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fēng)·衡門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bì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
這是一篇“陋室銘”,“此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朱熹《詩集傳》七)
在詩人看來,人生處世,不要強求,不要攀比。食不求飽,居不求安。便是娶妻,也不要嫌貧愛富。一切隨緣自適,維持自我心態(tài)的平衡,比什么都強。能夠做到這個份上,顯然是有精神支柱的。詩人的生活理想,與孔門那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的顏回極為相似,肯定是個以讀書為樂的人。
清人崔述道:“‘衡門’,貧士之居?!畼佛嚒?,貧士之事。食魚、娶妻,亦與人君毫不相涉,朱子之說是也。細(xì)玩其詞,似此人亦非無心仕進(jìn)者。但陳之士大夫方以逢迎侈泰相尚,不以國事民艱為意。自度不能隨時俯仰,以故幡然改圖,甘于岑寂。謂廊廟可居,固也,即衡門亦未嘗不可居;魴鯉可食,固也,即蔬菜亦未嘗不可食;子姜可取,固也,即荊布亦未嘗不可取。語雖淺近,味實深長,意在言表,最耐人思。蓋賢人之仕,原欲報國安民,有所建白。若但碌碌素餐,已無樂于富貴;況使之媚權(quán)要以干進(jìn),被賢人者,肯為宮室、飲食、妻妾之奉而為之乎!恬吟密詠,可以息躁寧神。”(《讀風(fēng)偶識》四)
這段話追溯到貧士的人格,于詩意會心很深。其根據(jù)是《孟子·告子上》中一段名言:“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勿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德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德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p>
后世文士,如漢代班固、蔡邕等,即以“衡門棲遲”、“泌水樂饑”作為安貧樂道的典故。晉宋間陶淵明所寫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移居》),唐劉禹錫所寫的《陋室銘》,與這首詩的精神支柱是相通的。
注:泌,指泌丘下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