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晉將相(隨筆卷八)

容齋隨筆選譯(修訂版) 作者:羅積勇 譯注


東晉將相(隨筆卷八)

南宋在歷史上和東晉最相似,所以洪邁要總結(jié)東晉的經(jīng)驗來古為今用。但他不知道東晉盛行門閥制度,將相自然能執(zhí)掌大權(quán),南宋時門閥制度久已消失,再要恢復(fù)到東晉的辦法就絕不可能了。這可以說是洪邁這位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認識局限性吧!

西晉南渡,國勢至弱。元帝為中興主[1],已有雄武不足之譏。余皆童幼相承,無足稱算。然其享國百年[2],五胡云擾[3],竟不能窺江漢。苻堅以百萬之眾[4],至于送死淝水。后以強臣擅權(quán)[5],鼎命乃移[6],其于江左之勢[7],固自若也。是果何術(shù)哉!嘗考之矣。以國事付一相,而不貳其任[8],以外寄付方伯[9],而不輕其權(quán)。文武二柄[10],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見矣[11]。百年之間,會稽王昱、道子、元顯以宗室[12],王敦、二桓以逆取[13],姑置勿言。卞壸、陸玩、郗鑒、陸曄、王彪之、坦之不任事[14],其真托國者,王導(dǎo)、庾亮、何充、庾冰、蔡謨、殷浩、謝安、劉裕八人而已[15],方伯之任,莫重于荊、徐[16],荊州為國西門,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強,分天下半。自渡江訖于太元[17],八十余年,荷閫寄者[18],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溫、豁、沖、石民八人而已[19],非終于其軍不輒易[20]。將士服習(xí)于下,敵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來、兵不適將、將不適兵之比也[21]。頃嘗為主上論此[22],蒙欣然領(lǐng)納,特時有不同[23],不能行爾。

【翻譯】

西晉南渡后,國勢極為衰弱。晉元帝是中興之君主,已被譏為雄武不足,其余的皇帝都是年幼繼位,更說不上什么。然而它卻享國百年,五胡擾亂,竟不能窺視長江、漢水,苻堅率領(lǐng)百萬軍隊進犯,至于到淝水送死。后來因為強臣專權(quán),帝位才轉(zhuǎn)移,江左的形勢,仍然像原來一樣。這到底用了什么辦法呢?我曾經(jīng)考察過,這是把國事托付給一個宰相,使其責(zé)任專一,把外事托付給方伯,而不削弱他們的權(quán)力。文武兩方面權(quán)力的安排,既已上了正道,其他方面就都可以大略推知了。百年之間,會稽王司馬昱、司馬道子、司馬元顯因為宗室的緣故而執(zhí)政,王敦、二桓反抗朝廷而掌權(quán),姑且不說,卞壸、陸玩、郗鑒、陸曄、王彪之、王坦之不能承擔(dān)大事,而真正托付國事的,是王導(dǎo)、庾亮、何充、庾冰、蔡謨、殷浩、謝安、劉裕八人而已。方伯的權(quán)任,沒有再重于荊州、徐州,荊州為國家的西門,刺史常常都督七八州的軍事,實力強大,分去了天下之半。從渡江到太元時,八十多年,任閫寄的僅王敦、陶侃、庾亮、庾翼、桓溫、桓豁、桓沖、桓石民八人而已,這些人若不是死在軍中從不輕易更換。在下面將士順從習(xí)慣,在外邊敵人畏懼不敢輕慢,不是那種忽去忽來,士兵適應(yīng)不了將領(lǐng),將領(lǐng)也適應(yīng)不了士兵的情況可比。前不久曾為皇上議論到這點,蒙皇上欣然接納,只是時勢有所不同,不能實行罷了。


注釋

[1] 晉元帝:西晉滅亡時,以王導(dǎo)為主的中原南遷大族擁立司馬睿為帝,建都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元帝是謚號。中興:復(fù)興。

[2] 享國:猶“有國”。

[3] 五胡:指西晉滅亡后,北方先后割據(j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少數(shù)民族。

[4] 苻堅:前秦皇帝,氐族,于383年以大軍攻東晉,在淝水大敗。

[5] 強臣:指劉裕。劉裕初為北府軍中下級軍官,因?qū)伊?zhàn)功,官至宰相,控制朝政,最后代晉,建立劉宋。

[6] 鼎命:帝位。古以九鼎象征擁有天下的權(quán)力,故稱帝位為鼎命。

[7] 江左: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即今江蘇省一帶。

[8] 貳:不專一。

[9] 方伯:一方之長。本指古代諸侯中的領(lǐng)袖,后世用指獨領(lǐng)一方的軍政實力人物。

[10] 柄:權(quán)柄、權(quán)力。

[11] 概見:大略可見。

[12] 會(kuài快)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昱(yù玉):司馬昱,晉元帝少子,封會稽王,元帝死后,迭易數(shù)帝,他一直為宰相。公元371年即位,次年即去世,是為簡文帝。道子:司馬道子,簡文帝子。淝水之戰(zhàn)后為宰相。元顯:司馬元顯,司馬道子之子,后也為宰相。

[13] 王敦:王導(dǎo)從兄,東晉初擁重兵駐武昌,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公元322年,曾舉兵攻入建康(今南京),殺元帝寵臣劉刁等,獨專朝政。二桓:指桓溫、桓玄?;笢卦温受姳狈ィ爻鬄樵紫?,廢海西公,立簡文帝?;感榛笢刂?,溫死后,屢與朝廷軍隊交戰(zhàn),公元403年曾自立為帝,后敗死。

[14] 卞壸(kǔn捆)、陸玩:二人在晉明帝時先后為宰相。郗(xī希)鑒、陸曄(yè頁):明帝時二人均為重臣,后與王導(dǎo)、庾亮、卞壸等一起受遺詔輔成帝。王彪之:王導(dǎo)從弟之子。他與王坦之,在孝武帝朝均任宰相。

[15] 王導(dǎo):晉室南渡后,聯(lián)合南北士族擁司馬睿為帝。歷仕元、明、成三帝,對穩(wěn)定東晉在南方的統(tǒng)治起了很大作用。庾亮:明帝時受遺詔與王導(dǎo)等共輔成帝。任中書令,曾組織平定蘇峻、祖約的叛亂,后出鎮(zhèn)武昌。何充:穆帝永和初年為宰相,輔助幼主。庾冰:庾亮之弟,王導(dǎo)死后,他入朝輔政,康帝時鎮(zhèn)守武昌。蔡謨:在平定蘇峻、祖約之亂中有功,被任命為征北將軍,康帝時任侍中。殷浩:為簡文帝心腹,是與桓溫相抗衡的重要實力人物。謝安:孝武帝時位至宰相,時前秦強盛,他加強防御,后取得淝水大捷。

[16] 荊: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徐:徐州,治所在京口,即今江蘇鎮(zhèn)江。

[17]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376—396)。

[18] 閫(kǔn捆):指城郭的門限。閫寄:寄以閫外之事,即托以軍權(quán)。

[19] 陶侃:太寧三年(325),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鎮(zhèn)守荊州。咸和三年(328),為平定蘇峻、祖約之亂的主帥。后任侍中、太尉。庾氏之亮、翼:庾亮、庾翼。庾翼繼其兄后,鎮(zhèn)守武昌,以荊州刺史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軍事?;富恚夯笢刂?。太元初年(376),為征西大將軍,東晉西面防御,全仗其力。桓沖:桓溫弟,溫死,沖代其任,都督江、揚、豫諸州軍事,盡忠朝廷?;甘瘢夯富砩僮?,都督荊、江、豫三州軍事,且為襄城太守,屢與苻堅及其殘部作戰(zhàn),曾討滅苻堅之子苻丕。

[20] 輒:輕易。

[21] “非……之比也”句:洪邁這話是針對宋朝而言。宋朝為防止軍將擁兵割據(jù),實行了“更戍法”等措施,駐軍經(jīng)常調(diào)防,忽去忽來,將帥無常統(tǒng)之兵,故兵將互不適應(yīng)。

[22] 頃:不久之前。

[23] 特:只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