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賦 第八
[提示]本篇疑點主要有三:一是“體”“用”之辨,二是“物以情睹”的理論意義,三是“風歸麗則”的理論內(nèi)涵。
[辨疑]
一、“體”“用”之辨
“賦”是“體”(體裁),還是“用”(表現(xiàn)方法),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蛟弧绑w”,或曰“用”,或曰“體用兼?zhèn)洹薄F鋵?,在劉勰之前,“賦”是“體”還是“用”,似乎并沒有明確的劃分?!吨芏Y·春官》云:“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薄睹娦颉分皇前选傲娬f”改作“六義說”,其內(nèi)容、次序沒有變:“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無論是《周禮·春官》,還是《毛詩序》,都沒有指出這六者是“體”或“用”,沒有把“風雅頌”和“賦比興”區(qū)別對待——相反是等同視之,而且“其二曰賦”。也就是說,“賦比興”和“風雅頌”一樣,既可以作為“詩體”,也可以作為“詩用”。
劉勰撰《文心雕龍》時,則把“比興”置于“文術論”,作為“詩用”;將“賦”置于“文類論”,作為“賦體”。這就把“賦比興”從“六義”中剝離出來,使之有別于“風雅頌”。劉勰之所以把“賦”單列在“文類論”中,是因為荀況的《禮》、《智》賦,宋玉的《風賦》、《釣賦》,“爰錫名號,與詩畫境”,由“六義附庸,蔚成大國”。但這是不是表明劉勰否認“賦用”呢?事實上,賦的“體與用”在劉勰的看來可以兼容:“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奔础百x”的含義是鋪陳,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這里對“賦”的界定,既適用于“賦體”,也適用于“賦用”。亦此亦彼,“體”“用”不悖。他在談到“立賦之大體”時指出:“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愒~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雜而有質,色雖糅而有儀。此立賦之大體也?!边@是從表現(xiàn)方法(用)角度講如何作賦(體),提出“睹物興情”和“麗詞雅義”,是“賦體”之“用”。劉勰的“賦”觀是“賦體”兼“賦用”?!侗扰d》篇雖然是把“比興”作為“用”來講的,可在具體論述中,劉勰也視之為“體”:
詩文弘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標興體……
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于是賦頌先鳴,故比體云構,紛紜雜遝,興舊章矣。
這就是說,劉勰的“比興”觀是“詩用”兼“詩體”。由此可見,劉勰將“賦比興”從“六義”中分離出來,對它們是持“體用合一”的觀點來看待的。
唐代以后才嚴格區(qū)分“賦比興”與“風雅頌”。前者為“用”,后者為“體”??追f達《毛詩正義》(卷一)有云: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
元代的《詩法家數(shù)》(舊題楊載撰)則講得更簡明:“詩之六義,而實則三體。風、雅、頌者,詩之體;賦比興者,詩之法?!庇纱丝磥恚瑒③牡摹百x比興”論,一方面是承先秦兩漢“六詩說”、“六義說”而來,一方面又為唐以后“三體”與“三用”說做了必要的理論鋪墊,處于承上啟下的轉折階段。即《周禮·春官》、《毛詩序》之“體用不分”→劉勰《文心雕龍》之“體用合一”→《毛詩正義》、《詩法家數(shù)》之“三體三用”。
二、“物以情睹”的理論意義
正如筆者在《<文心雕龍·明詩>辨疑》中所言,“感物吟志”揭示了詩歌“生發(fā)——轉化”的過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但怎樣從“感物”(眼中之竹)到“吟志”(手中之竹)——二者之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是什么,《明詩》沒有回答。而《詮賦》講的“物以情睹”恰好添補了這個疏漏的環(huán)節(jié):
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詞必巧麗。
所謂“物以情睹”,是指“以情睹物”——把“睹物興情”、“應物斯感”的“眼中之物”轉化為帶有濃厚主觀情志色彩的“胸中之物”。作者的個人情志表現(xiàn),必須賦予一定的客觀形式,才能成為感染讀者的作品?!岸荒苤粦{空里說些‘我喜呀’‘我悲呀’等等”純粹“私人話語”。否則,起不到應有的審美作用。而主觀情志客觀化、對象化的必由之路是“心與物”的融合。其關鍵在于“物以情睹”,即把主觀情志投射到客觀外物,使之由“眼中之物”(客觀物象)轉化為“胸中之物”(審美意象),從而成為作者主觀情感的審美載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心物交融”,將主觀情志對象化、客觀化。《神思》的“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色》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都是強調(diào)“以情睹物”。也只有通過“物以情睹”,才能把“感物”和“吟志”聯(lián)接起來。即:感物(眼中之物)→情睹(胸中之物)→吟志(手中之物)。“物以情睹”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環(huán)節(jié),這也就是劉勰主張“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的緣由。
“物以情睹”是對“感物吟志”的必要補充。它之所以在《詮賦》中被提出來,首先是因為賦的特點是“體物寫志”,較之其他文體更講究“情”與“物”的關系:大賦“京殿苑獵,述行序志”,小賦“因變?nèi)瑪M諸形容”,無不與“情”與“物”相關。其次是為了保證賦的語言“巧麗”。只有巧妙綺麗的文辭,才能寫“物”表“情”,體現(xiàn)賦的風采。再次是因為“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其后的一些作者“蔑棄”“體物寫志”的賦之根本,片面追求文采,“無關風軌,莫益勸戒”,結果造成“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的流弊?!拔镆郧槎谩睂x體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物以情睹”似與西人“移情”(德文Einfühlung,英文Empathy)理念相近?!耙魄椤薄氨硎九杂^者自身與眼前的人或物的渾然劃一,其中旁觀者似乎切身體驗到對方的體態(tài)和情感。這種移情現(xiàn)象經(jīng)常被描述成‘我們的主觀感情不自覺地向客體投射’,也通常被描述成‘內(nèi)模仿’的結果”。就表述而言,二者十分相似:“物以情睹”是把主觀情志投射到客觀外物上;“移情”是“我們的主觀感情不自覺地向客體投射”。就本質而言,差別較大:“物以情睹”的“物”主要是指自然景物;“移情”的“物”是“人或動物,甚至是無生命的東西”?!拔镆郧槎谩钡摹扒椤笔恰扒橹尽?,包含“理”的因素;“移情”的“情”則是純粹的情感,不含理性因素?!拔镆郧槎谩笔恰扒樽兯小?,把外物主觀化、情志化,把看到的“自然景物”變成“為我之物”;“移情”是把自我融入客體中,追求“客觀化”、“物化”——“當人們聚精會神的時候,面對芭蕾舞演員就會感到要與她旋轉同舞,見到蒼鷹也會覺得要和它一起騰飛,看到勁風中的樹木時則會產(chǎn)生一同搖曳的感覺……”,即成為“自己視野中萬物的一部分”。
三、“風歸麗則”的理論內(nèi)涵
揚雄在《法子·吾言》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他把賦分為“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霸娙酥x”,是指以屈原為代表、繼承《詩經(jīng)》傳統(tǒng)的賦;“辭人之賦”是指景差、唐勒等人撰寫、文辭靡麗的賦。揚雄褒“詩人之賦”貶“辭人之賦”的看法或許有可以商榷之處,但他指出了屈原騷賦與漢賦的區(qū)別,還是有道理的。劉勰《詮賦》篇進一步闡發(fā)揚雄的看法,提出“風歸麗則”的理論命題。
“風歸麗則”是指賦體創(chuàng)作要綺麗而有法則。“麗”是賦體的文體標志。賦之“麗”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物象的選擇上追求“唯美”。大賦的對象多為京都、宮殿和苑囿,如司馬相如《上林賦》的上林苑、班固《兩都賦》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揚雄《甘泉賦》的甘泉宮等;小賦的對象多為物色、鳥獸和音樂,如謝惠連《雪賦》的白雪、禰衡《鸚鵡賦》的鸚鵡和王褒《洞簫賦》的洞簫等。對象不論大小,大多是“美”的事物。二是寫法上“極聲貌以窮文”。盡管不同的賦作風格各異——或“繁類以成艷”,或“窮變于聲貌”,或“明絢以雅贍”,或“迅拔以宏富”,可大都采用鋪敘、夸飾、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極盡鋪排之能事。如揚雄《甘泉賦》:“蛟龍連蜷于東厓兮,白虎敦圉乎昆侖……乘云閣而上下兮,紛蒙籠以棍成。曳紅采之流離兮,飏翠氣之宛延?!眻鼍皦延^、奇麗,寫法崇尚鋪張。三是語言上講究“綺麗”。即所謂“賦取乎麗,而麗非奇不顯,是故賦不厭奇”。
大賦辭采富麗,多用奇字:
千乘雷起,萬騎紛紜。元戎竟野,戈鋋彗云,羽旄掃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揚光飛文。吐爓生風,欱野歕山。日月為之奪明,丘陵為之搖震。……俯仰乎乾坤,參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西蕩河源,東澹海漘。北動幽崖,南燿朱垠。(班固《東都賦》)
小賦文辭奇巧,風格清新:
其妙聲,則清靜厭瘱,順敘卑達,若孝子之事父也??茥l譬類,誠應義理,澎濞慷慨,一何壯士!優(yōu)柔溫潤,又似君子。……其仁聲,則若颽風紛披,容與而施惠?;螂s遝以聚斂兮,或拔摋以奮棄。悲愴怳以惻惐兮,時恬淡以綏肆。被淋灑其靡靡兮,時橫潰以陽遂。哀悁悁之可懷兮,良醰醰而有味。(王褒《洞簫賦》)
漢賦創(chuàng)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漢語的狂歡”。它充分展示了漢語的獨特之美,把漢語的“能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皠t”是賦體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如果只講“麗”,不講“則”,容易走上“繁花損枝,膏腴害骨”的“麗淫”之途,因此,劉勰主張“麗則”?!皠t”包括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體物寫志”。劉勰指出,“登高能賦”是為了“睹物興情”。正因為“情以物興”,所以作賦要“寫氣圖貌”,表達情志。大賦是通過描繪京都、宮殿、苑囿和田獵來“序志”;小賦是是借助草木、鳥獸、“庶品雜類”來“象其物宜”,“側附”情理。“辭賦英杰”賈誼的《鵩鳥賦》“致辨于情理”;“魏晉之賦首”的郭璞和袁宏,前者“縟理有馀”,后者“情韻不匱”;他們都通過物象來抒寫情志。故此,清人劉熙載《藝概·賦概》云:“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于賦寓之”,“志因物見?!倍顷P乎“風軌”。劉勰指責“逐末之儔,蔑棄其本”,“無實風軌,莫益勸戒”,發(fā)揮了鄭玄“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的看法,從反面說明賦應該接續(xù)《詩經(jīng)》“吟詠情性,以諷其上”的“為情而造文”傳統(tǒng)。他提出作賦“義必明雅”(內(nèi)涵明白雅正),就是要宗法《風》《雅》,補“麗淫”之偏,糾不涉及風教法度、無益勉勵勸戒之弊。顯然,劉勰倡導的是揚雄“詩人之賦”,是以《詩經(jīng)》的《風》《雅》創(chuàng)作范式來銓評賦的創(chuàng)作。他認為,“賦自詩出”,盡管后來與詩“分歧異派”,但“賦、頌、歌、詩,則詩立其本”,體現(xiàn)了他以經(jīng)為體、“正末歸本”的主導理念。他指摘“辭人賦頌”,不滿近人“遠棄風雅,近師辭賦”的原因正在于此。劉熙載《藝概·賦概》有云:“意之所取,大抵有二:一以諷諫……一以言志……言志諷諫,非雅麗何以善之?”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亦云:“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義在托諷,是為正體?!眲⑹系摹爸S諫”、“言志”,來氏的“托諷”,都是承傳劉勰賦宜“寫志——風戒”的觀點。如果作者真能做到“麗”而“則”,那么,他的賦就是“文雖雜而有質,色雖糅而有儀”、“麗詞雅義”的佳作。
劉勰“風歸麗則”的觀點,對今天的文學創(chuàng)作亦有借鏡意義。時下文壇“麗則”者少,“麗淫”者多。怎樣把握好“麗”的尺度,寫出“吟詠情性”、感動讀者的上乘之作,是需要作家和文學理論家認真省思的。(萬奇 執(zhí)筆)
[原文]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昔邵公稱公卿獻詩,師箴瞍賦。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序則同義,傳說則異體,總其歸途,實相枝干。故劉向明不歌而頌,班固稱古詩之流也。至如鄭莊之賦大隧,士蔿之賦狐裘,結言短韻,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而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播其風,王揚騁其勢,皋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于宣時,校閱于成世,進御之賦,千有余首,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并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既履端于唱序,亦歸余于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寫送文勢。按那之卒章,閔馬稱亂,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并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至于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則觸興致情,因變?nèi)粩M諸形容,則言務纖密;象其物宜,則理貴側附;斯又小制之區(qū)畛,奇巧之機要也。
觀夫荀結隱語,事數(shù)自環(huán);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于情理;子淵洞簫,窮變于聲貌;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拔以宏富;子云甘泉,構深瑋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并辭賦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發(fā)篇必遒;偉長博通,時逢壯采;太沖安仁,策勛于鴻規(guī);士衡子安,厎績于流制;景純綺巧,縟理有余;彥伯梗概,情韻不匱:亦魏、晉之賦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雜而有質,色雖糅而有儀,此立賦之大體也。然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逾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實風軌,莫益勸戒:此揚子所以追悔于雕蟲,貽誚于霧縠者也。
贊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抑滯必揚,言曠無隘。風歸麗則,辭翦荑稗。
- 趙則誠、張連弟、畢萬忱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387頁。
- 萬奇:《<文心雕龍·明詩>辨疑》,載《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年第5期,第2頁。
- 周汝昌:《神州自有連城璧——中華美學特色論叢八目》,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第134頁。
- (美)M. H.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87頁。
- (美)M. H.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88頁。
- 趙則誠、張連弟、畢萬忱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391頁。
- 王運熙、周鋒著:《文心雕龍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5頁。
- 劉熙載:《劉熙載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