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之祭

雀舌黃楊 作者:吳佳駿


那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場景——一大群鄉(xiāng)民集體跪伏在一片樹林子里,朝著前方的祖墳祭拜。那種神圣感和莊嚴感,也只有在春節(jié)祭祖之時方能得見。

在黃楊村,祭祖是農(nóng)民們一年初始時要干的頭等大事,更是鄉(xiāng)間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典禮。不需要組織,不需要邀約,完全是自發(fā)的行為。祭祀當日,天剛亮,各家各戶便早早吃罷飯,收拾好鍋碗瓢盆,攜老扶幼,提著香燭供品和大紅鞭炮朝村頭的祖墳趕。祖墳有些年代了,周圍長滿了荒草,墓碑上鐫刻的字跡早已漫漶不清。但在前來祭祖的人心中,這片墳地永遠是令人敬畏的。那是他們血脈的源頭。

正式祭祖時,在跪拜的人群中,是不允許高聲喧嘩的。否則,將會受到司儀的訓(xùn)誡,罰喧嘩者長跪墳前,面向先祖叩頭謝罪。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一年春節(jié),村里人在司儀的主持下,正虔誠地祭祀祖先。就在大家三叩頭時,人群里有個小孩被尿憋急了。一邊哭,尿液一邊順著褲管往下流。司儀突然睜圓了雙眼,兇狠地罵道:“不肖子孫?!边@時,小孩的父親從地上倏地站起來,抬手就給不爭氣的兒子一耳光。隨即,他一把拉過孩子,父子倆雙雙跪在祖墳前懺悔,臉色青紫,仿佛無形中真的惹怒了亡魂。

司儀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擔(dān)任,其權(quán)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村中,司儀才是真正的帝王,就連村長也要對其禮讓三分,敬畏有加。如果說村長象征基層政治權(quán)力的話,那么,司儀則是鄉(xiāng)村道德和文化的使者,他們共同維護著一個村莊的秩序。

祭祖或許是延續(xù)鄉(xiāng)村文化的最后一道傳承了。

然而,世易時移,在我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不見舉行祭祖儀式很多年了。如今的鄉(xiāng)村,早已是一座空殼。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即便是歲末年終,也難見他們回一次家。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旦離開故鄉(xiāng),就再也不想回去。哪怕他們在城市里靠租房度日,一輩子過著緊巴、卑賤的生活也永不后悔。

即使有那么一些鄉(xiāng)愁尚存,或思鄉(xiāng)情切的人,春節(jié)到自家的祖墳上燒幾張紙,也不過匆匆忙忙,求一個心安罷了。祭祀的神圣感早已在現(xiàn)代人的心中蕩然無存。

難怪我每年春節(jié)回鄉(xiāng),看到那些遲暮老人,孤零零地依偎在墻角,目露凄楚之時,都會發(fā)出無奈的慨嘆:年是越過越?jīng)]意思了。

春天就跟在年的后頭,帶著痛苦的浪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