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詩詞格律基礎(chǔ)知識
詩詞之所以成為詩詞,而不是散文,就在于它們在文字形式上有種種不同于散文的規(guī)則,而這些規(guī)則就叫作格律。格律是詩詞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中有很多講究,如韻腳、對仗、變格、對黏、拗救等。它們都是學(xué)習(xí)詩詞格律的基礎(chǔ)。
第一節(jié) 韻
一、什么是韻
在詩詞之中,韻就是韻腳,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作押韻。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幾乎沒有不押韻的,即使是民歌也會押韻。
一首詩有沒有押韻,一般人都能覺察出來。但是“什么是韻”,說起來就很復(fù)雜了。在古代,對“韻”的理解非常復(fù)雜,但是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了拼音和字母,對于韻的概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古代詩詞中所謂“韻”,與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韻母”大致相同。在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一個漢字一般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構(gòu)成,如“工”字拼成ɡōnɡ,其中ɡ是聲母,ōnɡ是韻母。要注意:聲母總是在前面,韻母總是在后面。再看“冬”dōnɡ,“同”tónɡ,“龍”lónɡ,“綜”zōnɡ,“聰”cōnɡ等字的拼音,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韻母都是onɡ,所以,將它們稱為同韻字。
漢字一字一音,每個音隸屬于不同的韻,即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所說的韻母。同韻母的字在一首詩詞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韻”。這樣會使詩歌具備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讀起來既順耳又動聽,借以增加詩詞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押韻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稱其為“韻腳”。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在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ɑ、e、o前面常會出現(xiàn)i、u、ü等介母,共同構(gòu)成韻母,如iɑ、uɑ、uɑi、iɑo、iɑn、uɑn、üɑn、iɑnɡ、uɑnɡ、ie、üe、ionɡ、uenɡ等。在上述這些韻母中,i、u、ü就叫作韻頭,其余部分叫作韻腹和韻尾。凡韻腹和韻尾相同的,都可視為同韻,所以,enɡ和inɡ同韻,ie和üe同韻,en、in、un同韻。
試看下面的例子:
出郊
王安石
江南曲
李益
時代不同,語言有了不同的發(fā)展,很多字的讀音也有了變化。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讀一些古詩的時候,會覺得詩中的韻并不十分諧和。
我們今天讀這首《江南曲》會覺得這首詩并沒有押韻,因為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期”和“兒”沒有相同的韻母。但是在古代,“兒”的讀音類似于今天上海話中的ní,所以“期”和“兒”有相同的韻母,就是押韻了。
古人作詩都會依照韻書來押韻。幾乎每個朝廷都會頒布韻書,即所謂“官韻”。“官韻”所列之韻皆與各代通行口語基本一致,所以各代詩人作詩仿照各代通行的韻書押韻,就會十分便利。
雖然我們現(xiàn)在沒有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讀古詩,或在寫作舊體詩時依照舊時韻書來押韻,但是要掌握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區(qū)別的這個常識。
作詩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當(dāng)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復(fù)時,就會出現(xiàn)一種優(yōu)美的回環(huán)樂感。但是詩中的每一句都押韻,也是不可以的,因為韻腳過于密集,就會使全詩顯得呆板。
例如:
沈園
陸游
這首詩中“哀”、“臺”和“來”三字押韻,它們的韻母都是ɑi。“綠”字不押韻,因為“綠”字拼起來是lǜ,它的韻母是ü,跟“哀”、“臺”、“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必押韻的。
二、詩韻的發(fā)展
1.經(jīng)王力先生考證,在《詩經(jīng)》時代,古韻分十一類、二十九部;到了《楚辭》時代,古韻分為三十部。
2.南朝梁時,沈約、周颙等人發(fā)現(xiàn)了漢語的四聲,即“平、上、去、入”,并創(chuàng)立“四聲八病”之說,六朝以前并無此說法。如今,古四聲的“調(diào)值”已不可考?,F(xiàn)代漢語中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diào)就是從古代四聲演變而來的。
3.隋朝,陸法言編纂《切韻》一書。全書共五卷,分二百零六韻,以當(dāng)時的洛陽音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地方音,為唐、宋韻書的始祖。但原書已佚,具體分韻已不可考。近幾十年來,幾種唐代寫本的韻書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專家考定,《切韻》應(yīng)分為一百九十三韻。
4.唐初科舉考試,采用律韻,對押韻作出嚴格規(guī)定和限制。由考官命題,出八個韻字,規(guī)定八類韻腳,稱“八韻律賦”。押韻、詞序、平仄均有相關(guān)的規(guī)定,字數(shù)也有限制,不超過四百字。唐代,孫愐編有《唐韻》一書,原書已佚。近年發(fā)現(xiàn)殘卷,經(jīng)專家考證,《唐韻》應(yīng)為《切韻》的“增字加注”之作。
5.唐初,許敬宗奏議,將《切韻》之中部分鄰近的韻部合并,以免分韻太細,產(chǎn)生作詩太過拘束的弊病。
6.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將隋朝《切韻》擴編為《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增至二百零六韻,是歷代韻書中分韻最多的一種,收字二萬六千余個。此書現(xiàn)有數(shù)個不同版本,是現(xiàn)存漢語音韻學(xué)著作中時代最早、最具研究中古語言價值的著作。此后出現(xiàn)的韻書在韻目和刪改方面,皆以此為基礎(chǔ)。
7.北宋仁宗景祐四年,即1037年,禮部編《禮部韻略》,共二百零六韻,與《廣韻》相同。此韻書完全為科舉考試之用。
8.金宣宗元光二年,即1223年,負責(zé)印書的官員王文郁刊印了《平水新刊禮部韻略》。其韻部合并為一百零六個,與前代韻書相比,大為簡便、實用。自此,后代韻書基本以此韻目為標(biāo)準。因金朝負責(zé)印書的官員叫作“平水書籍”,故此韻書名為“平水”,這也是《平水韻》之稱謂的正源。
9.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即1252年,平水人劉淵以王文郁《平水韻》為原本,刊印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此書將原本中一個韻部進行分韻,共一百零七韻,但原書已佚。
10.元初,陰時夫編《韻府群玉》;黃公紹、熊忠編《古今韻會舉要》,均師法《平水韻》。
11.元末,泰定元年,即1324年,周德昌編纂《中原音韻》。周德昌是元代散曲家、音韻學(xué)家,擅長樂府,精于音律,通習(xí)北曲。他指出:“世之泥古非今,不達時變者眾。呼吸之間,動引《廣韻》為證?!薄吨性繇崱饭彩彭嵅浚制?、上、去聲。此書為北音韻書的開端,是研究“近代普通話”語音的重要參考資料。
12.明末清初,《十三轍》出現(xiàn)。它實行“陰陽上去”統(tǒng)押,并不分四聲,對韻轍有大刀闊斧的合并,將分韻減少最低,只分“發(fā)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十三個名目。《十三轍》主要記錄了北方官話地區(qū)的語言系統(tǒng),在北方戲曲、曲藝界中被廣泛使用,在民間也有廣泛的影響。
13.清代康熙年間,張玉書等人奉旨編纂《佩文韻府》。書中按《平水韻》一零六韻排列,共收入一萬零二百余字,每字有解釋、詞語、摘句、書例等條目?!杜逦捻嵏肺淖趾品保瓡捕僖皇?,一萬八千頁,1983年出版的影印本進行縮編后仍有四千七百八十五頁。
《佩文韻府》的出現(xiàn)大大鞏固了“平水韻”的地位,清代至今的詩人、詞人均依照“平水韻”來作詩、填詞。
因《佩文韻府》不便攜帶,時人另編《佩文詩韻》、《詩韻珠璣》、《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這些韻書在分韻、收字上與《佩文韻府》相同,但在所收詞語、書例、字數(shù)上各有差別,便于購買和攜帶。
14.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中華新韻》,共分十八韻部。此書將“十三轍”中同韻字過寬的幾類,如“波歌”、“支齊”、“庚東”等進行了適當(dāng)分離,從而增加五個韻部。書中對韻目的名稱也有所變更,總的和諧度有所提高。在押韻效果上,這可謂是一種合理的改造。因此,《中華新韻》逐漸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并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舊詩韻共存、并用,百花齊放。
三、詩韻的標(biāo)準:《廣韻》音系
《廣韻》是中國古代標(biāo)注漢字讀音的書籍,其中保留了很多漢字的古音,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書籍。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共五卷,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也是第一部官修的韻書。此書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廣為流傳的一部重要韻書,可謂是宋代以前音韻的集大成者。此書原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訂?!稄V韻》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它使已經(jīng)亡佚的《切韻》的古音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重要參考資料。
《廣韻》是在《切韻》、《唐韻》基礎(chǔ)上增廣而成的?!肚许崱酚伤宄懛ㄑ跃幾?,成書于仁壽元年,即601年。參與該書編撰的還有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等知名學(xué)者和文人?!肚许崱吩瓡沿?,據(jù)專家考證,全書共一百九十三韻,并按四聲分五卷,其〇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平聲五十四韻,上聲五十一韻,去聲五十六韻,入聲三十韻,共收一萬一千字左右。
唐代,《切韻》發(fā)展為《唐韻》,除增字加注外,語音體系基本無變化。《廣韻》就是在《切韻》、《唐韻》基礎(chǔ)上“增廣”而成。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唐韻》。全書分二百零六韻,較《切韻》增十三韻,增加的韻沒有改變語音體系,只是將某些包含兩個韻母的韻析成兩韻。
《廣韻》共收單字26194字,比《切韻》多一倍;注文191692字,比《切韻》多若干倍,可見《廣韻》注文引證之豐富。
從唐代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起,到《唐韻》,韻書內(nèi)容逐漸豐富,注釋也逐漸加多,并且引文都附有出處,從此韻書開始具有一般辭書、字典的性質(zhì)和功用。到《廣韻》,這種體制已經(jīng)成型。
《廣韻》可以算是一部按韻編排的同音字典。現(xiàn)存《廣韻》版本很多,一般認為清代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刊本較好,涵芬樓影印黎氏覆宋刊本也較好。
第二節(jié) 平仄
一、四聲
四聲是中古漢語中關(guān)于聲調(diào)的四種分類,以此來表示音節(jié)的高低變化,其中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去聲又稱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chǔ)。
我們在這里說的四聲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要想了解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diào)是怎樣構(gòu)成的,所以要先從聲調(diào)談起。
聲調(diào)是漢語及其他少數(shù)語言才有的特點。漢語的聲調(diào)就是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以現(xiàn)代普通話為例,普通話中共有四個聲調(diào):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diào),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diào),上聲是一個低升調(diào)(有時是低平調(diào)),去聲是一個高降調(diào)。其中所謂“平”即不升不降,所謂“中”即不高不低。
古代漢語中所分的四個聲調(diào),和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diào)有些許不同。古代的四聲是:
平聲,是一個平調(diào),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上聲,是一個升調(diào),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暋?/p>
去聲,是一個降調(diào),到后代仍為去聲。
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jīng)消失,多變?nèi)肴ヂ暤绕渌曊{(diào)中。如今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地的方言中還保存著入聲。
古代四聲的高低升降到底是怎樣的,現(xiàn)在已不能準確形容了。根據(jù)古代文獻中的記載,我們大致知道平聲應(yīng)該是一個〇平調(diào),上聲應(yīng)該是一個升調(diào),去聲應(yīng)該是一個降調(diào),入聲應(yīng)該是一個短調(diào)?!犊滴踝值洹分休d有一首名為《分四聲法》的歌訣(即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雖然這種敘述不夠科學(xué),卻可以讓我們從中窺見古代四聲基本形態(tài)之一二。
四聲和韻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在韻書中,不同聲調(diào)的字不能算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diào)的字一般也不能夠押韻。
韻書中通常會清楚地寫明什么字歸什么聲調(diào)。即使是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是相當(dāng)清楚的,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字多義、多音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意義,意義不同,詞性也會不同,同時也就有了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當(dāng)表示“因為”、“為了”等意義時,就讀去聲。
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很多,下面舉一些類似的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shù):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shù)目、命運;入聲(讀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jīng)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后來變?yōu)槿ヂ?,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如“望”、“嘆”、“看”等字。在唐詩中,“望”和“嘆”就有讀去聲的了,而“看”字總是讀去聲。
還有一些比較復(fù)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種讀音;用作名詞,意為“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種讀音了。
二、平仄
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chǔ),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基本術(shù)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從元朝周德清時起,平分為陽平、陰平,上聲、去聲歸為仄。依照傳統(tǒng)說法,平聲是平調(diào),上聲是升調(diào),去聲是降調(diào),入聲是短調(diào)。
給平仄分類是依據(jù)什么呢?因為平聲沒有升降,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自然能使聲調(diào)多樣化,而不至于顯得單調(diào)。古人所謂“聲調(diào)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在詩詞中,平仄的交錯方式可以簡單概括為兩句話:第一,在本句〇平仄是相互交替的;第二,在對句〇平仄是相互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guī)則在律詩中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例如杜甫《閣夜》詩中頷聯(lián)兩句: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這兩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個節(jié)奏。平起句中“平平”后面跟著“仄仄”,“仄仄”后面跟著“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而仄起句中“仄仄”后面跟著“平平”,“平平”后面跟著“仄仄”,最后一字又是“平”。這就是平仄交替。
第三節(jié) 對仗
詩詞中的對仗,又叫作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者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如“攀龍附鳳”,“攀龍”與“附鳳”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攀龍附鳳”是句中自對,“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則是兩句相對。
一般來說,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guī)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例,“物”、“天”、“人”、“地”都是名詞,相對;“華”、“寶”、“杰”、“靈”都是形容詞,也相對。
在對偶中,同類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對偶,簡稱“工對”。仍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例,“物”與“人”、“天”與“地”都是專有名詞,所以是工對。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它能讓句子有一種整齊的美感。漢語特別適宜于對偶,因為漢語中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fù)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一定的獨立性,很容易形成對偶。
在中國古代的散文和詩中都有對偶的出現(xiàn),如,《易經(jīng)·乾文言》中“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些都是適應(yīng)修辭需要的對仗。在律詩中,對仗有更為嚴格的規(guī)則,簡單地說,就是:
第一,出句與對句的平仄相對;
第二,出句與對句的字不能重復(fù)。
對聯(lián)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符合上面的兩個規(guī)則。例如下面這副對聯(lián):
處處紅花紅處處,
重重綠樹綠重重。
這里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的字不相重復(fù),它們的平仄也是相對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聯(lián)對得很工整,其中“處處”與“重重”相對;“紅”與“綠”相對,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花”與“樹”相對,都是名詞對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