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忘了“天”

燕山新話:《前線》雜文集(1995-2015年) 作者:前線雜志社 編


秦海

中國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古語,把“人和”放在第一位,但也并不否定“天時”的作用;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則把“天”當作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兩句話很難說誰對誰錯,它們都是強調(diào)了一個方面,都各有自己的道理。

古人所說的“天”或者“天時”,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明白的,就是它們不完全是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老天爺,也不完全是指運氣。它們很大程度上是指客觀條件、客觀規(guī)律,當然也有機遇。某件事成功了,少不了干事者主觀的努力,但也絕對不能忽略“天”和“天時”的作用,即客觀的有利的條件、有利的形勢;同樣地,某件事失敗了,有些時候是主觀的失誤,有些時候就是“天不作美”。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沒有相應的“時勢”,“縱有千般風情”,也成不了英雄。就算你是英雄,若無“用武之地”,你這英雄也英雄不了。這里的“時勢”、“用武之地”(也可以說“用武之時”)實際都是指“天時”。所以古人強調(diào)“敬天”,我想“敬”恐怕主要就敬在這里。

這幾年,人們開始正視“機遇”這個詞。一些事情的得失進退有時候并不玄妙,就是機遇好壞所致。有個故事說,有兄弟三個,做雨傘的生意。一天,父親讓他們?nèi)烁鞅硯资延陚愠鋈ベu。他們各去了一個地方。老大、老二去的地方一天都是晴天,沒賣出幾把。老三去的地方突然下了一陣雷雨,人們猝不及防,爭買老三的傘,結(jié)果全賣完了。你能因此說老大、老二不會做生意而老三會做嗎?只能說老三的機遇好。有人對機遇不太服氣,但這是一種確實的客觀存在,不能不正視它。

明白“天”和“天時”的重要,并不是否認人和人的努力的作用,更不是要你放棄努力,凡事像守株待兔那樣等天時,等機遇。不是的。我這里只是說,當你事業(yè)成功的時候,得意之余,請不要忘了“天”和“天時”,不要貪天之功以為己有;而當你遇到挫折時,也不要完全怪自己,說不定就有“天時不利”的情況。這對于正確認識自己、公正對待自己都是很必要的。

前不久讀歷史小說《曾國藩》,其中有這樣一個內(nèi)容: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帶兵攻下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后,自以為功高無比,目空一切。一次,曾國藩對他說:“你本事雖大,但不能居全功,要讓一半給天。這‘天’就是指運氣。這樣看、這樣想,就可免去許多煩惱,少生許多悶氣。這不僅是處世之道,也是養(yǎng)生之方?!痹鴩谶@一點上始終是清醒的。

觀之于現(xiàn)實,我們一些人就沒有曾國藩的這種清醒。他們成功了某件事,做出了一些成績,便把功勞全部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只看到自己的英明正確,而無視“天”、“天時”和客觀的作用。要群眾對他歌功頌德,對他頂禮膜拜,對他感恩戴德。有的人則把功勞全部歸己后,以此為本錢,向人民要這要那,貪得無厭。還有的人,把自己多半是機遇得到的東西(比如官位),當作自己的本事,不可一世。這些人,既不懂曾國藩所說的“處世之道”,也不懂曾國藩所說的“養(yǎng)生之方”。所謂不懂處世之道,是指貪天之功以為己有,只會讓人厭惡;所謂不懂養(yǎng)生之方,是指怨這怨那,只會有損自己的身心健康。

孔老先生把人生的進步分為幾個階段,其中五十歲是“知天命”。而在我看來,“知天命”的年紀越提前越好。只有“知天命”,方可處理好人和天、客觀和主觀、個人和群眾、自己和他人的關系。

(此文略有刪節(jié))

1997年第12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