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報之?!∪瓴凰酪病赣H對叔孫敖的開導

透過歷史看女人 作者:恢嘉 著


天報之?!∪瓴凰酪病赣H對叔孫敖的開導

叔孫敖殺蛇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名叫叔孫敖的少年,一天外出游玩時,遇見了一條長著兩個腦袋的蛇。叔孫敖聽大人們說過,長著兩個頭的蛇是不祥之物,凡是見過它的人都要死。這時,叔孫敖心里立即浮現(xiàn)出這樣一個念頭:既然我看見了兩頭蛇,已是必死無疑,臨死前也一定要把它殺死,免得它再去害別人。于是,叔孫敖便殺死了兩頭蛇?;氐郊依镆院螅灰娔赣H,叔孫敖便嚎啕大哭。母親見狀,趕忙問他為何哭泣。叔孫敖回答說:“聽人說看見兩頭蛇的人必死無疑,我今天看見了兩頭蛇,所以害怕離開母親而死去呀!”

母親忙問:“兩頭蛇現(xiàn)在哪里?”

叔孫敖回答說:“我怕別人再看見它,所以把它殺死又埋起來了?!?/p>

母親聽了,便開導他說:“兒呀,不要害怕。我兒殺死了害人的兩頭蛇,不讓它再去害人,這是做了一件大善事?。》e了陰德的人,上天一定會報答他。我兒不必擔心,你不會死去的。”

聽了母親的話,叔孫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一顆懸著的心才慢慢地放了下來。

叔孫敖長大成人后,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史稱其寬刑愛民,興修水利,發(fā)展經濟,重視教育,政績斐然,是當時屈指可數(shù)的政治家之一。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叔孫敖小時候殺死兩頭蛇,做了善事,后來又成為楚國的令尹,名重一時。如此發(fā)展脈絡,完全符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tǒng)說教,于是,便被統(tǒng)治者拿來,作為一個現(xiàn)成的生動的教材,用來教育民眾。

被人神化了的故事,自然會衍生出許多故事的主人始料不及的東西,特別是當著有心人各取所需地拿它來說事的時候,更可能和主人公當初的意愿相去甚遠。在這個故事里,叔孫敖路上遇見兩頭蛇并將其打死掩埋,是一個意外;母親從兒子的啼哭聲中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同樣也面臨著一個究竟作何解釋的難題。她向兒子所說的那番話,既是對兒子的寬慰,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寬慰。因為,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迷信是一種常人難以擺脫的世俗觀念。見了兩頭蛇的人究竟會不會死去,兒子心里沒底,母親心里同樣沒底。

但是到了算命先生、占卜者的口中,經過他們的胡謅閑扯,叔孫敖打死兩頭蛇居然和他后來出人頭地出將入相有了扯不清的關系。似乎因為打死兩頭蛇、做了善事,才有了后來的官運亨通,顯名于世。如果當初叔孫敖沒有打死那條兩頭蛇,就會很快死去,就不會有后來的一切。于是,一個偶然的遭遇,便成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佐證。翻看古代小說,叔孫敖殺蛇的故事一次次地出現(xiàn)在面前,令人無可奈何。

雖然如此,叔孫敖母親對兒子的開導畢竟可圈可點。平心而論,這是一位有見識的女性。兒子路遇兩頭蛇,盡管擔心自己命不長久,還是不想讓兩頭蛇再去害人,便將其打死。兒子的心思是善良的,主觀上是在做善事、做好事。叔孫敖的母親肯定兒子做了善事好事,相信兒子會有好報,無疑體現(xiàn)出了一種人性的善良愿望。

古人將做善事做好事視之為積陰德,固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的成分,但在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卻也有其積極的成分在,不應簡單地一口否定。雖然現(xiàn)實生活所彰顯的一切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是不斷地呈現(xiàn)著“修橋鋪路,少眼沒戶”,不斷地上演著“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但是人生在世還是應當養(yǎng)成做善事做好事的自覺。就像叔孫敖一樣,自己雖然不幸地遇見了兩頭蛇,也要將他殺死,以免它再去禍害其他人。從理念上講,叔孫敖的觀念應當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叔孫敖的行動也應當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來閱讀叔孫敖殺蛇的故事,來審視叔孫敖母親對兒子的開導,心中的郁結頓時開朗,善良的人們原本應當如此善良。不管善惡是否真有報應,不管報應是如何地步履遲緩,我們都應當向叔孫敖一樣,自覺地做善事,自覺地積陰德,都應當和叔孫敖的母親一樣,持有堅定的信念: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或許,我們可以比當年叔孫敖的母親向前再走一步,那就是:即便是人妖顛倒是非不清,我們也要一如既往地一心向善,永不停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沿著這個思路進行下去,就難免重蹈前人精心設計好的窠臼或者說是套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