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燈使者
在其大部頭的專著《中國繪畫通史》中,美術(shù)史家王伯敏先生特意提到了敦煌220窟壁畫《東方藥師經(jīng)變》中的一位“點燈菩薩”形象。曾經(jīng)在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shù)大展》上,這一壁畫作品借臨摹之作的形式得以展示,王伯敏先生所特別贊譽的“點燈菩薩”也由此呈現(xiàn)在北京觀眾面前,但見她專心地屈一膝蹲在地上,因為怕剛點亮的燈被風(fēng)吹滅,而小心地用兩手捧住燈碗,完全是一位人間宛約少女的情態(tài)。
啊,夜色將要降臨,狂歡的情緒已經(jīng)在空氣中隱隱鼓蕩,但是此刻還得暫時控制住心中涌動的歡樂啊,她必須趁著余輝的殘光,和同伴們一起把高大的燈樹燃亮。君不見,就在她身邊,另一位菩薩正把一個個點亮的燈碗小心翼翼地放到燈樹的圓輪上。
如今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基本上只剩下了吃元宵、湯圓這一項簡單內(nèi)容。但是,大家都知道,這一天在古代叫作“上元節(jié)”,是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入夜以后的“賞燈”活動才是節(jié)日的重頭戲。正月十五日成為“燈節(jié)”的風(fēng)俗正是確立于唐代,不過,彼時上元節(jié)所燃之燈并非各種燈籠,而是“燈樹”。敦煌220窟《東方藥師經(jīng)變》中恰恰描繪了兩株巨大美妙的“燈樹”,可以看到,其構(gòu)造是在木座上樹起一個高高的木柱,木柱從上到下、由小到大撐起一個又一個圓輪,一盞盞小燈碗被放在這些圓輪上,碗中亮著燈焰。另外,燈樹的頂端裝有寶蓋,寶蓋周邊垂下一圈吊燈,同樣是光苗顫顫。唐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一詩中的名句“火樹銀花合”,可說是神傳出了燈樹的獨特燦爛,在夜色中遠(yuǎn)望,燈輪的架子被黑暗隱去,只見一圈又一圈的燈焰,點點浮現(xiàn)在半空,就像是一棵火樹,也像是銀色的花朵群相盛開。
由于燈樹上盛載燈碗的托架形如圓輪,所以燈樹又叫“燈輪”。據(jù)《朝野僉載》記載,唐睿宗先天二年十五、十六兩夜,在長安的安福門外樹立了高達二十丈的燈輪,裹錦繡、飾金銀,同時,輪架上不是簡單地放置燈盞,而是做出一個個花樹形的小燈插,整座燈輪居然裝了五萬個燈插,“燃燈五萬盞”!另外,唐人薛能作有《上元詩》,描寫中唐時代徐州上元狂歡的景象:“十萬軍城百萬燈,酥油香暖夜如烝。紅妝滿地?zé)煿夂?,只恐笙歌引上升。”“百萬燈”,那得有多少棵燈樹在徐州城中佇立?顯然,不僅首都長安的上元夜處處“火樹銀花”,帝國的各個大小城鎮(zhèn)在這一夜也同樣呈現(xiàn)著人間點點燈焰與天上星光爭輝的璀璨景象。
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兩位點燈菩薩
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兩位點燈菩薩
由“酥油香暖夜如烝”一句可知,燈樹上所點的是小油燈,在燈碗里注滿酥油。敦煌220窟《東方藥師經(jīng)變》則非常細(xì)致地描繪出,這些小油燈是一個個無座無把的收口小圓碗,在碗內(nèi)燈油里放有一根燈捻。畫面甚至展示了燈樹被點亮的具體方式:把無數(shù)小燈碗放在地上,一一點燃燈捻,然后,將它們一只只小心地放到輪架上。不同的是,在這一恢宏而美妙的畫作中,點燈者是四位美麗的菩薩!每株燈樹下,都有一位飄帶盈蕩的菩薩蹲在地上點亮燈盞,另一位則接過亮起的燈,小心地將之放上燈樹。在時光中消失了名字的畫家,竟把人間的節(jié)日場景移到了天上,把他所眼見的現(xiàn)實中唐代女性的賢淑與靈巧,通過這四位菩薩窈窕修長的身姿而呈諸永世。
一代名相張說如此詠贊盛唐時代的上元夜:“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薄包c燈菩薩”這個形象讓人們看到的,其實乃是藝術(shù)家對于“太平人”的向往啊。在今生今世的一個春節(jié),通過敦煌壁畫的畫面,而得以重溫千百年前的正月十五之夜,重溫千百年前的渴望幸福的心情,這實在是很別致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