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縱觀人類翻譯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翻譯策略的研究一直是翻譯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西方,早在古羅馬時代,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就提出“解釋員”和“演說家”式的翻譯法,從而開啟了西方最早關于翻譯策略的研究。隨后西方翻譯研究從最初的“方法”到“策略”的研究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中國,自佛經(jīng)東漸,開始大規(guī)模翻譯之時起,就有“文”與“質(zhì)”之爭,蘊含著最早關于“直譯”與“意譯”方法的辯論。隨后中國翻譯策略的研究與西方翻譯策略的研究同樣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直到21世紀對翻譯策略的研究仍然是翻譯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書以世界經(jīng)典文學名著《簡·愛》六個漢譯本為藍本,通過對比與分析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來探討文學翻譯策略的問題。
列維(Jiri Levy)在其著名的《翻譯是作決策的過程》(“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一文中指出,翻譯包括一系列的步驟,每個步驟都會涉及一次選擇,翻譯過程是譯者不斷進行決策的過程。這意味著譯者需要決定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與方法來完成翻譯任務。所謂策略,在《辭?!分械慕忉屌c戰(zhàn)略等同,表示一種帶全局性或決定全局的策劃。由于策略需要“依據(jù)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jīng)濟、地理等因素,照顧戰(zhàn)爭全局的各方面、各階段之間的關系,規(guī)定軍事力量的準備和運用”,因而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密切相關。翻譯策略的定義比較寬泛,同時在實際的運用中,經(jīng)常與翻譯方法、翻譯技巧混為一談。本書認同翻譯策略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選擇要翻譯的文本;二是采取適當?shù)姆椒▉矸g。[1]也就是說,翻譯策略蘊含著具體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技巧。
[1]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