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半里乾坤:品讀林語堂的幸福心靈

林語堂的人生哲學(xué) 作者:李世化 著


第二章 半里乾坤:品讀林語堂的幸福心靈

人心太小,小的只能承載一種幸福。如果要對它詮釋,莫過于不茍求,熱愛并忠誠地守護自己的樂趣之源了。就是這么看似簡單的東西,可為什么大家都做不來?所以林語堂“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還無比幸福著,他就成了林語堂,而你,不是。

生的對面很平靜

每個葬禮的行列都似乎有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人類平等的字樣。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

世人都愿意談生,而畏于說死。死亡,無論對于任何生靈來說,都不啻為最恐怖、最無情的懲罰,因為死神的降臨,你所擁有的一切都即將化為夢幻泡影,你生前的一切表演,都成了現(xiàn)在人們眼中的鬧劇,惹得人家大笑,或者心煩,或者唾罵。就像楚王死后還被伍子胥拉出來鞭尸,張居正去世后被小人誣告有一本了不得的棋譜而被開棺搜尋,等等。嗚呼哀哉,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死,千方百計求得長生,保全今世的幸福為妙。

雖說平常死亡對我們而言,像夢一般遙遠(yuǎn),我們總想:我們還正在大好年華,怎么會呢?但事實上那是每個人終有一天都會面對的現(xiàn)實,即使最愛的人也要被迫分離,被迫拋棄已有的財產(chǎn)、地位,終究得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渾然不覺的我們總是生氣蓬勃地度過或哭或笑的一生。

我們或者認(rèn)為死亡是幾十年以后的事,或者認(rèn)為是馬上要面臨的事,因這兩種想法不同,生活態(tài)度亦隨之差距甚大。

倘若我們認(rèn)為死亡是很久以后的事,則不會慌慌張張地急著要把活著時該做的事做完。但如果死亡迫在眼前,則必會將所剩短暫的時日區(qū)分清楚,好好地把握。

日本的上智大學(xué)精神科教授小術(shù)貞孝曾走訪全日本的監(jiān)獄,他獲得一個驚人的結(jié)果,那就是死刑犯和無期徒刑犯之間,想法與態(tài)度有很大的差別。

死刑犯中有人一晚可作出20句甚至30句的俳句,或者讀完一本深奧難懂的書,或者給同一位女性寫了300封的信,等等,每人都顯出自己性格最旺盛的一面。

相反的,無期徒刑囚犯則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簡直毫無氣力、毫無感覺。如果我們也是這么無生氣、無感覺的,大概是因為不認(rèn)為死亡就在眼前的緣故吧!

仔細(xì)想想看,我們每夜不都在死亡的狀態(tài)中嗎?睡眠是一種假死狀態(tài),只不過確知第二天早晨會醒過來,方能安心入睡罷了。誰都無法保證明天一定還會活著,所以不妨將今天視為生命的最后一天,努力地去把它過到最好,豈不善莫大焉?林語堂在1974年還寫下了《八十自敘》這部書,這是他為自己的寫作生涯,為人生畫上的圓滿句號。要知道,此時的林語堂經(jīng)過喪女之痛的打擊后早已身心俱疲,76歲之后便時有大吐血等惡性癥狀發(fā)生。當(dāng)1974年謝冰瑩與蟬貞一起去看林語堂時,發(fā)現(xiàn)這次與上次見面沒過多久,而林語堂的變化竟如此之大:手腳都不利落,拿杯子的手在輕顫。當(dāng)林語堂問她們二人是否去過韓國時,謝冰瑩更是吃了一驚,因為那一年她是與林語堂同去韓國的呀,連這件事他也忘了?林語堂的記憶力大不如前了。她甚至感到,林語堂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不知下次來能否再見到他。

然而當(dāng)時78歲的林語堂卻對自己的變化沒有多少恐懼感。他分明悟到了不起波瀾的大海所蘊涵的廣大、深厚和力量,它遠(yuǎn)遠(yuǎn)勝過波濤洶涌、激情奔騰的時候。如他所說:“我覺得自己很‘福氣’,能活到這一把歲數(shù)。和我同一代的許多杰出人物都已作古。無論一般人的說法如何,能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可謂少之又少。胡適、梅貽琦、丘吉爾和戴高樂亦然。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只能盡量保養(yǎng),讓自己至少再活十年。生命,這個寶貴的生命太美了,我們恨不得長生不老。但理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像風(fēng)中的殘燭。壽命使大家平等如一——貧富貴賤都沒有差別。生死成為平等?!?/p>

列子說:古時候,人們對待死亡,仁者,叫做安息;不仁者,是倒伏。死,是人得到最后的歸宿,所以古人叫死去的人為歸人,而活著的人叫行人。

列子又說:鬼者,歸也。

活著的我們總歸要死去,仁者和不仁魂靈的終結(jié)是一致的。靈魂安寧或者倒伏,活著的人不會知道,但活著的人心中都明白它具有分量。

所以,看待死亡,也是我們看待生命的態(tài)度。

我們都是現(xiàn)實主義者,或者說,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我們的現(xiàn)實精神,以決然現(xiàn)實的目光來審視死亡是我們的習(xí)慣。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構(gòu)成了桎梏我們精神的枷鎖。

失去了超然,也就失去了生命與無限的世界和諧相關(guān)的聯(lián)系,失去我們對于死亡僅存的詩意和幻覺,蒼白地佇立于人世。

莊子認(rèn)為,我們的心靈應(yīng)該實際上也能夠超越于生命之外,因為,我們與自然是息息相關(guān)的。

《莊子?至樂》說到這樣一件事: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施去吊喪。

莊子兩腳張開坐著,拿著一個瓦盆,一邊敲打一邊唱歌。

惠施責(zé)備他說:“和妻子住在一起,她為你生兒育女,現(xiàn)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罷了,還要敲著盆子唱歌,豈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卻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她剛死時,我怎么能不悲傷呢!可是,想想她起初是沒有生命的,不僅如此,開始她也沒有形體,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成氣,氣變而成形,形變而成生命,現(xiàn)在又變而為死,恢復(fù)了原來的樣子。這就同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huán)一樣。人家現(xiàn)在靜靜地安寢在天地之間,舒適而自在,而我在旁邊號啕大哭,我以為這是不通達(dá)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莊子的曠達(dá)在這寓言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莊子告訴我們:拘泥于生,是未通達(dá)生命的道理。我們來自于自然,而后回歸于自然。懂得這一點,才明白死的道理,也才能通曉生的意義。然后發(fā)現(xiàn),死亡竟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林語堂直接繼承了中國道家的思想,他肯定死亡的絕對性,并認(rèn)為死亡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生死就如晝夜的交替或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換。他反對人可以不死的妄想和類似的各個胡說,也否定肉體復(fù)活、靈魂轉(zhuǎn)世、精靈變鬼的幻想,否定天堂和地獄,主張對于個體而言死亡就是徹底的滅絕,包括靈魂和肉體的滅絕。

人無法逃避死亡,只能在精神上超越它,獲得精神上的永生。所以林語堂就面對著一個難題。他既要承認(rèn)生命的短暫性和一次性,并據(jù)此確立起現(xiàn)實原則和享樂原則,又要不使自己的理論染上悲觀色彩和頹廢色彩。這時,他就只能依賴人的較高的涵養(yǎng)修為了。須將達(dá)觀的死亡觀念提升為某種穩(wěn)定心態(tài),并融入主體的整體精神結(jié)構(gòu)。從而戰(zhàn)勝了精神死亡,獲得了永生的人格。

其實,當(dāng)人們認(rèn)識了死亡的自然本質(zhì),又有了較透徹的人生觀時,就會將死亡當(dāng)做稀松平常的事情,像吃飯睡覺一樣,看輕它甚至忘卻它。于是悲哀和恐懼消失了,在消極情緒支配下的縱欲墮落不見了,享受和快樂,追求幸福被視為人生的終極目的,但它自然、合理、健康,是幸福的享受和快樂。林語堂認(rèn)為死亡及其帶來的終極虛無可以使人更加重視生命,堅定主意、抓住現(xiàn)實去過一種真正的、理想的生活,使人產(chǎn)生傲骨和自由意志,又催生詩歌和哲學(xué)。這就是死亡的意義。死亡還有別的意義——林語堂看出,死亡使人類實現(xiàn)了一個偉大的夢想:“每個葬禮的行列都似乎有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人類平等的字樣?!?/p>

快樂源于天性

人類的一切快樂都屬于感覺的快樂。

——林語堂《人類的快樂屬于感覺》

如何快樂永遠(yuǎn)是一個讓人痛快的話題,因為每個人都在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出現(xiàn)令自己十分滿意的答案。但可惜的是,恐怕“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都不能把快樂作為一個人類共同的標(biāo)準(zhǔn)而高高懸掛起來。

林語堂先生說,人類的一切快樂都來自感覺。

如果你覺得自然里的東西是偉大的,那么它就會以異于他物的形態(tài)讓你感受到偉大,體會到意義所在。

對于此,早在幾千年前那個瀟灑的天真無邪的莊子就對我們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衛(wèi)國有個相貌極其丑惡的人,也讓身邊的男女對他傾心。

這個人叫哀駘它。男子和他相處,因敬仰他不想離開。少女見到他,便會對父母說,與其做別人的大老婆,還不如做哀駘它的小老婆好。有這樣要求的女子,已經(jīng)超過十個。

其實哀駘它這個人很平常,既無新知,也沒有率先倡導(dǎo)什么,總附和他人罷了。他既無權(quán)威拯救危亡,也無余糧剩米救濟他人;有的只是丑陋得叫人害怕的容貌,與隨聲附和的知識。

是什么過人之處,使得形形色色的男女敬服他、仰慕他呢?

魯哀公告訴孔子,說他召見過這個哀駘它,果然是丑得讓人吃驚。但相處不久,就很賞識他的為人處世;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魯哀公提出把國事托付給他,他沉默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漫不經(jīng)心地想要推辭,弄得魯哀公很沒面子,但最后他還是答應(yīng)了??刹欢嗑?,他就辭去了,魯哀公忽然像失去了什么寶貴的東西,甚至有些絕望。魯哀公問:“這是個什么樣人呢?”

孔子解釋是,人生的生死、存亡、貧富、窮達(dá),賢能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都是事物形式的變化,也是天人運行的常道,所有這些出現(xiàn)在人的面前,日夜交替,前逝后繼,人是說不清這些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的。懂得這種情勢,心靈不受外界事變干擾,保持內(nèi)心的和諧與平靜,性情就不會失去安逸樂天的情態(tài)。這就是天然的德才完美。

哀公又問怎樣是德行不露形跡。

孔子告訴哀公,水面很平,是水靜止到極端狀態(tài),因此它成為平的標(biāo)準(zhǔn)。內(nèi)心能保持靜水一般的平靜,就不會為外物所動。所謂德,就是保持天然的中和之氣所達(dá)到的修養(yǎng)。所謂德行不露形跡,就是人表面上無所能、無所長、無所為,而大家卻喜歡你、親附你。

才德是一種感覺、學(xué)習(xí)是一種感覺、快樂同樣也是一種感覺。

我們都覺得在年少時讀書是件痛苦的事,它在消滅你大好年華的同時暫時還看不出給予你什么。于是,歲月蹉跎,一事無成,到頭來不過是個市井小民。對此,林語堂說,我相信強逼人讀無論哪一本書都是沒用的。人人必須自尋其相近的靈魂,然后其作品乃能成為生活的必需。這一偶然的方法,也是發(fā)展個人的觀念和內(nèi)心生活之獨一無二的法門。而這種嗜好,大概就是快樂的感覺吧。

快樂是一種表象,是一種自我感覺,關(guān)鍵是如何把握這種表象和感覺。我們在追求著快樂,只是不知它藏身何處,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幸福的山中,在遠(yuǎn)近高低的不同角度看到的總是別人的幸福風(fēng)景,往往沒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快樂天地。如果人生是一次長途旅行,那么,絮絮叨叨只顧終點何處,將要失去多少沿途的風(fēng)景?不同的風(fēng)景相對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相對的是不同的心。

林語堂在自己的生活中,極力推崇同樣用感覺來分辨人生的知音。比如沈復(fù),李漁,比如那個對自然之美其敏感的張潮。在《幽夢影》中,張潮這樣來表達(dá)自己獨特的感覺:

他能區(qū)別風(fēng)的不同韻味:春風(fēng)如酒,夏風(fēng)如苔,秋風(fēng)如煙,冬風(fēng)如姜芥。在他聽來,好聽的水聲風(fēng)聲種類不少,水之為聲有四:瀑布聲、流水聲、灘聲、溝澮聲;風(fēng)之為聲有三:松濤聲、秋葉聲、浪濤聲;雨之為聲有二:梧葉荷上聲,承檐溜竹筒中聲。同是聲音,欣賞起來大有講究,最好是: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水際聽欸坎聲。至于看,他認(rèn)為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窗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有一番情境”。玩月又當(dāng)注意:皎潔則宜仰觀,朦朧則宜俯視。他發(fā)現(xiàn),梅邊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硯中之石宜巧。又發(fā)現(xiàn),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風(fēng),貯水可以邀萍,筑臺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人事天然原可相通,所以有了地上的山水,也就有畫上的山水、夢中的山水和胸中的山水?!暗厣险呙钤跍羡稚铄洌嬌险呙钤诠P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然?!绷硗?,“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玩賞之中怡人性氣,莫偏愛二物為好。人能如此,何處不是佳境!

世間不缺少快樂,只缺少發(fā)現(xiàn)和欣賞的心境和能力。如果一個人貪得無厭,就會在你爭我奪和爾虞我詐中忍受痛苦,或者渴望名利權(quán)勢長生不老,那便無法很好地享受真實而痛快的人生。林語堂指出:“長生不老的欲望,跟站在另一端的自殺心理屬于同類,二者都是厭棄這世界,以為現(xiàn)在的世界還不夠好?!彼穸ㄌ焯盟枷牒吞焯孟蛲?,感嘆:“塵世到底是真實的,天堂終究是縹緲的,人類在這真實的塵世和縹緲的天堂之間,是多么幸運啊!”

是的,不管這世界將如何變化,快樂永遠(yuǎn)是一種感覺,一種滿足后的歡欣雀躍,一種面對風(fēng)景的怡然自得,一種歡快的步伐,一種隨意而歌的沖動。

飲食的智慧外衣

如果一個人能在清晨起床時,很清醒地屈指算一算,一生之中究竟有幾件東西使他得到真正的享樂,則他一定將以食品為第一。所以,倘要試驗一個人是否聰明,只要去看他家中的食品是否精美,便能知道了。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

猶太家庭,用叩擊金幣的聲音來迎接孩子的降生。中國的家長,在即將升輩的那刻一邊郁悶地踱著方步忍受著孕婦的慘叫,等待那令人心焦的第一聲啼哭,一邊囑咐旁邊的人去看看補身子的雞湯是否該添些水,下奶的魚湯是否熬好,等等。西方的婦人產(chǎn)子一周后便可下地工作,中國的太太們則要在床上躺夠一個月才準(zhǔn)許出門,而這一個月之內(nèi),曾經(jīng)的窈窕淑女終于養(yǎng)成了豐腴婦人,當(dāng)然,這就是標(biāo)志女性人生的另一個開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母親確是“吃”出來的了。

林語堂先生說,“吃是人生為數(shù)不多的享樂之一”。而且放眼看來,它也是唯一一項平等的愛好——無論貧富貴賤,哪個都有熱愛并享受美食的權(quán)利。

古人云“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飲食對于人生而言畢竟更為實在。林語堂承認(rèn),吃好的東西最能使他快樂。

他愛好美味,這種愛好還影響到他的家庭。他的三女兒和夫人曾合著《中國烹飪秘訣》和《中國食譜》,前者于1966年獲法蘭克福德國烹飪學(xué)會的獎勵,后者出版于1969年,林語堂親為作序。有一段時間,林家的廚房成了美食實驗室。烹飪的價值在于平常中見不平常,在制作的匠心和審美講究,林語堂從其中獲得的,并不僅僅是口腹的滿足。

林語堂曾經(jīng)在他的散文《論肚子》中這樣說道:

一個東方人在盛宴當(dāng)前時是多么精神煥發(fā)啊!當(dāng)他的肚腸填滿了的時候,他是多么輕易地會喊出人生是美妙的啊!從這個填滿了的肚子里透射出了一種精神上的快樂。東方人是靠著本能的,而他的本能告訴他,當(dāng)肚子好著的時候,一切事物也都好了,所以我說在東方人生活是靠近于本能,以及有一次使他們更能公開承認(rèn)他們的生活近于本能的哲學(xué)。我曾在別處說過,中國人對于快樂的觀念是“溫、飽、黑、甜”——指吃完了一頓美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所以有一個中國詩人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p>

是的,飲食誠然是人生莫大的樂事。一部《紅樓夢》,洋洋灑灑百八十篇,倘若剔去飲宴的場景,你看還能剩得下多少?并且,除卻這些后,試問又有幾人覺得它好看來著?《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古典小說,就是得到了人民百姓的支持。而百姓們通常只是看個熱鬧,“愛那大家行事”,“愛那精致的飲食和華美的衣裳”,“愛那畫里的美人一樣的小姐”……但僅有這幾樣,也就夠了,也就無愧于坐上小說的第一把交椅了。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說,原來是這樣啊,語堂先生讓我們盡享飲食之樂,那我們可以放開肚腹大吃其道了是不是?不然,你應(yīng)該知道,飲食是頗有講究的。在中國四大惡“吃、喝、嫖、賭”中,吃占頭名,可見也是帶有深深的罪過的。

《周禮》上記載:王的主食用六谷。肉食有6種牲畜,飲料有6種,蔬菜有120種,烹調(diào)的方法有8種,現(xiàn)在之你我看來,可能顯得“簡陋”了些。但不要急,讓你真正大吃一驚的是有120甕肉醬供他調(diào)味。這個大王早上吃飯,每天要殺一次牲畜,要用12只鼎。王進(jìn)食的時候要奏音樂,讓他吃多,吃好。而且很講究的,比如春天吃羊羔和小肥豬,要用牛的油來烹調(diào);到了夏天吃干制的野雞和腌制的干魚,要用狗的油來烹調(diào);冬天主要吃小牛和小麋鹿,要用豬油來烹調(diào);秋天就吃鮮魚和大雁,要用羊的油來烹調(diào)。每年年終的時候,王的廚師要作出統(tǒng)計報告,這一年王都吃了些什么東西,一統(tǒng)計下來,就所食用的飛禽走獸類來說就太多太多了。

夏朝的時候,桀或許已經(jīng)不滿足先輩們的飲食制度,于是就想獨創(chuàng)一個。他整日整夜和寵愛的妹喜以及宮女飲酒。發(fā)明了一個“肉山脯林”,就是肉堆得像山一樣,肉脯掛在那兒就像樹林一樣,還有那酒不是一瓶一瓶的,也不是一甕一甕的,而是干脆挖了一個大酒池。后來導(dǎo)致許多大臣喝醉了跌下去淹死在里面。夏朝就亡國了。

這些都可以說是飲食過于奢靡造成的,怨不得別人??梢苍S你會拿出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來為自己開脫,說孔子“割不正不食”,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不中看,他就不吃。也算是夠難伺候的了吧!然而孔子又不愧是個大智慧的人,他很愛喝酒,據(jù)說能飲“百觚”,換算成今天的計量單位,就是可以飲大杯子百來杯,喝得夠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規(guī)定一天喝多少,一頓喝多少,但是他從來不讓自己喝醉,這就是“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就是孔子的智慧!另外,孔子不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很愛吃肉,但是從來不讓吃肉超過飯食的量,這就是“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就是孔子對待飲食的過人之處!因此他也能高壽,活了73歲,而當(dāng)時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

另一方面如孔子自己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篇》)你看,孔子多灑脫!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審美粗劣的飲食,當(dāng)他吃粗飯,喝冷水時,他也很快樂!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經(jīng)帶著學(xué)生周游列國,來到陳國、蔡國的地方。陳國、蔡國的官員們害怕孔子到了楚國后被重用,對他們兩國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們包圍住了。他們山窮水盡,糧食吃光了,只能挖點野菜吃了,跟隨他的人都餓得起不來了,可唯有孔子依然講誦詩書,撫琴歌唱,你看,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時的樂觀心態(tài)。

所以,語堂先生在他推崇的“半半歌”里,特別地為飲食添上兩筆,以恐世人自誤。他說“肴饌半豐半儉”,又“酒飲半酣正好”,即是智慧的再現(xiàn)了。

隨時與盡情

美味以大嚼盡之,奇境以粗游了之,深情以淺語傳之,良辰以酒食度之,富貴以驕奢處之,俱失造化本懷。

——林語堂《樂享余年》

自古以來,凡是會享受人生者,大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矩。比如孔子能忘掉身份隨眾人一起唱歌,莊子想變成蝴蝶就變蝴蝶,想羨慕大鯤就羨慕大鯤,沈復(fù)在閨閣之中領(lǐng)略了多少夫妻志趣相投之美,又和朋友享受了多少得意忘形之事。從他們身上,至少看到了兩點事實,一是熱愛,二是盡興隨時。

林語堂當(dāng)然也是個樂得享受的人。30年代初期,林語堂既要教書,又要編刊物,還要讀書寫作,其繁忙緊張程度可想而知。但林語堂非常注重休閑生活,經(jīng)常離開上海到外地游覽名川名勝。

一次,林語堂帶家人到杭州,火車開動,風(fēng)從窗外吹進(jìn)來,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別人都急于關(guān)上窗戶,林語堂卻將一張展開的報紙放出去,讓風(fēng)把它吹得呼呼作響,而后再用手將報紙撕一小口,于是報紙被風(fēng)吹碎帶跑了。他自己玩夠了,還讓女兒學(xué)著玩。

到了杭州,一家人住進(jìn)飯店。飯后林語堂帶女兒在湖邊散步,并教她們?nèi)绾慰瓷?、看水、看天上的云氣:“山、水和云都是最善變化的,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看它,其形狀、色彩、氣韻各不相同。它們性格也各異,從對其態(tài)度的差異上,可判定一人的個性與喜好。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即是此意。所以,你們要好好觀察山、水和云,注意體味眼中的一切?!?/p>

林語堂后來寫過一段話,概括了此次出游的動機和意義。他說: “凡人在世,俗務(wù)羈身,有終身不能脫、不想脫者。由是耳目濡染愈深,胸懷愈隘,而人品愈卑。有時看看莊子,接近接近大自然,總是好的?!?/p>

在現(xiàn)代社會,總有人認(rèn)為生存就是奮斗、拼搏,爭奪甚至劫掠。人人都忘掉了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去不辜負(fù)大好人生。而隨時與盡情更是天方夜譚,仿佛是在浪費時光,浪費金錢了。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是俗人、庸人,得不到天地間自然之靈氣,也就沒有什么成就。而林語堂之所以被稱做中西現(xiàn)代第一懂得生活的人,快樂就快樂在了隨時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與親友、愛侶漫步四海,這份豁達(dá)與瀟灑難道不讓人羨慕和去學(xué)習(xí)一番嗎?

不同的人物對享受的感覺都是不盡相同的。寫了《小窗幽記》的陳眉公說,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忘懷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他覺得人生最盡興之事,莫過于在花落之前醉倒在朦朧的睡夢中人以回味其美,并以天地為席枕,以磐石為老友,笑盡天下爭名奪利的可笑之人,該是多么暢快的事情!

當(dāng)然,萬物之中,只有真心,靈心才具有評價誰或者什么為佳物的能力或者意識,自然一切都是從人類的角度來觀察和判斷的。也就是說,一切種類中的尤物,都一定與人有著親密的關(guān)系。

然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基本上形成了一種行為模式,往往會拘束自己以適應(yīng)輿論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也就成了臥室到辦公室,廚房到市場等的直線模式。城市文明的發(fā)達(dá),隔離了我們與自然的關(guān)系,使我們成了有家難歸的游子。于是,我們感到恐懼和不安,不知道我們的歸宿到底在什么地方。就連死后我們也不能夠落葉歸根,只能被一把火燒掉而任風(fēng)揚其灰了。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限制,失去了自由的空間,從而感到無限的悲哀。

我們生活在名利傾軋的旋渦中,不得不培養(yǎng)出自己的機械心理來去進(jìn)行戰(zhàn)斗。而要戰(zhàn)斗就得有傷亡,所以我們很苦。有一人從井中汲水,卻放著轆轤繩索而不用,硬是掏了一條斜道,搬著陶罐一罐一罐地把井底的水汲上來去澆地。子貢見了很納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老人卻告訴他說,轆轤是機械,有了機械的事就一定會有機械的心,所以我又何必使用機械來苦自己的心靈呢!一旦有了機械,我們的心靈就被絞在了那轆轤上,永遠(yuǎn)也休息不下來。

《莊子》中所說的蜉蝣蟲朝生而暮死,不知道晦朔是什么樣子。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爭來爭去,古往今來,種種紛紜,白駒過隙,怎么能夠抵得住這時間的洪流呢?與其我們扭曲了自己的心靈,去與人鉤心斗角,斤斤計較,而所獲無幾,何不放下這名利的念頭,坐在那方方廣廣的磐石上,敞開了胸懷,讓那清風(fēng)吹拂著我們的心房,仰望著天光云影,以自己清凈本來的心眼,觀看這無比美麗的天地呢?

因此,林語堂對我們說,要依尊你的本心,細(xì)心地去品味這個世界,方能咂出些過人的滋味與志趣來。其實這并不困難,關(guān)鍵的一步是,將那一半與世爭寵之心,收回自己肚里,隨時揮灑自己熱愛事物的本心本性,安靜地體會如孩童的歡樂。

讀書如同閱友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dāng)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

人生最大的樂事便是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可以一同游山玩水,或者足以聊解閨中寂寞,或是樂意一起上街來個酩酊大醉,或是一塊悠閑地讀幾頁書,品兩口茗,談古論今,縱橫天下。只要是得其中一趣,便完全拋棄朋友的其他不和個性。

這個世上大概有兩種哲學(xué)態(tài)度,于是也便將分為兩群。一類是“有無”,一類則是“半半”。信奉“有無”的人,大抵有孤高的性情,加上若許才華,容貌,便覺得這個世界不可負(fù)我。于是做事愛講個絕對,讀書必是古典文籍,喝茶必是碧羅春或大紅袍,聽音樂必是古賢大作,要么統(tǒng)統(tǒng)都是現(xiàn)代的搖滾。他們從不愿讓自己處在某件事的不完美中左右為難,只好尋自己所愛。那種“半半”哲學(xué)觀的人,則是可有可無,宜俗宜雅,不怨天不尤人,日子過得是比較輕盈的。所以,人們都說,還是后者好。

的確,做事不要過于圓滿,讀書不要過于苛責(zé),交友也不應(yīng)只認(rèn)準(zhǔn)一類。張潮應(yīng)該算得上是位善讀書,樂交友的人。在他的《幽夢影》中,他曾不無得意地說,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fēng)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jǐn)飭友,如讀圣賢經(jīng)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如果你想做個受歡迎的人,當(dāng)然就需淵博,而讀不同的書則可以助你成此道。同時,你也可以借書中的知識去結(jié)交更廣泛的朋友,提高你的樂趣和境界。交朋友,是為的在生活中能夠有幫手;讀書籍,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有指南。這兩者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讓人過得幸福一些。

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朋友就是你的書,書也就是你的朋友了。

也就是說,讀什么樣的書,也就等于在交什么樣的朋友;交什么樣的朋友,也就等于在讀什么樣的書。朋友的種類越多,說明你讀書的種類越多。況且,書籍又是生活的反映,你讀的書越多,也說明你生活的領(lǐng)域越寬闊。擁有的越多,說明你過得越幸福。有些人雖然不識字,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卻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八面玲瓏,過得很瀟灑。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朋友多,而且是各種各樣的,各個領(lǐng)域的都有。

孔老夫子說過:“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碧煜碌娜硕寄軌虺蔀槲覀兊呐笥?,無論他是什么層次或者什么領(lǐng)域的。只要我們有一顆誠心待人,也就足以與之交往了。

社會的生活,是人類之間相互依賴著的。再高貴的人,也是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再卑賤的人,也是“盜亦有道”的。卑賤者也要有精神上的渴求,高貴者也一定有物質(zhì)上的欲望,這就決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朋友。

不識字的,如果有了識字的朋友,豈不等于自己識了字!書本上的字可以不識,但是生活中的字卻不可以不識。如果我們既識字,又有朋友,那豈不就是雙料的知識分子了!生活豈能不幸福呢?所以,無論如何,每個人都一定要交朋友。

面對著知識淵博的朋友,就仿佛是在讀那奇妙絕倫的書籍。所謂淵博,就是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肯定有我們自己所意想不到的閱歷或者知識。他們那些出人意料的奇聞逸事,會讓我們捧腹大笑或者增長見識;那些超凡脫俗的見解和對生活真諦的領(lǐng)悟,又會讓我們反觀自省而啟迪良深。有時候,他們的言談舉止讓你驚嘆、好奇,簡直使那些再奇異的書籍也都會顯得黯然失色。

面對風(fēng)流儒雅的朋友,似乎是在讀名家的詩詞文章。司馬遷的鴻篇巨制,李白的詩,蘇東坡的詞,真是天馬行空,一意神行,可謂之大手筆。就仿佛是那飛將軍李廣領(lǐng)兵打仗,神出鬼沒,完全出自天然,實難逆料。這正如李白自己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面對著持身謹(jǐn)飭的朋友,就好像是在讀那圣人賢者的經(jīng)典專著。經(jīng)典之中,所講解的都是如何做人的大道理,就是要讓你把生活過好,把人做好,然后才可能生活得幸福美滿。所以,讀圣賢之書,就是要學(xué)習(xí)他們對于生活的體認(rèn)和領(lǐng)悟,從而使我們自己有所改變和完善。

面對著幽默滑稽的朋友,恍若是在讀覽那傳奇小說。傳奇小說傳的就是一個奇字,因為出奇,所以才會讓人開心解頤。如果我們的朋友很幽默滑稽,自然而然地會在生活之中造成無窮的笑料,供我們快樂開心。

當(dāng)然,我們這里所說的幽默或者滑稽,一定不是那些故意制造噱頭求惹人眼球的人。他們使你在歡悅中接受了真理或者勸誡,得到有益的啟發(fā)和收獲,并且使你開懷而解頤,叫做寓教于樂。

林語堂的智慧告訴我們,想讓心靈獲得超逸的感受并不是一件有難度的事。實在無聊,就照上面說的,讀書交友,也自然樂在其中,不管他們是古板還是詼諧,是粗俗還是雅致,只要將其糅在一起,便成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特色生活。

而這種日子,便是滿意和開心的了。

愛自己的天堂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dāng)一個人悠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分一寸呢?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

人生最大的痛苦即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可是非得要逼迫自己做成不可。結(jié)果蹉跎了光陰,霜染了兩鬢,才曉得原來一切似冥冥中的定數(shù),沒有的茍求不來。

林語堂先生在散文《阿方》中有這樣有趣的描寫“我要他去買一罐擦銅油,他去了一個鐘頭,回來時替自己買了一雙新鞋,給我的孩子帶來了一只蚱蜢,沒有擦銅油。他天賦地不分工作和嬉戲。他收拾寢室會花去三個鐘點,因為他會做工到一半時停下來假裝去收拾一下鳥籠,這又得花去一個鐘點,或是跑下樓去跟新來的洗衣女仆廝混一會?!⒎?,你18歲了,還不好好做事?!捱@樣說: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打碎了碟子,甩壞了簇新的刀,把盤子丟在地上,讓畚箕掃帚橫在客室的中央,自己卻跑出去捉蚱蜢去了。簡直沒有一套瓷器是完整的。當(dāng)他急忙忙地端送我的早餐時,從廚房里能聽到的聲音是:砰——碰——嘩啦。他從廚子那里接來了替我預(yù)備早餐的工作,據(jù)我猜想,是為了他高興燒煎蛋。廚子也允許了他。

后來又新來了一個洗衣的婢女,廚房中的生活又將有什么變化了!新來婢女年紀(jì)21歲,愉快活潑,而她也喜歡阿方:廚房中的調(diào)笑聲不斷產(chǎn)生著,工作弄得更糟了!笑聲繼續(xù)增大著,阿方變得更無心工作了,收拾一間屋子要花更多更長的時間。阿方甚至把每天早晨替我擦鞋的事也忘了。我對他說了一次、兩次、三次都沒有效驗。最后我威嚇?biāo)绻魈煸偻洶研梁?,并在六時半左右放在我寢室門前,我便要把他辭了。我發(fā)了大怒,整天沒跟他說話,我企圖恢復(fù)家庭中的紀(jì)律。主人的話是必須遵守的。那天晚上臨睡前,我又在那孩子、廚子和新來婢女面前重申了一次解雇的威脅。人家都好像嚇壞了,廚子和新來婢女更是厲害,我相信他以后會遵守我的話了。

第二天早晨,我六時醒來,耐心地等候著看我命令的效驗。在六時二十分時,那新來婢女把鞋子送了來,不是那男孩。我覺得我被騙了。

‘我是要阿方拿的,怎樣你拿來了呢?’我問。

‘嗄,我正要上樓來,我順便把它帶了上來?!擎九畣柎穑鹈鄱覝厝?。

‘那他為什么不拿上來呢?是他叫你拿來的呢,還是你自己要拿來?’

‘不,不,他沒有要我拿。我自己拿來的?!?/p>

我知道她是在說謊,阿方還睡著??墒撬龣C敏地替阿方遮掩,倒多少打動了我的心弦。所以我便讓我的紀(jì)律敗壞下去,我也不想知道廚房里在做些什么了?!?/p>

這里之所以引用大量的文章,是因為只此便足以說明問題,不必再多費什么唇舌。從他縱容仆人的態(tài)度,基本上是能解釋一下語堂先生生活得開心自在的原因的,因為他的寬容使自己得到人們的真心與敬愛;因為他的隨性,使自己獲得心靈上的輕松與快樂。

人都是從土壤中來,都是自天然中來,都是自良善中來,生而平等,生而聰明,生而屬天屬地,所以,不可忘卻自己的本性,如果遺忘,便是痛苦。

就像李煜的淺吟低唱,青天涕泣以和其纏綿;

就像宋徽宗的畫兒,宋高宗的字兒,山水奔騰以和其風(fēng)骨。

這樣的人,就算在塵世中無從解脫,但是只要還堅持著自我的本心,那么依舊輕松得如在天堂一般。

陶醉于真靈性,即使做不成別人的主宰,即使身外之物著實凄涼又有何妨?

讓回憶結(jié)束

萬事可忘,唯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林語堂《樂享余年》

上天給人類最大的恩惠之一,就是讓我們擁有回憶。等我們到了學(xué)會思索的年紀(jì),就會在對過去的回味中,細(xì)細(xì)咀嚼單純的美好,無憂的可貴。而面對未來,則又開始愉悅地憧憬了。

然而,林語堂先生對我們說,要珍藏回憶,唯一段刻骨銘心的就好,唯一杯醇香甜存的便好。不可多想,不可停留,否則人生若是完全沉浸在記憶中,那么還怎么能解脫,怎么能讓自己以一顆泰然的心去體味當(dāng)下的幸福呢?

“我從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回家之后,我常到一個至交的家里,因為我非常愛這個朋友的妹妹C。他們家與后來我的妻子家是鄰居。我也與后來成為我妻子的那位小姐的哥哥相交甚善。我應(yīng)邀到他們家去吃飯。在吃飯之時,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某處向我張望。后來我妻子告訴我,當(dāng)時她是在數(shù)我吃幾碗飯。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臟襯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卻從來沒人把我向她介紹過。

在大學(xué)二年級時,我曾接著三次走上禮堂的講臺去領(lǐng)三種獎?wù)拢@件事曾在圣約翰大學(xué)和圣瑪麗女校傳為美談。那時我這位將來的妻子還沒進(jìn)圣瑪麗,但是一定聽見人說這件事。我由上?;丶液螅湍峭瑢W(xué)的妹妹C相戀,她生得確是其美無比,但是我倆的相愛終歸無用,因為我這位女友的父親正打算從一個有名望之家為他女兒物色一個金龜婿,而且當(dāng)時即將成功了,在那種時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我們結(jié)婚之后,我一直記得,每逢我們提到當(dāng)年婚事的經(jīng)過,我的妻子就那樣得意地哧哧而笑。我們的孩子們都知道。我妻子當(dāng)年沒有身在上海,但是同意嫁給我,這件事一直使她少女的芳心覺得安慰高興。她母親向她說:‘語堂是個牧師的兒子,但是家里沒有錢?!龍远ǘ靡獾鼗卮鹫f:‘究有什么關(guān)系?’

我姐姐在學(xué)校認(rèn)得她,曾經(jīng)告訴我她將來必然是個極賢德的妻子,我深表同意。

我知道不能娶C小姐時,真是痛苦萬分。我回家時,面帶凄苦狀,姐姐們都明白。夜靜更深,母親手提燈籠到我屋里,問我心里有什么事如此難過。我立刻哭得癱軟下來??薜煤每蓱z。因為C小姐的父親為她進(jìn)行嫁與別人,我知道事情已經(jīng)無望,我母親也知道。

我的婚禮是在民國八年,蜜月是到哈佛去旅行。婚禮是在一個英國的圣公會舉行的。

我要到新娘家去‘迎親’,依照風(fēng)俗應(yīng)當(dāng)如此。新娘家端上龍眼茶來,原是作為象征之用,但是我全都吃了下去。舉行婚禮時,我和伴郎談笑甚歡,因為婚禮也不過是個形式而已。為了表示我對婚禮的輕視,后來在上海時,我取得妻子的同意,把婚書付之一炬。我說:‘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著。’誠然!誠然!

我們的孩子們說過好多次:‘天下再沒有像爸爸媽媽那么不相同的。’妻是外向的,我卻是內(nèi)向的,我好比一個氣球,她就是沉重的墜頭兒,我們就這么互相恭維。氣球無墜頭兒而亂飄,會招致災(zāi)禍。

他們婚后一直幸福著,對陳錦端的愛戀已深藏在記憶之中了?!?/p>

林語堂知道,與其沉浸在不可挽回的痛苦中,倒不如好好把握現(xiàn)在,否則你什么美好都享受不了,而只會一直痛苦下去。為什么要給自己這樣大的折磨呢?人生是不能這樣去過的。

因為只有你自己能把握得住今生的幸福。

其實,很大程度上,我們心靈平靜的程度取決于我們能否生活在現(xiàn)在時,無論昨天發(fā)生了什么,明天也許發(fā)生或不發(fā)生什么,你身處的都是現(xiàn)在時——永遠(yuǎn)如此!

許多人讓過去的問題和未來的憂慮來控制我們的現(xiàn)在,以至于以焦慮、沮喪和不抱希望而告終。

你看,這對于日子來說,除了感受痛苦外,還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所以要享受現(xiàn)在,享受今天,是因為我們要把每一天當(dāng)做新的一天,以新的自己生活下去。

每一天起來,都是新的生命的開始。生活的解釋就是生在今天、活在今天。

那些失去自信的人,又作了失去自信的選擇,也就是把焦點對準(zhǔn)過去的生活——這樣就不可能以新的自己去迎接新的一天。如此把自己本身犧牲了。

老實說,一直在怨恨傷害自己的人,等于讓自己的生活受到那個人的支配。自己的一生由那個人支配,意味著自己為那個人犧牲一生。

常有人因為不滿拋棄自己的人而開始新的戀愛。這不是以新的自己展開新的一天。即使在形式上,與新的人談戀愛,實際上也是為收拾受創(chuàng)傷的那一天而采取的一種方法。想一想那樣過去的20年時間,就知道時間過得多快。如果一個女子一直在憎恨20歲時被拋棄的事,而作為收拾該事的一種舉措,她報復(fù)性地與某人結(jié)婚。然后,假定現(xiàn)在已經(jīng)40歲了。即使結(jié)婚生子到了40歲,當(dāng)她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從20歲至40歲的20年歲月,可能是完全的空白。

當(dāng)然,如果她在25歲或30歲時,消除憎恨,重生為新的自己時,那又另當(dāng)別論了。

有一良言說:“懷恨某人,就是受某人的支配?!比擞袝r為某時期的挫折,而一生受其支配。

有人為某次的挫折體驗,犧牲自己的整個人生。因某一時期的挫折而犧牲自己人生的人,是沒有自信的人。

你早上起來時,錢包里有叫做“24小時”的錢。沒有自信的人把里面所有的錢花在過去的負(fù)債上。

可是昨天已經(jīng)逝去,明天還未來到,后天尚不可知、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今天!有自信的人會為今天而使用那筆錢;沒有自信的人卻像背著付不清的債在過日子。有自信的人不會負(fù)債。

重要的是,要把錢包里的24小時花在今天這個日子上,因為今天才是我們的生命,熱愛生活就從熱愛今天開始。豐收的果實豐碩甘甜,但是播種耕耘的過程才是我們生命的體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享受耕耘的快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