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馬太福音》研究綜述
《馬太福音》是《圣經·新約》的第一書,作為宗教著作或文學作品在國外已有很多研究,但關于它的研究在可檢索到的國內文獻中相對較少。作者在中國期刊學術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以“馬太福音”為關鍵詞檢索發(fā)表在CSSCI收錄期刊的文章,以“篇名”中包含此關鍵詞為條件,在時間不限、領域集中在“哲學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情況下,沒有檢索到任何論文。再擴大檢索范圍到以“主題”為條件,也只檢索到內容相關的文章40篇,時間范圍在1980—2013年間,而這其中的許多篇也只是提到了《馬太福音》或新約的概念,并未有對《馬太福音》的專門論述。這里選其中幾篇相關性較大的論文作一分析。
福音書的結構一直是《圣經》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2000年,《金陵神學志》第1期刊登了一篇譯文,名為《〈馬太福音〉五層結構的文學證據》。這是我國新世紀開端譯介的最新關于福音書的研究論文。該文認為,“《馬太福音》全書是由五部分組成的,而每一部分又分敘事與教訓兩個小部分?!?sup>這是我國學者新世紀以來接觸到的關于《馬太福音》結構的全新論述,為學者們從福音書構成的角度探討其內容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作者也同意“五層結構”的分法,認為它基本符合文學敘事的結構,而且五層法把福音書夾敘夾議的結構展示得較為準確。
福音書的文本層次探討也是學者們熱衷研究的一個方面。查常平對福音書之一的《馬可福音》做了分析,“討論了其中內含的歷史事實、歷史言說、歷史事件三個層面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查常平認為“在面對福音書這樣的歷史文本的時候,區(qū)別這三個層面有助于人們深入理解基督教核心信仰的內涵。”
基于查常平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理出什么是福音書所傳達的,什么是歷史事實,什么是言說,什么是事件,它們間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從而使我們更易于掌握福音書所透出基督教信仰之核。
敘事學一直以來以其涉及領域廣泛而成為主要研究領域。梁工從當代敘事學的角度切入,就福音書的情節(jié)安排對其“核心事件與附屬事件、敘述順序、敘事時間差、倒敘、預敘、混合時間差、時間跨度、敘事頻率、因果聯系等問題進行當代敘事學的關照”。這種對福音書的故事和情節(jié)所做的詳盡分析較為符合福音書作者所擅長的使用多種多樣的敘事策略,將福音故事講述得引人入勝。
《圣經·新約》的四部福音書也屬歷史書,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敘寫了耶穌的生平。林中澤從歷史學的角度切入,對《圣經》中的神跡及歷史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新約“通過耶穌及其門徒的治病、驅魔及使死者復活等活動,構建了一個以慈愛為主題、程序簡約和異族化傾向明顯的神跡體系”。
英國作家勞倫斯(D.H.Lawrence)的創(chuàng)作受到《圣經》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但勞倫斯本人并非虔誠的基督徒,也不大相信上帝的存在。熊沐清從其代表作之一《兒子與情人》中分析了該小說“借用了圣經舊約的敘述框架和話語,描述了保羅從一個虔誠清教徒到‘變形耶穌’的宗教嬗變過程”
。
美國作家??思{(Faulkner)的作品運用了大量的《圣經》意象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楊彩霞就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的《圣經》傳統進行了相關性的研究,重點探討了這部作品中“《圣經》人物的時隱時現賦予作品以超越時空的悲劇意義,并通過《圣經》意象得以昭示?!≌f借助于福音書的敘事結構,即多維視角,以其人性的墮落、復活與救贖這一悲劇性主題提示了南方社會的傳統、罪惡、墮落以及微弱的救贖希望”
。作者最后還探討了該作品與《圣經》文本之間可能存在的“同構”關系,為何被看作小說與《圣經》之間是緊密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