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篇(1)
詩之說尚矣(2)。古今論著,類多言病(3),而不處方(4),是以沉痼少有瘳日(5),雅道無復(fù)彰時(6)。茲集開元、大歷以來(7),諸公平昔在翰苑所論秘旨(8),述為一編,以俟后之君子賢士大夫之后好學(xué)俊彥子弟有志者之告(9)。所謂天地間之寶物,當為天地間惜之。切慮久而泯沒(10),特筆之于楮(11),以與天地間樂育者共之(12)。授非其人,適足招議,故又當慎之。得是說者,猶寐而寤(13),猶醉而醒。外則用之,以觀古人之作,萬不漏一;內(nèi)則用之,以運自己之機(14),聞一悟十。若夫動天地,感鬼神,神而明之,則又存乎其人也。是編猶古今《本草》(15),所載無非有益壽命之品。服食者莫自生狐疑,墮落外道(16)。噫!草木之向陽生而性暖者解寒,背陰生而性冷者解熱。此通確之論(17),至當之理,或?qū)?zhí)己見而不知信,則曰:“神農(nóng)氏誤后世人多矣(18)?!必M不為大誣也哉(19)!
【注釋】
(1)張健《元代詩法???木天禁語》曰:“懷悅本及楊成本系統(tǒng)都在《木天禁語》書名后標‘內(nèi)篇’,《四庫總目提要》卷一九七《木天禁語》提要謂:‘是編開卷標“內(nèi)篇”二字,然別無外篇,不知何故獨名為內(nèi)?!且驐畛杀尽对姺ā肪硪粸椤赌咎旖Z》,標內(nèi)篇;卷二為《詩家一指》,標外篇?!?/p>
(2)說:學(xué)說,觀點。尚:久遠。
(3)類:皆,大抵。
(4)處(chǔ)方:給病人開藥方。
(5)沉痼(gù):積久難治的病。瘳(chōu):病愈。
(6)雅道:風(fēng)雅之道,即為詩之道。無復(fù):不再。彰:彰顯。
(7)開元: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大歷:唐代宗李豫年號(766—779)。
(8)平昔:平時。翰苑:文苑,文翰薈萃之處。秘旨:深奧的含義,隱秘的意旨。此處指作詩的方法。
(9)俟:等待??航艹龅娜瞬?,賢才。
(10)切慮:深感擔(dān)憂。泯沒:消失。
(11)楮(chǔ):一種落葉喬木,其皮可以制紙,故常以之代指紙。
(12)樂育:以育人為樂。
(13)寐:睡著。寤:醒。
(14)機:靈感。
(15)《本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省稱,古代著名藥書。因所記各藥以草類為多,故稱《本草》。
(16)外道: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17)通確:正確。
(18)神農(nóng)氏:傳說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為耒耜,務(wù)農(nóng)業(yè),故稱神農(nóng)氏。又傳說他曾經(jīng)嘗百草,發(fā)現(xiàn)藥材,教人治病。也稱炎帝,謂以火德王。
(19)大誣:極大的歪曲。
【評析】
這段話相當于全書的小序,主要闡述該書編纂的意圖宗旨及價值。作者認為,前人有關(guān)詩的論著雖多,但普遍存在只能談詩病而不能提供治病藥方的弊病,因而無法真正為學(xué)詩者指點門徑,該書就是為徹底解決這個關(guān)鍵問題而撰的。對一般讀者來說,能夠發(fā)揮這么重要的作用,這本書可真是太不簡單了!不僅如此,作者還特別強調(diào)了該書的三大優(yōu)點:一是來歷不凡、特別珍貴。從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來看,宋以后的詩人們無不奉唐詩為圭臬,特別是元明兩代,對唐人的追捧更是甚囂塵上,而在唐代的諸多詩人中,又以盛唐的開元、天寶時期和中唐的大歷、元和時期的詩人最受后人推崇,這兩個時期幾乎囊括了唐代最杰出的詩人。所以作者自稱書中言論均來自于唐代開元、大歷以來的詩壇巨擘,而且是他們論詩的秘旨,也就是一般人無從得見的“天地間之寶物”,其非凡價值可想而知。二是具有普遍的指導(dǎo)性和極強的實用性。作者聲稱,如果運用書中的理論來觀照古人的作品,則“萬不漏一”,幾可與古人之作達到完全吻合的程度。也就是說,書中的理論能夠從前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獲得最充分的印證;學(xué)詩者如能運用這樣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來指導(dǎo)創(chuàng)作,即可達到“聞一悟十”的效果,擺脫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而迅速登堂入室。這等于向讀者宣稱:你如果能擁有這樣一本書,那該是怎樣幸運的一件事!三是有益無害。作者強調(diào),該書“猶古今《本草》,所載無非有益壽命之品”,并且是對癥下藥,學(xué)詩者對其功用和價值完全沒有必要擔(dān)心和置疑,如若不信其言,則會“墮落外道”,無法了悟詩學(xué)的真諦。這些話跟今天的商品廣告頗為相似,難免有王婆賣瓜、吹噓夸大之嫌,讀者朋友不能太過相信。不要以為得此一書,即可包治百病,從此高枕無憂,那是不切實際的。實際上,以中國古代詩學(xué)之深厚博大、奧妙精微,任何人都不可能寫出那樣一本詩學(xué)著作來。
由于著者對本書的功用吹噓得很厲害,致使后人對此書的內(nèi)容以及著者詩壇名家的身份感到懷疑。明代學(xué)者許學(xué)夷的《詩源辯體》、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今人張伯偉教授的《元代詩學(xué)偽書考》(載《文學(xué)遺產(chǎn)》1997年第3期)等,均因此推斷此書并非真出自“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范德機之手,而是書商為牟利而托名偽撰,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當然,他們的推斷都還缺乏有力的證據(j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