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個父親的傳奇
“貴公子”全家出走
大大去世不久,張兆和寫了一首詩懷念,她還拿給了父親張冀牖看:
月照我窗,
我心憂愁。
以往不幸兮,
前途茫茫。
悟失恃之孤凄兮,
徙倚彷徨。
感世途之多歧兮,
且容醉酒而傾觴。〔1〕
張冀牖讀完,評價說:“這是騷體?!彼麤]有過多地沉溺于懷念,只是專業(yè)地點評了這首詩。他總是在合適的時候,表現(xiàn)出過人的理性。
張華奎為他取名繩進(取意“繩其祖武”),字武齡,是希望他踏著爺爺那一輩的英勇,繼續(xù)前行。整個大家族里,以齡字排,他排行老九,人稱“九哥”、“九爹”、“九爺”。從四川扶柩歸鄉(xiāng)后,他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嗣母對他視若己出,關(guān)愛備至。每到夏日,她都要親自放帳子,讓他午睡,有人在帳子外用大芭蕉扇為他打扇,既怕他熱,又怕直接扇的風會使睡著的他受涼,她自己還不時前來照看。
等他成年后,開始對母親回饋孝心。早在四川時,母親就染上了鴉片癮,據(jù)說是為了減緩?fù)忍蹘淼耐纯?,張華奎的妾親自為她燒煙。搬離合肥后,她煙癮依舊如故。有一次,妾與她吵架,這促使了她戒煙。戒煙最痛苦最關(guān)鍵的幾天簡直難熬得要命,此時,張冀牖帶著長女張元和跪在母親面前,居然求她放棄這一努力,向煙癮低頭算了。〔2〕這與張冀牖的行事十分相悖,他本人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他不允許家里仆人染上這些惡習,兒女們更是不行。
辛亥革命前夕,清末政局在風雨中飄搖著,淮軍將領(lǐng)都已經(jīng)歸入塵土,他們的后裔,有的離開軍旅仕途〔3〕,有的改行進入商業(yè)、學界,或是留洋海外,更多的則遷居上海、天津、廣州等沿海城市。江淮一帶,自古以來學風日盛,不斷衍生新風,桐城派的傳奇至今不減,安慶之變誕生了志士徐錫麟、女俠秋瑾。盡管孫中山最早致信合肥李鴻章欲改變時局而失敗,但皖人給予他革命行動的支持可謂“鼎力”,前有吳越懷揣炸彈暗殺出洋五大臣,后有陳獨秀以精神炸彈轟出了一股反清勢力。由陳獨秀擔任主編和撰稿人的《安徽俗話報》,當時名列全國白話報之首,蔡元培稱之為“表面普及常識,暗中鼓吹革命”。武昌革命打響后,合肥積極響應(yīng),李鴻章家族一個近房侄孫李國松有權(quán)有錢,但終是擔心,因革命黨人放出話來,要占領(lǐng)他家的房屋,他以自衛(wèi)隊保安,后來還是躲進了上海外國租界。他一走,合肥城內(nèi)馬上人心動搖,謠言四起,府縣官吏也惶惶不可終日。很快,安徽宣布光復(fù)。〔4〕
1906年結(jié)婚時,張冀牖十七歲。1913年,張冀牖二十四歲,攜家眷從合肥出走滬上。他所擁有的財富與他的年齡不相匹配,以田租為例,1933年地政學院趙世昌《合肥租佃制調(diào)查》記載:“合肥大地主極多,阡陌相接,綿延數(shù)十里者往往有之”,“西鄉(xiāng)則有周、劉、唐、張四大戶”。這“四大戶”即清代淮軍將領(lǐng)周盛傳、劉銘傳、唐定奎、張樹聲之后裔,各占租額在兩千至五千石。〔5〕張樹聲一代發(fā)家后,在肥西周公山下建起了張老圩子,“三面環(huán)山,相傳有九路水脈直來圩子。圩子坐北朝南,像三個盤子拼在一起,吊橋向西開,過牌樓是五進正廳,每進十五間,分東、中、西三個大門,內(nèi)分正大門、客廳、書房及張樹珊(張樹聲弟弟)靈堂。張氏兄弟八人,在大廳北面建造內(nèi)室,各房單成一個小院落。北濠外是花園和小姐們住房,一石橋通連圩內(nèi)”〔6〕。這份調(diào)查還顯示,張老圩子一直在擴建和改造,圩內(nèi)各式建筑有三百多間。〔7〕“張老圩的田產(chǎn),分布至聚星、官亭、焦婆、大柏等鄉(xiāng),年收租總計達四萬多石。在合肥、南京、蘇州、上海、天津等城市有商號和市房,建有張公館,直至解放前,張氏后裔在外,可在公館內(nèi)支取生活費用等項。地方上有‘張氏(張樹聲)富一房,劉氏(劉銘傳)富一族’之說?!?sup>〔8〕
張冀牖只讀過幾年私塾(應(yīng)該也上過家族所辦肥西學院),他是如何支配這些財富的,不得而知,但一家老小幾十口再加上諸多傭人的開支,肯定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張冀牖天生對錢沒有概念(這從他后來屢屢丟失存折可見一斑),龐大家族的收支全賴妻子陸英的精勤。可貴的是,張冀牖一支尚無人沾染上不良習性,但他已經(jīng)有所警惕。
張冀牖一派斯文,從不打罵孩子
張新圩子里的瓦當圖案
20世紀40年代末新圩子部分張家族人,左起:張淑和(抱張以統(tǒng))、劉文婉、劉文復(fù)、張以績、張瑛和(來源:《水》復(fù)刊第三十八期)
張樹屏是張樹聲的五弟,獲一品頂戴,官至記名提督。張樹聲去世后,各兄弟開始分家,張樹屏一支搬出老圩子,自建新圩子,裝修華麗,裝備精良,更符合富奢生活的需求。張新圩子的收入之豐令人稱奇?!皬埿论鬃拥奶锂a(chǎn),具體數(shù)字雖不得而知,但在周圍數(shù)十里,除了有些自耕農(nóng)的土地外,多為張氏的田產(chǎn)莊園,外地的舒城、廬江、三河等地也有他們的田產(chǎn)莊園和糧倉。每年秋后,周圍佃農(nóng)交送租糧的車輛(手推雙把獨輪車)、肩擔,兩三個月中,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為怕車輪壓壞周圍的道路,在圩子南北兩條大路的兩三公里內(nèi),全部鋪上青石條路心。長年累月,久而久之,這些石條的中間被車輪滾壓的溝陷竟有一兩厘米之深?!?sup>〔9〕張樹屏是張冀牖的親生祖父,其長子張云官“多子多?!?,所生四子被過繼給長房張華奎為嗣。由此,張冀牖離開張新圩子,在張老圩子長大。有人認為,這是他的幸運。這種“幸運”,無非是指張冀牖離開了張新圩的“腐奢”生活。
大戶人家,老爺、少爺、小姐、太太是不會親自管賬的,如張新圩就有總管張仲仰。張仲仰是當?shù)赜忻募澥浚變?nèi)的大小事情,對外社交、田產(chǎn)官司等等,都由他出面解決,圩子內(nèi)的小管家、大小傭人則負責看家及伺候老爺、太太、少爺、小姐。這些圩子的真正主人,“成天棋牌為樂”(也有吸鴉片的,如“三老爺”張晴相、“大少爺”張幼延皆吸毒)不問世事。而“五老爺”張曙明(張冀牖的同胞兄弟,筆者看到他的照片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張冀牖的形象)則有一座小花園,內(nèi)有名花異草,他成天泡在花園里,連家事也交由他的二夫人胡佩珍主持。〔10〕
對于張冀牖出走的原因,張家五子張寰和和夫人周孝華分析得很有道理:懶散、奢靡、不思進取,納妾的納妾,吸鴉片的吸鴉片,賭博的賭博,張家的書香氣息越來越淡。張冀牖一生未納妾,無不良嗜好,但他無力改變這一切,他能做的恐怕只有出走。他已經(jīng)有了幾個女兒,他擔心她們的未來。這個時候,已經(jīng)有一些兄弟外走他鄉(xiāng),譬如后來成了革命烈士的張鼎和,其父張堯齡在20世紀初定居天津,張鼎和隨父在天津就讀于南開中學,那是周恩來的母校,他的革命啟蒙從此開始,沈從文后來一直想以他為原型寫篇地主階級子弟反叛投入革命的小說,但未果。
引發(fā)張冀牖出走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革命后遺癥”。清政府被推翻后,舊有的勢力并未馬上消失,相互斗爭持續(xù)了多年,治安紛亂,民生凋敝。很難說當時的張家世族被劃分為什么勢力,從張冀牖的簡歷中可見,他并未參與其中政事。但作為清廷高官后裔,他難免被牽連其中。人總要適應(yīng)新的形勢。改變內(nèi)外交困之境,應(yīng)該是促使張冀牖出走的動力。
清末的傳媒業(yè)突飛猛進,為新式人群所追捧。他們一方面自制新思維,另外一方面也受到媒體新思維的引導(dǎo)。張冀牖早期即是報紙的忠實讀者,他后來一下子訂了三十多種報刊。而傳媒業(yè)最熱門的地方,非上海灘莫屬。
張家遷居上海后,住在麥根路麥根里(今靜安區(qū)康定東路一帶)。這里是公共租界地,租金雖高,但治安穩(wěn)定,還靠著火車站(上海東站),有蘇州河碼頭,熱鬧又方便。巧合的是,上一輩與張家有交集的張佩綸家族也住在這條路上,幾年后,女作家張愛玲就出生在此路一幢仿西式豪宅中。而不遠處即是李鴻章在此開展洋務(wù)的實證——鴻章紡織廠。
后來,張冀牖又帶著全家遷居上海鐵馬路(今河南北路)圖南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人知道這條路了,當時此處為英租界范圍,路名的出現(xiàn)與吳淞鐵路開通有關(guān),還曾有過一段歷史糾紛,甚至驚動了李鴻章出面調(diào)解。曾在安徽任教多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嚴復(fù)就曾住在這里。
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張冀牖辦學的思想應(yīng)該是在上海形成的,馬相伯在上海創(chuàng)辦復(fù)旦大學前身震旦學院〔11〕,引起了他的關(guān)注。他在辦學時專門去拜訪了馬相伯。馬相伯的弟弟馬建忠,正是被張樹聲派往朝鮮處理“壬午兵變”的特使。張冀牖傾心西學,這一點在他對孩子的教育上有所表現(xiàn),妻子一去世,他就把在家讀書的三個女兒送到女子學校(蘇州女子職業(yè)學校)〔12〕。辦起樂益女中后,他又接回三個女兒就學,但都經(jīng)過了嚴格的考試。張元和考進了頭班,張允和、張兆和考進了第二班,她們是樂益女中第一屆和第二屆畢業(yè)生。
張冀牖自己沒上過正規(guī)學校,但這也使他不受傳統(tǒng)藩籬約束。他對自己的革新是從名字開始的。他更名為冀牖,只希望在紛亂不清的時代,洞開一扇小窗戶而已,頗顯低調(diào)與務(wù)實。這個名字,讓人想起了其祖父張樹聲在廣東主政時寫信給光緒皇帝,匯報在當?shù)剞k起來的一所西式學校,學校開設(shè)了很多新式課程,還準備邀請外國人做老師,他認為西學優(yōu)于中學:“泰西之學覃精銳思,獨辟戶牖,然究其本旨不過相求以實際,而不相騖于虛文?!保ā稄埦高_公(樹聲)奏議》)
1916年12月27日,張冀牖的第三子在上海出生。鑒于12月25日是蔡鍔云南起義一周年,張冀牖為子取名“定和”,意在“重定共和”,字“鍔還”,是“蔡鍔還中國”之意。〔13〕
次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一個集會上發(fā)表演講:
……我知道諸位議員急什么。張勛復(fù)辟了,國會又開不成了??晌壹钡牟皇沁@個。我這些日子想的是,咱們本來是共和國啊,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現(xiàn)封建主義、專制主義的東西?這個問題不解決,復(fù)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國就永遠是一個泡影!
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博愛——共和國是平等之國,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是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人民仍被奴役著,被壓迫著……
那一年,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北京政府被國務(wù)總理段祺瑞操縱,高層矛盾迭起,安徽督軍張勛以調(diào)停黎段爭執(zhí)為借口,率“辮子軍”進京,逼宮黎元洪,后又擁立溥儀,以圖復(fù)辟帝制?!拔抑皇窍M?,讓我們的共和國不是一個詞語,不是一個形式,她要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因為,歷史不是巧合,歷史是選擇,只有信仰堅定才能創(chuàng)造歷史!”孫中山擲地有聲的演講見諸媒體后,張冀牖閱讀后,生出了別樣的感慨。
他留下來的一首詩頗為雄壯:
夢覺邯鄲道,嚴城百雉齊。角聲清籟發(fā),曉月墜林西。
帝制易共和,民國欣成立。未聞瑞應(yīng)徵,但見攙槍出。
惡鄰虎眈眈,窺伺羨俎肉。丈夫當何如,橫劍衛(wèi)國族。
莫或敢予侮,誓翦此朝食??v裹馬革還,國殤死亦直。
(《晨過邯鄲》,見家庭雜志《水》)
以張冀牖對時代敏銳的嗅覺分析,他在辛亥革命浪潮中一定是感懷而激蕩的。他已經(jīng)是四女三子的父親了,他知道應(yīng)該給予他們怎樣的環(huán)境和未來,他不可能置身事外,更不可能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