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邶風(fēng)

詩經(jīng) 作者:(宋)朱熹 集傳


邶風(fēng)

朱熹云:邶、鄘、衛(wèi),三國名,在《禹貢》冀州,西阻太行,北逾衡漳,東南跨河,以及兗州桑土之野。及商之季,而紂都焉。武王克商,分自紂城,朝歌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wèi),以封諸侯。邶、鄘,不詳其始封,衛(wèi)則武王弟康叔之國也。衛(wèi)本都河北,朝歌之東,淇水之北,百泉之南。其后不知何時(shí)并得邶、鄘之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東徙渡河,野處漕邑。文公又徙居于楚丘。朝歌故城在今衛(wèi)州衛(wèi)縣西二十二里,所謂殷墟。衛(wèi)故都即今衛(wèi)縣。漕、楚丘皆在滑州,大抵今懷、衛(wèi)、澶、相、滑、濮等州,開封、大名府界皆衛(wèi)境也。但邶、鄘地既入衛(wèi),其詩皆為衛(wèi)事,而猶系其故國之名,則不可曉。而舊說以此下十三國皆為變《風(fēng)》焉。

柏舟

《詩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衛(wèi)頃公之時(shí),仁人不遇,小人在側(cè)。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1]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

薄言往訴,逢彼之怒。[2]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3]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4]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5]

[1] 比也。泛,流貌。柏,木名。耿耿,小明,憂之貌也。隱,痛也。微,猶非也。婦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言以柏為舟,堅(jiān)致牢實(shí),而不以乘載,無所依薄,但泛然于水中而已。故其隱憂之深如此,非為無酒可以遨游而解之也。《列女傳》以此為婦人之詩。今考其辭氣卑順柔弱,且居變《風(fēng)》之首,而與下篇相類,豈亦莊姜之詩也歟?

[2] 賦也。鑒,鏡。茹,度。據(jù),依。訴,告也。言我心既非鑒,而不能度物。雖有兄弟,而又不可依以為重,故往告之,而反遭其怒也。

[3] 賦也。棣棣,富而閑習(xí)之貌。選,簡擇也。言石可轉(zhuǎn),而我心不可轉(zhuǎn);席可卷,而我心不可卷。威儀無一不善,又不可得而簡擇取舍,皆自反而無闕之意。

[4] 賦也。悄悄,憂貌。慍,怒意。群小,眾妾也。言見怒于眾妾也。覯,見。閔,病也。辟,拊心也。摽,拊心貌。

[5] 比也。居、諸,語辭。迭,更。微,虧也。匪浣衣,謂垢污不濯之衣。奮飛,如鳥奮翼而飛去也。言日當(dāng)常明,月則有時(shí)而虧,猶正嫡當(dāng)尊,眾妾當(dāng)卑。今眾妾反勝正嫡,是日月更迭而虧,是以憂之,至于煩冤憒眊,如衣不浣之衣,恨其不能奮起而飛去也。

綠衣

《詩序》:《綠衣》,衛(wèi)莊姜傷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1]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2]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無訧兮。[3]

絺兮绤兮,凄其以風(fēng)。

我思古人,實(shí)獲我心。[4]

朱熹云:莊姜事見《春秋傳》。此詩無所考,姑從《序》說。下三篇同。

[1] 比也。綠,蒼勝黃之間色。黃,中央土之正色。間色賤而以為衣,正色貴而以為里,言皆失其所也。已,止也。莊公惑于嬖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言“綠衣黃里”,以比賤妾尊顯,而正嫡幽微,使我憂之,不能自已也。

[2] 比也。上曰衣,下曰裳?!队洝吩唬骸耙抡?,裳間色?!苯褚跃G為衣,而黃者自里轉(zhuǎn)而為裳,其失所益甚矣。亡之為言忘也。

[3] 比也。女,指其君子而言也。治,謂理而織之也。俾,使。訧,過也。言綠方為絲,而女又治之,以比妾方少艾,而女又嬖之也。然則我將如之何哉?我思古人有嘗遭此而善處之者以自厲焉。使不至于有過而已。

[4] 比也。凄,寒風(fēng)也。絺绤而遇寒風(fēng),猶己之過時(shí)而見棄也。故思古人之善處此者,真能先得我心之所求也。

燕燕

《詩序》:《燕燕》,衛(wèi)莊姜送歸妾也。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1]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

之子于歸,遠(yuǎn)于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2]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shí)勞我心![3]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4]

[1] 興也。燕,鳦也。謂之“燕燕”者,重言之也。差池,不齊之貌。之子,指戴媯也。歸,大歸也。莊姜無子,以陳女戴媯之子完為己子。莊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弒之,故戴媯大歸于陳,而莊姜送之,作此詩也。

[2] 興也。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將,送也。佇立,久立也。

[3] 興也。鳴而上曰上音,鳴而下曰下音。送于南者,陳在衛(wèi)南。

[4] 賦也。仲氏,戴媯字也。以恩相信曰任。只,語辭。塞,實(shí)。淵,深。終,竟。溫,和?;?,順。淑,善也。先君,謂莊公也。勖,勉也。寡人,寡德之人,莊姜自稱也。言戴媯之賢如此,又以先君之思勉我,使我常念之,而不失其守也。楊氏曰:州吁之暴,桓公之死,戴媯之去,皆夫人失位,不見答于先君所致也。而戴媯猶以先君之思勉其夫人,真可謂溫且惠矣。

日月

《詩序》:《日月》,衛(wèi)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難,傷己不見答于先君,以至困窮之詩也。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1]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bào)?[2]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3]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bào)我不述![4]

朱熹云:此詩當(dāng)在《燕燕》之前。下篇放此。

[1] 賦也。日居月諸,呼而訴之也。之人,指莊公也。逝,發(fā)語辭。古處,未詳。或云,以古道相處也。胡、寧,皆何也。莊姜不見答于莊公,故呼日月而訴之。言日月之照臨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處,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而何為其獨(dú)不我顧也。見棄如此,而猶有望之之意焉,此詩之所以為厚也。

[2] 賦也。冒,覆。報(bào),答也。

[3] 賦也。日旦必出東方,月望亦出東方。德音,美其辭。無良,丑其實(shí)也。俾也可忘,言何獨(dú)使我為可忘者邪。

[4] 賦也。畜,養(yǎng)。卒,終也。不得于夫,而嘆父母養(yǎng)我之不終。蓋憂患疾痛之極,必呼父母,人之至情也。述,循也。言不循義理也。

終風(fēng)

《詩序》:《終風(fēng)》,衛(wèi)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也。

終風(fēng)且暴,顧我則笑。

謔浪笑敖,中心是悼![1]

終風(fēng)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2]

終風(fēng)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則嚏。[3]

曀曀其陰,虺虺其靁。

寤言不寐,愿言則懷。[4]

朱熹云:說見上。

[1] 比也。終風(fēng),終日風(fēng)也。暴,疾也。謔,戲言也。浪,放蕩也。悼,傷也。莊公之為人,狂蕩暴疾。莊姜蓋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終風(fēng)且暴”為比。言雖其狂暴如此,然亦有顧我而笑之時(shí)。但皆出于戲慢之意,而無愛敬之誠。則又使我不敢言,而心獨(dú)傷之耳。蓋莊公暴慢無常,而莊姜正靜自守,所以忤其意而不見答也。

[2] 比也。霾,雨土蒙霿也?;?,順也。悠悠,思之長也。終風(fēng)且霾,以比莊公之狂惑也。雖云狂惑,然亦或惠然而肯來。但又有莫往莫來之時(shí),則使我悠悠而思之,望其君子之深厚之至也。

[3] 比也。陰而風(fēng)曰曀。有,又也。不日有曀,言既曀矣,不旋日而又曀也。亦比人之狂惑暫開而復(fù)蔽也。愿,思也。嚏,鼽嚏也。人氣感傷閉郁,又為風(fēng)霧所襲,則有是疾也。

[4] 比也。曀曀,陰貌。虺虺,靁將發(fā)而未震之聲。以比人之狂惑愈深而未已也。懷,思也。

擊鼓

《詩序》:《擊鼓》,怨州吁也。衛(wèi)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dú)南行。[1]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2]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3]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4]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5]

[1] 賦也。鏜,擊鼓聲也。踴躍,坐作擊刺之狀也。兵,謂戈戟之屬。土,土功也。國,國中也。漕,衛(wèi)邑名。衛(wèi)人從軍者自言其所為,因言衛(wèi)國之民或役土功于國,或筑城于漕,而我獨(dú)南行,有鋒鏑死亡之憂,??嘤壬跻病?/p>

[2] 賦也。孫,氏。子仲,字。時(shí)軍帥也。平,和也,合二國之好也。舊說以此為《春秋》隱公四年,州吁自立之時(shí),宋、衛(wèi)、陳、蔡伐鄭之事,恐或然也。以,猶與也。言不與我而歸也。

[3] 賦也。爰,于也。于是居,于是處,于是喪其馬,而求之于林下,見其失伍離次,無斗志也。

[4] 賦也。契闊,隔遠(yuǎn)之意。成說,謂成其約誓之言。從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為室家之時(shí),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zhí)手,而期以偕老也。

[5] 賦也。于嗟,嘆辭也。闊,契闊也?;睿?。洵,信也。信與申同。言昔者契闊之約如此,而今不得活。偕老之信如此,而今不得伸。意必死亡,不復(fù)得與其室家遂前約之信也。

凱風(fēng)

《詩序》:《凱風(fēng)》,美孝子也。衛(wèi)之淫風(fēng)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爾。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1]

凱風(fēng)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無令人。[2]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3]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4]

[1] 比也。南風(fēng)謂之凱風(fēng),長養(yǎng)萬物者也。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夭夭,少好貌。劬勞,病苦也。衛(wèi)之淫風(fēng)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詩,以凱風(fēng)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shí)。蓋曰:母生眾子,幼而育之,其劬勞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責(zé)之端也。

[2] 興也。圣,睿。令,善也。棘可以為薪,則成矣。然非美材,故以興子之壯大而無善也。復(fù)以圣善稱其母,而自謂無令人,其自責(zé)也深矣。

[3] 興也。浚,衛(wèi)邑。諸子自責(zé),言寒泉在浚之下,猶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勞苦乎?于是乃若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責(zé),以感動(dòng)其母心也。母以淫風(fēng)流行,不能自守,而諸子自責(zé),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勞苦為詞。婉詞幾諫,不顯其親之惡,可謂孝矣。下章放此。

[4] 興也。睍睆,清和圓轉(zhuǎn)之意。言黃鳥猶能好其音以悅?cè)?,而我七子?dú)不能慰悅母心哉!

雄雉

《詩序》:《雄雉》,刺衛(wèi)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shù)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1]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實(shí)勞我心![2]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遠(yuǎn),曷云能來?[3]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4]

[1] 興也。雉,野雞,雄者有冠,長尾,身有文采,善斗。泄泄,飛之緩也。懷,思。詒,遺。阻,隔也。婦人以其君子從役于外,故言雄雉之飛舒緩自得如此,而我之所思者,乃從役于外,而自遺阻隔也。

[2] 興也。下上其音,言其飛鳴自得也。展,誠也。言誠又言實(shí),所以甚言此君子之勞我心也。

[3] 賦也。悠悠,思之長也。見日月之往來,而思其君子從役之久也。

[4] 賦也。百,猶凡也。忮,害。求,貪。臧,善也。言凡爾君子,豈不知德行乎?若能不忮害又不貪求,則何所為而不善哉!憂其遠(yuǎn)行之犯患,冀其善處而得全也。

匏有苦葉

《詩序》:《匏有苦葉》,刺衛(wèi)宣公也。公與夫人并為淫亂。

匏有苦葉,濟(jì)有深涉。

深則厲淺則揭。[1]

有彌濟(jì)盈,有鷕雉鳴。

濟(jì)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2]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3]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4]

[1] 比也。匏,瓠也。匏之苦者不可食,特可佩以渡水而已。然今尚有葉,則亦未可用之時(shí)也。濟(jì),渡處也。行渡水曰涉,以衣而涉曰厲,褰衣而涉曰揭。此刺淫亂之詩。言匏未可用,而渡處方深,行者當(dāng)量其深淺而后可渡,以比男女之際,亦當(dāng)量度禮義而行也。

[2] 比也。彌,水滿貌。鷕,雌雉聲。軌,車轍也。飛曰雌雄,走曰牝牡。夫濟(jì)盈必濡其轍,雉鳴當(dāng)求其雄,此常理也。今濟(jì)盈而曰不濡軌,雉鳴而反求其牡,以比淫亂之人不度禮義,非其配耦,而犯禮以相求也。

[3] 賦也。雍雍,聲之和也。雁,鳥名,似鵝,畏寒,秋南春北。旭,日初出貌?;瓒Y,納采用雁。親迎以昏,而納采請期以旦。歸妻以冰泮,而納采請期迨冰未泮之時(shí)。言古人之于婚姻,其求之不暴,而節(jié)之以禮如此,以深刺淫亂之人也。

[4] 比也。招招,號召之貌。舟子,舟人主濟(jì)渡者。卬,我也。舟人招人以渡,人皆從之。而我獨(dú)否者,待我友之招而后從之也。以比男女必待其配耦而相從,而刺此人之不然也。

谷風(fēng)

《詩序》:《谷風(fēng)》,刺夫婦失道也。衛(wèi)人化其上,淫于新婚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

習(xí)習(xí)谷風(fēng),以陰以雨。

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盵1]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不遠(yuǎn)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2]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發(fā)我笱。

我躬不閱,遑恤我后。[3]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4]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

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5]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來塈![6]

[1] 比也。習(xí)習(xí),和舒也。東風(fēng)謂之谷風(fēng)。葑,蔓菁也。菲,似葍,莖粗,葉厚而長,有毛。下體,根也。葑、菲根莖皆可食,而其根則有時(shí)而美惡。德音,美譽(yù)也。婦人為夫所棄,故作此詩以敘其悲怨之情。言陰陽和而后雨澤降,如夫婦和而后家道成。故為夫婦者,當(dāng)黽勉以同心,而不宜至于有怒。又言采葑菲者,不可以其根之惡而棄其莖之美,如為夫婦者,不可以其顏色之衰,而棄其德音之善。但德音之不違,則可以與爾同死矣。

[2] 賦而比也。遲遲,舒行貌。違,相背也。畿,門內(nèi)也。荼,苦菜,蓼屬也,詳見《良耜》。薺,甘菜。宴,樂也。新昏,夫所更娶之妻也。言我之被棄,行于道路,遲遲不進(jìn),蓋其足欲前,而心有所不忍,如相背然。而故夫之送我,乃不遠(yuǎn)而甚邇,亦至其門內(nèi)而止耳。又言荼雖甚苦,反甘如薺,以比己之見棄,其苦有甚于荼,而其夫方且宴樂其新昏,如兄如弟而不見恤。蓋婦人從一而終,今雖見棄,猶有望夫之情,厚之至也。

[3] 比也。涇、渭,二水名。涇水出今原州百泉縣笄頭山東南,至永興軍高陵入渭。渭水出渭州渭源縣鳥鼠山,至同州馮翊縣入河。湜湜,清貌。沚,水渚也。屑,潔。以,與。逝,之也。梁,堰石障水而空其中,以通魚之往來者也。笱,以竹為器,而承梁之空以取魚者也。閱,容也。涇濁渭清,然涇未屬渭之時(shí),雖濁而未甚見,由二水既合而清濁益分。然其別出之渚,流或稍緩,則猶有清處。婦人以自比其容貌之衰久矣,又以新昏形之,益見憔悴。然其心則固猶有可取者,但以故夫之安于新昏,故不以我為潔而與之耳。又言毋逝我之梁,毋發(fā)我之笱,以比欲戒新昏毋居我之處,毋行我之事。而又自思我身且不見容,何暇恤我已去之后哉。知不能禁,而絕意之辭也。

[4] 興也。方,桴。舟,船也。潛行曰泳,浮水曰游。匍匐,手足并行,急遽之甚也。婦人自陳其治家勤勞之事。言我隨事盡其心力而為之,深則方舟,淺則泳游,不計(jì)其有與亡,而強(qiáng)勉以求之。又周睦其鄰里鄉(xiāng)黨,莫不盡其道也。

[5] 賦也。慉,養(yǎng)。阻,卻。鞫,窮也。承上章言我于女家勤勞如此,而女既不我養(yǎng),而反以我為仇讎。惟其心既拒卻我之善,故雖勤勞如此而不見取,如賈之不見售也。因念其昔時(shí)相與為生,惟恐其生理窮盡,而及爾皆至于顛覆,今既遂其生矣,乃反比我于毒而棄之乎?張子曰:育恐,謂生于恐懼之中。育鞫,謂生于困窮之際。亦通。

[6] 興也。旨,美。蓄,聚。御,當(dāng)也。洸,武貌。潰,怒色也。肄,勞。塈,息也。又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蓋欲以御冬月乏無之時(shí),至于春夏,則不食之矣。今君子安于新昏而厭棄我,是但使我御其窮苦之時(shí),至于安樂則棄之也。又言于我極其武怒,而盡遺我以勤勞之事,曾不念昔者我之來息時(shí)也。追言其始見君子之時(shí)接禮之厚,怨之深也。

式微

《詩序》:《式微》,黎侯寓于衛(wèi),其臣勸以歸也。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1]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2]

朱熹云:此無所考,姑從《序》說。

[1] 賦也。式,發(fā)語辭。微,猶衰也。再言之者,言衰之甚也。微,猶非也。中露,露中也。言有沾濡之辱,而無所芘覆也。舊說以為黎侯失國,而寓于衛(wèi),其臣勸之曰:衰微甚矣,何不歸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則亦胡為而辱于此哉?

[2] 賦也。泥中,言有陷溺之難,而不見拯救也。

旄丘

《詩序》:《旄丘》,責(zé)衛(wèi)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衛(wèi)。衛(wèi)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zé)于衛(wèi)也。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jié)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1]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2]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叔兮伯兮!靡所與同。[3]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4]

朱熹云:說同上篇。

[1] 興也。前高后下曰旄丘。誕,闊也。叔、伯,衛(wèi)之諸臣也。舊說黎之臣子自言久寓于衛(wèi),時(shí)物變矣,故登旄丘之上,見其葛長大而節(jié)疏闊,因托以起興曰:“旄丘之葛,何其節(jié)之闊也?衛(wèi)之諸臣,何其多日而不見救也?”此詩本責(zé)衛(wèi)君,而但斥其臣,可見其優(yōu)柔而不迫矣。

[2] 賦也。處,安處也。與,與國也。以,他故也。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處而不來,意必有與國相俟而俱來耳。又言何其久而不來,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來耳。詩之曲盡人情如此。

[3] 賦也。大夫狐蒼裘。蒙戎,亂貌,言弊也。又自言客久而裘弊矣。豈我之車不東告于女乎?但叔兮伯兮不與我同心,雖往告之而不肯來耳。至是始微諷切之?;蛟唬昂妹扇帧敝感l(wèi)大夫,而譏其憒亂之意?!胺塑嚥粬|”,言非其車不肯東來救我也,但其人不肯與俱來耳。今按黎國在衛(wèi)西,前說近是。

[4] 賦也?,崳?xì)。尾,末也。流離,漂散也。褎,多笑貌。充耳,塞耳也。耳聾之人恒多笑。言黎之君臣流離瑣尾,若此其可憐也。而衛(wèi)之諸臣,褎然如塞耳而無聞,何哉?至是然后盡其詞焉。流離患難之余,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其人亦可知矣。

簡兮

《詩序》:《簡兮》,刺不用賢也。衛(wèi)之賢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處。[1]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2]

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3]

山有榛,隰有苓。

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4]

朱熹云:舊三章,章六句,今改定。張子曰:為祿仕而抱關(guān)擊柝,則猶恭其職也。為伶官則雜于侏儒俳優(yōu)之間,不恭甚矣,其得謂之賢者,雖其跡如此,而其中固有以過人,又能卷而懷之,是亦可以為賢矣。東方朔似之。

[1] 賦也。簡,簡易不恭之意。萬者,舞之總名。武用干戚,文用羽籥也。日之方中,在前上處,言當(dāng)明顯之處。賢者不得志,而仕于伶官,有輕世肆志之心焉,故其言如此。若自譽(yù)而實(shí)自嘲也。

[2] 賦也。碩,大也。俁俁,大貌。轡,今之韁也。組,織絲為之,言其柔也。御能使馬,則轡柔如組矣。又自譽(yù)其才之無所不備,亦上章之意也。

[3] 賦也。執(zhí)籥秉翟者,文舞也。籥,如笛而六孔,或曰三孔。翟,雉羽也。赫,赤貌。渥,厚漬也。赭,赤色也。言其顏色之充盛也。公言錫爵,即《儀禮》燕飲而獻(xiàn)工之禮也。以碩人而得此,則亦辱矣。乃反以其賚予之親洽為榮而夸美之,亦玩世不恭之意也。

[4] 興也。榛,似栗而小。下濕曰隰。苓,一名大苦,葉似地黃,即今甘草也。西方美人,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離騷》亦以美人目其君也。又曰西方之人者,嘆其遠(yuǎn)而不得見之詞也。賢者不得志于衰世之下國,而思盛際之顯王,故其言如此,而意遠(yuǎn)矣。

泉水

《詩序》:《泉水》,衛(wèi)女思?xì)w也。嫁于諸侯,父母終,思?xì)w寧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懷于衛(wèi),靡日不思。

孌彼諸姬,聊與之謀。[1]

出宿于泲,飲餞于禰。

女子有行,遠(yuǎn)父母兄弟。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2]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

載脂載轄,還車言邁。

遄臻于衛(wèi),不瑕有害?[3]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

思須與漕,我心悠悠。

駕言出游,以寫我憂。[4]

朱熹云:楊氏曰:衛(wèi)女思?xì)w,發(fā)乎情也;其卒也不歸,止乎禮義也。圣人著之于經(jīng),以示后世,使知適異國者,父母終,無歸寧之義,則能自克者知所處矣。

[1] 興也。毖,泉始出之貌。泉水,即今衛(wèi)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林慮縣東流。泉水自西北而東南來注之。孌,好貌。諸姬,謂侄娣也。衛(wèi)女嫁于諸侯,父母終,思?xì)w寧而不得,故作此詩。言毖然之泉水亦流于淇矣,我之有懷于衛(wèi),則亦無日而不思矣。是以即諸姬而與之謀為歸衛(wèi)之計(jì),如下兩章之云也。

[2] 賦也。泲,地名。飲餞者,古之行者必有祖道之祭,祭畢,處者送之,飲于其側(cè)而后行也。禰,亦地名,皆自衛(wèi)來時(shí)所經(jīng)之處也。諸姑、伯姊,即所謂諸姬也。言始嫁來時(shí),則固已遠(yuǎn)其父母兄弟矣,況今父母既終,而復(fù)可歸哉?是以問于諸姑伯姊,而謀其可否云爾。鄭氏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qū)幱谛值堋!?/p>

[3] 賦也。干、言,地名,適衛(wèi)所經(jīng)之地也。脂,以脂膏涂其轄,使滑澤也。轄,車軸也,不駕則脫之,設(shè)之而后行也。還,回旋也,旋其嫁來之車也。遄,疾。臻,至也。瑕,何,古音相近,通用。言如是則其至衛(wèi)疾矣,然豈不害于義理乎?疑之而不敢遂之辭也。

[4] 賦也。肥泉,水名。須、漕,衛(wèi)邑也。悠悠,思之長也。寫,除也。既不敢歸,然其思衛(wèi)地不能忘也。安得出游于彼,而寫其憂哉?

北門

《詩序》:《北門》,刺仕不得志也。言衛(wèi)之忠臣不得其志爾。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

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已焉哉,天實(shí)為之,

謂之何哉![1]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謫我。

已焉哉,天實(shí)為之,

謂之何哉![2]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

已焉哉,天實(shí)為之,

謂之何哉![3]

朱熹云:楊氏曰: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衛(wèi)之忠臣至于窶貧而莫知其艱,則無勸士之道矣。仕之所以不得志也。先王視臣如手足,豈有以事投遺之而不知其艱哉?然不擇事而安之,無懟憾之辭,知其無可奈何,而歸之于天,所以為忠臣也。

[1] 比也。北門,背陽向陰。殷殷,憂也。窶者,貧而無以為禮也。衛(wèi)之賢者處亂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門而賦以自比。又嘆其貧窶,人莫知之,而歸之于天也。

[2] 賦也。王事,王命使為之事也。適,之也。政事,其國之政事也。一,猶皆也。埤,厚。室,家。謫,責(zé)也。王事既適我矣,政事又一切以埤益我,其勞如此,而窶貧又甚,室人至無以自安,而交遍謫我,則其困于內(nèi)外極矣。

[3] 賦也。敦,猶投擲也。遺,加。摧,沮也。

北風(fēng)

《詩序》:《北風(fēng)》,刺虐也。衛(wèi)國并為威虐,百姓不親,莫不相攜持而去焉。

北風(fēng)其涼,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1]

北風(fēng)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攜手同歸。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2]

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惠而好我,攜手同車。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3]

[1] 比也。北風(fēng),寒涼之風(fēng)也。涼,寒氣也。雱,雪盛也。惠,愛。行,去也。虛,寬貌。邪,一作徐,緩也。亟,急也。只且,語助辭。言北風(fēng)雨雪,以比國家危亂將至,而氣象愁慘也。故欲與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且曰:是尚可以寬徐乎?彼其禍亂之迫已甚,而去不可不速矣。

[2] 比也。喈,疾聲也。霏,雨雪分散之狀。歸者,去而不反之辭也。

[3] 比也。狐,獸名,似犬,黃赤色。烏,鴉,黑色。皆不祥之物,人所惡見者也。所見無非此物,則國將危亂可知。同行、同歸,猶賤者也。同車,則貴者亦去矣。

靜女

《詩序》:《靜女》,刺時(shí)也。衛(wèi)君無道,夫人無德。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1]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2]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3]

[1] 賦也。靜者,閑雅之意。姝,美色也。城隅,幽僻之處。不見者,期而不至也。踟躕,猶躑躅也。此淫奔期會(huì)之詩也。

[2] 賦也。孌,好貌。于是則見之矣。彤管,未詳何物,蓋相贈(zèng)以結(jié)殷勤之意耳。煒,赤貌。言既得此物,而又悅懌此女之美也。

[3] 賦也。牧,外野也。歸,亦貽也。荑,茅之始生者。洵,信也。女,指荑而言也。言靜女又贈(zèng)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zèng),故其物亦美耳。

新臺(tái)

《詩序》:《新臺(tái)》,刺衛(wèi)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tái)于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

新臺(tái)有泚,河水彌彌。

燕婉之求,籧篨不鮮。[1]

新臺(tái)有灑,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2]

魚網(wǎng)之設(shè),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3]

朱熹云:凡宣姜事,首末見《春秋傳》。然于《詩》則皆未有考也。諸篇放此。

[1] 賦也。泚,鮮明也。彌彌,盛也。燕,安。婉,順也?;c篨,不能俯,疾之丑者也。蓋籧篨本竹席之名,人或編以為囷,其狀如人之擁腫而不能俯者,故又因以名此疾也。鮮,少也。舊說以為衛(wèi)宣公為其子伋娶于齊而聞其美,欲自娶之,乃作新臺(tái)于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此詩以刺之。言齊女本求與伋為燕婉之好,而反得宣公丑惡之人也。

[2] 賦也。灑,高峻也。浼浼,平也。殄,絕也。言其病不已也。

[3] 興也。鴻,雁之大者。離,麗也。戚施,不能仰,亦丑疾也。言設(shè)魚網(wǎng)而反得鴻,以興求燕婉而反得丑疾之人,所得非所求也。

二子乘舟

《詩序》:《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衛(wèi)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養(yǎng)養(yǎng)。[1]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2]

朱熹云:太史公曰:余讀《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子以婦見誅,弟壽爭死以相讓,此與晉太子申生不敢明驪姬之過同,俱惡傷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殺,兄弟相戮,亦獨(dú)何哉!

[1] 賦也。二子,謂伋、壽也。乘舟,渡河如齊也。景,古影字。養(yǎng)養(yǎng),猶漾漾,憂不知所定之貌。舊說以為宣公納伋之妻,是為宣姜,生壽及朔。朔與宣姜訴伋于公。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于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眽鄹`其節(jié)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賊又殺之。國人傷之,而作是詩也。

[2] 賦也。逝,往也。不瑕,疑詞,義見《泉水》。此則見其不歸而疑之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