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律詩的詩韻

詩詞格律全集 作者:張小燕,陳佳 著


第二章 律詩的詩韻

詩歌自然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同的是對押韻限制的多少,這也是詩歌同其他文學體裁的最大區(qū)別。

押韻是為了增強詩歌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近體詩為了使聲調(diào)和諧、便于記憶,十分講究押韻。唐代以后的詩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平水韻”。

但是,我們不能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美和協(xié)調(diào)性,在日常作詩中偶爾有一兩句出韻也是被允許的。

第一節(jié) 平水韻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王文郁、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jù)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一百零七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律詩時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二百零六韻,過于細,唐代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韻》實際簡化版為一百九十三韻。

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同用的韻合并,成一百零七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一百零六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一百零六個韻部,上平聲十五部,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十五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等;上聲二十九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去聲三十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入聲十七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等。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韻雖然是南宋時才出現(xiàn)的,但它是從《切韻》、《唐韻》簡化而來的,所以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fā)音狀況。

第二節(jié) 押韻規(guī)則

律詩對押韻有較為嚴格的規(guī)則,簡述如下:

1.偶句押韻

律詩要求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要求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是第一、二、四句押韻。

又如: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這首詩首句并不入韻,第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較為常見,七言詩大多首句入韻。

2.只押平聲韻

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詩詞格律中的一條鐵律。其實,對于近體詩的體例來說,如果韻腳押仄聲字讀起來會感覺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夠自覺地遵守這一規(guī)則。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

古風,即古體詩,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在近體詩中,中途不能換韻。

4.忌重韻

在近體詩中,不允許重韻,即不允許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xiàn),此乃詩家大忌。

5.避免同義字相押

在近體詩中,不允許同義字押韻,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押韻,是不可以的。

6.避免出韻

出韻也叫落韻、竄韻、走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一韻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詩家之大忌。古人寫詩多依官韻,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的韻,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從格律上看,詩一旦出韻,無論詩韻怎樣高超,都是不合格的。要檢驗詩是否出韻,要參照與其同時的韻字歸部情況。

第三節(jié) 首句用鄰韻、出韻

鄰韻是指韻音相近的韻,因在韻書排列上相鄰,故稱“鄰韻”。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韻音相近的韻部才叫鄰韻,并非排列相鄰就為鄰韻。如“江”、“陽”互為鄰韻,但位置排列上卻相差甚遠。

所謂“鄰韻”,除“江”與“陽”、“佳”與“麻”、“蒸”與“侵”為罕見的特例以外,通??傄涝婍嵉拇涡?,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韻認為鄰韻。所謂“相近”,不因上平聲和下平聲的界限而有所間隔。

標準的格律詩,一般都要求一首詩只能押一個韻,這種嚴格要求有時會給詩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些不便。于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了一點松綁的現(xiàn)象,引入了“鄰韻”概念,即分屬不同韻部的字,如果讀音近似,就稱為“鄰韻”,如“聲”和“音”,就是互為鄰韻。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轤盧格”和“進退格”(含“葫蘆格”)兩種特殊的用韻方式,不過未被正格推廣,人們將其視為“變體”,應用并不普遍。

宋代,出現(xiàn)“襯韻”。襯韻又稱“探頭韻”、“借韻”、“孤雁出群”,即律詩第一句若用韻,就用鄰韻,以襯托后面的本韻。這種使用鄰韻的方式僅限于第一句,被當時的大多數(shù)詩人接受并風行一時,成為了一種正格。

近代,魯迅等人將鄰韻的使用擴大到全詩各句,不再限于首句。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中也對這種廣泛使用鄰韻的方式給予了認可。其中寫道:“今天我們?nèi)绻矊懧稍?,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逼鋵?,在古人詩中也不難找到鄰韻通押的情況。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指出劉長卿、杜甫、李商隱等人的詩作中不乏鄰韻通押的情況,且“唐人不以為嫌也”。

語言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有所創(chuàng)新,以使古老的詩歌在今天仍能煥發(fā)出新的生命。若一味食古不化,原地踏步,最終只會自絕于現(xiàn)實,走入詩歌創(chuàng)作的死胡同,這對近體詩的發(fā)展是極為有害的。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人用韻的困難與解決辦法

現(xiàn)代人寫詩,在用韻的問題上,常會遇到兩個比較大的困難。

1.分韻太細,不易分辨

在《平水韻》中,平聲部里有一東、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五個韻目相近。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這五個韻目里的字可以通押。但是在寫格律詩時,這五個韻目里的字卻不能通押。

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逼渲兴膫€韻腳“榮、生、城、情”都屬于“八庚韻”。如果把“春風吹又生”改為“春風吹又青”,這樣行不行呢?從詩韻來看,自然是不行的。姑且不說意思怎么樣,單就用韻來講,“青”字不屬于“八庚韻”,而屬于“九青韻”,改為“青”字就出韻了?,F(xiàn)代口語中明明可以押韻的字,詩韻里卻并非都可以押韻,這是一件非常別扭的事,對現(xiàn)代人寫詩也是一個困難。

2.有些字的平仄與現(xiàn)代普通話不同

現(xiàn)代普通話中一些平聲字,在詩韻中讀入聲。入聲的發(fā)音短促、急收,在平仄格式中屬于仄聲。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杜甫《天末懷李白》),其中“達”字讀入聲,“過”字讀平聲。若按普通話的讀音,這兩個字的平仄就不對了。

對不熟悉詩韻的初學者來說,需常備兩個工具:一是詩韻的常用字表。表中按《平水韻》對字的分類,列明每個常用字屬于何聲何韻,一般寫詩差不多就夠用了。二是詩韻字典。在其中可以用字典式的檢索方法查到更多的字,了解其屬于何聲何韻。

初學者在使用這兩個工具時,還有一些訣竅。在寫一首詩之前,可以先確定用什么韻。若先有了一聯(lián)或一句,自己覺得不錯,打算以之為基礎,就可以查一下這句的韻腳屬于哪個部,然后就從這個韻目中找出若干個可用的字。這些字會為你在接下來的寫作中帶來啟發(fā)和引導。這個訣竅用順了,就會覺得詩韻不僅不是束縛,反而是一種幫助。

現(xiàn)如今,有人主張放寬詩歌的韻腳,寫詩時可以同時參考詞韻,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因《平水韻》分部過細而造成的寫作困難,這一主張已被詩界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這里說的“詞韻”,主要是指《詞林正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