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fēng)
原始的詩歌起源于生產(chǎn)活動,與勞動的節(jié)奏相配合,與音樂、舞蹈的產(chǎn)生有密切的關(guān)系?!秴问洗呵铩す艠菲酚涊d有遠(yuǎn)古民歌的名稱: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保弧敖ǖ酃Α?,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從操牛尾、投足的動作,可以想象當(dāng)時歌唱者的舞蹈姿勢;從詩歌的名稱,又可以想見歌唱者對畜牧、耕種的關(guān)心。遠(yuǎn)古的詩歌如《擊壤歌》、《卿云歌》等,見于較晚的著作,都不大可靠。比較可信的是《吳越春秋》卷九所記載的一首《彈歌》: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據(jù)說這是歌詠彈弓的發(fā)明的。它兩個字一個停頓,唱出了簡單的節(jié)奏?!爸瘛弊趾汀?”(古肉字)字協(xié)韻,顯示出上古時代的人早已有了語言的韻律感,為中國詩歌的音樂美開辟了道路。
《周易》里的爻辭有些詞句似乎是押韻的,可能就采用了西周或更早的歌謠。如《屯》六二的爻辭:
屯如,鍃如,
乘馬,班如。
匪寇,
婚媾。
前兩句四個字分成兩個停頓,“鍃”和“班”協(xié)韻,可以讀作兩個四言句。后兩句“寇”和“媾”協(xié)韻,還是兩個兩言句,這和《彈歌》的句型是基本相同的。
又如《歸妹》上六:
女承筐,
無實;
士刲羊,
無血。
這一章爻辭用了兩個對仗式的句子,而又用了上三下二的停頓,比《彈歌》的結(jié)構(gòu)就有了變化。《明夷》初九的爻辭則又是一種格式:
明夷于飛,
垂其翼。
君子于行,
三日不食。
它和《詩經(jīng)》里以四言為主的詩體更為接近。除了第二句三個字以外,其馀三句都是四言句,就不能像《彈歌》那樣分成兩個字一句了。
中國最古的詩歌集《詩經(jīng)》,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時代的詩歌,現(xiàn)存三百零五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國風(fēng)》。
《詩經(jīng)》分風(fēng)、雅、頌三大類。雅分為《小雅》、《大雅》兩部分,頌分為《周頌》、《商頌》、《魯頌》三部分,風(fēng)分為《周南》、《召南》等十五國風(fēng)。
關(guān)于風(fēng)、雅、頌的命名,歷來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目前大致公認(rèn)的說法是,風(fēng)、雅、頌都是從音樂得名的。“風(fēng)”的意義就是聲調(diào)。古人所謂《秦風(fēng)》、《魏風(fēng)》、《鄭風(fēng)》,就如現(xiàn)在我們說陜西調(diào)、山西調(diào)、河南調(diào)?!把拧笔钦囊馑肌V艽税颜暯凶餮艠?,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作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雅樂又分為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jù)時代先后而分的?!绊灐笔怯糜谧趶R祭祀的樂歌(以上關(guān)于風(fēng)、雅、頌的解釋,采用余冠英先生的結(jié)論,見《詩經(jīng)選·前言》)。這個說法比較通行。事實上,古代音樂的分類恐怕還不止這三種。據(jù)《史記·樂書》中引樂官師乙答子貢的話說:
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dá)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fēng)》;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動己而天地應(yīng)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這段話出于《禮記·樂記》,但《樂記》原文錯亂,不如《史記》通順?!啊渡獭分姟?、“《齊》之詩”,《樂記》“詩”作“音”。)
從上引這段話看來,似乎還有商和齊的詩,同時也說明風(fēng)、雅、頌的區(qū)別主要是情調(diào)的不同,和音樂有密切關(guān)系。這些樂歌到底各具什么特點,我們現(xiàn)在已無從具體了解。不過,如果把它們作為文學(xué)作品來研究,還可以從歌詞本身看出一些特點。風(fēng)詩多數(shù)緣情而發(fā),貼近生活,基本上是民歌。朱熹也曾說:
凡詩之所謂“風(fēng)”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辭,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詩集傳·序》)
雖然朱熹對于風(fēng)、雅、頌的估價有他的偏見,然而他對各類詩的性質(zhì)還是作出了合乎實際的分析。這不是出于他天才的猜測,而是出于他對作品有比較切實的理解?,F(xiàn)代很多文學(xué)史研究者都認(rèn)為,《國風(fēng)》里大部分是民歌,《小雅》里也有少部分民歌,《頌》和《大雅》則都是貴族統(tǒng)治者的作品。這是從具體分析詩歌內(nèi)容而得出的結(jié)論。風(fēng)詩反映了一些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朱熹很肯定地說它是“里巷歌謠之作”,其中有不少是男女“各言其情”的情歌。前人向來有“采詩”之說,所謂“采”就是向民間去收集?!安稍姟庇址Q為“采風(fēng)”,說明所采的詩實際上只限于風(fēng)詩而已?!抖Y記·王制》篇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fēng)?!笨追f達(dá)疏作解釋說:“王巡守見諸侯畢,乃命其方諸侯太師——是掌樂之官——各陳其國風(fēng)之詩,以觀其政令之善惡?!笨追f達(dá)的話大致符合實況,太師所陳的必須是“國風(fēng)之詩”,才能“觀民風(fēng)”。雅、頌則有所不同,大部分可以認(rèn)為是朝廷郊廟樂歌之辭,或者說是“上以風(fēng)化下”的官方文藝?!盾髯印氛摗氛f: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韧鯋浩鋪y也,故制雅、頌之聲,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
這就說明了雅、頌的作者是先王或其屬官,也就是朱熹所說的“圣人之徒”。荀子說先王所制之雅、頌不僅是聲,而且也有文,即包括了樂曲和歌辭。雅、頌和風(fēng),無論從作者身份或思想傾向、藝術(shù)風(fēng)格等方面看,都應(yīng)該說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作品。不過我們的看法和朱熹等儒家經(jīng)師相反,認(rèn)為風(fēng)詩是周代詩歌中價值最高的作品,因此要拿風(fēng)詩作為這一時期詩歌的代表。
風(fēng)詩在形式上有哪些特點呢?主要有這幾方面:
(一)大體整齊的四言句型
四言是風(fēng)詩的基本句型。例如《詩經(jīng)》的頭一篇《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筽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四言句一般是兩字一頓,如“關(guān)關(guān)——雎鳩”,“窈窕——淑女”,“參差——荇菜”。這是古代詩歌的基本節(jié)奏。前面引過的《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應(yīng)讀作二言四句,但是也不妨讀成四言二句?!吨芤住ね汀妨呢侈o前四句“屯如,鍃如,乘馬,班如”也可以讀成四言兩句,不過“匪寇,婚媾”卻只能讀作二言兩句,因為“寇”和“媾”協(xié)韻,應(yīng)該算兩個句子?!对娊?jīng)》里許多四言句就是從二言句延伸來的,如“式微,式微”和“簡兮,簡兮”、“其雨,其雨”、“懷哉,懷哉”等疊語句都是標(biāo)準(zhǔn)的兩頓一句的句式。一般的四言句節(jié)奏沒有如此明顯,但大多數(shù)句子都可以讀作二字一頓,二頓一句。這種句式為后世文學(xué)語言的結(jié)構(gòu)奠定了基礎(chǔ)。有些詩句在后世常被人當(dāng)作成語典故使用,如“之子于歸”、“宴爾新婚”、“日居月諸”、“夙興夜寐”等,可以作為一種修辭的范例。在六朝作家利用四聲構(gòu)成格律化的排偶句之后,兩字一頓的四言句在賦和駢體文里更成為最基本的句式了。
當(dāng)然,也有少數(shù)例外。如《邶風(fēng)·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就有三言和五言的句子(“式微式微”還可以分成兩個二言句)。
明·周臣《毛詩圖》
又如《召南·行露》中五言句卻占了優(yōu)勢: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魏風(fēng)·伐檀》里還有六言、七言和八言的句子:
坎坎伐檀兮,蜫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襒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但是,這種雜言詩在《詩經(jīng)》里只是少數(shù),或者在一首詩中只出現(xiàn)少量的雜言句,并非通則而是特例。有人舉出這些特例,就說三言、五言、六言、七言詩在《詩經(jīng)》時代就已興起了,那不是科學(xué)的演繹。總的說,風(fēng)詩以四言為常規(guī)。順便也可以指出,雅、頌的句式更為整齊,四言以外的雜言句比風(fēng)詩少得多。這正足以說明雅、頌是出于貴族中士大夫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化的程度更高。而風(fēng)詩則大體上還保持著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比較靈活自由。在四言為主的詩體中偶爾出現(xiàn)一些參差不齊的句子,這倒是正常的現(xiàn)象。
(二)連章疊句
《國風(fēng)》中的多數(shù)作品,都采用了連章疊句的結(jié)構(gòu)。在好幾章詩里,每一章的詞句基本相同,只變換了幾個字。這正是民歌反復(fù)詠嘆的傳統(tǒng)方式。同一個主題,通過反復(fù)詠唱,就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例如《魏風(fēng)·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汝),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據(jù)《韓詩外傳》,“樂土樂土”作“適彼樂土”,是上一句的重疊,下兩章也是如此,參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詩歌的作者用大田鼠來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者,揭露它吃了他們的黍,又吃了他們的麥,還要吃他們的苗,因此不得不逃亡到別處去,尋找自己的樂土、樂國、樂郊。這三章詩只換了少數(shù)幾個字,就從多方面控訴了掠奪者的貪暴,把憎惡之情表現(xiàn)得痛快淋漓。這種鋪敘的手法,對后世賦的發(fā)展很有影響。像上面《碩鼠》的每章?lián)Q字,還只是平面擴(kuò)展式的鋪敘。另外還有一些詩,同樣只變換幾個字,卻有逐層深入的發(fā)展。例如《王風(fēng)·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從三月到三秋(秋實際上也就是年,不過以小名代大名)、三歲,時間越來越長,思念之情也逐步加深了。這種往回復(fù)沓的章法,最適宜于反復(fù)詠嘆,抒悠遠(yuǎn)不盡之情。
又如《周南·癗》:
采采癗,薄言采之。采采癗
,薄言有之。
采采癗,薄言掇之。采采癗
,薄言捋之。
采采癗,薄言癗之。采采癗
,薄言□之。
“采之”是泛言去采,“有之”是見到癗后動手采取;“掇之”是拾取,“捋之”是成把地從莖上抹??;“癗(音結(jié))之”是手持衣襟來盛東西,“□(音蘚)之”是將衣襟掖在帶間來盛東西,比手持衣角兜得更多些(據(jù)余冠英《詩經(jīng)選》的解釋)。從六個不同的動詞中,可以看出由少而多的采集過程。這種連章體的詩歌,寓變化于整齊重疊之中,體現(xiàn)了一種詩的形式美。
從連章疊句的體制,也可以說明風(fēng)和雅、頌的不同?!对娊?jīng)·國風(fēng)》一百六十篇中,連章疊句的約一百篇,占百分之六十二,加上部分重疊的就近百分之九十了。完全不重疊的只有十八篇,只占百分之十一?!洞笱拧啡黄?,不重疊的約二十二篇,占百分之七十一;重疊的只有三篇,另外還有六篇只有各章首句和個別句子前后重疊?!吨茼灐啡黄?,連章也不分,更無從重疊了?!渡添灐肺迤须m有兩篇分章的,但也不重疊。《小雅》和《魯頌》中,如果以部分重疊超過全詩一半篇幅的就算作重疊,也不過一半左右。這個粗略的統(tǒng)計,大致可以說明重疊是民歌的特征之一。
(三)至少隔句用韻
風(fēng)詩用韻的方式很多,主要的一種是隔句用韻,而且總是押在偶句上。其中又可以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類。這是自古以來詩歌用韻的基本方式,直到后世的近體詩還是如此。
首句入韻的如《周南·關(guān)雎》的首章(見前)。每章首句都入韻的如《鄭風(fēng)·風(fēng)雨》(△表示韻腳):
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首句不入韻的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另一種押韻方式是句句押韻(以下參考王力《詩經(jīng)韻讀》),例如《衛(wèi)風(fēng)·考□》:
考□在澗△,碩人之寬△。獨寤寐言△,永矢弗諼△。
考□在阿△,碩人之□△。獨寤寐歌△,永矢弗過△。
考□在陸△,碩人之軸△。獨寤寐宿△,永矢弗告△。
又如《陳風(fēng)·月出》也是句句押韻,但句末都加上一個“兮”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憂受△兮,勞心薭△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句末用“兮”字的,好像同用“兮”字作韻腳,實際上韻押在上面那個字上。這在《詩經(jīng)》里是常見的。
風(fēng)詩不一定每章押一個韻,在一章里可以換韻,而且還可以換好幾次。一章兩韻的如《邶風(fēng)·靜女》:
靜女其孌△1,貽我彤管△1。彤管有煒△2,說懌女美△2。
一章五韻的如《豳風(fēng)·七月》:
九月筑場圃△1,十月納禾稼△1。
黍稷重蝐△2,禾麻菽麥△2。
嗟我農(nóng)夫,我稼既同△3,上入執(zhí)宮功△3。
晝爾于茅△4,宵爾索#△4。
亟其乘屋△5,其始播百谷△5。
風(fēng)詩押韻的方式很多,常有交叉押韻的。如《周南·兔□》:
肅肅兔□△1,瞤之丁丁△2;赳赳武夫△1,公侯干城△2。
南宋·馬和之《豳風(fēng)圖》(部分)1
南宋·馬和之《豳風(fēng)圖》(部分)2
肅肅兔□△1,施于中逵△2;赳赳武夫△1,公侯好仇△2。
肅肅兔□△1,施于中林△2;赳赳武夫△1,公侯腹心△2。
這就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用一個韻,第二句和第四句用另一個韻。還有在一章里交叉用好幾個韻的。
風(fēng)詩用韻比較密,除了句句用韻外,還有多數(shù)句用韻而不限于偶句的,如《唐風(fēng)·鴇羽》一章七句而用了六個韻: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椓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總的來看,可以說明幾點:
首先,盡管上古漢語的韻部曾有許多不同的分法,對《詩經(jīng)》用韻的字可能還有待繼續(xù)研究的地方,但至少可以斷定《國風(fēng)》和《雅》、《頌》里的絕大部分詩都是押韻的,只有《周頌》里的八篇完全不押韻。因此,研究上古漢語音韻的學(xué)者可以把《詩經(jīng)》作為最可靠的資料。不押韻的詩,在詩歌史上只是一種特例。有些詩讀來好像不押韻,就因為不了解古代漢語語音變化的規(guī)律。隨著上古語音研究的深入,近代學(xué)者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用韻是非常嚴(yán)格而多樣的。一般說,上古詩歌的押韻比魏晉以后還密一些。
其次,從《國風(fēng)》以來,詩歌每章的句數(shù)以雙數(shù)為多,而韻腳也一般押在偶數(shù)句上。單數(shù)句可以不押韻,但末句一般是要押韻的。詩歌隔句用韻是常規(guī),一般不會隔兩句以上才押韻。音韻學(xué)家又可以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去研究《詩經(jīng)》用字,辨別韻和非韻。
再次,還可以談一下上古詩歌用韻的位置問題。詩歌一般總是把韻押在詩句的末一個字上,所以叫作“韻腳”??墒秋L(fēng)詩里有些句子卻在韻腳之下再加一個虛字。用得最多的是“兮”字,如《伐檀》、《日出》等?!蛾P(guān)雎》的第二、四、五章則用了“之”字。還有詩中用“也”字、“矣”字的。比較特殊的是用了兩個字的,如《齊風(fēng)·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cè)A△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這些詩好像句末以同字為韻,實際上韻押在虛字的上面。可見押韻的地方應(yīng)該是有實義的字,而且也應(yīng)該是讀重音的地方。
大體整齊,連章疊句,至少偶句押韻,這是上古民歌的普遍格式。而第一和第三條,也是中國歷代詩歌普遍采用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