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詩頗具少陵風(fēng)——李汝倫的“政治詩”
李汝倫曾說“我熱愛、研究了一輩子杜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也是自覺地走杜甫道路的。毛澤東在參觀杜甫草堂時曾說杜甫的詩是“政治詩”,李汝倫的許多作品也可以這樣說。不同的是,杜甫詩歌的內(nèi)容寫的往往是政治斗爭、戰(zhàn)亂(戰(zhàn)爭是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給民眾(包括詩人自己)帶來的災(zāi)難,而李汝倫的政治詩則是寫在無窮無盡的政治運動中自己的遭遇和感受。
李汝倫也像杜甫以詩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甚至視為性命。自十幾歲便開始寫作詩詞,當年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東北戰(zhàn)亂、人們生活的苦況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跡。1953年他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xué),被分配到廣州。北人而南,生活或不習(xí)慣,1957年又因為進諍言被劃為“右派”,本來就不甚開心的李汝倫此時跌入谷底。不久妻子與他離異,而且丟下了尚在懷抱中的孩子。他動輒得咎,貧病交加,老詩人黃雨見此情景說他“有才有病,無錢無妻,如何是好,只好寫詩”。并贈之詩:“藥灶寒燈一卷詩,自將豪氣寫奇思。憐君漫有生花筆,不得閨中巧畫眉。”這又使我們想起“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杜甫。
一些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被冤枉處理的人所寫的舊體詩詞往往用屈原、賈生、劉等古代才士遭讒遇毀的典故來描寫自己被冤枉,抒寫自己的痛苦和悲憤。我覺得古今社會背景不同,很難用這類的古典來比附今事。何況屈、賈等人都是皇帝的近臣,而新時代的受難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小人物,哪里有屈、賈的社會地位?因此,囫圇一讀尚可,細細品味則令人啼笑皆非。李汝倫的作品不用這類典故來張大自己,他的詩老老實實,還原了一個平平常常、小人物的我(有時甚至自比“微塵”),因而,這些作品不僅真實,而且有長久的感動力量。其《批斗會后》云:
強弓天網(wǎng)正高張,滿目牽黃復(fù)擎蒼。
獵物不肥還太少,空勞鞍馬下圍場。
已料頭顱上祭壇,歸來長路渡波瀾。
稚兒略識親心苦,撲到懷中送塊甜。
珠江橋下自由城,幾度徜徉洗辱行。
縱是澄波招手喚,摧心難斷女兒聲。
(余曾多次欲抱幼女到海珠橋上一縱)
當時政治運動就是震懾老百姓的工具,整人者與被整肅者都是從老百姓中挑選出來的,但兩者有一定的比例,整誰不整誰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這樣,每個人只有兩個選擇,或為獵人,或為獵物。人都害怕禍及自己,唯一的避禍之法就是積極充當獵人,避免成為獵物。李汝倫一是外來者,沒有后臺背景;二是性情中人,感情沖動容易說真話;三又有些才氣,這更是招禍的根苗。有了這三樣,按照流行病學(xué)的說法,就成了易感人群,被命中的概率極大。在那個時代他不被整才是異數(shù)、奇跡(這就像聶紺弩奇怪蕭軍“大躍進來何處存”一樣)。這一整,他受的痛苦肯定也比同類者大。因為是外來人,又是新建立的家庭,家的牢固程度肯定不如當?shù)厝?,妻子離棄也很自然,這樣受苦之后就沒有了撫慰者。其二,因為是性情中人,不麻木,其痛點必高(對痛苦的感覺敏銳)。不像一些“老運動員”經(jīng)歷了種種運動,頭腦成了絕緣體,多高的電壓也打不透。因此,批斗會后連回家的力量也沒有了,平坦的大路仿佛波瀾起伏的江流。本來不懂事的稚女這會兒突然“略識親心苦,撲到懷里送塊甜”。這種意外撫慰更是催人淚下。歷次政治運動“自絕于人民”者比比皆是,李汝倫也曾想到抱著孩子在珠江大橋上縱身一躍,了結(jié)人間的一切,還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沖破了死神的召喚。這一組作品既是作者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也抒發(fā)其痛苦與憤懣不平。
自“破家之后,艱辛撫幼。從苦役于山鄉(xiāng)海島乃至麻風(fēng)病高發(fā)區(qū),身若斷萍,飄無定水,足疾幾乎截肢,行平地如履蜀道。然五易城隍土地,歷時二十二年有半。頗令左賢王失望,因置吾死地,吾偏不死也。二十二年中,北望鄉(xiāng)關(guān),山川阻絕。每聞‘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及京劇‘我本當不打魚關(guān)門閑坐’,則淚隨聲而雨下”。李汝倫遭受到種種苦難,他把這些都化為詩歌創(chuàng)作,如《夜行》《遭圍攻》《賣破爛》《乞婦行》《放麻風(fēng)病區(qū)》《哀三峽》《蚊帳歌》《紅顏淚》《走鬼歌》等感動了許許多多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讀者?!顿u破爛》一首。尤為沉痛:
朝朝收破爛,破爛何其夥。
寸縷留遮羞,崚嶒畏赤裸。
欲賣儒冠賤,交易談難妥。
買一再送八,外加頭一顆。
四折五折焉,再搭一個我。
腹笥書史藏,顱內(nèi)文章鎖。
力尚任捉蟲,骨枯宜引火。
三寸搖終宵,不獲一字可。
如君之右名,誰不躲躲躲。
廢品大站東郊東,逢街便拐左左左。
當時的知識人,特別是帶有“右”字標志的已經(jīng)淪為賤民,為眾所棄:“骨肉不親也,秀士不友也,此三代之棄民也,人君之所不赦也。故詩云:‘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親戚朋友都與他劃清界限,自然也為“人君之所不赦”,最后落得連被當作破爛處理的資格都沒有。這種悲哀非親身經(jīng)歷者,很難理解。
較早以舊體詩詞方式反映極“左”路線災(zāi)難的社科院的李荒蕪先生有詩云:“海內(nèi)爭傳小李詩,豆棚瓜架雨絲絲。篇篇都是人間話,血淚斑斑勝楚辭。”荒蕪所說的就是這類詩篇。李汝倫的舊體詩在公開問世之前已經(jīng)在北方詩詞愛好者中間傳抄,并受到關(guān)注。
行年四十九之時,李汝倫魂返人間,結(jié)束了“讀書似為盜”“作詩如作賊”的非正常生活,其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了新的境界,描寫自然風(fēng)光、人文景致和歌詠師友之間感情的作品成為主調(diào)。作者長期被打入“賤民”“不可接觸者”行列,對于人情之常(例如親情、友情等)也有極度的渴望,對他人的“滴水之情”自然非常敏感,當他恢復(fù)正常身份后與人交往所寫的詩篇遠遠超出一般的應(yīng)酬,而以情真意切感人。我讀他這類詩常常有意外的感動。例如《贈詩人丁力》很有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的韻味:
瀟灑京華丁,飄然長者風(fēng)。
未冠走后方,顛仆荊棘叢。
韻投戎馬際,波瀾楚江空。
格追白太傅,煉語鄙“朦朧”。
前年凍吹雨,酒熱羊城冬。
昨年因同疾,憐我等弟兄。
屢寄岐黃著,我心暖如烘。
燕都杯重把,言志識氣雄。
豈悲秋滿鬢,神契香山楓。
丁力是國風(fēng)派詩人的代表人物,也是每天必作詩的人。二人有同好,又患“同疾”,在抗病上他們互相勉勵,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詩的前四韻寫丁力的為人風(fēng)度、經(jīng)歷、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和論詩主張,“前年”以下寫交往。此詩溫情絮絮如日常談心,造語平淡,沒有什么格言警句,但兩位老人神態(tài)與精神面貌都有很生動的表現(xiàn)。
李汝倫還寫了許多揭露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詩篇,如《寺廟偶見》:“新潮少女跪蓮臺:‘賜個郎君會發(fā)財?!塘_裙婀娜去,回眸一笑道‘拜拜’。”有些較尖銳的作品還遇到過一些麻煩。作為數(shù)十年極“左”路線的受害者,李汝倫特別警惕極“左”的回潮。他主編《當代詩詞》按“風(fēng)雅頌”次序排列,風(fēng)居首位。他說這不是復(fù)古,而是“根據(jù)文學(xué)首先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的觀點,那就是詩應(yīng)反映人民的喜怒哀樂,人民的七情六欲,社會的生活實際”(《中華詩詞學(xué)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他也作詩自警:
追呼
追呼詩道偽歸真,蓽路荒榛羈此身。
筆入名場鋒易挫,魂留大野性難馴。
詞章風(fēng)月低千尺,豚犬衣冠貴半文。
造化有情堪俯仰,一抒懷抱發(fā)霜新。
“反映社會生活”就要真實,不能歪曲。詩人處于困苦時還容易堅持“詩道貴真”,一旦境遇好轉(zhuǎn)、進入了名利場,真假之間的依違就會成為問題。因此他強調(diào)真正的詩人要“魂留大野”(與廟堂相對),保持一點“野性”。這與杜甫告別長安官場時所寫“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藝術(shù)上,李汝倫注重?zé)捵譄捑?,有點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他學(xué)杜甫滯留夔府時的詩風(fēng),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大詩句的陌生化,吸引讀者咀嚼。其作品大多收在《紫簫集》和《紫簫集二集》中,皆系公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