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晚望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這首詩約作于憲宗元和十二年(817),作者去年應(yīng)舉下第,本年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詩當(dāng)作于此時。
“倚杖望晴雪”二句,入手擒題,寫遠(yuǎn)望雪晴的壯麗景色?!耙姓取北砻髯髡咴诔鲇沃校粋€“望”字,表明“晴雪”是遠(yuǎn)景,也就是在夕陽照耀下山峰、積雪浮于空際,有唯余莽莽之勢。而增添了雪峰之壯麗的,是橫在山腰、罩在溪上的云煙(“溪云”),竟然多至“幾萬重”。皎然詩云:“舒卷意何窮,縈流復(fù)帶空。有形不累物,無跡去隨風(fēng)?!保ā断啤罚┤绶巧钌骄捋郑呛茈y看到這樣壯觀的雪霽晴景的。元人方回評:“晚唐詩多先鍛頸聯(lián)、頷聯(lián),乃成首尾以足之。此作似乎一句唱起,直說至底者。”(《瀛奎律髓》一三)
“樵人歸白屋”二句,寫夕陽下山時的情景?!伴匀恕钡某霈F(xiàn),其作用相當(dāng)于山水畫中的人物點(diǎn)綴。他挑回的一擔(dān)柴火,會給“白屋”增添些許溫暖,則是畫中的詩意。而“白屋”不僅是指白茅覆蓋的寒舍,更是積雪壓在屋頂上的感覺?!昂障挛7濉?,是一個短暫停留的畫面,也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diǎn)。夜幕即將降臨,樵子應(yīng)該回家了?!皻w”“下”二字給畫面增添了生氣和動態(tài)。古人說“夏日可畏,冬日可愛?!薄昂铡眳s給人以更多慘淡的感覺,似乎發(fā)出的都是冷光,而在它靠近山峰時,積雪的反光會更加耀眼奪目。正是詩中有畫。
“野火燒岡草”二句,寫畬田的情景。句中的“野火”“斷煙”,不是森林大火,而是山民刀耕火種即畬田時,在人的控制下的放火燒山。這種景象,唐詩中多有描寫,如“瓦卜傳神語,畬田費(fèi)火聲”(杜甫)、“漁滬擁寒溜,畬田落遠(yuǎn)燒”(戴叔倫)、“濕云和棧起,燋枿帶畬余”(顧非熊)等。因點(diǎn)燃岡草而起的火光,和繚繞在石松之間的煙霧,給山中增添了人氣和溫度。這些是詩中的反襯元素,其作用是突出畫面整體上的素靜和清冷。所以清人李懷民認(rèn)為“二句中有雪在”。(《重訂詩人主客圖》)
“卻回山寺路”二句,寫作者在鐘聲的召喚中,歸寺的情景。前六句所寫,都是視覺的形象。最后兩句加入聽覺的元素,顯得非常重要。夜幕漸漸降臨,詩人興盡而返,這時山寺也響起了鐘聲——“聞打暮天鐘”,似對出游的人發(fā)出了歸寺的召喚。唐詩中的古剎鐘聲,是個常見意象,在詩中的作用,一是刻畫環(huán)境的寧靜,二是象征大自然或宗教的召喚。此詩也不例外。
總之,此詩超然物外,描寫在遠(yuǎn)離城市的山林中,晚望雪晴的孤獨(dú)享受,流露出淡泊名利,親近自然,渴望皈依的思想感情。晚唐司空圖描述“疏野”詩品:“惟性所宅,真取不羈??匚镒愿?,與率為期。筑室松下,脫帽看詩。但知旦暮,不辨何時。倘然適意,豈必有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如是詩者,可謂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