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霞帔的命運

唇間的美色 作者:孟暉


紅霞帔的命運

《大長今》一出,以后宮爭寵為題材的劇集熱行一時,據(jù)說是從后宮的險惡反映職場的殘酷,因此眾女白領(lǐng)心有戚戚焉。那么,為什么沒人想到選取宋代宮廷的“紅霞帔”或“紫霞帔”做主角呢?演繹出身社會底層的女人的血淚奮斗史,這大約是最合適的選擇了。

霞帔本來只是服飾的一種,據(jù)專家們的研究,它來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但是,在宋代,霞帔變成了女性禮服的一部分,也變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志。南宋人陳元靚所輯《事林廣記》中即明確記載:“今代,霞帔非恩賜不得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間也?!彼^“霞帔”,必須由皇帝降恩頒賜之后,女性才有使用的權(quán)利,自然這樣的使用者若非皇親、嬪妃,便是高官的眷室。民間平民女性可以佩戴一種形式類似的帔,但只能叫做“直帔”。

福建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繡花霞帔實物(現(xiàn)藏福建省博物館)

黃升墓出土的霞帔及金帔墜

宋宣祖昭憲皇后像(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在一起,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后以線相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為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nèi)、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如《宋史·輿服志》所記:

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lǐng),長裙,霞帔、玉墜子。

所謂“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yīng)著的正式禮服。

正因為霞帔是貴婦常禮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佩,所以,在宋代宮廷中衍生出了“紅霞帔”、“紫霞帔”這樣的后妃名號。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紹興九年(1139),“后宮韓氏為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后宮”,說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原本沒有任何位階。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并轉(zhuǎn)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并轉(zhuǎn)掌字制》一則,實際是皇帝所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為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女,“提升”為典字、掌字。據(jù)《說郛》中的《趨朝事類》,在宮廷“內(nèi)命婦”中,典字為正八品,掌字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編制當中屬于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聽宣、聽直、書直則根本“不系入品”。

看得出來,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qū)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xù)獲得皇帝的恩寵,才有可能被封為“正式”的嬪妃,在禮法體系中占據(jù)一個堂堂正正的席位。至于何以呼為“紅霞帔”、“紫霞帔”?推測起來,普通宮女當然沒有佩戴霞帔的權(quán)利,于是,受了皇帝恩寵的宮女,會被特別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在宮中的各種禮儀場合,有正式名號的后妃們要按規(guī)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禮服,尚未獲得“職稱”的承恩宮女們當然沒有這一資格,但是,她們可以在宮女服裝上加佩紅霞帔、紫霞帔,標示其特殊身份。

于是,那個時代的文獻記敘陪隨皇帝出宮、回宮的后妃隊列,便會是:

諸殿閣分:皇后、貴妃、淑妃、美人、才人、婉容、婕妤、國夫人、郡夫人(國夫人與郡夫人也是妃嬪或女官的名號)、紫霞帔、紅霞帔,大內(nèi)棕檐外,約有五百余乘轎……(《西湖老人繁盛錄》)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宋朝皇帝賞賜紅、紫霞帔,那是相當?shù)拇蠓?,宮廷中經(jīng)常會有成群身為紅霞帔、紫霞帔的低級妃嬪。對于陳翠奴、劉十娘這樣顯然出身社會底層的女孩子,一襲霞帔,無疑如同一張入場券,讓她們得以進入爭奪后妃尊位的游戲場。南宋高宗的妃子當中,就有一位劉氏入宮后從“紅霞帔”做起,一路升到貴妃。

但一旦爭斗失敗,迎來的命運也格外悲慘?!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哲宗晏駕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廢黜一批哲宗身邊的妃嬪、宮人,其中有位韓氏女子,便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為紅霞帔?;侍笾肛燀n才人路數(shù)不正,脾氣還壞,“且與一紅霞帔名目,令往守陵”,實際是硬塞給韓氏一個最卑微的妃子身份,借此罰她去為哲宗守陵,在陵園中埋沒一生。在此,“紅霞帔”成了暗算的手段,也是侮辱的標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