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蠣、蛤蜊、皮皮蝦
——海邊拾趣系列之八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越是從前的東西,人們越難忘??偢械浆F(xiàn)在的東西變漂亮了,變大了,變得價格不敢看了,但本質(zhì)的味道和質(zhì)量,卻再也變不回去了。
如今在一些大飯店里有一道菜,就是生蠔生吃或烤著吃。初次見到這道菜,馬上便想起老家海邊的海蠣子,“這不就是比海蠣子大一點的蠣子嗎?”這種疑問,一直伴隨至今,感覺實質(zhì)上它們并沒什么大的差別。要說差別,恐怕也只有在價格上的天壤之別了。
說到海蠣子,這是家鄉(xiāng)一道遠(yuǎn)近聞名的下酒菜。一般分為春秋兩季最肥,平時一年四季也能采到。這種海蠣子有著硬硬的外殼,身體的一面緊緊地貼附在礁石上,一片片的,滿礁石都有。只要一個日夜,就會生長出一片來,可見其繁衍能力之強。打海蠣子,什么工具都行,最好用的就是用小镢頭刨,只要從礁石上刨下來,扒拉到籃子里就行。
海蠣子春天的最鮮,家鄉(xiāng)人叫“春發(fā)芽”,這種蠣子都是當(dāng)年的新生代,肉質(zhì)飽滿,白里泛藍(lán)。只待海潮退下去露出礁石來,家庭婦女們就會蜂擁而上,手舞镢頭、鏟子、鉆子,一陣猛敲,成堆的海蠣子紛紛落下,用手一堆,放進(jìn)籃子就可以。回家后,把海蠣子放進(jìn)鍋里,加少許清水,用火煮開后,需要馬上掀開鍋蓋,來回地扇上幾個來回,這些海蠣子就一個個自動張開了口。
開口的蠣子撈出來放涼后,用一把小鉆子,是用一段鐵絲固定在一個木頭把上,把鐵絲的一頭砸扁,磨成小刀狀,用這樣的小鉆子,把已經(jīng)張開口的蠣子的蓋掀開,然后把里面的蠣子肉挖出來即可。蠣子肉挖出來了,用煮蠣子的鮮湯沖洗一下,就可以加上香菜段,或焯過水的韭菜拌在一起,多加些蒜汁和醋,即可裝盤上桌。那種鮮美至今回味起來,仍留戀不已。
現(xiàn)在再到海邊去,或在漁家樂里面,可能吃不到這一鮮味了。不過人們現(xiàn)在開始時興養(yǎng)殖,什么螃蟹、大蝦、扇貝、生蠔、海參、鮑魚等都可以人工養(yǎng)。但養(yǎng)殖的海鮮畢竟不如自然生成的味道好。有一次在老家,鄰居養(yǎng)生蠔,見我從北京回來,便熱情地送來一大袋子生蠔,煮熟后吃起來,感覺味道的確不是以前那種海蠣子的味了。但從個頭看,卻比天然的海蠣子大了不少,價格也貴了不少。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越是從前的東西,人們越難忘??偢械浆F(xiàn)在的東西變漂亮了,變大了,變得價格不敢看了,但本質(zhì)的味道和質(zhì)量卻再也變不回去了。
說到海蠣子味美,其實與蠣子味道相似的就是蛤蜊了。
海邊人都知道,蛤蜊是會在沙里走的。有時候,一場海潮下來,沙灘里就會有成片的蛤蜊聚集在里面。這時候,你看吧,沙灘上人頭攢動,鏟子飛舞,剛退潮的沙灘上人們像犁地一樣,從一頭向另一頭把原本平整的沙灘翻個底朝天。翻一鏟沙子,在里面扒拉一下,看看蛤蜊有多少,就如同秋天里在花生地里找剩下的花生一般。隨著海潮下一次漲起,沙灘又會恢復(fù)原樣,第二天,人們會再次在這里翻一遍繼續(xù)挖著似乎總也挖不盡的蛤蜊。
蛤蜊挖回來,人們除了現(xiàn)煮現(xiàn)吃外,一般會把吃不完的煮熟,把肉挖出來曬干,曬成蛤蜊干,以后用它燉豆腐、熬白菜,或者做湯,都是味道鮮美的特色菜。
海邊漁家特色菜說起來真不少。就說現(xiàn)在時興的皮皮蝦吧,在過去海邊人家是不屑一顧的。記得那時候,漁船靠岸后,人們買魚買蝦就是不愿意要皮皮蝦。因為這東西吃起來扎嘴,渾身是皮,沒多少肉。漁民們?yōu)榱速u出去,總會在漁船靠岸前,先用竹竿把小蝦里摻雜的皮皮蝦捅到里面去,別讓買小蝦的人看到。
說起來人們可能不信,那時候過的是生產(chǎn)隊的集體生活,漁民們捕撈上來的皮皮蝦都會運到岸邊的沙灘上,在那里用大石頭砌了很多大池子,把皮皮蝦全倒進(jìn)去,然后經(jīng)風(fēng)吹日曬,腐爛后變成肥料,用來為莊稼施肥。而現(xiàn)在,皮皮蝦成了城鄉(xiāng)人們喜愛的海鮮,價格也不便宜。是不是物以稀為貴了?這可能與海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日趨減少有關(guān)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