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最重要的啟蒙老師——伯父葉廷乂
她是那么不幸,因為她比常人多了諸多磨難;她又是那么幸運,因為她比常人多了一個敦厚盡責的伯父。
在葉嘉瑩的成長和詩詞人生道路上,相比于她的父親母親,伯父葉廷乂對她的影響力更大一些。葉嘉瑩自己也坦言:
“我喜歡讀詩、寫詩主要是受了伯父的影響和培養(yǎng)。在我學習寫文言文的同時,伯父就經(jīng)常鼓勵我試寫一些絕句小詩。因為我從小就已習慣于背書和吟誦,所以詩歌的聲律可以說對我并未造成任何困難?!?/p>
葉嘉瑩的父親雖然很優(yōu)秀,也很疼愛她,但因為工作過于繁忙,陪伴的時間相對少了很多,倒是在東廂房里做中醫(yī)的伯父,有更多的時間對侄女言傳身教,再加上葉嘉瑩在詩詞上極有天賦,也深得伯父喜歡,所以爺兒倆關(guān)系頗深,大有忘年交的意思。
伯父從小就看好葉嘉瑩的慧根和悟性。就以傳授中醫(yī)這件事來說,葉家院里一共有四個孩子,伯父的一個兒子、葉嘉瑩以及兩個弟弟,可是葉伯父只有意傳授給葉嘉瑩一個人。按說這種傳授家業(yè)的事該是傳兒不傳女,傳大不傳小,可是葉家伯父為人處世非常公正嚴謹。他認為學習中醫(y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yǎng),因為中醫(yī)很多典籍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書,而且學習中醫(yī)還要靠修習者本身智慧的體悟。假如你沒有這種智慧,只是照本宣科生硬用藥,根本無法治病救人。而在眾多的孩子當中,同時符合這兩條標準的,只有葉嘉瑩一個人。
葉嘉瑩聰慧過人,自身古典文化的修養(yǎng)極深,也特別喜歡詩歌,伯父就有意地把她往古典文化的道路上引。不過他對葉嘉瑩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隱蔽有趣的,貌似無意為之,其實用心良苦,是大道無形的滲透性教育。
伯父從沒有一本正經(jīng)大張旗鼓地給葉嘉瑩講課,只是喜歡和葉嘉瑩聊天,寓教于閑聊。他熟知很多詩人詞人的典故,有時間就和葉嘉瑩像講故事一樣講給她聽。短時間內(nèi)看不出什么,但時間長了就是一筆相當大的知識積累。
有這樣一件平常的小事。有一次,家里其他三個男孩都跑出去玩了,葉嘉瑩宅在家里,無事閑翻書,翻開《唐詩三百首》,看到王之渙中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幾句時,突然想到父親每到冬天下雨就喜歡吟誦的幾句詩,覺得和王之渙的這幾句非常像。
伯父就和藹可親地問她是哪幾句,葉嘉瑩就說是“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欲談心里事,同上酒家樓”。
稍思片刻,伯父告訴葉嘉瑩這兩首詩是不同的。
葉嘉瑩很納悶,問伯父:“差別在哪里呢?”
伯父告訴她,這兩首詩的情境是不同的,她的父親吟嘆的詩是內(nèi)心里有感慨之意,王之渙則是說視野的廣遠,兩首詩的感情和意境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葉嘉瑩小時候接受的最樸素的詩教。
爺兒倆這些不經(jīng)意的即興談話,使得葉嘉瑩在學詩的興趣和領(lǐng)悟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啟發(fā)?,F(xiàn)在葉嘉瑩把這首詩收錄進《給孩子的古詩詞》這本書中,顯然是受了伯父啟蒙教育的影響。
葉嘉瑩的父親去上海工作后,伯父對葉嘉瑩的教育更用心了。每次葉嘉瑩用文言文給父親寫了信,都先給伯父檢查一遍。伯父看后會給她提一些修改意見。就在這一看一改之中,葉嘉瑩的文言文水平日漸增益。
隨著葉嘉瑩古典文化的積累,慧根開啟,伯父就適時地鼓勵她寫一些絕句小詩。最可貴的是,在寫詩伊始,伯父就特別用心地教葉嘉瑩掌握詩歌的平仄聲律,以及一些入聲字的特別讀法,也就是吟誦的學問。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痹谶@首詩中,伯父告訴她,“獨”“節(jié)”“插”等字,在詩歌的聲律中應(yīng)該讀仄聲,如果按照北京話讀成平聲,這樣一不符合詩歌的平仄聲律,二無法傳達出聲律的美感。葉嘉瑩深有所思。
現(xiàn)在,葉嘉瑩對吟誦的價值看得無比重要,和她自幼懂得吟誦對于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有關(guān)。
逢年過節(jié),別人家的孩子只知道玩耍,葉嘉瑩卻是帶著學習任務(wù)的。任何景物,都可以被伯父拿來當作教育子女的“教材”。
雖然伯父一直很認真地指點葉嘉瑩寫詩,自己卻很少寫作。倒是對聯(lián)寫得多一些。每到年關(guān),伯父就差遣葉嘉瑩騎著自行車給親戚拜年,還交代給她一項艱巨的任務(wù),順道兒看看哪一家的春聯(lián)好,回來給他談?wù)勑牡皿w會。伯父寫對聯(lián)非常講究,一定要啟用一支新毛筆,大概是萬象更新的意思,大多是七紫三羊毫。伯父說,這紫毫是硬毫,羊毫是軟毫,七紫三羊毫,就是硬中有軟。
伯父寫的對聯(lián),多是用干支出字的對聯(lián)。乙酉年他寫過:“乙夜靜觀前代史,酉山深庋不傳書?!边€有一年是戊子年,伯父寫:“戊為吉日誅蟊盡,子紹箕裘號象賢?!蔽炀涑鲇谠娊?jīng)《小雅·吉日》:“吉日多戊,既伯既禱?!?/p>
通過伯父的對聯(lián),葉嘉瑩領(lǐng)略了漢文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既有聲之美,又有形之美,其精工奇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學問在內(nèi),也在外,無論是日常的談話,還是刻意的對聯(lián),都是伯父對葉嘉瑩的古典文化教育之道。既是一個父輩的舐犢之情,又是一個智者的靜水流深。
許多年來,葉嘉瑩對伯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她說,一直覺得伯父有很多地方像王國維,他們都是早年去日本留學,然后一個因為母親有病回來,一個因為自己生病回來,回來后都是對民國初年的政治現(xiàn)狀感到失望。而在我這個外人看來,葉伯父倒像是位隱士,一個文武雙全的武林高人。其道風仙骨,誠如葉家東廂房里字畫上的寫意:道貌尊青主,而今見葉臺,起家長白外,遁跡軟紅中。松柏凌寒節(jié),參苓造化功,陽和真有腳,小草被春風。
他行醫(yī),一般上午在家里門診,下午出診。然后有了空暇,就是跟我聊天,念詩寫字。飯一直是用人做。淪陷后期用人沒有了,母親去世了,就由伯母來做飯,伯父有時會買菜。北京風沙塵土很大,伯父出去時常戴一頂黑色的風帽。房門口常掛一只布撣子,他回來就撣一撣衣裳褲腳,出診時,他坐一輛包車。
寥寥數(shù)行,一位的學貫中西、洞察世事又和藹慈祥的智者躍然紙上。款款而來,空氣里全是平仄、墨色與岐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