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幾個基本概念

詩經(jīng)析讀:全文增訂插圖本 作者:李山


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幾個基本概念

《詩經(jīng)》研究有一些常見的概念術(shù)語,為幫助讀者,特附如下的條目。

王官采詩說

“王官采詩”,又稱“采詩觀風(fēng)”,可能始于周初,至西周后期趨于頻繁。關(guān)于它的記載很多,如戰(zhàn)國竹簡文《孔子詩論》說:“詩其猶廣聞也……邦風(fēng)其納物也博,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瘪R承源先生考釋為:“斂材指‘收集’邦風(fēng)佳作,實為采風(fēng)。”《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之言曰:“《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師曠所言《夏書》今已亡佚,若相信師曠所說有據(jù),那么,夏代就有了政府派專門人員在一定時節(jié)到民間采集意見的做法。《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fēng)?!薄犊讌沧印ぱ彩仄氛f:“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fēng)。”《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漢書·藝文志》也說:“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以上諸說,雖有分歧,如有的說是周天子巡守時“大師陳詩觀風(fēng)”,就是大師演奏天子所巡之地的詩篇,以便讓天子知曉當(dāng)?shù)孛耧L(fēng),有的文獻特別是漢代文獻則謂采詩是專職官員的事情,與巡守沒有關(guān)聯(lián);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承認(rèn)“詩”可以“觀民風(fēng)”。這些“詩”可以是專職人員“采”的,還可以是專業(yè)音樂官員“陳”的。周天子可派人去“采”,諸侯也可以“采”,諸侯“采”的“詩”,要讓天子了解,“陳”就是一種途徑。“采詩”的人,有的說是“行人”,有的說是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的“無子者”,即無依無靠的人,《孔子詩論》稱之為“賤民”,政府派他們做點事,以此換取度日的衣食。“采詩”有兩種可能,一是民間有現(xiàn)成的歌唱,采集過來稍作加工,被之管弦加以演唱;二是采詩官或大師采集一種社會風(fēng)俗,將其加工成篇章。

孔子刪詩說

孔子刪詩說,是歷代爭論不休的問題??鬃釉磉^《詩》,《論語》記載孔子說:“吾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笔钦f他晚年返回魯國后,對《詩》進行了一番編訂和正樂工作。《史記》對此有更具體的說法:“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傥迤鬃咏韵腋柚郧蠛稀渡亍贰段洹贰堆拧贰俄灐分??!边@是“刪詩說”的起始。唐代孔穎達對此表示懷疑,說“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去其九。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自此以后八百多年,聚訟紛紜,雙方持論各有得失。近現(xiàn)代學(xué)者又提出,所謂“孔子刪詩”,是去除重復(fù)的篇章段落。就現(xiàn)有文獻條件而言,這一問題還難以解決。

四始

“四始”說大致有三種觀點。一、古文家說,見于《毛詩序》。以《風(fēng)》《小雅》《大雅》《頌》為四始。“始”者,據(jù)鄭玄解釋,為“王道興廢之所由”。二、《史記》所載今文家說,見《史記·孔子世家》,以《關(guān)雎》為《風(fēng)》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據(jù)此,“四始”即《詩經(jīng)》四部分開首的篇章。三、漢代緯書所載齊詩家說,見《汎歷樞》,以為“《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都昔~》在巳,火始也?!而櫻恪吩谏?,金始也”。是用《大明》《四牡》《嘉魚》《鴻雁》四詩分別與亥、寅、巳、申相配,以明《詩》與五行有關(guān)聯(lián)?!睹姟氛f著眼于《詩》篇內(nèi)容與政治興衰的關(guān)聯(lián),《史記》側(cè)重四類詩篇開始的標(biāo)志?!对姟肪曋f則明顯屬于穿鑿附會。

賦比興

賦比興為《詩》“六義”的組成部分?!傲x”包括:風(fēng)、雅、頌、賦、比、興。《詩經(jīng)》研究者一般將“六義”分為兩部分:風(fēng)、雅、頌為一部分,是詩類名;賦、比、興為一部分,是三種表現(xiàn)手法。關(guān)于風(fēng)、雅、頌,已見本書各部分的解說。茲只介紹賦比興:

賦:即鋪敘、敘述。朱熹《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贝苏f為后來學(xué)者所接受。

比:鄭玄《周禮注》:“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笔钦f“比”是用曲折的方式表達意見??追f達《毛詩正義》解釋說:“比云見今之失,取比類以言之,謂刺詩之比也?!笔侵苯影燕嵭恼f法解釋為“刺詩”。朱熹《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笔钦f比為比喻,為修辭手法。近人朱自清《詩言志辨》說:“比原來大概也是樂歌名,是變舊調(diào)唱新辭?!币馑际怯门f曲唱新詞。學(xué)者多接受朱熹之說。

興:關(guān)于“興”的爭議很大。鄭玄《周禮注》:“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之?!庇忠嵄娬f:“興者,托事于物?!笨追f達解釋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引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詩集傳》說:“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庇种扈b《詩傳遺說》載:“有將物之無,興起自家之所有;將物之有,興起自家之所無?!苯袢隋X鍾書《管錐編》又提出“興”就是風(fēng)謠、兒歌中的起語,并無實際意義。諸說中鄭玄解比、興區(qū)別不明,朱熹《詩集傳》之說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

風(fēng)雅正變

《詩》的“十五國風(fēng)”與《大雅》《小雅》都有“正”有“變”,此即所謂“變風(fēng)變雅”之說。此說最早見于《毛詩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fēng)、變雅作矣?!编嵭对娮V序》發(fā)揮其說,言歌頌周室先王和西周盛世的詩是“詩之正經(jīng)”,那些產(chǎn)生于衰亂之世的諷刺詩和愛情詩,為“變風(fēng)”“變雅”。被稱為“正雅”的篇章,具體說,在《小雅》,是指從《鹿鳴》到《菁菁者莪》的十六篇,其他篇章則為變雅;在《大雅》,是指從《文王》到《卷阿》的十八篇為正大雅,其他則為變大雅。至于《國風(fēng)》中的“正”和“變”,朱熹說:“二《南》正風(fēng),房中之樂也,鄉(xiāng)樂也。”就是說,除了《周南》《召南》之外的其他國風(fēng)都是“變風(fēng)”。與“正”“變”相關(guān),還涉及《詩》入樂不入樂的問題。古人以為“詩之正經(jīng)”可以入樂,衰世之音的“變風(fēng)”“變雅”則不入樂。不過,近代以來學(xué)者多以為《詩經(jīng)》篇章都是入樂的。

笙詩

《詩經(jīng)·小雅》部分保存有目無詞的篇題六首,即《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諸篇,被稱作“笙詩”?!睹珎鳌氛f笙詩“有其義而亡其辭”,代表漢學(xué)的觀點;朱熹《詩集傳》說“《南陔》以下,今無以考其名篇之義,然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聲而無詞明矣”,代表宋學(xué)的觀點。二者都承認(rèn)笙詩是用笙吹奏的樂曲,可以和其他詩歌一起演奏。

三家詩

漢代經(jīng)學(xué)傳承大體分今文經(jīng)和古文經(jīng)兩大派別。屬于今文經(jīng)學(xué)的《詩經(jīng)》學(xué)者,有魯、齊、韓三家,稱“三家詩”?!遏斣姟纷钤?,因最初流行于魯國而得名,最早傳授的大師是申培,稱申公。《漢書》載“魯申公為《詩訓(xùn)故》”,可見申培在漢初為《詩經(jīng)》作過訓(xùn)詁。《漢書·藝文志》又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魯故》當(dāng)為申培的《詩訓(xùn)故》,《魯說》是其后學(xué)的陸續(xù)補充?!棒斣姟敝髟谖鲿x失傳,僅有石經(jīng)《魯詩》殘碑一塊流傳于世,不足二百字?!褒R詩”由齊人轅固所傳而得名。荀悅《漢紀(jì)》說轅固著有《詩內(nèi)外傳》。他的后學(xué)弟子有翼奉、匡衡等,這些后學(xué)將《詩》與陰陽五行結(jié)合,在西漢后期大盛于世。齊詩家還衍生出獨立的翼奉之學(xué),稱“翼氏學(xué)”。此學(xué)附會陰陽五行,講究“四始五際”及“六情”之說。《齊詩》著作因內(nèi)容妄誕駁雜,章句繁瑣難學(xué),在三家詩中衰亡最早?!俄n詩》因傳授者為燕人韓嬰而得名?!稘h書·藝文志》載韓詩家主要著作有韓嬰《內(nèi)傳》四卷、《外傳》六卷及其后學(xué)者的《韓故》三十六卷、《韓說》四十卷。韓詩家的一些著作亡佚較晚,隋唐時期還有人著《韓詩章句》。到北宋此家著作大部分失傳,現(xiàn)僅存《韓詩外傳》。此書非韓嬰原著,是由隋唐兩代“韓詩”學(xué)者補充修改而成,內(nèi)容大致是先講一個故事,發(fā)一番議論,然后引《詩》為證,一些說法對考究詩篇背景有幫助。清人皮錫瑞說“魯、齊、韓三家《詩》大同小異,惟其小異,故須三家分立;惟其大同,故可并立三家”。

毛詩

古文學(xué)派的《詩經(jīng)》傳本,稱《毛詩》。傳授者據(jù)說為魯國人毛亨(大毛公)和趙國人毛萇(小毛公),在漢代流行最晚。從《漢書·儒林傳》和《漢書·藝文志》看,毛詩家著作即《毛詩故訓(xùn)傳》,漢武帝時河間獻王獻《毛詩》于朝廷,未能立于學(xué)官。王莽篡權(quán),利用古文經(jīng)學(xué)做輿論工具,朝廷始設(shè)《毛詩》博士。王莽失敗,《毛詩》官學(xué)地位隨之撤銷。東漢后期,三家《詩》學(xué)衰落,《毛詩》流行,使于后代。

《毛詩序》

《毛詩序》:《毛詩》有序,其中第一篇寫在《關(guān)雎》篇之前,篇幅頗長,涉及《詩經(jīng)》的總體內(nèi)容,稱“大序”。此外就是《詩》各篇之前的序言,稱“小序”。這些序言,有人說《大序》出自孔子,《小序》出自子夏,也有人說是皆出自毛氏,也有記載說出自東漢早期的衛(wèi)宏。北宋蘇轍著《詩集傳》又提出,所謂“大序”是每一篇序言的開始第一句,其后的句子不論長短,則為“小序”。在宋代還有學(xué)者不相信“小序”,甚至有人斥為“村野妄人之說”。

《鄭箋》

《鄭箋》是鄭玄《毛詩傳箋》的簡稱。鄭玄,東漢末年經(jīng)學(xué)大師,兼通今文、古文經(jīng)學(xué)。他在《毛傳》的基礎(chǔ)上吸收三家《詩》的成果,為毛氏《詩故訓(xùn)傳》作箋注,完成了《詩經(jīng)》今、古文經(jīng)的融合?!睹妭鞴{》行世后,成為天下通行的傳本,以前各家傳本則相繼亡佚。

《毛詩正義》

《毛詩正義》共七十卷,為《五經(jīng)正義》之一,唐初由孔穎達與王德韶、齊威、趙乾葉、賈普曜等學(xué)者共同完成,因孔穎達為主持者,故署名孔穎達,簡稱《孔疏》。《孔疏》采取“疏不破注”的原則,順毛、鄭各自的理解,對傳、箋作詳細的有助于當(dāng)時人閱讀的疏解?!睹娬x》以顏師古考訂的《詩經(jīng)》文本為定本,一些字的讀音采陸德明《毛詩釋文》(《經(jīng)典釋文》的一部分)注音,廣泛吸收南北朝南北經(jīng)學(xué)家各家之說,是漢代以來古文經(jīng)學(xué)集大成之作。該書問世后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依據(j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