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就有了哲人孔子

哲人孔子傳 作者:許仁圖


自序: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就有了哲人孔子

“哲人其萎”四字,常作為今人的追悼之辭,但很少人知道這是孔子卒歿前的最后歌吟:“太山(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此為《史記·孔子世家》所載,《禮記·檀弓篇》文字略有不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從孔子歌吟聲中,可以說,孔子自稱“哲人”??鬃右哉苋?、哲學家自許,《論語》有兩章,分別向弟子曾參和子貢說:“吾道一以貫之。”一貫之道就是有通貫的思想、哲學。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迄今兩千五百多年,遺憾的是,后世學人若非以文學筆法來為孔子立傳,就是以史學考據(jù)方式作傳,似乎未見以哲學家、哲人的一貫思想體系寫孔子傳——這個原因,跟《論語》這本書的著作體裁顯然有關(guān)。

《論語》是孔子最翔實可靠的生活和思想記錄,屬于格言體。格言體的優(yōu)點是文句簡短,文義明白;缺點是孔子講學或與弟子、時人對談的時、地和周遭不明,章章不連貫,不易理出頭緒,易讀也容易誤解或淺解。像《子路篇》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弊x來覺得孔子談為政之道,要使近地方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而歡悅,遠方的人就會自然來歸附一樣,沒什么高明見解。但是,當我們了解孔子見楚國葉公時,人在蔡國,前一年,葉公攻打蔡國,將被攻下的蔡國城邑百姓強迫遷移到負函,負函本是蔡國城邑,也淪落成葉公直轄土地。葉公以武力逼迫蔡國人民遠別祖先墳墓,不悅歸順,孔子說近悅遠來,有針對性,寓指葉公的蠻橫侵略,話中有話,實為勇者的智慧之言。

再則,《論語》中孔子出生和成長,以及家居生活著墨又不多,作傳不易;《論語》的口語文字不深,看似少有一貫體系的深奧哲理,遑論以哲學家的標準為孔子立傳呢?

先師安仁夫子讀書百年,在臺講學四十多年,開課授徒百余班,六經(jīng)讀過千萬遍,他訓誨弟子欲通貫孔子哲學的“任督”二脈,有兩個秘訣:一、熟讀《論語》后,再讀六經(jīng),讀通六經(jīng)始懂《論語》,《論語》不只是孔子的論道之語,也是結(jié)論之語,孔子給六經(jīng)作總結(jié)之語;二、夏學奧質(zhì)在“元”,“元”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字“點上那一點”,積點成一,由一生二。伏羲就因點上元那一點,畫了陰、陽二爻,孔子之學也要點上那一點。

毓老師的話聽似簡單,我個人沒那境界,怎么為《論語》點上那一點?想了好多年,才想到類似情形,書法家點上那一點,寫成了“永”字八法;近人大畫家張大千的潑墨畫,也是點上那一點,再揮灑成畫。

“點上那一點”不能局限寫字方面,它蘊涵創(chuàng)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生,重開新生面。那么,似乎沒有時序前后的《論語》,是不是也可以點上創(chuàng)生的新一點呢?

孟子稱贊孔子是“圣之時者也”的“時圣”?!兑捉?jīng)·乾卦·文言》說“先時”,王夫之談“治時”,毓老師認為若能“圣時”,將時義、時之義推到入圣境界,才能成為“時圣”孔子的門徒。個人這才恍然大悟,若能明辨《論語》每一章的“時”,孔子的形貌和哲學,便會隱然浮現(xiàn)。

個人以《論語》前四章為例,略作淺解。

《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的文字是孔子歷經(jīng)得志與失意,為晚年孔子的感觸:孔子認為只有他和顏淵堪稱“好學”,“學而時習之”是“好學”的下手處;孔子在魯定公九年(前501年)當中都宰,《史記·孔子世家》說“一年,四方皆則之”,四方諸侯國派人來參觀學習,則是“有朋自遠方來”;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不為世用,“人不知而不慍”是時舍的晚年心境。因此,《論語》第一章當是孔子在人生的最后歲月,包括學時、用時、時舍三個階段,向弟子的教誨。弟子編輯《論語》時,夫子叮嚀言猶在耳,列為第一章。

《學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傳統(tǒng)注解,沒有時間性,沒對話人物。參證《顏淵篇》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冉求為季氏宰,孔子回魯,有若入仕為顧問式的家臣,魯哀公因而問有子歲用問題。第二章有子說“犯上”、“不好犯上”,應該是有若隨孔子回魯后,回魯哀公的話。至于有子談的孝悌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之義差不多,有子顯然引孔子之言略加變動,第二章的時序當在第六章后,而第六章應是孔子早期的講學內(nèi)容。有子面對魯哀公之問,言孝悌和薄稅都是遵循夫子教誨,所以孔子死后,弟子思慕孔子,因有子言行像似孔子,有些同門交換意見,有意共立有子為師,好像事奉孔子。

《學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有些論德行文章,像這章說仁,看不出時間性,但綜合閱讀,可讀出孔子思想深意?!扒裳粤钌苯柏?、“鄉(xiāng)愿”,“鮮矣仁”,皆是鮮仁害德。孔子當大司寇,殺少正卯,即因少正卯鄉(xiāng)愿,鮮仁害德。

《學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章是曾子向弟子講學,而非孔子的講學。時間在前三章后面。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參才九歲,不可能隨行;孔子回魯后,曾參二十二歲,向孔子親自問學機會很少。

《論語》有不少曾子言行記錄。《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是曾子和夫子的答問,但非曾子向孔子問學。其余“曾子曰”都是曾子和他的弟子對答,《論語》未見曾子向孔子直接問學記錄。且孔子觀察曾參無法見其一貫之道,還說“參也魯”,曾子未列入四科十哲,十分公允。

以“時”點上《論語》各章,其他篇章有些時序十分明確,像《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確定是孔子七十歲后、七十三歲臨終前的心路歷程自述。

有些篇章則推論可知?!妒龆啡接性唬骸胺蜃訛樾l(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敝熳幼⒔狻靶l(wèi)君”是衛(wèi)出公輒,這注解有問題。魯哀公三年、衛(wèi)出公元年(前492年)孔子在陳國,與孔子同在陳國的冉求,受季康子之召回魯國,冉求不可能通過子貢,問四年后第四度到衛(wèi)國的孔子幫不幫忙衛(wèi)出公輒。因此,冉有問子貢夫子是否為衛(wèi)君乎,所問的衛(wèi)君是“衛(wèi)靈公”而非“衛(wèi)出公”。冉有、子貢此問,大概是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彪S從孔子的冉有才問子貢,子貢也想知道夫子的意向,所以設詞問夫子。

能厘清《論語》章節(jié)的前后時序,孔子的哲學思想形成、轉(zhuǎn)變,才能明朗化,才能探究孔子的一貫體系哲學,也才能為哲人孔子作傳。

孔子是儒家之祖,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但“儒”這個字只出現(xiàn)在《雍也篇》:“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未見“儒”的其他立說,后學真不知“儒”在中國之學的重要,也不曉孔子何以成為“儒家”的大宗師。詳閱周公所作的《周官》(即《周禮》,有些學人不贊成周公作《周官》),才知道教萬民的“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以及“六行”的孝、友、睦、姻、任、恤,和“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正是“儒”的范疇?!抖Y記·儒行篇》可說是孔子接著周公,將儒的境界接著往下說。

不少《論語》章節(jié)若能通貫六經(jīng)合讀,不再是枯文死句,而有了活血生機。

不過,在所有古籍中,獨缺孔子嬰兒、少時史料,必須有賴文學創(chuàng)作補足。傳記本為文學寫作體裁之一,文字敘述宜靈活多樣,孔子出生后的父子之情、母子之情,以及孔子十七歲后合葬父母的心情,俱無記錄,《哲人孔子傳》不得不創(chuàng)作了孔子周歲及祭祖情節(jié),此為人情之常,請讀者毋須作史實考證。

司馬遷所寫《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藏諸名山,傳諸后人,但有些文章可能失察,像《仲尼弟子列傳》說:“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論語》有“魯哀公問社于宰我章”,孔子回魯已是六十八歲,魯哀公問過的孔門弟子宰我和有若,都已成為季氏家臣,魯哀公才會問二人。孔子卒歿前二年,陳成子(本名田無宇,田氏本為陳人,避禍到齊,改姓“陳”,田常謚號“成”,孔子故稱陳成子)弒齊簡公,孔子請魯哀公討伐。陳文子早有謀叛作亂之心,宰我當時人在魯國,因魯哀公問社回話太多,遭孔子指責,怎么可能分身到齊國當臨菑大夫。古時的真正專制天子從秦漢后才出現(xiàn),才有天子下詔夷族情事,春秋時代的陳成子自己是殺君篡國的執(zhí)政卿大夫,何能夷宰我之族??鬃与m不喜歡宰我利口辯亂,仍十分器重宰我,讓宰我隨從周游列國,楚尹子西特別稱贊孔子四賢,宰我居其一,孔子怎么會在宰我遭夷族時,以宰我這個徒弟為恥呢?

不過,司馬遷個人可能不喜歡利口辯辭的宰予,但他說宰予與陳成子作亂,遭夷三族,孔子恥之,并非自己惡意杜撰,可能是不當引用《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哲人孔子傳》的撰著,以《論語》及孔子所學及所作的思想根源六經(jīng)為主要依據(jù),特重遭漢儒改竄的《禮記》,再參酌《史記》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十二諸侯年表》《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衛(wèi)康叔世家》,以及先秦諸子學?!洞呵镒笫蟼鳌穬H作參考,而被視為膺編的《孔子家語》,雖招致后代學人批評為王肅偽作,但書名既稱《孔子家語》,必有一些文章援引前人相關(guān)孔子的記載,不可視為全為杜撰無用之書,《哲人孔子傳》也引用一些文章。

《史記》敘述孔子的史實,出現(xiàn)一些疏陋處,必須辨疑考訂?!墩苋丝鬃觽鳌返淖眯模緸檎軐W家孔子立說,仍不得不加了必要的史實辨疑考證,夾議夾敘的寫作方式,必然產(chǎn)生一些閱讀的阻力。

《哲人孔子傳》某些引述原文頗為深奧,作了語體譯述,方便讀者閱讀?!墩苋丝鬃觽鳌敷w例不作統(tǒng)一,有的先引原文,括號譯文;有的直作白話行文,括號原文;引用原文和語譯部分依文義必要,或全段援引、語譯,或節(jié)譯部分。引文出自《論語》章節(jié),出處未全寫出。

《哲人孔子傳》既然以《論語》為撰述主軸,用詞也以《論語》為準?!墩撜Z》的“陽貨”,《史記》作“陽虎”,取“陽貨”;“公山弗擾”,《史記》作“公山不狃”,取“公山弗擾”;《論語》的“陳成子”,《史記》作“田?!?,采用“陳成子”。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苯駮r民主時代,人民為大,往生作古都叫“死”,《哲人孔子傳》從俗,但不全用“死”字,為靈活文句,或用“作古”、“辭世”、“過世”、“逝世”、“往生”等今人熟悉用語。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笨鬃咏械茏臃Q名,顏淵叫“回也”,季路叫“由也”,子貢叫“賜也”,子夏叫“商也”,子張叫“師也”;季路姓季,名仲由,字子路,《論語》多數(shù)稱“子路”,也用第三人稱“季路”,如“顏淵季路侍”、“政事:冉有、季路”?!墩撜Z》的孔門弟子,字大都加個“子”字,曾參字“子輿”、宓不齊字“子賤”、原憲字“子思”、公冶長字“子長”、言偃字“子游”、端木賜字“子貢”、卜商字“子夏”、顓孫師字“子張”、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等等,多數(shù)弟子以字行,《論語》子貢少用姓名“端木賜”,子游也少見姓名“言偃”。不過,也有些孔子弟子不稱呼其字,像曾參,罕有人呼“子輿”,顏淵也少呼其字“子淵”。為了方便讀者認知,《哲人孔子傳》盡量從俗,“顏淵”不叫“顏子淵”、“季路”也不叫“季子路”,其他多數(shù)弟子稱字。

毓老師認為,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不專屬于各別族群。古為今用,《哲人孔子傳》冀望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智海中,汲取醒世智慧、立身之道。

毓老師說:“學問沒有作用,就不是實學,有利于民生,即為實學”、“中國學問是實際解決問題的學問。儒教是教化、教育,并不是宗教”、“我講的是實學、活學問,你們不要傻呆呆的”。

文天祥《正氣歌》最后的歌吟:“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闭苋丝鬃?,典型常在,古道今山,德過堯舜。

師兄吳榮彬說:“毓老師的學問兩個字:‘時’與‘實’?!薄墩苋丝鬃觽鳌繁M個人所能,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鋪陳孔子七十三年的哲學人生;音容宛在、再見仲尼,冀望孔子的時中之學能為今人實用。

《哲人孔子傳》的封面(繁體版),是楚戈兄于1975年9月,為河洛圖書出版社(個人獨資)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叢刊”所作的設計繪圖。楚戈任職“故宮博物院”,不僅詩、書、畫馳名文藝界,還精于古器物鑒賞研究。

楚戈兄巨著《中華歷史文物》由河洛出版,兩人因而結(jié)緣數(shù)十年。楚戈兄作《龍史》時,個人提供毓老師講述《易經(jīng)》有關(guān)龍的看法。

楚戈兄于2010住進臺北榮總加護病房時,個人稟報毓老師,一百〇五歲的毓老師竟然指示安排見楚戈兄。個人擔心毓老師年紀大,不宜出門,不免遲疑,孰料楚戈兄竟于2011年2月往生,而毓老師也于3月作古。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楚戈兄幫我繪制的第一張設計圖只見一彎明月,幾間小屋,數(shù)條垂柳,浮顯在無際無邊的暗黑中,頗有萬古長夜的感覺。念及毓老師、楚戈兄同年隔月相繼仙逝,而個人也在今年10月瀕臨死境,不禁清淚泫然。望明月而撫心,是耶?夢耶?個人因而將四十年前的楚戈兄舊設計圖,作為《哲人孔子傳》一書的封面。

感謝“奉元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劉君祖師兄為《哲人孔子傳》作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