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漢代古詩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初讀本詩,感到文辭通暢、意蘊單純,似乎無須做更多的研解;實際上,并非如此。單是意旨,歷代評論家就說法不一。清初學(xué)者李因篤概之以“思友懷鄉(xiāng),寄情蘭芷”。而后的王堯衢,認為“此慨同心人之不得相聚也。同心,即知音者之類”。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朱東潤說:“這是寫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的詩?!瘪R茂元認同此說,指出:此乃游子思鄉(xiāng)之作,只是在表現(xiàn)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diào)”的虛擬方式。而著名美學(xué)家朱光潛則認為:“這是一首惜別的情詩?!?/p>
難怪古人說“詩無達詁”。面對這些知名的專家學(xué)者的歧見紛呈,確實有一點無所適從了。斟酌再三,求同存異,我覺得,有三點可以認定:
一、這是文人作品,而非詩中人物自述。
二、手法是虛擬思婦口吻。之所以是思婦,乃由于游子在外,或行旅,或出征,或求仕,或謀生,應(yīng)是遠在邊疆或者京洛;而欲采擷江上芙蓉、蘭澤香草以遺遠人者,必是留在江南故鄉(xiāng)的女子。那么,“還顧望舊鄉(xiāng)”又怎么解釋呢?這是思婦懸想游子對于家室的離思、憶念。
三、詩句中所明確表達的是對于所鐘愛的同心人的思念。至于這是詩人的寫實,抑或同時寄托著思友懷鄉(xiāng)、渴念知音的深情厚意,以至對美好人生與理想的憧憬,則不必、也難以具體認定,只能因人而異。
準(zhǔn)此,本詩就可以解讀為——
夏秋之際,荷花盛開。年輕的女子弄舟江上,采摘芙蓉,欣賞著澤畔的蘭蕙芳草。這時,一位女子悵然注視著手中的芙蓉,瞬間,芙蓉化作了“夫容”(當(dāng)代學(xué)者徐中舒《古詩十九首考》:“芙、夫聲同,蓉、容聲同。芙蓉者,夫之容也”),于是,懷想到遠行的丈夫。她多么想望把這最美的一朵送給同心人哪!可是,很快就悵然了——“所思在遠道”?。∵@時,心靈產(chǎn)生了感應(yīng),眼前出現(xiàn)了錯覺,她仿佛看到“遠道”的丈夫正“還顧望舊鄉(xiāng)”,同樣是“長路漫浩浩”啊。這里,采用了清人張玉谷所說的“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的懸想方式,從而加重了感傷、失望的成分。于是,妻子、丈夫,還有詩人,就同聲喊出一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相愛的人,終此一生,也難以相聚相守,世間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傷情的嗎?
在這兩句詩的下面,詩評家王堯衢加上了這樣一句話:“夫同心人不可得,既已可傷;幸得之而復(fù)離居,是以憂思傷心,于焉終老,莫可如何而已矣?!逼鋵?,這也恰是本詩的哲思理趣所在。世間同心知己本來就難以遇合,幸而得之,卻又離居千里萬里,以致終老憂思、失望,確是無可奈何達于極點。詩中在脈脈情深的后面,隱伏著對于理想追求不能實現(xiàn)、美好事物瞬息成空的嘆惋,流露出可思而不可見、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與悲涼。
魯迅先生有言:“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倍魏伪瘎〉漠a(chǎn)生都有它的社會根源。詩中曲折而含蓄地揭露與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霸娛蔷獾恼Z言,暗示是它的生命?!保ㄖ旃鉂撜Z)本詩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賞讀全詩,看得出它所受到的《詩經(jīng)》《楚辭》的影響。詩中化用了《楚辭》中“折芳馨兮遺所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將以遺兮離居”等詩句;而且,“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xiàn)方式,也與《詩經(jīng)》中的《卷耳》《陟岵》等篇暗合。
正是在《國風(fēng)》《楚辭》的滋育、影響之下,產(chǎn)生了獲“五言之冠冕”盛譽的《古詩十九首》。這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作品。內(nèi)容反映了作者與生活其間的社會、自然環(huán)境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lián)系,以及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一些思想情緒;體現(xiàn)了對個體生命存在、生存價值的關(guān)注,再現(xiàn)了文人在社會思想轉(zhuǎn)型期向往的追求與幻滅,心靈的覺醒與痛苦,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享譽甚高。本詩為《古詩十九首》的第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