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代百字美文萃珍》序

周汝昌序跋集 作者:周汝昌 著;周倫玲,周月苓 編


《歷代百字美文萃珍》序

這確實是一部“奇書”。說它奇,奇在何處?第一,奇在“百字”;第二,奇在“美”文;第三,奇在它選錄的這種奇文竟達四百篇之多。還可以再列幾奇,但我提出的這三奇,已是大觀了。

晉代陶元亮首先標出了“奇文共欣賞”的名句,成為中國文藝審美學中的一個嶄新的概念,影響實在大極了。文何以重奇?只因“文似看山不喜平”,山之美就在它的“不平”,尋求“平之美”的人,絕不會跑到山那里去,“緣山求平”比“緣木求魚”還更稀罕些。文之美亦在“不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因此,我一向認為:奇文與美文,其致一也。

我們中國人講文,似很早(魏之曹丕)就標舉一個“氣”字,此氣須“遒”——大致粗解為健舉與緊湊,即不平不緩,不塌不蔫。打比方,某地方的人講話時,通常多是“低眉順眼”地綿綿絮絮地講下去,無起落,無節(jié)奏,無警策,無停斷,無轉折,無休止,聽得人簡直要睡。那就是一個“平緩”之病,為文之大忌。而今日“文章”,此病為“常發(fā)癥”。由此可見,美文者,并非出于雕描粉飾的俗義之“美”。這是第一點。

那么,為何又來標榜一個“百字”呢?語亦有之:“文不制繁?!毕鹿P洋洋萬言,“不能自休”,這自古是為文之大忌,為文之可笑處??v觀文之史,越到后世越啰嗦冗贅,浮文漲墨,廢話連篇。這種文是催眠良劑,讀多了甚至會降低“智商”的。故意拉長篇幅,斷乎成不了奇文美文,因為那必然是“不平”的反面教材。如今本書為了強調警醒這種文弊,特標“百字”一義,真可謂擊中要害,一箭破的,非真知文者是提不出這個關目的。

那么,“一百零一字”的文就不會入選了吧?這叫抬杠,或者纏夾。本書所選,盡有一百好幾十字的,但一超過二百字就不收了。以“百字”為基本數,取其警策,是用不著膠柱而鼓瑟,食“今”而不化的。百字,好極了,精精神神的,干凈俏麗的,磊落軒爽的——奇、美,皆于百字而得見之。這還不真是好極了嗎?

有人說,現代世界,生活節(jié)奏愈來愈快了,時間更緊張了,沒有足夠的馀暇去讀長文,所以短的更適合今世讀者之要求。如此云云,自然也成章順理,很覺不差。但從認識中華之文而言,那是枝義,與文的本體本質并無必然關系。

這一切,我們是在講中華之文,這是大前提,不能忘記。漢語的“文章”這個名目,原是由“繪畫加音樂”而組成的詞。“文”本是“紋身”的意思,那就是一種圖畫?!罢隆笔侵笜非墓?jié)拍段落。這種以藝術來指喻文學的文化觀念,極為重要,也正是中華之文的最大特點特色!

如用今天的話來說,這種文首先具有“形象性”的美,而同時又具有“音樂性”的美,二者融匯,乃成美文。

這前一點,今日之人已經習聞,“形象鮮明”、“形象思維”等等語式,或可借用來,不必更多解說了;對于后一點,“文,還要有什么‘音樂性’?我沒聽說過!”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

通常一個很大的錯覺誤解,總以為一講韻律音節(jié),那只是詩詞的事情,“散文”里哪兒又出來這個?——這就是完全不懂得中華之文的說話和態(tài)度了。

其實稍明漢字本身特點的,作一番思索,就不難悟知:漢字的極大特點是單音,重音字都由“四聲”(古聲比“四”還多)區(qū)分。這個巨大特點使得漢字文學本身就是“音樂文學”!有“音樂耳”的人,一聽人念,就覺其懂不懂、美不美了。舊時的學童,為什么都要能背誦文章?古文為什么都能“瑯瑯上口”?如不明此理,就會“奇怪煞”,或者徑批那是陳舊腐敗的“陋習”了。

我在此講說這些,是想提醒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多“分神”注意一下我們中華之文的特色,領會它的來由,它的優(yōu)美,而不要把事情弄顛倒了。

有人會說:我又不寫古文、“文言”文,我注意這些有何意義、作啥用場?

如果誰這樣想法,我料他所寫的那“非古文非文言”的“白話文”,也一定好不到哪兒去,未必能奇能美,更引不起“陶公們”的欣賞愿望。

“白話文”,好像是胡適先生的最得意的“創(chuàng)造”,他竭力反對一切“文言”。但我要問一句:既白“話”了,怎么還又是“文”呢?!豈不兩個字就自己打起架來?胡先生正因為只引進西方文化觀念而用以對待祖國之事,所以并不曉得漢字“文章”的本質和特征都是什么樣的,盲目反對傳統的“文”的一切命脈和精魂,其流弊并不是每一個論胡之人所認識到的。好的“白話文”,實際上也斷乎不是“寫話”——隨口胡扯瞎聊,照樣變成“字”,就能叫作“文”了?一點也不是這么回事。然而“白”“話”,還得是“文”才行。否則,那正是不理會中華文化的一種表現。

因此,我敢說一句:凡認真來讀這本百字美文的人,認真思索中華之文的命脈與精魂的人,一定能大有收獲,而十分有助于他去寫他的“白話文”。

這,應該就是本書的貢獻與價值吧。

周汝昌

癸酉三月將盡,寫記于燕京

(時正召開八屆全國政協大會中)

(顧之京、謝景林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