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而篇

《論語》應該這樣讀 作者:張子維


學而篇

原文

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⑴子:古時候?qū)τ袑W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在本書中指孔子。

⑵時:修飾“習”的副詞,在一定或適當?shù)臅r候。

⑶習:練習、溫習。古書中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

⑷說(yuè):“悅”的古字,愉快。

⑸朋:志同道合的人。

⑹人不知:不被他人所理解。

⑺慍(yùn):怨恨,發(fā)怒。

⑻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注釋

⑴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墩撜Z》中,對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稱字,只有對曾參和有若特稱為“子”,有人因此認為《論語》是他們兩人的弟子所編集的。

⑵孝弟(tì):孝,指奴隸社會時期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同“悌”,指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封建時代也把孝悌作為維持社會制度和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⑶鮮(xiǎn):少。

⑷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裝形式。古代漢語中否定句的受詞如果是代名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

⑸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⑹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簡單說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⑺為仁之本:為,實行。仁既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⑻與:音讀和字義同“歟”,感嘆詞?!墩撜Z》的“歟”字都寫作“與”。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樹立了,‘道’就會產(chǎn)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實行‘仁’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

注釋

⑴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處可以解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p>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⑴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⑵三?。▁ǐng):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

⑶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⑷信:誠實。

⑸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⑴道:治理。

⑵千乘(shèng)之國: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兵車。千乘之國,指擁有一千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的時代,千乘之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

⑶敬:嚴肅慎重。

⑷愛人:此處的“人”不是泛指一切人群,而是專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它與下句的“民”相對。

⑸使民以時:古時候老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本句是說役使老百姓要不妨礙他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譯文

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jié)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百姓要在農(nóng)閑時間?!?/p>

原文

子曰:“弟子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注釋

⑴弟子:年紀幼小的人。

⑵入:古代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師長。

⑷謹:寡言少語。

⑸泛(fàn):廣泛。

⑹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⑺行:做到以上這些事。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注釋

⑴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⑵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德行。

⑶易色:輕視容貌?!耙住庇薪粨Q、改變的意義,也有輕視、簡慢的意義。

⑷致:獻出。

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注釋

⑴君子:這個詞貫穿本章始終,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⑵重:莊重。

⑶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⑷無:通“毋”,不要。友,結交。

⑸過:過錯。

⑹憚:害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穩(wěn)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注釋

⑴慎終:慎重處理父母的喪事。

⑵追遠:追念遠祖。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得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⑴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在為《論語》所做的注中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并沒有記載他。

⑵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jù)《史記》記載,子貢在衛(wèi)國當商人,家有財產(chǎn)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yè)家。

⑶夫子:這是古時候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獲得這一稱謂??鬃釉鴵芜^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沿襲用它稱呼老師?!墩撜Z》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⑷邦:指當時割據(jù)的諸侯國家。

⑸聞:知曉。

⑹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接詞,有“還是”的意思。

⑺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知曉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人家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憑借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遜得知的。即使他特意打聽,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也不同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⑴其:指兒子。

⑵三年:可以理解成較長的時間,不一定指三年的時間。

⑶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作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合理內(nèi)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⑴和:和諧。

⑵先王:前代君王。

⑶斯:此。

⑷由:遵循。

⑸節(jié):制約、節(jié)制。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重。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不論大事小事都按和諧的辦法去做。但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p>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注釋

⑴近:接近、符合。

⑵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⑶復:實踐。

⑷遠:動詞,被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

⑸因:依靠、憑借。

⑹宗:效法。

譯文

有子說:“守信要符合義,這樣說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不離開自己的親人,也是能效法的?!?/p>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注釋

⑴就:靠近、看齊。

⑵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⑶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有德之人,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p>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注釋

⑴何如:設問,意思是“怎么樣”。

⑵未若:不如。

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兩句引自《詩經(jīng)》。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種是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⑷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⑸告諸往而知來者:諸,之于;往,過去,指已知的東西;來者,未來的事,這里指未知的事。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快樂,雖富裕而又喜好禮的?!弊迂曊f:“《詩經(jīng)》上說,‘要像對待骨、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我可以與你談論《詩》了,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p>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注釋

⑴患:擔憂。

⑵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故事

季布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到西漢初期有一個人叫季布,他為人特別講信義。只要是答應過的事情,不管有多么困難,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辦到。

有一次季布出外辦事情,途中經(jīng)過徐國,就前去拜見了徐國的國君。徐國國君覺得季布腰間的佩劍特別漂亮,非常羨慕,但是礙于面子,沒有張口索取。季布心里明白,但由于出使的禮節(jié)需要,季布就想辦完事以后將寶劍贈予他。等季布把事情辦完回到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jīng)死了。季布心中悲痛,跑到徐君的墓前,解下寶劍,掛在墓旁的樹枝上。

隨從人員不解地問道:“徐君已經(jīng)死去,為什么你還把劍掛在這里呢?”

季布黯然道:“在我心里,已經(jīng)將寶劍許諾給他了,豈能因為他的去世而違背我的心愿呢?”隨從心中十分佩服季布。

后來,“掛劍”、“懸劍”、“許劍”、“生死一劍”等詞就意味著對亡友的許諾、追思和信義。

從此,季布重諾許劍的事便傳開了。季布是楚地(大概是現(xiàn)在的湖北及其周邊地區(qū))人,在當?shù)亓鱾髦@樣的話:“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贝蠹叶贾?,季布誠信可靠,說話有信譽。

季布曾經(jīng)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得力干將,是項羽手下最著名的五大將之一。他很會打仗,有好幾次把劉邦打敗,弄得劉邦非常狼狽。后來項羽因為兵敗自殺,劉邦奪取了天下,當上了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墒莿蠲棵肯肫饠≡诩静际窒碌氖虑椋睦锞秃苌鷼?,于是他決定替自己出這口惡氣,就下令緝拿季布: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一千兩黃金;膽敢窩藏者以滅三族之罪來論處。

當時情勢緊急,季布躲藏在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周家人對季布說:“朝廷現(xiàn)在懸賞捉拿你非常緊急,追蹤搜查的就要到我家來了,將軍您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話,我才敢給你獻出計策;如果不能的話,我情愿先自殺?!奔静即饝恕?/p>

周家便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拿鐵箍環(huán)住他的脖子,還剃掉了他的頭發(fā),將他和周家的幾十個奴仆一同賣給魯?shù)匾粋€姓朱的人家。朱家素以“任俠”聞名,早就欣賞季布的俠義行為,此時便將季布和那些奴仆一起買下來,讓季布和他們一起在田里勞動作為掩護。不僅如此,朱家還準備去洛陽找汝陰侯夏侯嬰幫忙解救季布,走前特意交代他兒子說:“田間耕作的事你要聽這個傭人的,而且他的飲食要和你的一樣?!比缓蟊銌⒊倘ヂ尻柊菀娤暮顙?。

夏侯嬰留朱家喝酒,席間,朱家佯裝無意地問夏侯嬰:“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這么急著抓他?”

夏侯嬰說:“以前季布替項羽打仗,多次使皇上處境不利,所以皇上一定要抓到他來懲治?!?/p>

朱家說:“您看季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夏侯嬰說:“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p>

朱家說:“臣子聽從主上差遣,為主上打擊敵人,完全是分內(nèi)的事,季布當年身為項羽的臣子,聽從項羽的命令沒什么過錯?,F(xiàn)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如果僅憑個人情緒就去追捕一個人,實際上就是向天下人顯示自己氣量狹小。以季布的才能,如果被逼得走投無路,很可能會北逃到匈奴或是南逃到越地去,到時只會增加敵國的力量,而減損我朝的人才。您為什么不找機會向皇上說明這個道理呢?”

夏侯嬰素聞朱家大俠之風,又聽此言論,猜想季布應該藏身在他那里,便答應說:“好?!毕暮顙氲却粋€合適的機會,果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噬下牶笥X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的罪行。

季布是俠義之士,能夠由剛強變得柔順,實在難得,這也獲得了當時很多人的稱贊。朱家冒死幫助季布,也出了名。季布后來被皇上劉邦召見,他表示服罪,劉邦也摒棄前怨,還任命他為中郎。

在漢朝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了中郎,這個職位是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掌管皇家衛(wèi)隊。當時漢朝與北邊的鄰國匈奴相處得并不好,匈奴王單于曾經(jīng)寫信侮辱呂后,信中的話特別難聽。當時當政的是呂太后,她大為惱火,于是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

上將軍樊噲主動請戰(zhàn),欲帶領十萬人馬去掃平匈奴,眾將領為迎合呂后都紛紛贊同樊噲。季布說:“樊噲這人真該被斬!當年,高皇帝親率四十萬大軍討伐匈奴,尚且在平城被圍;如今,樊噲有什么能力只用十萬兵馬就掃平匈奴呢?這根本就是當面撒謊!何況,秦王朝之所以被陳勝等人起兵造反,正是因為對匈奴用兵,如今前朝遺留的創(chuàng)傷還沒痊愈,樊噲又為了阿諛逢迎就想要使天下再度動蕩了?!甭犕昙静嫉脑?,大臣將領都感到驚恐和不安,呂太后宣布退朝,之后也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有個老鄉(xiāng)叫曹丘生,能言善辯,愛結交權貴,季布一直很瞧不起他。季布平步青云后,曹丘生求皇親竇長君給季布寫信介紹自己。竇長君知道季布對他的看法,便勸他不要去見季布,免得自討沒趣。但在曹丘生的堅持下,竇長君只好寫了一封推薦信,派人送給季布。季布見信果然不悅,準備狠狠教訓曹丘生一頓。

沒過多久,曹丘生便登門拜訪季布,對季布一臉厭惡的表情毫不在意,行禮后慢條斯理地說:“咱們楚地現(xiàn)在流傳一句話,叫‘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有這么高的聲譽,同為楚人的我愿到各處去宣揚您的好名聲,有什么不好呢?您又何必對我懷有成見呢?”這番話合情合理,讓季布改變了之前對曹丘生的看法,非但不再厭惡他,還熱情款待他。

曹丘生走時,季布還送了很多禮物給他。曹丘生也的確說到做到,每到一地就大力宣傳季布如何禮遇賢能、仗義疏財、濟危扶困,讓季布的好名聲越傳越廣。人們一提到季布,就會把他與誠信聯(lián)系在一起。

評論

“信”字在《學而》篇中出現(xiàn)了多次,在《論語》中更是出現(xiàn)了幾十次,其含意大多是“誠實守信”。它是交往之道,是溝通人際關系、讓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理解的精神樞紐??鬃影阉暈榕c人交往的一條基本準則,強調(diào)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誠信”的品格,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主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在故事中,季布因為自己講信用贏得了別人的稱贊,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也得到了別人的竭力幫助,進而讓自己死里逃生。在為朝廷做事時,季布也勇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而不是違背良知地附和別人,這也是誠信的表現(xiàn)。

季布用誠信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司馬遷在《史記》中還為他寫了傳記?!暗命S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就是現(xiàn)在“一諾千金”這個成語的由來。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人都是應該站在“信”字上的,誠實守信是我們?yōu)槿说幕驹瓌t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