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論道(6)

白玉蟾文集新編 作者:(南宋)白玉蟾 著,蓋建民(輯校)校


卷三 論道(6)

修仙辨惑論

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陳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巖阿松陰之下,風(fēng)清月明(甲本作“朗”),夜靜煙寒,因思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問曰:“玉蟾事師未久,自揣福薄緣淺,敢問今生有分可仙乎?”陳泥丸云:“人人皆可,況于汝乎!”玉蟾曰:“不避尊嚴(yán)之責(zé),輒伸僭易之問。修仙有幾門?煉丹有幾法?愚見如玉石之未分,愿與一言點化。”陳泥丸云,“爾來,吾語汝:修仙有三等,煉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變化飛升也,上士可以學(xué)之。以身為鉛,以心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在片晌之間,可以凝結(jié)。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煉丹之法,本無卦爻,亦無斤兩。其法簡易,故以心傳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隱顯也,中士可以學(xué)之。以氣為鉛,以神為汞,以午為火,以子為水,在百日之間,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煉丹之法。雖有卦爻,卻無斤兩。其法要妙,故以口傳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學(xué)之。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在一年之間,可以融結(jié),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煉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兩,其法繁難,故以文字傳之,恐難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為藥材,以行、住、坐、臥為火候,以清凈自然為運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腎為藥材,以年、月、日、時為火候,以抱元守一為運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氣、液為藥材,以閉、咽、搐、摩為火候,以存思升降為運用,大抵妙處不在乎按圖索驥也。若泥象執(zhí)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無成矣。”玉蟾曰:“讀丹經(jīng)許多年,如在荊刺(甲本作‘棘’)中行,今日塵凈鑒明,云開月皎,總?cè)f法而歸一,包萬幻以歸真,但(甲本作‘矣’)未知正在于何處下手用功也。”陳泥丸云:“善哉!問也。夫煉丹之要,以身為壇爐鼎灶,以心為神室,以端坐習(xí)定為采取,以操持照顧為行火,以作止為進退,以斷續(xù)不專為隄防(甲本作‘防隄’),以運用為抽添,以真氣薰蒸為沐浴,以息念為養(yǎng)火,以制伏身心為野戰(zhàn),以凝神聚氣為守城,以忘機絕慮為生殺,以念頭動處為元牝,以打成一塊為交結(jié),以歸根復(fù)命為丹成,以移神為換鼎,以身外有身為脫胎,以返本還源為真空,以打破虛空為了當(dāng)。故能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去來無礙,逍遙(甲本作‘道合’)自然矣!”玉蟾問曰:“勤而不?。妆咀鳌觥?,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終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證驗?”陳泥丸云:“初修丹時,神清氣爽,身心和暢,宿疾并消,更無夢寐。百日不食,飲酒不醉,到此地位(甲本作‘則’),赤血換為白血,陰氣煉成陽氣,身如火熱,行步如飛,口中可以乾(干)汞,吹氣可以煮(甲本作‘炙’)肉,對景無心,如如不動,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聞九天,目視萬里,偏體純陽,金筋玉骨,陽神現(xiàn)形,出入自然,此乃長生不死之道畢矣。但恐世人執(zhí)著藥物火候之說,以為有形有為,而不能頓悟也。夫豈知混沌未分以前,焉(甲本作‘烏’)有年月日時?父母未生以前,烏有精血氣液?道本無形,喻之為龍虎;道本無名,比之為鉛汞。若是學(xué)天仙之人,須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可也,豈可被陰陽束縛在五行之中。要當(dāng)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為得道之士矣。或者疑曰,此法與禪學(xué)稍同,殊不知終日談演問答,乃是乾慧;長年枯?;璩粒耸穷B空。然天仙之學(xué),如水晶盤中之珠,轉(zhuǎn)漉漉地,活潑潑地,自然圓阤阤(甲本作‘陀陀’),光爍爍。所謂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傳之妙也,人誰知之?人誰行之?若曉得金剛、圓覺二經(jīng),則金丹之義自明,何必分別老釋之異同哉!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何況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正所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閘(甲本作‘有路’)透長安,但取其捷徑云耳。”玉蟾曰:“天下學(xué)仙者紛紛然,良由學(xué)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勤,乃至老來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豈不悲哉!今將師傅口訣,鋟木以傳于世。惟此泄(甲本作‘漏’)露天機甚矣,得無譴乎?”泥丸云:“吾將點化天下神仙,茍獲罪者,天其不天乎?經(jīng)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何譴之有?”玉蟾曰:“祖師張平叔三傳非人,三遭禍患,如何?”泥丸云:“彼一時自無眼力,又況運心不普乎?”噫!師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況塵勞中識人甚難,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尋文揣義,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筆舌以傳之哉!但能凝然靜定,念中無念,工夫純粹,打成一片,終日嘿嘿(甲本作“默默”),如雞抱卵,則神歸氣復(fù),自然見元關(guān)一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則是采取先天一氣,以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與鐘、呂并駕矣,此乃已試之效。念學(xué)仙者無所指南,謹(jǐn)集問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辨惑論》(甲本多一“云”字)。

玄關(guān)顯秘論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書千萬篇?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若要煉形煉神,須識歸根復(fù)命。所以道,歸根自有歸根竅,復(fù)命還尋復(fù)命關(guān)。且如這個關(guān)竅,若人知得真實處,則歸根復(fù)命何難也。故曰:(甲本、道藏本此處多16字:“有人要識神仙訣,只去搜尋造化根。古者”)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所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無復(fù)色,下無復(fù)淵,一物圓成(道藏本、甲本作“明”),千古顯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獲(甲本作“得”)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即心(甲本作“心即”)是道也。故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余,生萬物而不竭。天地雖大,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五行至精,能役有數(shù),不能役無數(shù);百念紛起,能役有識,不能役無識。今(道藏本多一“夫”字)修此理者,不若(甲本作“要能”)先煉形。煉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甲作“凝神”)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故譚真人(道藏本、甲本作“宋齊邱”)云:“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敝淮送蛔郑瑒t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道藏本、甲本多一“于”字)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頃刻,運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視之寂寥而無所睹,聽之杳冥而無所聞,惟以心視之則有象,以心聽之則有聲。若學(xué)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靜,則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煉,以乾坤為鼎器,以烏兔為藥物(甲本作“材”),以日魂之升沉應(yīng)氣血之升降,以月魄之虧盈應(yīng)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節(jié)候應(yīng)一日之時刻,以周天之星數(shù)應(yīng)一爐之造化。是故采精神以為藥,取靜定以為火。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藥,則成金液大還丹。蓋真陰真陽之交會,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審抽添之運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云:“采有日,取有時。”劉海蟾云:“開闔乾坤造化權(quán),鍛煉一爐真日月?!蹦芪蛑?,效日月之運用,與天地以同功。夫豈知天養(yǎng)無象,地養(yǎng)無體,故天長地久,日光月明,真一長存,虛空不朽也。吾今則而象之,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yuǎn)觀其物,物無其物,知心無心,知形無形,知物無物,超出萬幻,確然一靈。古經(jīng)云:“生我于虛,置我于無?!笔且裕ǖ啦乇咀鳌耙恕保w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見,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際圓通,萬緣澄寂,六根清凈,方寸虛明。不滯于空,不滯于無,空諸所空,無諸所無。至于空無所空,無無所無,凈裸裸,赤灑灑地,則靈然而獨存者也。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道本無名,近不可取,遠(yuǎn)不可舍,非方非圓,非內(nèi)非外,惟圣人知之。三毒無根,六欲無種,頓悟此理,歸于虛無。老君曰:“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若能于靜定之中,抱沖和之氣,守真一之精,則是封爐固濟以行火候也?;鸨灸戏诫x卦,屬心,心者神也。神則火也,氣則藥也。以火煉藥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氣而成道也。人能手摶日月,心握鴻蒙,自然見槖龠之開辟,河車之升降。水濟命宮,火溉丹臺,金木交并,水土融和。姹女乘龍,金翁跨虎,逆透三關(guān),上升內(nèi)院,化為玉汞,下入重樓。中有一穴,名曰丹臺,鉛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約也。自然而然,不約而合。有動之動,出于不動;有為之為,出于無為。當(dāng)是時也,白雪漫天,黃芽滿地,龍吟虎嘯,夫倡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雷轟電掣,撼動乾坤。百脈聳然,三關(guān)透徹,元珠成象,太液(道藏本、甲本作“乙”)歸真。泥丸風(fēng)生,絳宮月明,丹田煙暖,谷海(道藏本、甲本作“沼”)波澄。煉成還丹,易如反掌,七返九還,方成大藥。日煉時烹,以至九轉(zhuǎn),天關(guān)地軸,在吾手中。經(jīng)云:“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則是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可以入眾妙門,元之又元也。更能晝運靈旗,夜孕火芝,溫養(yǎng)圣胎,產(chǎn)成赤子。至于脫胎神化,回陽換骨,則是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也。張平叔云:“都來片晌工夫,永保無窮逸樂?!闭\哉是言!蓋道之基,德(道藏本、甲本作“丹”)之本,龍虎之宗,鉛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歸,萬神(甲本作“物”)朝會之門,金丹妙用之源,乃歸根復(fù)性(道藏本、甲本作“命”)之關(guān)竅也。既能知此,則欲不必遣而心自凈,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萬幻俱寢。身馭扶搖,神游恢(甲本作“淡”)漠,方知道風(fēng)清月白,皆顯揚鉛汞之機,水綠山青,盡發(fā)露龍虎(道藏本、甲本作“虎龍”)之旨。海南白玉蟾,幼從事(道藏本、甲本脫“事”字)先師陳泥丸學(xué)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時,則開乾、閉巽、留坤、塞艮,據(jù)天罡,持斗杓(道藏本作“柄”),謁軒轅,過扶桑,入廣寒,面鶉尾,舉黃鐘,泛海槎,登昆侖,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黃童,召朱兒,取青龍肝、白虎髓、赤鳳血、黑龜精,入土釜,啟熒惑,命閼伯,化成丹砂,開華池,吸神水,飲刀圭,從無入有,無質(zhì)生質(zhì),抽鉛添汞,結(jié)成圣胎,十月既滿,氣足形圓,身外有身,謂之胎仙。其訣曰:“用志不紛(道藏本、甲本作‘分’),乃可凝神?;倚内ぺ?,金丹內(nèi)成?!贝擞柚靡?。如此(道藏本、甲本作“昔”),施肩吾之詩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道藏本作‘能為神’)氣主,便是得仙人?!蔽┐嗽姾喢?,通元造妙(甲本脫“造妙”二字),故佩而誦之。自然到秋蟾麗天,虛空消殞之地,非枯木寒泉(道藏本、甲本作“灰”)之士,不能知此。予既得此,不敢自默。太上元科曰:“遇人不傳,失天道;傳非其人,泄天寶。”天涯海角,尋遍無人,不容輕傳,恐受天譴。深慮夫大道無傳,丹法湮泯,故作元關(guān)顯秘論,蓋將曉斯世而詔后學(xué),以壽金丹一線之脈也。復(fù)恐世人猶昧此理,乃復(fù)為之言曰:“以眼視眼,以耳聽耳,以鼻調(diào)鼻,以口緘口,潛藏飛躍,本乎一心。先當(dāng)習(xí)定凝神,懲忿窒欲。懲忿窒欲,則水火既濟。水火既濟,則金木交并。金木交并,則真土歸位。真土歸位,則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服(道藏本誤作‘復(fù)’)一粒,神歸氣復(fù),充塞天地?!泵献釉弧吧起B(yǎng)吾浩然之氣”者,此也。肝氣全則仁,肺氣全則義,心氣全則禮,腎氣全則智,脾氣全則信。若受氣不足,則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豈人也哉?人能凝虛養(yǎng)浩,心廣體胖。氣母既成,結(jié)丹甚易,可不厚其所養(yǎng),以保我之元歟?學(xué)者思之。敬書以授留紫元云。

蓋按:《玄關(guān)顯秘論》道藏本雜入《海瓊問道集》,諸本文字有異。

注1:“若知行氣主”,道藏本、甲本作“能為神氣主”。

注2:“故佩而誦之”,道藏本、甲本作“玉蟾因閱而誦之”。

性命日月論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與月合則常明,性與命合則長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則寓乎有形之后。五臟之神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乎吾之公道。一受于天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與天同道,命與人同欲。命合于性,則交感而成丹,丹化為神則不死。日者,擅乾德之光以著乎外,月體坤而用乾承乎陽爾。晦朔相合,日就月魄,月承日魂,陰陽交育,而神明生。故老子謂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每月,月三日出而明生,生至于十五日也。每月,月十六日入而明死,死至于二十八日也。日月于卦為坎離,坎卦外陰而內(nèi)陽,乾之用九歸乎中;離卦外陽而內(nèi)陰,坤之用六歸乎中。乾坤之二用,既歸于坎離,故坎離二卦,得以代行乾坤之道,一月之內(nèi),變見六卦,垂象于天。三日,一陽生于下而震卦出;八日,二陽生于下而兌卦出;十五日,三陽全,而乾始見。此蓋乾索于坤,而陽道進也。十六日,一陰生于下而巽卦出;二十三日,二陰生于下而艮卦出;三十日,三陰全而坤始見。此蓋坤索于乾,而陰道進也。天地以坎離運行陰陽之道,周而復(fù)易。故魏伯陽謂日月為易,陸德明亦取此義,訓(xùn)詁周易之字。余竊謂在天為明,明者,日月之橫合;在世為易,易者,日月之從合;在人為丹,丹者,日月之重合。人之日月系乎心腎,心腎氣交,水火升降,運轉(zhuǎn)無窮,始見吾身亦與天地等,同司造化而不入于造化矣。

谷神不死論

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氣也。天之谷,含造化,容虛空。地之谷,容萬物,載山川。人與天地同所稟也,亦有谷焉,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頭有九宮,上應(yīng)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又曰黃庭,又名昆侖,又名天谷。其名頗多,乃元神所住之宮。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謂之谷神。神存則生,神去則死。日則接于物,夜則接于夢,神不能安其居也。黃粱已熟,南柯未寤,一生之榮辱富貴,百歲之悲憂悅樂,備嘗于一夢之間,使其去而不還,游而不返,則生死路隔,幽明之途絕矣。由是觀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甲本多一“又”)死乎?然谷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者,陽也,天也。牝者,陰也,地也。然(甲本多一“則”)玄牝(甲本作“一”)氣,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以口訣,不可得而知之。《黃帝內(nèi)經(jīng)》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毖匀松碇校嫌刑旃饶嗤?,藏神之府也;中有應(yīng)谷絳宮,藏氣之府也;下有虛谷關(guān)元,藏精之府也。天谷,元宮也,乃元神之室,靈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圣人則天地之要,知變化之源(甲本作“原”),神守于元宮,氣騰于牝府,神氣交感,自然成真,與道為一,而歸于不死不生。故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也。圣人運用于玄牝之內(nèi),造化于恍惚之中。當(dāng)其玄牝之氣入乎其根,閉極則失于急,任之則失于蕩,欲其綿綿續(xù)續(xù),勿令間斷耳。若存者,順其自然而存之,神久自寧,息久自定,性入自然無為妙用,未嘗至于勤勞迫切,故曰用之不勤。即此而觀,則玄牝為上下二源,氣毋升降之正道明矣。世人不窮其根,不究其源,便以鼻為玄,以口為牝。若以鼻口為玄牝,則玄牝之門,又將何以名之?此皆不能造其妙,非大圣人安能窮究是理哉?

陰陽升降論

天以乾道輕清而在上,地以坤道重濁而在下,元氣則運行乎中而不息。在上者,以陽為用,故冬至后一陽之氣自地而升,積一百八十日而至天,陽極而陰生。在下者,以陰為用,故夏至后一陰之氣自天而降,積一百八十日而至地,陰極而陽生。一升一降,往來無窮。人受沖和之氣,以生于天地之間,與天地初無二體。天地之氣,一年一周;人身(甲本誤作“生”)之氣,一日一周。自子至巳,陽升之時,故以子時為日中之冬至,在易為復(fù);自午至亥,陰降之時,故以午時為日中之夏至,在易為姤。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晝夜往來,亦猶天地之升降。人能效天地槖籥之用,沖虛湛寂,一氣周流于百骸,開則氣出,闔則氣入,氣出則如地氣之上升,氣入則如天氣之下降,自可與天地齊其長久。若奔驟乎紛華之域,馳騁乎是非之場,則真氣耗散,而不為吾之有矣,不若虛靜守中以養(yǎng)也。中者,天地玄牝之氣會聚之處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則真精自朝,元氣自聚,谷神自棲,三尸自去,九蟲自滅,此乃長生久視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氣,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長生久視之道。人之有生,稟大道一元之氣,在母胎系與母同呼吸,及乎降誕之后,剪去臍帶,一點元陽,棲于丹田之中。真息出入,通于天門,與天相接,上于泥丸,長于元神,下入丹田,通于元氣。莊子云:“眾人之氣以(甲本脫‘以’字)喉,圣人之息以(甲本脫‘以’字)踵。”踵也者,深根固蒂之道。人能屏去諸念,真息自定,身入無形,與道為一,在世長年。由是觀之,道之在身,豈不尊乎?豈不貴乎?

蓋按:此文甲本篇名作“陰陽升降篇”。

注1:“輕清”,甲本作“清輕”。

注2:甲本脫“故夏至后一陰之氣自天而降”12字。

蟾仙解老(道德寶章注)

紫清真人白玉蟾注

體道章第一

道,如此而已??傻溃浅5?;可說即不如此。名,強名曰道。可名,非常名。謂之道已非也。無此即是道。名,天地之始;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有。名,萬物之母。一無生萬有,萬有歸一無。故常無虛心無念欲,以觀其妙;見物知道,知道見心。常有守中抱一欲,以觀其徼。身有生死,心無生死。此兩者,萬有一無,一無亦無,無中不無。同出而異名,萬法歸一,一心本空。同謂之玄。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玄之又玄,虛里藏真,無中生有。眾妙之門。悟由此入,用之無窮。

養(yǎng)生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求為美名美,斯惡已;不得美名。皆知善之為求善為人善,斯不善已。反為惡人。故有無之相生,無必生有,有必歸無。難易之相成,先難后易,先易后難。長短之相形,道本無形,自相長短。高下之相傾,天旋地轉(zhuǎn),本無高卑。音聲之相和,一風(fēng)所嗚,萬籟皆應(yīng)。前后之相隨。往古即今,來今即古。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貴乎自然。行不言之教。道寓于物。萬物作而不辭,無必生有,安得不生?倘若不生,安見長存?生而不有,無非妄幻。為而不恃,今日今日而已!功成而弗居。豈可以夢為實?夫惟弗居,忘外而不忘其內(nèi)也。是以不去。一我自存。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為子當(dāng)孝,為臣當(dāng)忠。使民不爭;飽不思食。不貴難得之貨,黃金與土同價。使民不為盜;如意無他。不見可欲,耳目之間,心實在焉。使心不亂。去即喚回。是以圣人之治,多少分明。虛其心是,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多少分明。為無為,則無不治。是。

無源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虛中。淵乎似萬物之宗。心也。挫其銳,斂神。解其紛,止念。和其光,藏心于心而不見。同其塵,混心于物。湛兮似若存。存神于無。吾不知誰之子,吾。象帝之先。

虛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無心。以萬物為芻狗;任其自然。圣人不仁,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天地之間,心也。其猶槖籥乎?運而不息。虛而不屈,用之無窮。動而愈出。純亦不已。多言數(shù)窮,如何說得。不如守中。盡其在我。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此心本無生死。是謂玄牝。同此一天。玄牝之門,念頭動處。是謂天地根。惟心。綿綿若存,只是如此。用之不勤。無為而已。

韜光章第七

天長地久。湛然無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心亦如是。以其不自生,此心長存。故能長生。本無生滅。是以圣人,我也。后其身而身先,無乎不在。外其身而身存。今古如此。非以其無私耶,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故能成其私。我即天地,天地即我。

易性章第八

上善若水。性猶水也。水善不為物所忤而已利萬物而不爭,初何心哉?處眾人之所惡,于我何有?故幾于道。心亦如此。居善地,無所擇也。心善淵,有所養(yǎng)也。與善仁,無分彼此。言善信,真實。正善治,無往不正。事善能,無為而無所不為。動善時。與時偕行。夫惟不爭,方寸不競。故無尤矣。亦不以為福也。

運夷章第九

持而盈之,無欠無余。不如其已。放下身心。揣而銳之,貴欲無為。不可長保。謹(jǐn)而勿失。金玉滿堂,儉視儉聽,裕然有余。莫之能守。終日如愚。富貴而驕,潛心勿用。自遺其咎。寂然不動,何咎之有?功成名遂月到天心處,風(fēng)涼人面時身退,天之道。退有余地。

能為章第十

載營魄安心抱一,能無離乎?甚處去來?專氣致柔,純清絕點。能如嬰兒乎?混然一片。滌除玄覽,無事于心,無心于事。能無疵乎?身心一如。愛民治國,怡神養(yǎng)炁。能無為乎?無念無為,無思無慮。天門開闔,心地開明。能無雌乎?一而不二。明白四達(dá),一理燭物,冰融月皎。能無知乎?終日如愚。生之,畜之,一心所存,包含萬象。生而不有,心同太虛。為而不恃,智周萬物。長而不宰,泰然無我。是謂玄德。

無用章第十一

三十輻如三十日是也共一轂,一月是爾。當(dāng)其無,月大月小。有車之用。雖是月小,亦成一月。埏埴以為器,陰陽往來,而成造化。當(dāng)其無,天地?zé)o全功,圣人無全能。有器之用。間有不及,亦見天工。鑿戶牖以為室,萬象森羅,同乎一天。當(dāng)其無,神不守舍,五官失衛(wèi)。有室之用。圣愚同性,忘內(nèi)逐外。故有之以為利,得此父母之身為用。無之以為用。存我厥初同然之性,無內(nèi)無外。

檢欲章第十二

五色青、黃、赤、白、黑令人目盲,其機在目,志之所之。五音宮、商、角、徵、羽令人耳聾,貪外喪內(nèi)。五味甘、辛、咸、酸、苦令人口爽。忘其自然。馳騁田獵心猿氣馬令人心發(fā)狂。不定身心,無所歸宿。難得之貨,金玉何用?令人行妨。所寶惟心,貴乎守一。是以圣人為腹,其樂也內(nèi)。不為目,耳隨聲走,眼被色瞞。故去彼取此。見色明心,聞聲悟道。

厭恥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無榮無辱,此心泰然。貴大患若身。思患預(yù)防。何謂寵辱?貴賤貧富。辱為下,人之所惡。一本“辱”作“寵”。得之若驚,茍非吾之所有。失之若驚,雖一毫而莫取。是謂寵辱若驚。于我何有?何謂貴大患若身?安危累吾心,得喪累吾性。吾所以有大患者,心之不寧,身之不安。為吾有身。有我則有身,無我則無身。及吾無身,湛然一天,我亦非我。吾有何患?忘我忘世,天真自然。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心猶君也,身猶天下。則可寄于天下;百年如過客,萬物如逆旅。愛以身為天下者,能治其身,亦猶治國。乃可以托于天下??梢跃枚鹗?。

贊玄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身中之心。聽之不聞名曰希,心中之性。搏之不得名曰微。性中之神。此三者不可致詰,不可以說說,惟當(dāng)以會會。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性無體。其下不昧,神無方。繩繩兮不可名,綿古亙今,昭然獨存。復(fù)歸于無物。見物便見心。是謂無狀之狀,心無形相。無物之象,性無形象。一本作“無象之象”。是謂恍惚,神無去來。迎之不見其首,其來非今。隨之不見其后。其去非古。執(zhí)古之道,本自圓成。以御今之有。本無生死。能知古始,古即今,今即古,聽其自古自今。是謂道紀(jì)。如是,如是。

顯德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明心見性。微妙玄通,允執(zhí)厥中。深不可識。吾道一以貫之,不可得而聞也。夫惟不可識,惟精惟一。故強為之容:謂之道也,皆吾心焉。豫兮若冬涉川,得處徹骨。猶兮若畏四鄰,君子慎其獨。儼兮其若客,毋不敬。渙兮若冰之將釋,心開神悟。敦兮其若樸,終日不違如愚。曠兮其若谷,庶乎屢空,億則屢中。渾兮其若濁。心與道冥。孰能濁以靜之徐清?澄之不清,撓之不濁。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昔既不生,今亦不滅。保此道者道不假修,但莫染污不欲盈。道無窮,心無盡。夫惟不盈,有成者有敗,道本無成敗。故能弊潛龍勿用不新成。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

歸根章第十六

至虛極,忘形。守靜篤。忘心。萬物并作,忘物忘我。吾以觀其復(fù)。回光返照,見天地心。夫物蕓蕓,身外無物。各復(fù)歸其根,洞見本來,靈光獨耀。歸根曰靜,無生無滅。靜曰復(fù)命。我無生死,我不能無生死;我能生死,我本無生死。復(fù)命曰常,常光現(xiàn)前,如如不動。知常曰明。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后魂昌。不知常,道不可以須臾離也。妄作兇。一念所形,無非妄幻。知常容,其大無外。容乃公。其小無內(nèi)。公乃王,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王乃天,本有之天。天乃道,一炁之始,萬象之祖。道乃久,道即心,心即道。沒身不殆。心無生死,道無往來。

淳風(fēng)章第十七

太上,心之精神,是謂之圣。下知有之;萬物皆有此理。其次,親之譽之;有物生天地,無名本寂寥。其次,畏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其次,侮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信不足,不知有此理,只為太分明。有不信。平常心是道,不用生分別。猶兮其貴言,尚何言哉?功成事遂,此理素存,此心素有。百姓皆謂我自然。圓陀陀,光爍爍,凈裸裸,赤灑灑。

俗薄章第十八

大道廢,自昧固有之心、本來之性。有仁義。非其本真。智慧出,終非本然。有大偽。即非自然。六親不和,自相分別。有孝慈。蓋所當(dāng)然。國家昏亂,生死岸頭,身心茫然。有忠臣。到此方知有所養(yǎng)也。

還淳章第十九

絕圣任其天然棄智,寂然無念。民利百倍。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絕仁聽其自爾棄義,皇恤有余。民復(fù)孝慈。安時處順。絕巧忘機棄利,泯慮。盜賊無有。心兵不起,方寸太平。此三者忘形以養(yǎng)炁,忘炁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以為文不足,使其使然,孰若自然。故令有所屬。應(yīng)無所著,洞然無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素抱樸。

異俗章第二十

絕學(xué)無憂,無事無為,何思?何慮?唯之與阿,一氣聚散。相去幾何?所過者化。善之與惡,一念動靜。相去何若?所存者神。人之所畏,生死亦大矣。不可不畏。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馁馄湮囱朐?!流浪生死,沉滯聲色。眾人熙熙,守真之志不堅,逐物之情易蕩。如享太牢,于道無味。如登春臺。恣縱情欲。我獨泊兮其未兆,專氣致柔,能如嬰兒。如嬰兒之未孩,冥冥然而無所知,寂寂然而無所為。乘乘兮若無所歸。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眾人皆有余,不知戢斂。而我獨若遺。惟恐先之。我愚人之心也哉!離種種邊,名為妙道。沌沌兮。觀空亦空。俗人昭昭,耳目所娛,內(nèi)真已喪。我獨若昏;終日如愚。俗人察察,用心不已,勞神不止。我獨悶悶。若有所思,實無思者。忽兮若海,道無邊際。一本作“忽若晦”。漂兮若無所止。一心自如,萬物無著。一本作“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一人之心有限,萬機之事無窮。而我獨頑似鄙。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我獨異于人,道不遠(yuǎn)人,人遠(yuǎn)乎道。而貴食母。夫道一而已矣。

虛心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大無不包。惟道是從。細(xì)無不入。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惚兮恍兮,即心即道。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即道即心。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心與道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心無所始,亦無所終。其名不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閱眾甫。萬物之中,惟道為大。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五行之中,為人寂靈。以此。

益謙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性不可窮。枉則直,神不可測。洼則盈,心不可盡。弊則新,以心盡心。少則得,以性窮性。多則惑。以神測神。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不自見故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不自是故彰,多少分明。不自伐故有功,心上工夫,何分彼此?不自矜故長。寸心不昧,終古長存。夫惟不爭,忘我。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尚自忘,何況非我?古之所謂曲則全者,性不可窮。豈虛言哉?是真實者。誠全而歸之。一念既正,無往不正。

虛無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無可得說。飄風(fēng)不終朝,有為者也。驟雨不終日。何可長也?孰為此者?天地。終不可久也。天地尚不能久,天地萬物,無非妄幻。而況于人乎?惟此心為實,余者即非真。故從事于道者,了心而已。道者同于道,無思即道。德者同于德,為無為。失者同于失。忘所忘。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自信不及。有不信焉。日中逃影,疾走渴死。

苦恩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心如墻壁,乃可入道。跨者不行,心性無染,體露真常。自見者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是者不彰,不可以聲色求,不可以名相見。自伐者無功,百念云消而風(fēng)止,寸心霜降而水涸。自矜者不長。真凈明妙,虛澈靈通。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物或惡之,瞥起是病,不續(xù)是藥。故有道者不處也。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象元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寂兮寥兮,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廓然獨存。周行而不殆,無窮無盡??梢詾樘煜履浮D苌斓?。吾不知其名,吾即我也。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無邊。大曰逝,無著。逝曰遠(yuǎn),無盡。遠(yuǎn)曰反。無住。故道大,天大,同乎無始。地大,同乎無終。王亦大。心君也。域中有四大,上無復(fù)色,下無復(fù)淵,靈然獨存,玄之又玄。而王居其一焉。即心是道。人法地,有所據(jù)依。地法天,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如此而已。

重德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心為萬物之宗。靜為躁君。道為一心之體。是以圣人得道之士終日行,持心抱一。不離輜重,惟恐喪失。雖有榮觀,無所貪著。燕處超然。心超物外。奈何萬乘之主,心也。而以身輕天下?戀有貪生。輕則失臣,情欲所使。躁則失君。無所持守。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以心知心。善言無瑕謫,以性覺性。善計不用籌策。以神合神。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合神于無。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合無于道。是以圣人心一而已常善救人,視人猶己。故無棄人;凡厥有生,均氣同體。常善救物,見物便見心,見心便見道。故無棄物。心超物外而不外物。是謂襲明。定能生慧,??勺魇?。故善人者,正己處物。不善人之師;物自物,我自我。不善人者,不可離生死而求心,不可脫心而離生死。善人之資。生死自生死,此心自此心。不貴其師,道無可學(xué),心無可用。不愛其資,寒灰枯木,死心忘形。雖智大迷,一念萬年。是謂要妙。與道合真。

反樸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神也。守其雌,性也。為天下谿。心廣體胖。為天下谿,深妙。常德不離,顛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復(fù)歸于嬰兒。無念。知其白,性也。守其黑,命也。為天下式??占藕蠠o,專炁致柔。為天下式,見聞覺知,盡皆空寂。常德不忒,道生萬物,萬物即道。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心也。守其辱,我也。為天下谷。但可空諸所有,不可實諸所無。為天下谷,虛中。常德乃足,身心一如,身外無余。復(fù)歸于樸。大易無極。樸散則為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圣人用之,知有此理。則為官長。如有所畏。故大制不割。心同虛空,虛空非心。

無為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欲行此道。吾見其不得已。道本無為。天下神器心之所居不可為也,無作無止,無生無滅。為者敗之,道本圓成。執(zhí)者失之。愚者逐于外,賢者執(zhí)于內(nèi)。圣人皆偽之,吾亦非圣人。故物或行或隨,念茲在茲?;驀u或吹,思無邪。或強或羸,善用其心?;蜉d或隳。精思此理。是以圣人我也去甚,過猶不及。去奢,道常如如。去泰。道無不足。

儉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道與心合。不以兵強天下,善勝在于不爭。其事好還。歸根復(fù)命。師之所處,必兵所起。荊棘生焉;心荒神狂。大軍之后,心與物馳,事與心戰(zhàn)。必有兇年。情欲驅(qū)馳,神氣昏耗。故善者果而已,定力所到。不敢以取強。忘我而已。果而勿矜,靜以待之。果而勿伐,默而守之。果而勿驕,存之以和。果而不得已,用之以虛。是果而勿強。虛無自然。物壯則老,心為物移。是謂不道,性為心所蔽。不道早已。神為性所窒。

偃武章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以心勝物,終莫能勝。物或惡之,為物所誘,故有道者不處。不離生死,而離生死。是以君子居則貴左,忘心。用兵則貴右。任真。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非君子之器,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不得已而用之,欲求合道,乃不合道。恬憺為上。寂然。勝而不美,求欲凝神,神乃不凝。而美之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樂殺人。用心一處,無事不辦。夫樂殺人者,絕欲。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凡百從儉。故吉事尚左,不可師心。兇事尚右。當(dāng)為心師。偏將軍居左,省心。上將軍居右,全神。言以喪禮處之;若論此事,如喪考妣。殺人之眾,六賊之兵已息,三尸之火不焚。一本“之眾”作“眾多”。以悲哀泣之,心死神存。戰(zhàn)勝則以喪禮處之。孤光獨照。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亦甚大。天下不敢臣。道為萬化之君。侯王若能守,守一。萬物將自賓。心為主,物為客。天地相合,身心一如。以降甘露,大道得矣。民莫之令而自均。心無病而身自安,心無為而神自化。始制有名,道也。名亦既有,心也。夫亦將知止。性也。一本作“天亦將知之”,下同。知止所以不殆,神也。譬道之在天下,心之在我。猶川谷之與江海。萬法歸一,歸一而已。

辨德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不為物所轉(zhuǎn)也。自知者明。以心合道。勝人者有力,久于其道而化自成。自勝者強。真積力久。知足者富,何物非道。強行者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不失其所者久,性常存也。死而不亡者壽。神不死也。

任成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心無方所。其可左右。了無所知。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大道無生,不免于生;萬化自生,大道無生。功成不名有。實無所得。愛養(yǎng)萬物,道能育物。一本“愛養(yǎng)”作“衣被”。而不為主。忘其所自。故常無欲,而不為主。可名于小矣;道雖小,含萬物。萬物歸焉,人能虛心,道自歸之。而不為主,尚自不見乎我,將何有于我哉?可名于大矣。何所不容?是以圣人心也終不為大,粟中藏世界,芥子納須彌。故能成其大。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仁德章第三十五

執(zhí)大象,天下往。萬物歸焉。往而不害,道無鬼神,獨往獨來。安平泰。心安則性平,性平則神泰。樂與餌,從心不逾矩。過客止。邪念自絕。道之出口,淡而有味。淡乎其無味,無味之味。視之不足見,道無形。聽之不足聞,道無聲。用之不可既。道無盡。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將欲噏之,攝心。必固張之;忘物。將欲弱之,忘形。必固強之;忘我。將欲廢之,忘心。必固興之;忘性。將欲奪之,忘神。必固與之:忘道。是謂微明。忘其所得。柔弱勝剛強。游心于物而不為物所囿。魚不可脫于淵。心不出乎道。國之利器,天理固存。不可以示人。人欲自盡。

為政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用之不可既而無不為。何所施而不可?侯王若能守,心主于道。萬物將自化。萬化自然?;?,一念欲起。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要知真一處,當(dāng)使六用廢。無名之樸,亦將不欲。道常無為。不欲以靜,而無不為。天下將自正。身心一如。一本“正”作“定”。

論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無著。是以有德;不自有其有。下德不失德,有所窒礙。是以無德。與道相違。上德無為無所事于心而無以為,何所為也?下德為之逐妄迷真而有以為。道無可為。上仁為之以心合道而無以為。寂然不動。上義為之以物為心,乃昧所見而有以為。流而忘返。上禮為之道法自然而莫之應(yīng),去道遠(yuǎn)矣。則攘臂而仍之。自昧其天。故失道而后德,不能神其神。失德而后仁,不能性其性。失仁而后義,不能心其心。失義而后禮。已失其真。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已非自然。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不可以知知,知即不知。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還淳返樸。居其實,不居其華。收視返聽,故去彼取此?;毓夥嫡?。

法本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我是何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昔之得一者。天無以清,將恐裂;天法道。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地法天。神無以靈,將恐歇;道法自然。谷無以盈,將恐竭;夫道,一而已矣。萬物無以生,將恐滅;故去彼取此。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一點不動,萬化自然。故貴以賤為本,神者性之基。高以下為基,性者心之本。是以侯王心也自稱孤寡不谷。無所用其用。此其以賤為本耶?惟道為身。非乎?故致數(shù)車無車,無我。不欲琭琭如玉,不有其有。落落如石。冥然自全。一本“落落”作“硌硌”。

去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以性全神。弱者道之用。以心全性。天下之物生于有,以我全心。一本“之物”作“萬物”。有生于無。以無我為全我。

同異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如無手人欲行拳也。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啞者得夢。下士聞道,大笑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因理見道。明道若昧,不昧本來。進道若退,為道日損。夷道若類。不生分別。上德若谷,包含萬化。大白若辱,大無不包。廣德若不足,惟恐不及。建德若偷,常懷此念,一照一用。質(zhì)真若渝。不自以為我。大方無隅,神無方。大器晚成,道生于萬物之先而成于萬物之后。大音希聲,無所覺知。大象無形,無所名相。道隱無名。無所可說。夫惟道,善貸且成。能化其化而不自化。

道化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無一亦無二。亦我義教之。唯道而已。一本作“我亦教之”。強梁者心念所形,起滅不停不得其死,不能至于無我之地。吾將以為教父。

偏用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道也。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我也。無有入于無間。大無不包,細(xì)無不入。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以有契無。不言之教,冥心合道。無為之益,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天下希及之。眾人昭昭,我獨悶悶。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不可使之親。身與貨孰多?不可使之多。得與亡孰???不可使之病。是故,甚愛必大費,溺于情欲,必喪其本。多藏必厚亡。累于貪放,必失其真。知足不辱,大圓覺滿。知止不殆,應(yīng)如是住??梢蚤L久。無量無邊。

洪德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自晦。其用不弊。韜光。大盈若沖,自默。其用不窮。澄虛。大直若屈,順適。大巧若拙,無為。大辯若訥。忘言。躁勝寒,清者濁之源。靜勝熱。動者靜之基。清靜為天下正。心無其心,是謂大同。

儉欲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知有此心。卻走馬以糞;忘其所為。天下無道,不知有此。戎馬生于郊。情欲交戰(zhàn)。罪莫大于可欲,一念易流。禍莫大于不知足,迷己逐物。咎莫大于欲得。豈可更添一物?故知足之足,有情無情,同此一理。常足矣。人人具足,個個圓成。

鑒遠(yuǎn)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潛心。知天下;智周萬物。不窺牖,隳肢體,黜聰明。見天道。離形去智。其出彌遠(yuǎn),心包太虛。其知彌少。神游萬國。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明鏡當(dāng)臺。不見而名,寶劍在手。不為而成。

忘知章第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道日損,空諸所有,納此一無。損之又損之,皮毛剝落盡,惟有真實在。以至于無為,空寂。無為而無不為矣!萬化自然。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心不在物,無物無心。及其有事,物來斯照。不足以取天下。棄天下如棄敝屣。

任德章第四十九

圣人無常心,不以我為我,乃見心中心。以百姓心為心。人心我心,同乎一性。善者吾善之,與我同然。不善者吾亦善之,亦與我同。德善矣。同乎自然。信者吾信之,萬神即一神,萬炁即一炁。不信者吾亦信之,我不輕于汝等,汝等皆當(dāng)作佛。德信矣。誰非此道?圣人之在天下歙歙,毋不敬也。一本“歙歙”作“休休”。為天下渾其心。忌其所以然。百姓皆注其耳目,任其自爾。圣人皆孩之。無心。

貴生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日圓月缺之類。生之徒十有三,月自初三日生魄,至有十五日乃圓,故曰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月自十六日虧,至二十八日喪魄,故曰十有三。人之生,亦如月然。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前半月其上旬之十日,自初一日至初三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尚生。后半月其下旬之十日,自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巳死。夫何故?蓋人與月相似。以其生生之厚。同乎天地之一氣耳。蓋聞善攝生者,無思無慮。陸行不遇兕虎,忘形。入軍不被甲兵。忘我。兕無所投其角,身非我有?;o所措其爪,我亦非我。兵無所容其刃。夫生死者,特一炁聚散耳。夫何故?是如此。以其無死地。此心自若,本無生死。

養(yǎng)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神也。德畜之,性也。物形之,心也。勢成之。我也。是以萬物物也莫不尊道而貴德。忘物。道之尊,忘我。德之貴,忘心。夫莫之命,忘性。一本“命”作“爵”。而常自然。忘神。故道生之,神全。德畜之,性全。長之育之,心全。成之熟之,我全。養(yǎng)之覆之,物全。生而不有,無也。為而不恃,無為。長而不宰,無我。是謂玄德。道也。

歸玄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道生一。以為天下母。一生二。既得其母,二生三。以知其子;三生萬物。既知其子,夫物蕓蕓。復(fù)守其母,各復(fù)歸其根。沒身不殆。歸根復(fù)命。塞其兌,聽乎無聽。閉其門,視乎無視。終身不勤;無為。開其兌,神若出便收來。濟其事,惟欲是耽。終身不救。永絕道根。見小曰明,虛中則明。守柔曰強。剛中則強。用其光,以心契心。復(fù)歸其明,以道合道。無遺身殃,心無一塵。是謂習(xí)常。是謂之道。一本“習(xí)”作“襲”。

益證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一念而已。行于大道,一我而已。惟施是畏。一理而已。大道甚夷,一道而已。而民好徑。思無邪。朝甚除,心不正。田甚蕪,性不明。倉甚虛。神不靈。服文采,好榮華。帶利劍,貪嗜欲。厭飲食,不知乎恬淡。財貨有余,舍此道而逐物。是謂盜夸,人欲勝天理。非道也哉!于道不然。

修觀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不出乎道。善抱者不脫,不離乎道。子孫祭祀不輟。此道長存。修之于身,心也。其德乃真;真心。修之于家,性也。其德乃余;真性。修之于鄉(xiāng),神也。其德乃長;真神。修之于國,道也。其德乃豐;真道。修之于天下,空也。其德乃普。真空。故以身觀身,心中心。以家觀家,性中性。以鄉(xiāng)觀鄉(xiāng),神中神。以國觀國,道中道。以天下觀天下。空中空。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空中不空。以此。

玄符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抱道。比于赤子。無心。毒蟲不螫,無畏。猛獸不據(jù),無憂。攫鳥不搏。無慮。骨弱筋柔而握固。神全。未知牝牡之合而作,凝神。精之至也。杳杳冥冥。終日號而嗌不嗄,性全。和之至也?;谢秀便?。知和曰常,常寂光中。知常曰明。大光明里。益生曰祥,靈源不竭。一本作“日祥”。心使氣曰強。真一長存。一本作“日強”。物壯則老,人欲大盛。是謂不道,喪失本真。不道早已。真不立,妄不空。

玄德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目,見自己之目。閉其門,收心,見自己之心。挫其銳,觀我非我。解其紛,觀物非物。和其光,觀心非心。同其塵,觀空非空。是謂玄同。圣凡一體。故不可得而親,釋迦文佛參禪未已。亦不可得而疏;老聃學(xué)道未濃。不可得而利,伏羲究易未了。亦不可得而害;孔子夢奠方終。不可得而貴,道者心之體。亦不可得而賤。心者道之用。故為天下貴。

淳化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凝神。以奇用兵,明心。以無事取天下。了性。吾何以知其然哉?得道。以此。道也。夫天下多忌諱,居移炁,養(yǎng)移體。而民彌貧;此心易失。人多利器,念念伏躍。國家滋昏;此性不明。人多伎巧,性靜情逸。奇物滋起;心動神疲。法令滋彰,以心用心。一本“法令”作“法物”。盜賊多有。百念愈熾。故圣人云:如是如是?!拔覠o為而民自化,神之所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性之所正。我無事而民自富,心之所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蔽抑鶚?。

順化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天然。其民醇醇;自然。一本作“淳淳”。其政察察,復(fù)然。其民缺缺。不然。禍兮福所倚,禍福無門,惟心所召。福兮禍所伏。損者,益也。孰知其極?無有邊際。其無正耶?道無體。正復(fù)為奇,心不可測。善伏為,道不可識。一本作“妖”。人之迷,昧其本性。一本“人”作“民”。其日固久。無始以來,有生以后。是以圣人我也方而不割,圓通。廉而不劌,空寂。一本“劌”作“害”。直而不肆,沖虛。光而不耀。中正。

守道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以天理勝人欲莫若嗇。儉視,儉聽,儉思,儉為。夫為嗇,儉從約,易從簡。是謂早服。先得此理。早服謂之重積德。有所摻存。重積德涵養(yǎng)則無不剋。剋人欲求天理。一本“剋”作“克”,下同。無不剋克己復(fù)禮則莫知其極。道即心也。莫知其極,道如虛空??梢杂袊?。性與道合。有國之母,神也??梢蚤L久。神與道存。是謂深根固蒂,天崩地裂,此性不壞。長生、久視之道。虛空消俎,此神不死。

居位章第六十

治大國盡其心者知其性若烹小鮮。治心亦甚易。以道蒞天下,道不遠(yuǎn),在身中。其鬼不神。無妄。非其鬼不神,幻盡覺圓。其神不傷人。心境兩忘,物我一空。非其神不傷人,爾為爾,我為我。圣人亦不傷人。非我何有?夫兩不相傷,心復(fù)何物?故德交歸焉。惟道而已。

謙德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以大就小。天下之交。以小就大。天下之牝,無小無大。牝常以靜勝牡。以靜制動。以靜為下,無爭。故大國以下小國,不競。則取小國;靜定。小國以下大國,處順。則取大國。此理固存。故或下以取,凈心?;蛳露?。止觀。大國不過欲兼畜人,神者,萬化之主。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心者,大道之源。夫兩者即心是道各得其所欲,神亦道,性亦道。故大者宜為下。除垢止念。

為道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心者,造化之源。善人之寶,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善人之所保。人各有心,此心長存。美言可以市,至言如寶。尊行可以加人。道可貴。人之不善,昧道。何棄之有?道亦在。故立天子,心也。置三公,神氣精也。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世之所貴。不如坐進此道。我之所寶。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在我本然。不日求以得,不離乎心。一本“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純一如初。故為天下貴。道者,萬物之奧。

恩始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心也。事無事,性也。味無味。神也。大小多少,總在其中。報怨以德。心不外物。圖難于其易,抱一。為大于其細(xì)。執(zhí)中。天下難事,道也。必作于易;此心。天下大事,神也。必作于細(xì)。此心。是以圣人終不為大,不自知其大小。故能成其大。性等虛空。夫輕諾必寡信,易悟則易疑,易得則易喪。多易必多難。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是以圣人猶難之,不可說破。故終無難。欲其自得。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道可恃。其未兆易謀,道可思。其脆易破,道可悟。一本“破”作“泮”。其微易散。道可一。為之于未有,不知其始。治之于未亂。不見其尾。合抱之木,如道也。生于毫末;防微杜漸。九層之臺,如道也。起于累土;從微至著。千里之行,如道也。始于足下。在我自到。為者敗之,道不可窮。執(zhí)者失之。道不可得。是以圣人無為,與道合一。故無敗,千古不朽。無執(zhí),與神合無。故無失。萬世常行。民之從事,不知自然。常于幾成而敗之。有為者,有成敗。慎終如始,知此心即道心。則無敗事。無為者,無成敗。是以圣人欲不欲,無為。不貴難得之貨;道無玄妙。學(xué)不學(xué),無事。復(fù)眾人之所過,覺空,覺滿。以輔萬物之自然,與時偕行。而不敢為。性空。

淳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我也。非以明民,不使其有知。將以愚之?;杌枘?。民之難治,心亂。以其智多。靜則易昏,動則易散。故以智治國,國之賊;覺亦是念。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無所覺知而已。知此兩者亦楷式。道貴如愚,愚中不愚。能知楷式,抱虛守沖。是謂玄德。教父。玄德深矣邃矣,道為萬化之宗。與物反矣,道在萬化而非萬化。然后乃至大順。萬化出乎道而入乎道。

后己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心所以能合道也。以其善下之,虛而能容,寂而不見。故能為百谷王。心為萬法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使人知道。必以言下之;示之以無。欲先民,使契乎道。必以身后之。先忘其心。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道大。處前而民不害。性空。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與物無礙。以其不爭,不與物競。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之自然。

三寶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道大性空。似不肖。如愚。夫惟大,故似不肖;默然。若肖,久矣,其細(xì)也夫。不可分別。我有三寶,道尊德貴。寶而持之:道不離我。一本作“持而寶之”。一曰慈,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二曰儉,少私寡欲。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忘其所以忘我。夫慈故能勇;其力大。儉故能廣;其量深。不敢為天下先,心廣。故能成器長。體胖。今舍慈且勇,逐物。舍儉且廣,貪嗔愛欲。舍后且先,急欲求成。死矣!不見乎道。夫慈,以戰(zhàn)則勝,身心不動。以守則固,靜以待之。天將救之,其應(yīng)亦然。以慈衛(wèi)之。乃與道合。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慈和。善戰(zhàn)者不怒,寬泰。善勝敵者不爭,安穩(wěn)。善用人者為之下。小心翼翼。是謂不爭之德,順帝之則。是謂用人之力,天理自見。是謂配天,此心為大。古之極。大道乃明。

玄用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默然。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忘我。不敢進寸而退尺,不敢有所為。是謂行無行,為無為。攘無辟,事無事。仍無敵,守?zé)o守。執(zhí)無兵。味無味。禍莫大于輕敵,見聞覺知,當(dāng)下心息。輕敵則幾喪吾寶。照見生空。故抗兵相加,我自我,物自物。哀者勝矣。一曰“慈”。

知難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心而已。甚易行,道而已。天下莫能知,不知心。莫能行。不知道。言有宗,無為。事有君。無念。夫惟無知,冥然。是以不我知。我即是我,尚復(fù)何有?知我者希,知我則知此理。則我貴矣。我亦非我,道亦非道。是以圣人知我無我被褐懷玉。終日如愚。

知病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吾所謂知,知與不知。不知之知,乃是真知。不知知,病。知知一字,此事不圓。夫惟病病,病在于知。是以不病。塵凈光生。圣人不病,無念之念,亦復(fù)是念。以其病病,一念不存,此性乃見。是以不病。三界惟心,一切惟識。

愛己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人不能究心。大威至矣。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狹其所居,神無方。無厭其所生。性無滅。夫惟不厭,道無盡。是以不厭。心無形。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愛不自貴,無法可說,無道可得。故去彼取此。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任為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則殺,有力于剪除妄念也。勇于不敢則活。有力于守雌抱一也。此兩者,能殺能活。或利或害,吾道如劍,不能持者,傷鋒犯刃。天之所惡,貴乎無所用。孰知其故?道本空相。是以圣人猶難之。道易知而不易于行,心易悟而不易于了。天之道,吾心而已。不爭而善勝,無為。不言而善應(yīng),無念。不召而自來,無著。坦然而善謀。無無亦無。一本“坦”作“”。天網(wǎng)恢恢,何物不在此道之中?疏而不失。此道常在萬物之內(nèi)。

制惑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此念不死,此道不全。奈何以死懼之!??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若使民常畏死只知貪生,不知有死而為奇者,生死亦大矣。吾得執(zhí)而殺之,安能殺其心哉?孰敢?其心使之自殺。常有司殺者殺。心為司殺,能絕百念。夫代司殺者殺,我心與他心雖同,不可以我心代他心也。是謂代大匠斫。才生思維,便成擬儀。夫代大匠斫者,事物之來,情慮之及。希有不傷其手矣。謹(jǐn)者不言,言者不知。

貪損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人之不知道。以其上食稅之多,以其心之念之已。是以饑。所以不知道。民之難治,人不得道。以其上之有為,以其心之事不停。是以難治。所以不得道。民之輕死,人之不合道。以其求生之厚,以其心之情不盡。是以輕死。所以不合道。夫惟無以生為者,勇于忘我。是賢于貴生。所以得道。

戒強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水結(jié)成冰。其死也堅強。冰消即水。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水流元在海。其死也枯槁。月落不離天。故堅強者死之徒,死者生之本。柔弱者生之徒。生者死之基。是以兵強則不勝,心雜則道愈遠(yuǎn)。木強則共。念頭不已,心則愈雜。強大處下,誰使之念頭不已?柔弱處上。誰使之心雜?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心之性,性之神。其猶張弓乎?有力。高者抑之,省思慮。下者舉之,奮精神。有余者損之,絕嗜欲。不足者與之。養(yǎng)沖和。一本作“補之”。天之道,心也。損有余而補不足。生處使熟,熟處使生。人之道則不然,亦心也。損不足以奉有余。貪其所愛,忘其自然。孰能以有余奉天下?要在忘我。一本“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忘心。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忘性。功成而不處,忘神。其不欲見賢。忘忘亦忘。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人之生也。莫過于水,人之心也。而攻堅強者,欲不死者。莫知能勝,心無生死。一本“知”作“之”。其無以易之。情念死矣。故柔勝剛,心有力,則情念自消。弱勝強,心無為,則天道乃見。天下莫不知,人人有此理。莫能行。人人昧此理。是以圣人言圣人知之受國之垢,藏心于心而不見也。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藏神于神,而不露也。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蒼天中更添冤苦。

任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嗜欲殺身必有余怨,情念不斷。安可以為善?何以見道?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正念現(xiàn)前。而不責(zé)于人。不為物移。不與物競。故有德司契,以心契心,以道契道。無德司徹。自非寂照,何能混融?天道無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常與善人。無得無失。

獨立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大圓鏡中。使有什伯可養(yǎng)者也人之器而不用,其國太平。一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一念不生而不遠(yuǎn)徙。念茲在茲。雖有舟車,無去無來。無所乘之;實無去來。雖有甲兵,不爭善勝。無所陳之。六處清凈。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信是道之源。甘其食,味道之腴。美其服,受道之庇。安其居,處道之安。樂其俗。樂道之和。鄰國相望,心心相照。雞狗之聲相聞,照見五蘊皆空。民至老死,灰心絕念。不相往來。如如自然。

顯質(zhì)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得動著。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父母所生口,終不為汝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只在目前。圣人不積。既以為人,賊來便打。己愈有;既以與人,客來須看。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時清道泰。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蓋按:《道德寶章注》,亦名《蟾仙解老》,白玉蟾所作的老子《道德經(jīng)》注釋本,一卷,是南宗老學(xué)的主要代表作,頗有影響。元代著名書法家松雪道人趙孟頫曾手書白玉蟾注的《道德寶章》,筆墨圓潤蒼秀,為歷代《道德經(jīng)》注本中的傳世佳作。清代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將趙孟頫寫本《道德寶章》秘籍本影刊,收錄子部道家類。白玉蟾《道德寶章》現(xiàn)有多個版本傳世[1]。今據(jù)趙孟頫手書本輯錄。


[1] 詳見蓋建民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