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天地之中”祖山神山圣山

天地之中 作者:楊東明 著


第二章 “天地之中”祖山神山圣山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這是登封申報世界遺產(chǎn)時的正式名稱。

“天地之中”這四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這個詞匯,這個概念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核心的宇宙觀、文化觀和政治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個詞匯這個概念的審讀,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認識和再理解。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成功,使“天地之中”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一“天地之中”——祖山

“天圓地方”,這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樸素的宇宙觀。

古代沒有天文望遠鏡,那時候人們只能憑借雙眼觀察萬物,觀察宇宙。人們抬頭望天,天就像一個圓形的蛋殼罩在頭上,于是就有了天是圓形的結(jié)論。

人們低頭看地,地向遠處伸展著、伸展著,在雙目所及處有一條邊線。人們再轉(zhuǎn)身依次向四面看去,看到了四條線。于是,人們就得出了地是方形的結(jié)論。

人們認為在這方形的大地之上,應(yīng)該有一個中心和天的中心相對應(yīng),這個中心就是“天地之中”了。

位于登封市告成鎮(zhèn)的觀星臺,是此次申遺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在此創(chuàng)立了測景臺。當你走進今天的古觀星臺院內(nèi),就可以在周公廟正殿的前方看到它。周公測景臺高約四米,它的下部是方形的石座,那就是測影用的“圭”;它的上部是長方形柱體,那就是測影用的“表”。

《周禮?地官?大司徒》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述:周公姬旦“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東漢鄭玄注曰:“土圭之長,尺有五尺,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p>

周公姬旦測出的“天地之中”就在陽城,也就是如今的登封市告成鎮(zhèn)。

“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边@是在嵩山一帶廣為流傳的民謠。告縣,古稱陽城。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率領(lǐng)文武百官開赴嵩山舉行封禪大典。武則天命人在嵩岳主峰峻極峰頂筑起“登封壇”,并于壇上封中岳神為“神岳天中皇帝”,封中岳神妃為“神岳天中皇后”,封夏啟為“齊圣皇帝”,封啟母為“玉京太后”。為了紀念嵩岳封禪這一盛舉,武則天詔令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將嵩岳之麓的嵩陽縣改為登封縣,將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昭示自己“登”嵩山“封”中岳,終于大功“告”成。

周公姬旦測出“天地之中”在陽城,此舉絕非偶然。“天地之中”這一觀念的形成和確立,有其悠遠而深廣的自然、歷史和政治文化背景。

嵩山地區(qū)是華夏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是華夏民族原初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搖籃。如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樣,人類的生息與繁衍極大地依賴于環(huán)境,而嵩山地區(qū)得天獨厚地具備了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

36億年前,當?shù)厍虻谋砻孢€是汪洋大海的時候,嵩山已經(jīng)第一次騰身而起,向空中顯露出了它的崢嶸。57億年前,海底的秦嶺和喜馬拉雅山還如浸泡在羊水中的嬰兒,而嵩山已經(jīng)在陸地世界確立了自己成熟的身姿。古老的嵩山,堪稱萬山之祖。

在嵩山地區(qū)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nèi),解剖般地顯露著25億年前、18億年前和547億年前地殼三次構(gòu)造運動的遺跡。層疊,斷裂,褶皺、扭曲……山體巖層的變化林林總總,百態(tài)千姿。

在嵩山地區(qū)僅僅400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nèi),切片般地展示著太古宙、遠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這種被地質(zhì)學(xué)界稱為“五代同堂”的現(xiàn)象,舉世罕見。

到嵩山考察過的世界地質(zhì)學(xué)界的專家們無不發(fā)出驚嘆:在嵩山4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就能看到40億年來地球的演變!

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院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zhì)公園專家組專家趙遜先生曾對嵩山作出如此評價:“嵩山與美國的黃石公園、加拿大的蘇必利爾湖、俄國的卡拉半島相比,科學(xué)價值當在它們之上?!?/p>

正因為如此,嵩山于200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

中國科學(xué)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老科學(xué)家周昆叔先生撰寫了學(xué)術(shù)專論,考證了“嵩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周先生認為,歷盡滄桑的嵩山性格沉穩(wěn),身姿恒固,所以華夏民族才得以在此繁衍發(fā)展。地球上許多年輕的山脈,性格不穩(wěn),不是火山噴發(fā),就是地震頻仍。它們每一次脾氣發(fā)作,都會給古代的人類造成巨大的災(zāi)難。自然災(zāi)害之后,往往瘟疫流行,在缺乏醫(yī)療手段的古代,很容易造成整個種族的滅絕。

作為萬山之祖的古老的嵩山,地質(zhì)地貌早已穩(wěn)定。依嵩山而居的華夏民族得其蔭庇護養(yǎng),綿延不息,終于發(fā)展成為屹立于世的強大民族。

嵩山是36億年前崛起的古陸,它的群峰中有許多石灰?guī)r形成的溶洞,那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棲息之地。鄭州考古研究院的考古調(diào)查表明,已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出土點在嵩山地區(qū)計有170余處,處于嵩山核心區(qū)域的登封就占有其中的66處。嵩山東麓的織機洞遺址,屬于距今10萬年以上的中更新世中晚期遺存,這里發(fā)現(xiàn)的人類用火的遺跡計有17處,出土的石器竟有6000多件。這些石器組合,堪稱中國北方出土石器之最。這類大型的石器組合遺址,還有位于嵩山北麓的洪溝遺址、位于嵩山南麓的鬼谷洞穴遺址等等。它們的存在清晰地向世人表明,嵩山地區(qū)在舊石器時代是人類重要的活動地區(qū),人類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繁盛的舊石器文明。

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后,嵩山地區(qū)儼然已是此時文明最為發(fā)達之地。迄今已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實的新石器時代遺址500多處,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從分布的密度上,這個數(shù)字均居全國之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遺址有:裴李崗遺址、雙廟溝遺址、朝陽溝遺址、莪溝北崗遺址、八方遺址、潁陽遺址、大河村遺址、王城崗遺址、二里頭遺址、二里崗遺址等。從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和各類生產(chǎn)工具來看,可以判定當時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已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嵩山地區(qū)發(fā)達的新石器文明,使它成為了遠古時期華夏民族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

嵩山地區(qū)有眾多的河流、山谷、丘陵、盆地和黃土臺地。嵩山地區(qū)的北部是東西方向展開的中低山,南部是海拔千米之下的丘陵,也呈現(xiàn)著東西方向的走勢。北部與南部之間,夾護著相對高度只有50米的低丘,其間散布著大金店、登封和盧店三個盆地。源于嵩山的后河、顧家河、少林河、雙溪河、書院河、五渡河和石淙河等多條河流從這里穿行而過,織成了密集的河網(wǎng)。在嵩山這處柔軟的腹部還有著發(fā)育良好的二級階地,階地上堆積著中更新世、晚新世、全新世的厚達5米以上的黃土層。

在距今8000年到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嵩山地區(qū)的氣候溫暖多雨,植物生長繁茂。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裴李崗時期的先民們已開始在古土上展開農(nóng)作;到了二里頭時期,更發(fā)展為粟、黍、稻、麥和豆類種植的較全面的初始農(nóng)業(yè)。

以嵩山山系為源頭的汝河、雙洎河、賈魯河等眾多河流,是黃河中游重要的水源補充。在它們的推動下,挾泥帶沙的黃河得以氣勢磅礴地塑造出華北平原這片沃土。從嵩山山系起始的眾多河谷,以放射之狀向外發(fā)散著、展開著,它們是華夏民族的先民們據(jù)以生存和向外發(fā)展的通道。

例如源于嵩山系馬嶺山麓的雙洎河,向東南流經(jīng)具茨山和云夢山之間,流域面積近兩千平方公里。在它的上游靈崖山一帶分布著許多石灰?guī)r溶洞,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舊石器人類化石。而在它的堆積平原上,則廣布著黃土臺地,這種近山傍水的自然環(huán)境,十分有利于墾殖。據(jù)已有的考古資料查明,這個區(qū)域分布著30多處新石器時期到夏商時期的遺址。著名的“裴李崗文化”的命名,就來自該河中游的裴李崗村。

華夏民族的先民生存和發(fā)展的蹤跡,就這樣被清晰地勾勒了出來:在舊石器時代他們居于山地巖洞;到了新石器時期,他們則沿著眾多的如同雙洎河一樣的河谷,逐漸走向了華北平原。

國家“十一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了4個重點發(fā)掘的考古項目,其中3個重點項目就在嵩山地區(qū)。它們是王城崗遺址、古城寨遺址和新寨遺址。2005年初,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展開,全國又有9個項目入選,而嵩山地區(qū)就占據(jù)了其中的5個。它們是鞏義花地嘴城址、滎陽大師姑古城址、新密新寨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登封南洼環(huán)壕遺址。嵩山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已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jù)《史記》、《竹書紀年》等典籍記載,黃帝姬姓,少典之子,出生于嵩山東南麓鳳后嶺下的軒轅丘,因號軒轅氏。黃帝部落在嵩山地區(qū)發(fā)展壯大,然后向炎帝部落出擊,最后又率領(lǐng)各部落聯(lián)盟一起擊敗蚩尤,一統(tǒng)華夏,并定都于嵩山腳下的有熊。

大禹的父親鯀被封為“崇伯鯀”?!秶Z?周語下》有這樣一段記載:“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表f昭注云:“崇,崇高也。禹都陽城,崇高所近?!?/p>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薄妒酚?夏本紀》集解:“今潁川陽城。”

崇高即嵩山,而陽城就在嵩山的附近,也就是今天的登封市告成鎮(zhèn)。史書的記載已經(jīng)得到了當代考古發(fā)掘的科學(xué)驗證。

1954年,考古調(diào)查證明登封王城崗一帶有古人類的活動遺跡;

1959年,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對位于登封告成鎮(zhèn)和八方村之間的夏墟遺址進行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王城崗遺址,當時暫名為“八方遺址”;

1975年至1982年,來自河南省和北京的有關(guān)單位的文物考古專家們對王城崗開展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城墻基址、奠基坑穴和大量的青銅器物及石器陶器;

1996年,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的專家們對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古城址的出土文物進行發(fā)掘采樣,他們依據(jù)測試出的C14數(shù)據(jù)加以研究,據(jù)此確定夏代的起始時間為公元前2070年;

2002年至2005年,國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關(guān)課題組的專家們在登封王城崗遺址展開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一座面積為30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遺址赫然而出,展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同時,還有許多珍貴的白陶、玉石琮等文物隨之出土。經(jīng)來自全國不同學(xué)科的專家學(xué)者們的認真分析研討,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委員會”鄭重宣布:王城崗遺址即夏代初期的都城——禹都陽城。

嵩山腳下的偃師二里頭古城遺址,面積約為300萬平方米??脊虐l(fā)現(xiàn)其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宮殿建筑、祭祀坑和宗廟等,考古學(xué)界已判明其為夏代中晚期的都城。

作為整個夏代的建都之地,嵩山地區(qū)毋庸置疑地是華夏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古代的先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么嵩山乃“天地之中”,也就成為了先民心目中一個理所當然的觀念。

進入商代之后,嵩山地區(qū)仍然是重要的建都之處。在商代前期,位于嵩山西麓的偃師商城和位于嵩山東麓的鄭州商城先后成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偃師商城是湯都西亳的“亳”地,鄭州商城則是湯的“亳”都。商代后期,隨著華夏民族遷徙發(fā)展的腳步,商代后期的都城遷到了洛陽,但河洛地區(qū)仍屬嵩山文化圈的范圍。

周人雖然居于西岐,但他們自認是夏族之后,所以嵩山在周人的心目中被視為自己的祖山。周武王滅商之后,在嵩山舉行了封天告祖的大典?!兑葜軙?度邑》記載著周武王的話:“定天保,依天室。”天室,即太室山,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定天下依靠的就是祖山太室山。

隨后,周武王又作出了決定,定東都于嵩山之麓的洛陽?!盾髯?大略篇》對周武王此舉的意圖作了解釋,“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p>

在鑄造于西周初年的“何尊”之上,有一段銘文。文中稱嵩山之麓的東都洛陽為“中國”,其意為“中央之國”、“天地之中的國家”。有關(guān)“中國”這個名字的起源,這應(yīng)該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記載了。

《史記?封禪書》道:“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禹都陽城,啟都陽翟,商都鄭州,湯都西亳,西周東都洛邑,東周王城……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全部環(huán)圍在嵩山地區(qū),從而鼎定了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無可取代的地位。

在中國的大地上,繁育著各個地域各個民族特色各異的文化。然而它們又共有著統(tǒng)一的核心,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有核心的多元一體文化”。

夏、商、周三代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初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天地之中”的嵩山是中華民族的祖山,“嵩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

二“天地之中”——神山

作為“天地之中”的嵩山,在我們祖先的心目中有著神奇的地位,嵩山峻極之處,應(yīng)是距天最近的地方?!爸^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保ā吨芏Y?大司徒》)這也就是說,“天地之中”是天和地相接合、相通連的地方;是一年四季相交換、相變化的根源;是風和雨相會聚、相生發(fā)的地方;是陰和陽相平衡、相和諧的所在。

在《周禮》對“天地之中”的闡述中,“天地之中”是萬物生發(fā)的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帝王才要在此建都,在此祭祀封禪。

舜帝每隔五年,就要到嵩山祭祀一回?!妒酚?封禪書》對此有載:“中岳,嵩高也,五載一巡狩。”

大清道光年間在陜西岐山出土的“天亡簋”,以78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克商之后登嵩山祭祀的情形。“乙亥,王有大,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敝芪渫鯗缟淌且粯兜於ɑ鶚I(yè)的大事,而此番武王親登嵩山的祭禮,其性質(zhì)就像是周王朝的開國大典了。這種最大規(guī)模最高等級的祭禮,開創(chuàng)了帝王封禪禮制的先河。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祭拜嵩山。當他率領(lǐng)從官剛剛登至嵩山東麓之時,從官皆伏地恭維漢武帝說,他們聽到此峰松濤聲鳴,“呼萬歲者三”。漢武帝大悅,認為此乃天聲也。于是,漢武帝將此峰封為“萬歲峰”,在峰頂建了“萬歲亭”,在山下建了“萬歲觀”,并且“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嵩高邑’”。從此之后,歷代歷朝的臣民叩見皇帝便“山呼萬歲”,儼然成了宮廷標準的禮儀。

漢武帝祭神山,神山“呼萬歲者三”,這些渲染愈發(fā)為嵩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為人間執(zhí)掌權(quán)柄的帝王披掛了威嚴的神衣。

公元696年,武周女皇武則天率百官和盛大的儀仗開赴嵩山封禪。武則天宣稱,武姓是周平王的后裔,位于“天地之中”的嵩山是周人的祖山,武周來此封禪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武則天在峰頂設(shè)了“登封壇”,立了“大周升中述志碑”,并且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祈愿神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

……

根據(jù)史料統(tǒng)計,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有七十二位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特使到“天地之中”的嵩山封禪祭祀。

關(guān)于神山祭祀,《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里有一段論述?!翱嗌?、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嵩山的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都是祖宗之山。祭祀的時候,要用最高級別的天子之禮,盛裝祭品的器物要用大吉大利的美玉。

所謂“太牢”,《禮記?王制》對此有所解釋:“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p>

由此可見,對神山嵩岳的祭祀,已定為封建禮制的最高規(guī)格了。

“天地之中”這一觀念,是先民們最初對宇宙的樸素認識。隨著帝王在“天地之中”的建都,隨著“天地之中”成為政治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中心,這個概念被添加了許多政治的和文化的色彩。歷代帝王在“天地之中”的祭祀封禪,進一步將其神性化、政治化,進而成為了強化政權(quán)統(tǒng)治力的手段。

居于“天地之中”的帝王是國家的正統(tǒng)、核心和主宰,而偏遠的四方之地則是“天地之中”的從屬。

在“天地之中”祭祀封禪的帝王獲得了至尊至高的皇權(quán)?!熬龣?quán)神授”,為臣為民者必須服從。

在華夏民族國家和政權(quán)形成的初期,這種政治觀和文化觀強化了政權(quán)的合法性,使大一統(tǒng)的江山得以邦安國固,社會得以穩(wěn)定和發(fā)展。

“正統(tǒng)之地”、“皇權(quán)中心”……隨著這類觀念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主流文化,嵩山腳下的“天地之中”也就成為了政權(quán)更迭時的逐鹿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從楚莊王問鼎中原伊始,奪取“天地之中”都是歷朝歷代創(chuàng)國立業(yè)的大謀大略。能否擁據(jù)“天地之中”,則是孰王孰寇的分水嶺和標志簽。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天地之中”愈益凸顯出重要的政治意義。

三“天地之中”——圣山

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奧林匹斯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些住在山上的諸神在統(tǒng)治著世界,主宰著人類。

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里,主神宙斯無所不能無所不為,他呼風喚雨招雷引電,讓諸神臣服,萬民仰從。天后赫拉,貌美善妒,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海神波塞冬,統(tǒng)領(lǐng)海底世界,形象是半人半魚。智慧女神雅典娜,代表著智慧和力量,她是雅典的守護神。冥王哈迪斯,是冥界的大主管。愛神阿芙羅狄忒,象征著女性的美麗與愛情?;鹕窈辗扑雇兴?,相貌奇丑且又跛足,但是善良寬厚,心靈純潔。

……

在希臘神話中,神與人是同形同性的,這些神祇有著與人一樣的相貌和感情,因而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融通了生活與藝術(shù)的聯(lián)系。這些神話與傳說就像人物眾多、情節(jié)復(fù)雜的一出大戲。

希臘的奧林匹斯山因其孕育了古希臘神話而成為歐羅巴文明的策源地。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之傳說締造和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戲劇、繪畫、雕塑和音樂,奧林匹斯山因而被稱為西方的文化圣山。

其實,東方也有一座文化圣山,那就是嵩山。

古老的嵩山及其延伸的河洛、伊洛、潁河流域,是華夏民族遠古神話的搖籃。這些神話表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先民們尋求宇宙奧秘的探索精神,抒發(fā)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豪邁氣概,展示了先民們勘真察微創(chuàng)造科學(xué)文明的智慧,謳歌了先民們和睦相處共度苦難的大德大愛。

如果說希臘神話的特點是把虛構(gòu)的神加以人性化的話,那么東方神話的特點則是把真實的人加以神性話。在東方的神話中,伏羲,女媧,神農(nóng),唐堯,虞舜,鯀,大禹……他們都因為與強大的自然力抗爭,而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神力。

神話中的伏羲和女媧是兄妹,他們都是半人半蛇的長相。他們的上身是人,下身卻是蛇形。伏羲是上古文化的肇始者,龍馬負圖的神話最為著名。“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保ā稘h書?孔安國傳》)龍馬出于河洛,伏羲在水中降伏了龍馬,然后依據(jù)龍馬身上的圖形畫出八卦,據(jù)之推測出天地萬物的變化。伏羲觀察蜘蛛結(jié)網(wǎng),并且依此發(fā)明了漁網(wǎng),教人們學(xué)會了張網(wǎng)捕魚。伏羲又制定了男女婚娶之儀,使男婚女嫁從此有規(guī)有秩。

女媧在神話中是造人和補天的女神。“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保ā短接[》)女媧比照著她自己的樣子,用黃泥巴將人造了出來。急急忙忙造不及的時候,她就用繩子蘸著泥漿甩,甩出來的泥巴點子就變成了人。人類繁衍起來,日子過得正好,水神共工卻因為和火神祝融爭奪帝位而打了起來。共工打不過祝融,氣得用腦袋去撞天的柱子不周山。山歪倒了,天塌破了,洪水泛濫,大火蔓延。女媧就采來五彩之石,煉燒之后用以補天。她還折來神鰲之足,將天的四邊支撐起來。天補好了,人民又安居樂業(yè)了。女媧又造出了笙簧,人們吹奏起樂曲,載歌載舞,歡樂無比。

“圣德命敘:‘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三皇也’。”(《春秋運斗樞》)作為原始部落的首領(lǐng),伏羲、女媧和神農(nóng)又在傳說中成了神話人物。他們是遠古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因其“德合天地”,功業(yè)昭彰而被譽為華夏民族的“三皇”。在嵩岳的少室山上至今仍存有“三皇寨”,寨上還存有“三皇廟”。位于嵩山余脈的新密尖山上有一個天爺洞,那里保存著歷史久遠的“三皇殿”。這些都是“三皇”這一遠古神話在嵩山存留的遺跡。

處于嵩山文化圈的河洛交匯之處,有一個小小的洛口村。在神話傳說中伏羲創(chuàng)制八卦的地方,至今仍舊存留著一個“八卦臺”。而嵩山文化圈內(nèi)的淮陽縣,保存著譽稱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廟。這座占地875廟的陵廟始建于春秋時期,經(jīng)唐、明、清幾代數(shù)次修葺完善,歷三千年歲月而巍然長存。據(jù)統(tǒng)計,歷代帝王曾經(jīng)七十三次親自或者遣使御祭。從古至今,這里的民間祭祀活動綿延不絕。每逢初春,周圍數(shù)省幾百縣的香客云集于此,日平均計有二十萬人之多。

在嵩山地區(qū),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神話傳說還有大禹?!昂樗咸欤吀`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保ā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

在人間洪水滔天的時候,天神鯀不聽天帝的話,竊取了天帝的寶物“息壤”,從天界來到人間,用堵的方法去治水?!跋⑷馈边@寶物自己會生長,鯀原本以為用它可以堵住洪水。不料堵了九年,也沒有將洪水制服。天帝就命令火神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腳下。鯀死后,其尸體三年不腐,天帝擔心鯀復(fù)活后再上天庭作亂,就派人戮其尸體。不料鯀的肚子剛被劃開,其子禹就生了出來。天帝奇之,就命令禹繼續(xù)治水。

“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先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保ā稖誓献印罚?/p>

禹用疏通的方法治水,“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左準繩,右規(guī)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禹歷盡艱辛,終于將九州之內(nèi)的洪水全部制服,人民從此得以安居樂業(yè)了。

在嵩山地區(qū),與這些神話傳說相對應(yīng)的文化勝跡比比皆是。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得名是因為兩山分別住著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和少妻涂山氏之妹;

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轅關(guān)”,相傳為大禹疏通洪水時鑿開的;

嵩山的五指嶺,傳說是大禹治水時五個手指所化的山峰;

登封徐莊鄉(xiāng)的禹洞,傳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的棲身之所;

嵩山下的啟母石,相傳是禹妻涂山氏所化。涂山氏為大禹送飯,驚見治水的大禹竟然變身為熊,于是涂山氏就在慚懼中化作了一塊巨石;

嵩山地區(qū)的焦河和焦山,傳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火燒蛟龍所留下的遺跡;

……

嵩山地區(qū)的遠古神話是華夏先民精神創(chuàng)造力的最初的成果和結(jié)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肇始。在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的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在與強大的自然力不屈不撓地抗爭之時,借助于原始的幻想,呼喚并且創(chuàng)造著戰(zhàn)勝自然超越生命的神性英雄。這些神話充滿了對生存對光明的渴望,洋溢著對理想對幸福的向往與追求。

這些遠古神話奠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源流出中華民族沛然大觀的文化藝術(shù),它們是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

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文化圣山,千百年來孕育并生發(fā)著各種不同的宗教文化,成為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教文化的薈萃之地。

嵩山是道教文化孕育期和襁褓期的見證。遠古時代的巫術(shù),秦漢時期的神仙方士,都在嵩山留下過深深的印記。鬼谷子,浮丘公,王子晉,周棲野……這些人物在嵩山得道成仙的傳說比比皆是。相傳周靈王之子王子晉(王子喬)喜神仙之術(shù),常常坐于緱氏山巔吹笙,做鳳凰舞云之鳴。忽一日,王子晉對友人言,七月七日是其飛天之時,約與友人在緱氏山巔作別。友人如約而至,果然見到他乘著白鶴,駕起白云,成仙而去。嵩山上建有白鶴觀,就是后人對王子晉的紀念。

公元292年,晉代道士鮑靚在嵩山得傳道教典籍《三皇文》。于是,他在嵩山廣收道徒,大張道義。

北魏時,道士寇謙之在嵩山修道七年,宣稱得到了太上老君的親授,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他在革新五斗米道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了“北天師道”,在中國道教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章。

隋、唐兩代,道教在嵩山極為興盛。其主要流派上清道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移居嵩山修道,名聞遐邇,聲傳四方。潘師正也因之成為崇信道教的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座上賓。公元679年,唐高宗頒詔,于嵩山逍遙谷敕建崇唐觀,并在山嶺之上修建精思院。觀、院甫成,唐高宗又御筆賜詩,儼然一時之盛事。

至金代,道號“長春子”的全真教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來嵩山傳道,宣講他的《大丹直指》,將全真教內(nèi)丹修練法傳與道徒?!氨H嫘?,萬緣不掛,即為長生”,全真教的精義在嵩山廣為傳布,全真教的道法成為道家修煉的正途。

嵩山云深樹茂,溪清泉冽,自古以來就是隱居修道的洞天福地。嵩山被稱為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余脈緱山被譽為道家“第三十六福地”;嵩山的北麓邙山則被譽為道家的“第七十福地”。道教與嵩山之緣,由此可見一斑。

嵩山博大,豁然有容。在嵩山上與道教并榮的佛教于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公元71年(東漢永平十四年),明帝在嵩山玉柱峰下為佛教高僧建造大法王寺。此寺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所建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寺院。

同年,明帝詔準陽城侯劉峻落發(fā)出家,此舉為“嵩山度僧之始”,為佛教走入民間、廣招門徒開啟了先河。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天竺高僧跋陀由北魏孝文帝接納,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建起了一座寺院。此寺處于少室山叢林之中,因名少林。公元527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渡海東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煉禪宗佛法。此后禪宗弟子蹤跡廣布,影響深遠,少林寺遂成為佛教的禪宗祖庭。

唐朝初年,少林寺曇宗、志操等十三位武僧佐助朝廷征戰(zhàn)有功,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賞。從此,少林寺禪、武并名,譽滿天下。元、明兩代,少林寺香火鼎盛,僧徒約有兩千之眾。明朝的諸位王子中先后有八人出家入寺,寺僧里亦有多人在朝中位居要職。

儒學(xué)文化在嵩山地區(qū)也有著輝煌的歷史,其代表當為書院教育。嵩山地區(qū)書院眾多,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有名的是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于嵩山南麓的峻極峰下,創(chuàng)建于公元48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時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觀,五代時改為太乙書院,北宋至道三年改為太室書院,北宋景祐二年更名為嵩陽書院。宋代儒學(xué)大師、“理學(xué)”的奠基人程顥、程頤長期在此授課講學(xué),嵩陽書院遂成為宋代理學(xué)的發(fā)祥之地。

據(jù)史料記載,先后到過嵩陽書院講學(xué)的儒學(xué)大師還有范仲淹、司馬光、楊時、朱熹、李綱、范純?nèi)实榷嗳?。司馬光編撰巨著《資治通鑒》,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

清康熙年間,嵩陽書院達到其鼎盛時期。當時書院的面積已擴至100余萬平方米,全國各地的學(xué)子慕名而來,人數(shù)竟達數(shù)百名之多。

鑒于嵩陽書院在儒學(xué)界的地位和影響,人們將它與河南應(yīng)天府書院、湖南岳麓書院和江西白鹿洞書院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太室為九州之險,五岳之冠。孕靈生賢,坐鎮(zhèn)地中?!保f行儉《中天王廟記》)

“興云雨兮會神龍,峙嵩岳兮天之中?!保ㄍ踔夺陨綍扑卤罚?/p>

“嵩高得天下之中也,所謂名山福地,異人靈跡,往往而有?!保戦L源《會善寺戒壇記》)

“靈岳有五,嵩其一也。然恒、衡、岱、華,皆居其區(qū)域之偏,孰于夫宅四方之正中,得土行之正位,峻極于天,若是之大者乎!”(李子樗《重修中岳廟記》)

“以太史璇璣察乾文,知其協(xié)星辰之定域;以陽城土圭測日景,知其居天地之正中。萬山四顧而來向,峭壁高聳而直立。”(盧多遜《中天王廟碑》)

“瞻彼崧高,惟岳之雄。穹窿隱嶙,屹然地中?!保S久約《重修中岳廟碑》)

“繇圭表所測,道理所均,嵩位在地中,而天中亦在焉?!耸芴斓刂幸陨?。故帝王為山岳之主,其治統(tǒng)于中;圣賢發(fā)山岳之祥,其道通于中?!保ㄖ旌狻短熘虚w記》)

……

人世滄桑,歲月流逝,但嵩山留存的許許多多石刻碑文還在無聲地講述著“天地之中”的故事?!疤斓刂小钡尼陨绞侵腥A民族的祖山、神山、圣山,而“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則印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神奇與瑰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