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史書

中國文學(xué)常識 作者:鄭振鐸


  第二章 

史書

如果有人編著中國古代的文學(xué)史,他于敘述《詩經(jīng)》與《楚辭》之外,對于幾個歷史家與哲學(xué)家的著作,也必定會給予很詳細的記載;因為這些歷史家與哲學(xué)家的著作,不唯在歷史上、哲學(xué)上,有他們自己的很高的地位,即使在文學(xué)上也有他們的不朽的價值與偉大的影響。如《左傳》,如《戰(zhàn)國策》,如《孟子》,如《莊子》,如《列子》,它們在文學(xué)上的影響,實不下于《詩經(jīng)》與《楚辭》。它們的雋利而暢達的辯論、秀美而獨創(chuàng)的辭采、俊捷而動人的敘寫,給了后來的文學(xué)者以言之不盡的貢獻。即使到了現(xiàn)在,也還有無數(shù)的人把它們拿來當(dāng)文學(xué)的課本。所以我于講《詩經(jīng)》與《楚辭》之后,對于它們也簡單地講述一下。

《尚書》

中國史書的最初一部是《尚書》(《書經(jīng)》)。這部史書是許多時代的文誥、誓語的總集。間有幾篇,為歷史家記述的文字,如《堯典》《禹貢》之類。間有幾篇,則于文誥之前,加以很簡略的記事,如《洪范》,于箕子說“洪范”之前,加以“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xié)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的一段話之類。相傳《尚書》為孔子所編定,內(nèi)容原有百篇。經(jīng)過秦代的焚書之禍后,僅存28篇。漢時,有伏生諸人傳授之。這28篇分別是《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立政》《無逸》《君奭》《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及《秦誓》。這種文誥及記事所包含的時代,為自公元前23世紀(jì)(即堯時)至公元前627年(即周襄王二十五年)。但在實際上,它們的最早的作者卻絕不是生在公元前23世紀(jì)里的,因為在《尚書》的第一篇《堯典》——即敘公元前23世紀(jì)里的事的一篇史書——的開頭,它的作者便說:“曰,若稽古帝堯。”既曰:“若稽古帝堯”,可知作者的時代必離帝堯的時代很遠了。大約《尚書》里的第一位作者,或記載者,至早是生在公元前20世紀(jì)前后的。

伏生所傳的《尚書》傳到了晉時,有名梅賾者,自稱又獲得“古文尚書”的一種。這一本《尚書》除了28篇與伏生所傳的相同外,又增多了《大禹謨》《五子之歌》等25篇,又從《堯典》中分出《舜典》1篇,從《皋陶謨》中分出《益稷》1篇,從《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1篇,又將《盤庚》1篇析為3篇,合共58篇。當(dāng)時,并沒有什么人懷疑它。宋人才對它生了疑問。到了清初,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一書,力攻它的偽造,而偽造的事實遂判定。

《春秋》

次于《尚書》而產(chǎn)生的是《春秋》。據(jù)舊說,這部書是孔子根據(jù)“魯史”而編著的。它所記載的時代為自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隔了三年,四月,時孔子死。《春秋》的文字極簡單,除了記載當(dāng)時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以外,并沒有什么敘述。于是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人前后依它的原文,更作較詳細的記載或說明。但公羊高和谷梁赤二人所作的傳,僅注意于《春秋》的義例,詳細說明孔子的褒貶之意,而對于事實并不詳述。只有左丘明的傳,敘述事實很詳盡。左丘明的生平,沒有什么記載留傳下來,據(jù)說,他是一個盲人。他的《春秋傳》,不唯供給許多歷史的事跡給史學(xué)家,且于文學(xué)上也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文字簡質(zhì),而敘寫卻極活躍,有時,也有很美麗的描寫,下面舉兩個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姡瑔柡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可以一戰(zhàn)?!睉?zhàn),則請從,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保ā蹲髠鳌でf公十年》)

晉程鄭卒,子產(chǎn)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弊赢a(chǎn)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蔑之面而已,今吾見心矣?!弊哟笫鍐栒谧赢a(chǎn)。子產(chǎn)曰:“政如農(nóng)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nóng)之有畔,其過鮮矣?!保ā蹲髠鳌は骞辍罚?/p>

孔子的《春秋》,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左丘明的傳,則書孔子卒,直至哀公二十七年始告終止。

《國語?》

記載自公元前990年(即周穆王十二年)至公元前453年(即周貞定王十六年)的諸國的史跡者,有《國語》一書。相傳這部書亦為左丘明所作。丘明作《春秋傳》意猶未盡,“故復(fù)采錄前世穆王以來,下訖魯?shù)恐遣D,邦國成敗,嘉言善語……以為《國語》”。但有的人則以為左丘明并沒有著這部書。這部書的性質(zhì)與《春秋傳》不同?!洞呵飩鳌肥蔷幠甑捏w例,《國語》則分國敘述?!秶Z》共有21卷,分敘周(3卷)、魯(2卷)、齊(1卷)、晉(9卷)、鄭(1卷)、楚(2卷)、吳(1卷)及越(2卷)八國的重要史事。它在文學(xué)上亦有偉大的影響?,F(xiàn)在舉一兩個例在下面,以見它的敘寫的一斑:

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于晉國,不免其身,其智不足稱也。”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其隨武子乎!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進,不阿而退?!保ā秶Z·晉語》)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贝蠓蚍N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遂使之行成于吳……(《國語·越語》)

《戰(zhàn)國策》

繼續(xù)《國語》的體例,而敘三家分晉至楚漢未起之前的重要史事者,有《戰(zhàn)國策》一書?!稇?zhàn)國策》在文學(xué)上的權(quán)威,不下于《春秋》《左傳》及《國語》;大部分的讀者,且喜歡《戰(zhàn)國策》過于《左傳》與《國語》。在《戰(zhàn)國策》里面,我們看不到一切迂腐的言論與一切遵守傳統(tǒng)的習(xí)慣與道德的行動;這個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舊的一切,已完全推倒,完全摧毀,所有的言論都是獨創(chuàng)的,直接的,包含可愛的機警與雄辯的;所有的行動都是勇敢的,不守舊習(xí)慣的,都是審辨直接的,利害極為明了的。因此,《戰(zhàn)國策》遂給讀者以一個新的特創(chuàng)的內(nèi)容。它如一部中世紀(jì)的歐洲的傳奇,如一部記述“魏、蜀、吳”三國的史事的小說《三國志》,使讀者永遠地喜歡讀它?!稇?zhàn)國策》初名《國策》,或名《國事》,或名《短長》,或名《長書》,或名《修書》,卷帙亦錯亂無序。漢時,劉向始把它整理過,定名為《戰(zhàn)國策》,分之為33篇。所敘的諸國,為東周(1篇)、西周(1篇)、秦(5篇)、齊(6篇)、楚(4篇)、趙(4篇)、魏(4篇)、韓(3篇)、燕(3篇)、宋衛(wèi)(1篇),及中山(1篇)。下舉了它的三段文字,可以略見它的風(fēng)格與內(nèi)容的一斑: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guān)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曰:“不聞!”曰:“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guān),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請重公于齊……”(《戰(zhàn)國策·秦策二》)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本唬骸巴?,更言之?!睂υ唬骸熬宦劥篝~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志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本唬骸吧?!”乃輟城薛。(《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qū)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與秦。秦下甲兵,據(jù)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xùn)|,取成皋,韓必入臣于秦。韓入臣,魏則從風(fēng)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且夫約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也。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輕戰(zhàn),國貧而驟舉兵,此危亡之術(shù)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zhàn),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者飾辯虛辭,高主之節(jié)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禍無及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計之也……”(《戰(zhàn)國策·楚策一》)

其他史書

除了上面的幾部史書以外,尚有《逸周書》《竹書紀(jì)年》及《穆天子傳》等幾部。

《逸周書》的性質(zhì)與《尚書》相同。相傳為晉時束皙所見之“汲冢書”之一?;蛑^此書非汲冢中所出,乃為孔子刪削《尚書》之所遺者。

《竹書紀(jì)年》的性質(zhì),與《春秋》相同,記黃帝至周隱王之重要史事,文字極簡單,相傳亦為束皙所見之汲冢書之一。但后來的人也頗有疑其非汲冢的原本者。

《穆天子傳》亦為汲冢中書之一。體裁與《尚書》《春秋》二書俱極異,乃敘周穆王游行之事?!蹲髠鳌费裕骸澳峦跤疗湫模苄杏谔煜?,皆使有車轍馬跡焉。”大約穆王的游行天下的事,必為當(dāng)時所盛傳者,所以有人記錄他的游跡,作為此傳。文字多殘缺。現(xiàn)在錄其一節(jié)如下: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廣樂,三日而終,是曰樂池。天子乃樹之竹,是曰竹林。癸丑,天子乃遂西征。丙辰,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茂苑。天子于是休獵,于是食苦。丁巳,天子西征。己未,宿于黃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跻页?,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蔽魍跄赣譃樘熳右髟唬骸搬薇宋魍粒季悠湟??;⒈獮槿?,于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碧熳铀祢?qū)升于弇山,乃記名跡于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穆天子傳》)像穆王這樣的周游天下,遠適荒僻,是中國人民所甚為驚奇不置的,所以當(dāng)時關(guān)于這一件事的傳說,流傳各處?!读凶印窌幸嘤小吨苣峦酢?篇,所敘之事,亦與此傳大體相同。這一部書,對于考察古代中國的地理產(chǎn)物也極有用處;它的體例又是古代史書中之最特創(chuàng)的。尚有《越絕書》《吳越春秋》及《晉史乘》《楚史梼杌》諸書,大概都是纂輯古書中的記載而為之的。

《越絕書》記越王勾踐前后的事,相傳為子貢撰,或子胥所為,俱為依托之言?;驍喽闈h時袁康、吳平所撰。

《吳越春秋》敘吳、越二國之事,自吳太伯起至勾踐伐吳為止。亦為漢人所作。(《古今逸史》題為漢,趙曄撰。)

《晉史乘》及《楚史梼杌》二書,則歷來書目俱不載,至元時乃忽出現(xiàn)。顯然是好事者所偽作的。二書前有元大德十年吾邱衍序,以為此二書乃他所發(fā)現(xiàn),實則即他自己輯集《左傳》《國語》《說苑》《新序》及諸子書中關(guān)于晉、楚的記事而編成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