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面里的辣
胡志金
有一天,我來到路邊兩個大銻鍋前,大銻鍋被兩個煤氣罐燃燒起的藍幽幽的火苗燒得熱煙滾滾,兩張塑貼的桌子擺在街邊,凳子就是我常見到的塑料制品的凳子。因近在咫尺,大銻鍋前的一個姑娘在聽我說來二兩小面后,也不看我,一手抓起筲箕里的面,就往鍋里丟。
接著這姑娘在碗里先倒上醬油,再放蔥蒜,最后添上麻辣佐料。麻辣佐料是重慶小面的關鍵,有人說里面放了罌粟殼,有人說加了獨家的橘子殼,或者說海椒是貴州的,花椒是陜西的,油是四川的,人是中國的,等等,眾說紛紜。
這時,姑娘就把一個湯勺里的某種東西往鍋里一倒,再轉身過來挑面,這時面在鍋里也差不多了,就要把面挑到顧客的碗里。面或多或少,就看老板的心情了。
面挑好了,我看見大銻鍋旁邊的一個筲箕里盛著芫須,這是一種可以生吃的綠色植物,極嫩,綠得耀眼。一刻鐘下來,我和朋友已經(jīng)吃出了毛毛汗,后來有人說,如此這般重慶小面的味道就出來了。吃小面,你要吃得滿頭大汗,否則你就白來了。
在重慶的干冷的冬天,剛剛吃出一點毛毛汗就是中醫(yī)說的判斷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最佳時分了。
時間轉至2015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一檔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其中有一個專題片里播的就是重慶小面,從小面的制作講到小面的大碗小碗,將小面翠綠的蔥花、紅油四溢的面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專題片一經(jīng)播出,一下子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在重慶楊家坪直港大道上,一走進店里,白色的瓷磚配著棗紅色的桌子,折疊椅上的金屬螺絲釘閃閃發(fā)光。你伸手一摸,桌子上沒有半點油漬;你到熱騰騰的伙房轉一圈,也極為整潔干凈。店堂不大,幾張桌子,十幾張金屬折疊椅整齊劃一,就等你來。
《舌尖上的中國》是應當載入史冊的,好多中國人在看到這個后,不遠千里來到了山城。那些日子里,我不出遠門就看到和聽到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有新疆的,有內(nèi)蒙古的,有北京的,有江蘇的,有廣東的,甚至還有跋山涉水從海南來的,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重慶小面,走到了這里。
這些前來實習學面的朋友,第一天就穿著印有“明天更美好”的大圍裙,蹲在小面館前的地壩上擇菜。據(jù)稱這是學面的第一步,接下來是看老板在廚房里煎油,這是最關鍵的,小面的味道如何,全靠紅油打底,蔥花和佐料都是其次。上面講的那些食材,也就是小面的配方了。
現(xiàn)在,你隨意走進一家小面攤,就可以領略到重慶小面的味道。首先是那種紅油四溢,用筷子一挑就有麻辣的香氣撲面而來——這就是重慶小面。這時候你再翻一下面的內(nèi)容,就會看到碗里的面條里有蔥花、蒜米,當然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能稱麻辣,最顯眼的還是蔬菜。當然,讓你看得最重的和吸引你眼球的仍是面條的味兒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