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一生最愛古詩詞 作者:吳玲 著


7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公元817年,白居易在江州。此時正值初夏,微風(fēng)拂面、鮮花爛漫,樹枝吐綠的盎然春季已過。時已入夏,人間大地,春意闌珊。

詩人醉心于山水,行至山間。此時踏春時節(jié)已過,這番出游,算是懷念一下逝去的春光吧。卻不曾想,剛剛依依不舍地告別春天,卻又再次在這人跡罕至的山間相遇,是與春光有特別的緣分,還是自己未知的另一個世界?

提到江州,再提到白居易,人們總是會想到好多有關(guān)的詩句,其中最先闖入腦海的,是《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為了自己的仕途奮斗官場的文人大軍中的一員。憑借其才華,白居易早年的官場生涯可謂是平步青云,順風(fēng)順?biāo)?。他一路步步高升,升至左拾遺,也許是這一路春風(fēng)得意,造就了他不畏權(quán)貴的性格,于是對于品味高于自己的官員,他依然直言不諱。這樣的作風(fēng),自然引起了當(dāng)朝權(quán)貴的憤怒。得罪了權(quán)貴的白居易,被貶江州。

在這個山水如畫的偏遠(yuǎn)之地,無數(shù)瑰麗的詩作就此誕生。

優(yōu)秀的詩篇常來自山水之間,自然深處,尤其詩人身處逆境時,更加想要遠(yuǎn)離世俗紛擾,親近自然,徜徉在天地之間。在山水之間,流連忘返。

作《大林寺桃花》一詩前,白居易還作有一篇《游大林寺序》。時已春色將逝,白居易與十七人同行,共同前往大林寺游玩,同行人中,有文人,有官宦,也有東林寺的出家之人,各行各業(yè),形形色色,這般出行的隊(duì)伍,著實(shí)令人覺得有趣,不禁悅?cè)怀尚小?/p>

大林寺建在深山之中,地處偏遠(yuǎn),人跡罕至。一行人先是路經(jīng)大話城寺,到達(dá)第一座山峰的峰頂,休憩片刻,再次上路,過了許久,才到達(dá)位于香爐峰上的大林寺。

雖然路途艱辛,跋涉過幾重山水,但圍繞著大林寺的優(yōu)美風(fēng)光讓人不禁感慨之前行路是多么得值得。寺院坐落在一片人間仙境之中,不聞世聲,不問世事,連建筑中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透露出超凡脫俗的姿態(tài),對他們這群人間來客說,仿佛這里不是凡間,而是纖塵不染的仙境。

在這樣的幽谷叢林中,綠樹深院內(nèi),住著怎樣的世外高人呢?

這般幽靜的、凌然心曠神怡的環(huán)境,實(shí)在是個絕佳的修行之處。身處其中,不由得會靜下心來,丟開一些干擾和牽掛,思考生命,思考輪回。

大林寺的四周,圍繞著一條潺潺的溪流,溪流穿過茂密的竹林,蜿蜒而下。遠(yuǎn)遠(yuǎn)地就能看到溪水之下沉淀著的顆顆卵石,每一顆都光潔剔透,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思想。

寺院之中,是幾所樸素而精致的木屋,作為寺院的修行之處,幾位僧人在院中緩緩走過,人與環(huán)境似乎合為一體,都是寂靜的,超然的。僧人們似乎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群不速之客,并不受他們的驚擾,繼續(xù)著自己的步伐,繼續(xù)著自己的修行。

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山間美景中,醉心于美景,不可自拔。

白居易在美景中回過神來,看向小溪畔夾岸的桃樹。就這一眼,便收回了他凝聚在大林寺上的心思,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時已初夏四月,桃花開盡,落紅遍地。春意闌珊,百花盛開的時節(jié)已過去,大地上的植物都被夏天披上了茂盛的枝葉,綠樹成蔭。

分明此時已繁華落盡,粉嫩的花朵換成了涼爽的綠蔭,花瓣?duì)幭嗦淙肽嗤林校瑸閬砟甑氖㈤_奉獻(xiàn)肥美的養(yǎng)料?;ò觌x去的枝頭上,漸漸開始形成了小小的果實(shí),悄無聲息地開始生長。

然而眼前的一幕令詩人吃驚到移不開目光,分明春天已去,芳菲落盡,而這如世外桃源般的山間,竟然還盛開著朵朵桃花,迎風(fēng)綻開著笑臉。

詩人幾乎忘記了要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形容這般奇景,思來想去,最終舍棄了所有華麗的辭藻,用了最樸素的敘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白居易眼中,世上已沒有什么詞語可以形容這般奇異的景象。

難道,這真的是到了仙境,已與自己身處的人世不是一片天地?

難道,這里真的是神仙的居所,這番美景和久未凋謝的爛漫桃花是神仙的杰作?

詩人心中說不出、道不明的激動,對這番美景愛不釋手,無論如何都移不開視線。他不斷思索著,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在世間已逝去的溫暖春天在這世外山間重現(xiàn),那些在人世間已凋零的花朵,又在這山間溪畔再次綻放。

后人讀罷此詩,或許會不由得用科學(xué)的眼光來評判詩人所見,會很自然地去聯(lián)想海拔因素、氣溫因素。詩詞是藝術(shù),是古典藝術(shù),充滿著神秘的氣息,套上科學(xué)的帽子,就沒了味道。

也許正是古人對諸多科學(xué)現(xiàn)象的無知,而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的山水田園詩歌。他們不知道為何人間的陽春三月又在這四月的初夏再次出現(xiàn)在山林中,他們也從未見到這般奇異的景象,于是,免不得目瞪口呆,大驚小怪。

景色引人吃驚,作品才能引人入勝。

白居易前半生起起落落,走過這片遼闊土地上的大江南北,然而,卻從未見到這般景象。他不知此景為何,便以為誤入仙境。面對這滿山的灼灼桃花,他不僅是驚訝,更多的是欣喜。

人間三月已去,白居易一介文人,自然最愛春天,陽春三月,滿目都是勃勃生機(jī):嫩綠的草,翠綠的葉,粉紅的花,冰雪剛?cè)诘牧魉?,以及冬眠剛出的各種動物……每個所到之處都那么令人喜愛。然而春光苦短,如白駒過隙,指間流沙,轉(zhuǎn)瞬即逝,怎么留都留不住。詩人滿心煩惱和怨恨,他恨不得飛奔而去,追上那燦爛的春光。然而春色不解他的心思,毫不停留,就這么溜走了,迎來了灼熱的盛夏。

一切都是那么的始料未及,他竟然在這陌生的山中,與他心心念念的花紅柳綠的春色再次邂逅?!胺挤票M”是令人難過的,仿佛自己此生最珍愛的女子,突然抽走的纖纖素手,沒來得及告別,就匆匆離去。而“始盛開”是欣喜的,那個不告而別的女子,竟然像約定好似的,在這山間溪邊等待著他的到來。

詩的前兩句看似是樸素的敘事,只是一位一身文學(xué)氣息的人在為你講述:天哪,你看現(xiàn)在時已四月,美妙的春光早已不在,百花都凋零殆盡,但是近日山中,我竟然再次看到了第二個春天,山間的桃林,才剛剛開出花朵,實(shí)在是一件幸事!

但前兩句又是在寫情,詩人對美好春光的喜愛之情,珍惜之情,躍然紙上。

不知詩人是不是真的在美景中恍惚出了神,飄飄然竟覺得這已不是在人間,所以有了“人間”和“山寺”的對比。也許這真的是神仙修行的地方,是山中的神仙,造出了這滿山春色。但他又清醒過來,分明寺院中的僧人在靜靜地掃地,竹屋中傳來念經(jīng)的聲音,若是仙人,必不會是這般景象吧。于是詩人在第一句說了“人間之后”,猛然回神,最后還是沒有寫出“仙境”,而是寫了“山寺”。

這時白居易如同一個孩子,對于春天的離去表現(xiàn)出些微的惱怒。他太熱愛春天了,春天的一切都能讓他感到溫暖而充滿陽光。

這時的白居易所處的,正是人生最失意的時間段,官場不順,遭到貶黜,遠(yuǎn)調(diào)他鄉(xiāng),他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幾乎每一位文人,都胸懷報國理想,渴望實(shí)現(xiàn)自己偉大的人生理想,年少離家,在官場摸爬滾打,最終得到朝廷中的一個要職。白居易就是這大軍中的一員,并且是比較成功的一位。然而他沒有成功到最后,為朝廷奉獻(xiàn)幾十年,年歲已老時,卻遭到了排擠和貶黜。這大概也是很多文人的必經(jīng)之路,有氣節(jié),有風(fēng)骨,不趨炎附勢,不攀附權(quán)貴,固執(zhí)地堅(jiān)持自己的觀點(diǎn),然后“順利”地得罪了權(quán)貴,遠(yuǎn)走他鄉(xiāng)。

這時的白居易,還是在《琵琶行》中聽到悲傷樂曲就涕下沾襟的多愁善感之人,此時他必定對自然美景最為熱愛,甚至依賴。只有身處美景中,才能忘記官場的不順,醉心于山水,沉醉于吟詩作賦,悠然自得。一年之計在于春,古人誠不我欺,春色之美,是任何一個季節(jié)都比不上的,它的美,不僅在于滿目的綠色掩映著紅花,更在于大地復(fù)蘇,一切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jī),展現(xiàn)出生命之美。

白居易熱愛著春天,在這春光中忘卻了不快,重拾生活的希望。然而春色匆匆,挽留不住,還未等他痛快地享受這春光,春天已去,無影無蹤。

白居易想要去尋覓春天,找回這美好的春光,卻尋之不得。

然而近日山中,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爛漫春光,卻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白居易心中責(zé)怪與歡喜雜糅在一起,甚至有些哭笑不得。

但最終還是滿心歡喜,尋尋覓覓卻找不到的春色,原來沒有留下這人間獨(dú)自離去,它像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在與人捉迷藏,藏在這深山之中,就等懷念著它的世人在此找到它。

在詩人的欣喜之中,春光活了。在白居易眼中,這春天是個孩子,頑皮地從人間溜走,讓人苦苦尋之不得,自己躲在這山林中,也許是想令看到它的人大吃一驚,也許是想給想念著它的人一個驚喜。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宏大的比喻,只是懷著欣喜而激動的心情,將自己在山中所見娓娓道來。就如一盤清淡的小菜,看似平淡,細(xì)細(xì)咀嚼,別有一番滋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