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孤貧發(fā)憤
左宗棠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祖上是在南宋時期(十二世紀)從江西遷到湖南的。他的曾祖父中過秀才(也稱生員),祖父左人錦是國子監(jiān)生,父親左觀瀾,字晏臣(一字春航),為縣學廩生(即“廩膳生員”,每年可領取廩餼銀四兩),也算得上是個書香門第。左人錦、左觀瀾都飽讀詩書,卻始終考不中舉人(鄉(xiāng)試中試者),這就意味著不能繼續(xù)沿著科舉的道路去做官。既做不了官,又沒有多少田地,家里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艱難,遇上荒年,甚至難以糊口。嘉慶十二年(1807),湘陰大旱,全家只能用糠屑做餅度日。左宗棠出生時,他前面已經(jīng)有了兩個哥哥(大哥宗棫十三歲,二哥宗植九歲)和兩個姐姐。母親余氏已經(jīng)三十八歲了,由于家境不好,乳汁不足,只能用米湯來喂養(yǎng)這個不斷啼哭的嬰兒。也就在這一年,為了前程,左觀瀾離開家鄉(xiāng),到省城岳麓書院去讀書。嘉慶二十一年(1816),他在長沙開館授徒,并把全家遷到省城。而生活來源只能靠左觀瀾的教書所得,所以左宗棠后來回憶說:“吾家積代寒素,先世苦況百紙不能詳”。(《左宗棠全集》“詩文·家書”第64頁,以下簡稱《全集》)
左宗棠三歲時,祖父就在湘陰梧塘塾屋教他讀書、識字,遷居長沙后,又與兩位兄長一起跟隨父親讀書。宗棠年齡雖小,卻穎悟過人。有一次,左觀瀾為宗棫、宗植講解《井上有李》一文,講到“昔之勇士亡于二桃,今之廉士生于二李”句時,問道:“‘二桃’的典故出自何處?”一旁的宗棠立即答道:“古詩《梁父吟》有之?!彼臍q小兒有如此敏捷的應對,讓左觀瀾甚感欣慰。
嘉慶二十二年(1817),左人錦去世,左觀瀾也年逾四十,自己功名不就,更把“金榜題名”的希望寄托在三個兒子身上,對他們也督促更嚴了。兩年后,十九歲的宗棫進了縣學,十五歲的宗植更進一步,進縣學后,因科考成績名列前茅,被補為廩生(一年可得“廩餼銀”四兩)。這讓左觀瀾多少感到一些安慰,九歲的宗棠也被要求學作“制藝”(即八股文,是科舉考試中官定的文體格式)。不久,宗棫補為廩生,宗植選為拔貢(貢生的一種。選品學兼優(yōu)的生員送京師國子監(jiān)讀書者稱貢生)。道光六年(1826),宗植進京參加“朝考”,列二等,被選為湖南新化縣訓導(縣學副職,從八品)。也就在這年,已經(jīng)十四歲的左宗棠第一次參加“童試”(儒童入學考試,包括縣、府、院試三個階段,合格的取得“生員”資格,俗稱秀才)。翌年五月,應府試,名列第二,但因母親病重未參加“院試”(由學政主持),也就和“生員”資格擦肩而過。十月,母親去世,服喪期間,他更加勤奮治學。
道光九年(1829),左宗棠已滿十七歲,但他并沒有把精力集中于獵取“功名”的制藝上,而是好讀“經(jīng)世致用”之書。最早的經(jīng)世之學發(fā)端于明清換代之際,當時,著名學者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懷著復興故國之心,于“江山險要、士馬食貨、典章沿革,皆極意研究”。但這股思潮很快沉寂下去,由于統(tǒng)治者的扼殺、打壓,知識階層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議論朝政,不敢研究現(xiàn)實。他們或是不問世事,尋章摘句,皓首窮經(jīng);或是鉆進故紙堆,把精力集中于古籍的整理與詮釋上。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后,一股經(jīng)世思潮重新崛起,一些學者提出“研經(jīng)求實用”,提倡闡發(fā)“圣人”的經(jīng)世之志(經(jīng)世即是治世)。特別是當社會危機日趨嚴重之時,一些有識之士相繼提出自己的應對主張和解決方案,試圖復興十七世紀的實學傳統(tǒng)。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左宗棠開始了他追求經(jīng)世之學的道路。一次,年輕的左宗棠在書鋪里買到一部顧祖禹著的《讀史方輿紀要》,如獲至寶,他被書中記載的山川險要、戰(zhàn)守機宜深深吸引,于是潛心研讀,直至了如指掌。不久,又讀了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召南的《水道提綱》。他讀得很仔細、很認真,邊讀邊做了詳細筆記,這種閱讀大大開闊了左宗棠的眼界。道光六年(1826)問世的《皇朝經(jīng)世文編》(魏源代賀長齡編)更成了左宗棠案頭的必備書,這套書每頁留下的圈點、符號,是他悉心閱讀的印記。左宗棠的特立獨行為醉心八股時文的士子所不解,也招來了許多譏諷,但他不為所動,毫不理睬,仍堅持自己講求實學的道路。
道光十年(1830)正月,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病重,元宵節(jié)后三天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三歲。左觀瀾讀書半生,并沒有給兒輩留下多少遺產(chǎn),只有薄田幾十畝,一年收的租谷不過四十八擔,家中生活難以為繼。此時,宗棠的長兄宗棫已早于父親病逝,二哥宗植在新化做了三年訓導,兄弟也難得相聚(宗植在湖南已有文名,與魏源、陳起詩、湯鵬等號稱“湖南四杰”)。
家境的艱難并沒有影響宗棠發(fā)奮苦讀。恰在這年冬,著名的經(jīng)世學者、江蘇布政使賀長齡(1785—1848)丁憂回到長沙。賀長齡是湖南善化(今長沙)人,曾與江蘇巡撫陶澍共同辦理過漕糧海運,并請魏源以自己的名義輯成《皇朝經(jīng)世文編》一百二十卷,選收了從清朝開國到道光初年間有關(guān)“經(jīng)世致用”的文章,他家中藏書豐富,這對左宗棠真是難得的際遇。年輕的左宗棠既佩服賀長齡的學問和為人,更羨慕他家豐富的藏書,于是經(jīng)常到賀家求教,并借閱各種典籍。賀長齡對這個比自己小二十七歲、求知若渴的青年人也很賞識,竟以“國士見待”(《全集》“書信”三,第460頁),不但敞開自己的藏書樓,而且親自登梯取書,數(shù)數(shù)登降,不以為煩。每當宗棠還書時,一定要詢問心得,互相考訂,孜孜不倦,簡直成了忘年交。
道光十一年(1831),左宗棠到長沙城南書院讀書,二哥宗植則客游武昌。在生活無著時,左宗棠只能靠書院發(fā)給的“膏火費”度日(“膏火費”系指發(fā)給學生的津貼)。城南書院的正課生員除一個月的“年假”外,每月發(fā)“膏火銀”八錢;另外,每月初三和十八日有“會課”,考試成績優(yōu)異者給予獎勵:一等首名銀五錢,其余三錢,二等每名二錢。
城南書院位于長沙城南妙高峰下,歷史悠久,南宋時,理學大師朱熹曾在此講學,有一定社會影響。其時,山長(書院主持人)是賀長齡的弟弟賀煕齡。賀熙齡(1788—1846)字光甫,號庶農(nóng),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曾任湖北學政,于道光十年(1830)底丁憂回籍,時年四十三歲,在湖南頗有聲望。他倡導義理、經(jīng)世之學,認為讀書是為了“經(jīng)世”,許多讀書人“學不知要”,陷于詞章訓詁 、尋章摘句不能自拔,而喜好經(jīng)世之學的左宗棠自然得到賀熙齡的青睞,被贊為品行“卓然能自立”,學問“確然有所得”(賀煕齡:《寒香館文鈔》卷二)。左宗棠“十年從學”,深受其影響??梢哉f,賀長齡、賀煕齡兄弟成了左宗棠走上“經(jīng)世致用”之道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