)散落,表明詩人安適瀟灑的姿態(tài)。⑤軒:窗子。臥閑敞:躺在安靜寬敞的地方。⑥恨:可惜,遺憾。知音:傳說春秋時,伯牙彈琴,鐘子期能領會出伯牙琴中之意,因此,伯牙以鐘子期為知音。鐘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彈琴。⑦故人:舊友。⑧勞:苦于。
這首詩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悠閑安適的心情,同時也摻雜著苦無知音的感慨。詩人化閑逸生活情態(tài)于輕描淡寫的景色中,讀來自然而親切。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寫景,太陽依山西落,月亮倒映在池水中,好像它是從池中升起一樣?!昂觥焙汀皾u”二字寫出了詩人的主觀感覺,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愉快,因為夏季里的烈日終于落下,而明月漸漸升起,天氣變得清涼舒適,詩人內(nèi)心也分外舒暢。詩的內(nèi)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詩人披散開頭發(fā)在傍晚乘涼,打開窗戶,靠窗而臥,身心好不舒暢、愜意。陶淵明也曾在《與子儼等疏》中寫到:“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北磉_的是和這首詩相同的愜意舒適之感。
接著“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通過嗅覺和聽覺兩方面繼續(xù)抒寫這種舒暢的感覺。清風送來了荷花清淡的香氣;竹露滴落在池水中發(fā)出清脆響聲。詩人周圍被清雅的荷香圍繞著,荷香沁人心脾,耳中聽著滴露聲聲,清脆悅耳。這一聞一聽把這首詩中如詩如畫的恬美意境表現(xiàn)得更加真切、生動。讓人讀來仿佛身臨其境,美不勝收。
竹露的脆響,仿佛是天籟之音讓詩人不由得想起了美妙的音樂。于是他“欲取鳴琴彈”,來抒發(fā)此時恬淡安閑的心境。據(jù)傳古人彈琴,先要沐浴焚香,除去雜念,而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進入了這種狀態(tài),正想要取琴來彈。
但是,由“鳴琴”牽引出了詩人“恨無知音賞”的淡淡哀傷,使平靜的心情,掀起了一層漣漪。這里詩文引用了“知音”這個典故,據(jù)《呂氏春秋·本味》中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楚人鐘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弊悠谒蓝澜^弦,不復演奏。這是過渡性的一句,詩人由美景寫到自己的休閑安適,由此想到彈琴,而由彈琴無知音,而自然轉(zhuǎn)到了下邊對舊友的思念。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詩人因此感念起舊友,他此時是多希望有朋友在身邊,彈琴吟誦,共享良宵啊??膳笥褯]有在身邊,所以詩人自然心中惆悵,這種懷念朋友的心情一直到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停止,一直帶入夢鄉(xiāng),竟然在夢中見到朋友了。該詩以夢結(jié)束,意韻深遠,余味無窮。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沒有深刻厚重的主題,只是詩人在休閑時因景生情,抒寫了自己的安適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沒有知音。但是他卻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詩意,將筆下的景色和心情寫得細膩傳神,趣味盎然。整首詩自然如行云流水,層次清晰明朗,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朗朗上口。
后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一時嘆為清絕。(《唐詩別裁》)
與諸子登峴山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②。
水落魚梁淺③,天寒夢澤深④。
羊公碑尚在⑤,讀罷淚沾襟。
【注】
①峴(xiàn)山: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縣南。②復登臨:對羊祜(hù)常登峴山而說的。登臨:登山觀看。③魚梁:魚梁州,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渡口,此地曾是漢代龐德公隱居的地方。④夢澤:古澤名,在長江南,湖南北部一帶低洼水澤地區(qū)。⑤羊公碑:晉人羊祜之碑。羊祜,是晉南朝人,晉武帝時,鎮(zhèn)守襄陽,身不披甲,和吳陸遜對抗。
這是詩人在憑吊峴首山羊公碑時寫成的一首詩。羊公鎮(zhèn)守襄陽時,常常登臨峴首山,一次,他對同游的人嘆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詩人吊古傷今,由羊祜想到了自己的境況。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詩人開頭兩句就開門見山,抒發(fā)心事。這兩句的意思是人生世事或朝代更替,或家族興亡,或人生悲歡離合,或生老病死都在歷史舞臺上不斷地上演著,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不知不覺之間已經(jīng)是古今之分了。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一聯(lián)緊承第一聯(lián),分別承接了上聯(lián)的“古”和“今”,也點出了詩人所在的地點。他的感慨情懷,都是因為登上峴首山,觸景生情而引發(fā)的。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這兩句寫的是登山時所見到的景象。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水面下落,龐德公曾經(jīng)隱居處清晰地展現(xiàn)在眼前;天氣寒冷,遼闊夢澤水域越發(fā)讓人感到深遠。這兩句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詩人登高望遠,水落石出,寒氣上升,草木枯萎的蕭瑟景色。詩人抓住了當?shù)靥赜械木拔?,烘托了自己傷感的心情?/p>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羊公碑歷經(jīng)漫長時間仍然立在那里為世人瞻仰,羊公為國效力,替百姓主持公道,所以流傳千古,流芳萬世。詩人讀完羊公的業(yè)績后,不由得想到自己目前還是一介布衣,無所作為,想要報效國家、成就偉大功業(yè)的抱負還沒有實現(xiàn),和羊祜相比,自己可能默默無聞,了此一生,心中難免傷感,不由得淚沾衣襟?!把蚬性凇敝械摹吧小弊郑钟辛?,其中包含了詩人內(nèi)心復雜的感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語言通俗,感情真摯,在淺顯平淡中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深沉的情感。開篇闡發(fā)一個哲理,奠定了深厚的基調(diào),之后詩人用景物烘托內(nèi)心深厚的情感,表達形象,詩文很有厚重感。
后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
夜歸鹿門歌①
山寺鐘鳴晝已昏②,漁梁渡頭爭渡喧③。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④。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⑤。
巖扉松徑長寂寥⑥,唯有幽人獨來去⑦。
【注】
①歌:詩體名,《文體明辨》中有:“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雹跁円鸦瑁禾焐呀?jīng)黃昏。③漁梁:地名?!端?jīng)注·沔水》中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雹苈归T:山名,即鹿門山。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漢江西岸,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⑤龐公:龐德公,東漢末年著名隱士,隱居在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曾請他做官,他拒絕后攜家人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回。⑥巖扉:巖洞的門。⑦幽人:隱士。指龐德公,也是指詩人自己。
孟浩然家叫“南園”,又叫“澗南園”,在襄陽城南郊外,漢江西岸,峴山附近。詩中提到的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距離孟浩然家很近。因為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曾隱居鹿門山,因而鹿門山成了隱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度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去長安謀取功名,沒有成功,游歷吳越數(shù)年后返家,在鹿門山建別業(yè),題為“夜歸鹿門”,表示追隨先賢龐德公的行跡,過隱居生活。這首詩就作于此時期,表達了詩人隱逸情懷。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開頭兩句寫孟浩然傍晚渡江去鹿門途中的見聞,他聽到山寺響起了報時的鐘聲,漁梁渡頭有許多人在那里爭著渡船回家。這里山寺的幽靜和渡口的喧鬧形成了鮮明對比,兩相照應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字里行間中透露著詩人仿佛置這些景物之外,超脫塵俗,在船上抬首遠眺,凝望遠方沉思的清逸之氣。周圍或幽靜或喧鬧,而詩人內(nèi)心始終是一片平靜。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這兩句說的是爭渡回家的人們,都趕向家的方向,而詩人自己也乘船回到鹿門。通過世人、詩人不同歸途和不同心境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的志趣。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詩人渡江來到了鹿門山,此時,月亮升起,照著煙霧朦朧的樹林,格外幽靜和優(yōu)美,不知不覺中詩人就來到了居住的地方,他想到曾經(jīng)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里的。詩人對幽靜微妙的山景和自己陶醉其中感受的細膩描寫,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他隱居生活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兩句“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寫的是龐德公棲息處的環(huán)境狀況,石門、松徑,一片幽靜。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隱士自己獨自生活,只有山林陪伴。這里的“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暗指詩人自己。在這幽靜的環(huán)境中,詩人自己找到了隱居的情趣,隱而無悶。
這首七言古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輕描淡寫幾筆,將沿途自己的見聞寫得饒有志趣、清幽淡雅。表面上寫詩人回歸鹿門山,實際也是寫詩人自己從塵世回歸,隱居山林,超脫凡俗,抒發(fā)了詩人隱逸山林的情懷。語言流暢如行云流水,自然平淡中表現(xiàn)的是詩人高潔脫俗的形象,深入淺出,準確真實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別有一番意境。
后人點評
明人徐獻忠: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
早寒有懷
木落雁南度①,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②,遙隔楚云端③。
鄉(xiāng)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④,平海夕漫漫⑤。
【注】
①“木落”二句:出自漢武帝《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雹谙逅河址Q襄河,是漢水在襄陽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稱“襄水曲”。③遙隔:指的是相隔遙遠。此時詩人遠在吳越之地,所以有此說。楚:詩人家鄉(xiāng)襄陽古時屬楚國。④“迷津”句:《論語·微子》中記,孔子命子路向隱者長沮、桀溺問津,卻被這兩個人譏諷為看若知津,實則迷津者的故事。這里詩人感慨自己彷徨失意,就像迷津一樣。津,渡口。⑤平海:指江水平闊似海。唐詩中常稱江為海。
這首詩是孟浩然漫游長江下游的途中寫作的。該詩抒發(fā)了詩人凄楚的境遇和煩悶的心情。當時正是秋季,天氣非常寒冷。詩人睹物生情,不免想到故鄉(xiāng),引起了思鄉(xiāng)的感傷。再加上當時詩人奔走于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寫景。詩人抓住“木落”、“雁”這些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木葉凋零、北雁南飛這些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這些是詩人看到的秋季寒景,接著詩人從自身感受上再寫深秋的寒冷。北風呼嘯,吹得江面上異常寒冷。詩人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中,心中悲哀,尤其是離家的游子定然產(chǎn)生這樣的感傷,更何況詩人不僅僅是一個離開故土的游子,同時還是內(nèi)心愁苦、孤寂潦倒的詩人,更容易產(chǎn)生愁緒。首聯(lián)用“興”的手法,先言秋景的蕭瑟,然后在下文引起自己的詠嘆。
詩人面對眼前秋景,不免產(chǎn)生了思鄉(xiāng)之情。“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詩人在這句里抒發(fā)了這種情懷,他寫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在襄水曲,從江上遙望,遠隔在楚天長云那另一端。“遙隔”兩字,既表明距離家鄉(xiāng)非常遙遠,也表明了詩人和家鄉(xiāng)兩地隔絕,無法回去。一個“隔”字,含蓄地表明了詩人的鄉(xiāng)愁,雖然隔去了和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卻讓詩人內(nèi)心的思鄉(xiāng)之愁,綿延不斷。
“鄉(xiāng)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這兩句著重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深深地眷戀著家鄉(xiāng),家鄉(xiāng)可望難即,所以他只能垂下思鄉(xiāng)的淚水,但是淚水已經(jīng)流盡,詩人就只剩下呆呆地眼望天際那頭的家鄉(xiāng)了。鄉(xiāng)愁之情表達得一覽無余,將思鄉(xiāng)之情抒發(fā)得更為強烈。
“迷津欲有問”,《論語·微子》中孔子迷失方向所以問人前途,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現(xiàn)在前途迷茫,不知方向。詩人本來隱居山中,現(xiàn)在到處奔走求取功名,內(nèi)心矛盾無法排解,所以最后他以“平海夕漫漫”為結(jié),滔滔江水在蒼茫的天地間漫漫無邊,何處是岸呢?烘托了詩人迷茫的心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文樸素自然,感情真摯,以情對景,以景作結(jié),結(jié)合自然,最后詩人將讀者帶入茫茫江海的意境中,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后人點評
清人王士禛:唐詩佳句,多本六朝,昔人拈出甚多。略摘一二為昔人所未及者,如孟襄陽“木落雁南渡,北風江山寒”,本鮑明遠“木落渡江寒,雁還風送秋”。(《帶經(jīng)常詩話》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