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貳 見微知著

表達(dá)與傾聽(上下冊) 作者:


貳 見微知著

1.吾畏其卒也!

紂初立,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將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臺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yuǎn)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幾,造鹿臺,為瓊室玉門,狗馬奇物充牣其中,酒池肉林,宮中九市,而百姓皆叛。(《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

——由紂王即位后開始追求享受,制作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便敏銳地看出了問題的嚴(yán)重性,預(yù)見到今后紂王還會制作犀玉之杯,進(jìn)而會錦衣九重、高臺廣室;貪婪的欲望不斷膨脹發(fā)展,全天下也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诱J(rèn)為,“遠(yuǎn)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就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故而,從此時起,箕子便擔(dān)心紂王難以善終。不待說,商紂王后來的發(fā)展演變完全證實了箕子的預(yù)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政治舞臺上,箕子稱得上是一位先知式的偉大預(yù)言家。

2.周公旦、太公望互為預(yù)言

太公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族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伯禽至魯,三年而報政。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后除之?!敝芄唬骸昂笫榔浔泵媸慢R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p>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敝芄唬骸昂笫辣赜写蹚s之臣?!碧珕栔芄我灾昔?,曰:“尊賢而尚親?!碧唬骸昂髮嬋跻??!?/p>

馮夢龍評:二公能斷齊、魯之敝于數(shù)百年之后,而不能預(yù)為之維;非不欲維也,治道可為者止此耳。雖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故孔子有“變齊”、“變魯”之說。陸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則姬、呂之言不驗?!狈蚴箍鬃庸衅渲荆嗖贿^變今之齊、魯為昔之齊、魯,未必有加于二公也。二公之孫子,茍能日儆懼于二公之言,又豈俟孔子出而始議變乎?(《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

——“至誠之道,可以先知?!庇捎谥芄?、太公望皆是具有豐富政治經(jīng)驗的大政治家,故而能比常人看得深遠(yuǎn)精準(zhǔn)。實際上,他們的論斷皆緣于他們對各種治國理念的利鈍得失了然于胸。因為他們的預(yù)言已為后來的歷史所證實,故而他們的論斷便顯得彌足珍貴。

3.衛(wèi)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智伯欲伐衛(wèi),遺衛(wèi)君野馬四、白璧一。衛(wèi)君大悅,群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wèi)君曰:“大國大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白璧一,此小國之禮也,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

衛(wèi)君以其言告邊境。

智伯果起兵而襲衛(wèi),至境而反,曰:“衛(wèi)有賢人,先知吾謀也?!保ā稇?zhàn)國策·宋衛(wèi)策·智伯欲伐衛(wèi)》)

——晉國的智伯打算采用“欲取故與”的策略吞并衛(wèi)國,派人給衛(wèi)君送來重禮——“野馬四、白璧一”。衛(wèi)國君臣皆大歡喜,唯獨南文子不喜反憂,察覺到了智伯不懷好意,提醒衛(wèi)君預(yù)先做好準(zhǔn)備。果不其然,智伯很快便派人馬前來偷襲衛(wèi)國。當(dāng)看到衛(wèi)國軍隊戒備森嚴(yán)時,智伯才意識到衛(wèi)國有高人,提前識破了他的陰謀。

4.令尹輕行而簡禮,其辱人不難

太宰子朱待飯于令尹子國。令尹子國啜羹而熱,投卮漿而沃之。明日,太宰子朱辭官而歸。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辭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輕行而簡禮,其辱人不難?!泵髂辏梢字?。夫仕者先避之,見終始微矣。(《淮南子·人間訓(xùn)》)

——由令尹子國“輕行而簡禮”,楚國太宰子朱便敏銳地看出子國是個難以共事之人,“其辱人不難”。為了避免忍受子國的凌辱,子朱毅然選擇了辭官歸隱。子朱辭官之后,留在朝中的官員便受到了令尹子國的粗暴凌辱。如果子朱貪戀權(quán)位,不及早辭官,說不定也會遭受令尹的凌辱。見知高下與榮辱之際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于此可見一斑。

5.魯人不贖人矣,魯人必拯溺者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比∑浣?,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fù)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咭??!笨鬃右娭约?xì),觀化遠(yuǎn)也。(《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

——子貢贖魯人于諸侯而不受其金,子路拯溺者而接受饋贈,從道德層面看,似乎子貢更應(yīng)當(dāng)受到稱贊,但老師孔子卻看出了兩件事情在社會層面上的不同影響。所謂“見微知著”,在這里不僅是一個名詞,而且是一個由此及彼的邏輯推理過程。

6.悲于心而木石應(yīng)之,以至誠故也

鐘子期夜聞?chuàng)繇嗾叨艺賳栔唬骸昂卧?!子之擊磬若此之悲也?!睂υ唬骸俺贾笟⑷硕坏蒙?,臣之母得生而為公家隸,臣得生而為公家擊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于此矣,昨日為舍市而睹之,意欲贖之而無財,身又公家之有也,是以悲也?!辩娮悠谠唬骸氨谛囊?,非在手也,非木非石也,悲于心而木石應(yīng)之,以至誠故也?!比司埬苤琳\動于內(nèi),萬民必應(yīng)而感移。堯舜之誠,感于萬國,動于天地,故荒外從風(fēng),鳳麟翔舞,下及微物,咸得其所。《易》曰:“中孚處魚吉?!贝酥^也。(《新序·雜事四》)

——鐘子期能從擊磬聲中聽出悲切,進(jìn)而指出擊磬者的悲切在內(nèi)心,而不在手上,“悲于心而木石應(yīng)之,以至誠故也”。誠之為物,一至于斯,無怪乎古人過分看重和強調(diào)誠信的作用。

7.夫一鹿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

孟孫獵而得鹿,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鹿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鹿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泵蠈O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淮南子·人間訓(xùn)》)

——通過秦西巴違背命令私自放走已經(jīng)捕獲的小鹿一事,孟孫認(rèn)識了他的人品,于是,盡管在盛怒之下趕走了秦西巴,隨后卻將他請回來委以重任,做兒子的師傅。品味“夫一鹿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一語,可知孟孫對秦西巴人品是何等的放心。

8.我未有往,彼有以來,是憂也

《戰(zhàn)國策》曰:知伯欲襲衛(wèi),故遺之乘馬,先之一璧。衛(wèi)君大悅,酌酒,諸大夫皆喜,南文子獨不喜,有憂色,衛(wèi)君曰:“大國禮寡人,寡人故酌諸大夫酒。諸大夫皆喜,而子獨不喜,有憂色者何也?”南文子曰:“無方之禮,無功之賞,禍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來,是憂也?!庇谑切l(wèi)君乃修梁擬而建邊城。知伯聞衛(wèi)兵在境上,乃還。

又曰:趙簡子使人以明白之乘六,先以一璧為遺于衛(wèi)。衛(wèi)叔文子曰:“先不意可以生,故以小之,所以事大也。今我未以往,而簡子先以來,必有故?!庇谑菙亓殖龍@聚斂蓄積而后遣使者。簡子曰:“吾舉也,為不可知也;今既已知之矣,乃輟圍衛(wèi)也?!保ā短接[·人事部·權(quán)謀下》)

——老子曾經(jīng)深刻地闡述過“禍福相倚”的道理,人們也經(jīng)常說“禮下于人,必有所求”,可是面對人家送來的厚禮重幣,卻很少有人能不動心而始終保持清醒冷靜。在上述兩則故事中,春秋時衛(wèi)國的國君和他的諸多大夫就是如此,看到晉國上大夫智伯氏(或者趙簡子)派人送來寶馬玉璧,便為之得意忘形,而渾然不覺衛(wèi)國已經(jīng)處在巨大的危險之中。在眾人皆為之昏醉的時候,大夫南文子的清醒便如同鶴立雞群,令人仰慕。品味他所講的幾句話:“無方之禮,無功之賞,禍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來,是憂也”,“先不意可以生,故以小之,所以事大也。今我未以往,而簡子先以來,必有故”,以及衛(wèi)君因此而做出的相應(yīng)戒備,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南文子的先見之明。

9.此輩必及于亂

何曾,字穎考,常侍武帝宴。退語諸子曰:“主上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而吾每宴,乃未聞經(jīng)國遠(yuǎn)圖,唯說平生常事,后嗣其殆乎?及身而已,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敝钢T孫曰:“此輩必及于亂?!奔敖棻徽D于東海王越,嵩哭曰:“吾祖其大圣乎!”(《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

——何曾是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近臣,時常奉召參加宮廷舉辦的宴席。細(xì)心的何曾通過參加晉武帝的宴會,發(fā)現(xiàn)了一個別人容易忽略的問題:司馬炎在宴會上從來不談?wù)摻?jīng)國遠(yuǎn)圖,而只是述說一些平常瑣事。由此他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難道晉國“后嗣其殆乎”?何曾斷言他的兒子或許可以幸免于難,而他的孫子們卻要遭受動亂。因為后來他的一個孫子何綏被東海王司馬越所殺,另一個孫子何嵩聯(lián)想起何曾生前所言,哭泣著感嘆自己的祖父簡直就是一個大圣人。幸虧何曾生前將他自己的預(yù)感告訴了家人,不然,這個故事也不會流傳下來。

10.倒戈授人,必至之禍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隨,散騎常侍。父仲任,治書侍御史。

藩少孤,居喪以毀稱。太守韓伯見之,謂藩叔尚書少廣曰:“卿此侄當(dāng)以義烈成名?!敝莞僬伲痪?。須二弟冠婚畢,乃參郗恢征虜軍事。時殷仲堪為荊州刺史,藩外兄羅企生為仲堪參軍,藩請假還,過江陵省企生。仲堪要藩相見,接待甚厚。藩因說仲堪曰:“桓玄意趣不常,每怏怏于失職。節(jié)下崇待太過,非將來之計也?!敝倏吧粣偂7硕^企生曰:“倒戈授人,必至之禍。若不早規(guī)去就,后悔無及?!毙韵目谝u仲堪,藩參玄后軍軍事。仲堪敗,企生果以附從及禍。藩轉(zhuǎn)參太尉、大將軍、相國軍事。(《宋書·胡藩列傳》)

——東晉末年業(yè)已病入膏肓,桓玄、殷仲堪、劉裕一個個軍權(quán)在握而又包藏禍心,誠所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明眼人胡藩能透過與殷仲堪簡短交談,便看出殷仲堪的禍患就在早晚之際,并勸告其在殷仲堪手下?lián)螀④姷耐庑至_企生趁早離去。羅企生沒有聽從,繼續(xù)留在殷仲堪身邊,很快便以“附從及禍”。生活是最好的導(dǎo)師,羅企生以自己的人生悲劇,吞咽了“不聽好人言,大禍在眼前”的苦果。

11.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fù)諫

《唐書》曰:太宗問褚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dāng)時諫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間,苦諫何也?”遂良對曰:“雕琢害農(nóng)事,組纂傷女工。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fù)諫?!碧跒槿弧#ā短接[·人事部·諫諍四》)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褚遂良之間的這段對話頗含哲理。仔細(xì)思量,他們君臣之間所討論的國家大事,和市井百姓茶余飯后所嘮叨的“從小偷針,長大偷金”了無二致,都是在講人們的心中的貪欲一旦放縱起來,必將蔓延滋長以至于不可控制。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褚遂良所說的“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fù)諫”,才可能對勸諫問題有深入的認(rèn)識。

12.君不負(fù)楊臨賀,肯負(fù)國乎!

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秋,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簡彈京兆尹楊憑,前為江西觀察使,貪污僭侈。丁卯,貶憑臨賀尉。夷簡,元懿之玄孫也。上命盡籍憑資產(chǎn),李絳諫曰:“舊制,非反逆不籍其家。”上乃止。憑之親友無敢送者,櫟陽尉徐晦獨至藍(lán)田與別。太常卿權(quán)德輿素與晦善,謂之曰:“君送楊臨賀,誠為厚矣,無乃為累乎!”對曰:“晦自布衣蒙楊公知獎,今日遠(yuǎn)謫,豈得不與之別!借如明公它日為讒人所逐,晦敢自同路人乎!”德輿嗟嘆,稱之于朝。后數(shù)日,李夷簡奏為監(jiān)察御史?;拗x曰:“晦平生未嘗得望公顏色,公何從而取之!”夷簡曰:“君不負(fù)楊臨賀,肯負(fù)國乎!”(《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八)

——唐代御史中丞李夷簡眼光非凡,通過觀察櫟陽尉徐晦不看朝廷政治風(fēng)向送別被貶黜的原京兆尹楊憑,而認(rèn)識到了徐晦的人格高尚,于是舉薦徐晦為監(jiān)察御史。李夷簡以小喻大的邏輯說來很簡單,同時又很管用:“君不負(fù)楊臨賀,肯負(fù)國乎!”

13.老夫幾誤大事

乾祐中,命賜潞帥常遇生辰禮幣。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時周祖鎮(zhèn)鄴,被讒,族其家。永德,在潞州,聞有密詔授遇,永德探知其意,謂遇曰:“得非泣殺永德耶?永德即死無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謂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誓清君側(cè),愿且以永德屬吏,事成足以為德,不成死未晚?!庇鲆詾槿?,止令壯士嚴(yán)衛(wèi),然所以饋之甚厚。親問之曰:“君視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幾,周祖使至,遇賀且謝曰:“老夫幾誤大事。”(《宋史·張永德列傳》)

——后周太祖郭威曾經(jīng)是后漢的樞密使,郭威鎮(zhèn)守鄴城時后漢國主聽信讒言,誅殺了郭威全家。張永德是經(jīng)郭威保薦做官的,因而后漢國主便借賞賜潞帥常遇生辰禮幣之機,密詔常遇處死張永德。機警過人的張永德一聽說朝廷有密詔給常遇,立刻猜想到是要借常遇之手除掉自己。于是,便親自出面勸說常遇,為他分析形勢,指陳郭威很有可能取后漢而代之。事情的發(fā)展一如張永德所預(yù)料,常遇經(jīng)張永德指點而站對了隊,結(jié)局自然是皆大歡喜。

14.畏死甚也,焉能取死?

建隆中,曹彬、潘美統(tǒng)王師平江南,二將皆知兵善戰(zhàn)。曹之識慮尤遠(yuǎn),潘所不逮。城既破,國主李煜白紗衫帽見二公,先見潘設(shè)拜,潘答之;次見曹設(shè)拜,使人附語曰:“介胄在身,拜不及答。”識者善其得體。二公先登舟,召煜飲茶,船前設(shè)一獨木板道。煜向之國主,儀衛(wèi)甚盛,一旦獨登舟,徘徊不能進(jìn)。曹命左右翼而登焉。既一啜,曹謂李郎辦裝,詰旦會于此,同赴京師。未曉,如期而赴焉。始,潘甚惑之:“詎可放歸?”曹曰:“船邊獨木板尚不能進(jìn),畏死甚也。既許其生赴中國,焉能取死?”眾方服其識量。(《智品·能品》)

曹武惠王既下金陵,降后主,復(fù)遣還內(nèi)治行。潘美憂其死,不能生致也,止之。王言:“吾適受降,見其臨渠猶顧左右扶而后過,必不然也。且彼有烈心,自當(dāng)君臣同盡,必不生降;既降,又肯死乎?”

馮夢龍評:或勸藝祖誅降王,入則變生。藝祖笑曰:“守千里之國,戰(zhàn)十萬之師,而為我擒;孤身遠(yuǎn)客,能為變乎?”可謂君臣同智。(《智囊全集·明智部·億中》)

——宋朝大將曹彬以風(fēng)卷殘云之勢征討南唐,后主李煜只得乖乖投降。甫一見面,曹彬?qū)铎县澤滤辣拘缘恼J(rèn)識已入木三分,由李煜不敢獨自踏上船邊的獨木板,曹彬即料定李煜不會自尋死路。見微而知著,曹彬的眼光果然勝過常人。

15.以荒遠(yuǎn)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shù),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yuǎn)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弊誀枺鍪虏桓液鲆?。學(xué)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毙抻资Ц福竾L謂曰:“汝父為吏,常夜?fàn)T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嵩唬骸汕蠛??’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淦骄咏趟拥?,常用此語,吾耳熟焉。”修聞而服之終身。(《宋史·歐陽修列傳》)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醉翁亭記》更是家喻戶曉?!蹲砦掏び洝废禋W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而上述文字所記載的亦是歐陽修在滁州時的軼事。能由閱滁州歷年案卷中“枉直乖錯不可勝數(shù)”,而聯(lián)想到天下之大,冤假錯案之多,進(jìn)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職責(zé),歐陽修可謂是能做到見微知著。而講述其母親引用父親的口頭禪對自己進(jìn)行教導(dǎo),更強化了本文的說服力。

16.它日有警,當(dāng)知吾言矣

調(diào)晉州趙城令。下車,請升縣為軍,書聞,不盡如所請。澤曰:“承平時固無慮。它日有警,當(dāng)知吾言矣?!保ā端问贰ぷ跐闪袀鳌罚?/p>

——北宋末年,宗澤調(diào)任晉州趙城縣令。鑒于來自北方金國日甚一日虎視眈眈的狼子野心,宗澤審時度勢,上書朝廷,請求縣升格為軍,卻未獲允準(zhǔn)。于是,感慨萬千的宗澤憂心如焚,便發(fā)了這句牢騷。很快,宗澤的語言便不幸而成為現(xiàn)實,隨著金兵的大舉南侵,北宋王朝的徽、欽二帝便做了金兵的階下囚。

17.有膽敢假檜書,此必非常人

秦檜當(dāng)國,有士人假其書,謁揚州守。守覺其偽,交原書管押其回。檜見之,即假以官資?;騿柶涔?。曰:“有膽敢假檜書,此必非常人。若不以一官束之,則北走胡、南走越矣?!?/p>

馮夢龍評:西夏用兵時,有張、李二生,欲獻(xiàn)策于韓、范二公,恥于自媒,刻詩于碑,使人曳之而過。韓、范疑而不用。久之,乃走西夏,詭名張元、李昊,到處題詩。元昊聞而怪之,招致與語,大悅,奉為謀主,大為邊患。奸檜此舉,卻勝韓、范遠(yuǎn)甚,所謂“下下人有上上智”。

有人贗作韓魏公書,謁蔡君謨。君謨雖疑之,然士頗豪,與之三千,因回書,遣四兵送之,并致果物于魏公??椭辆?,謁公謝罪。公徐曰:“君謨手段小,恐未足了公事,夏太尉在長安,可往見之?!奔礊榘l(fā)書。子弟疑謂包容已足,書可勿發(fā)。公曰:“士能為我書,又能動君謨,其才器不凡矣。”至關(guān)中,夏竟官之。

又東坡元祐間出帥錢塘。視事之初,都商稅務(wù)押到匿稅人南劍州鄉(xiāng)貢進(jìn)士吳味道,以二巨卷,作公名銜,封至京師蘇侍郎宅。公呼訊其卷中何物。味道恐蹙而前曰:“味道今秋忝冒鄉(xiāng)薦,鄉(xiāng)人集錢為赴省之贐以百千,就置建陽紗得二百端。因計道路所經(jīng)場務(wù)盡行抽稅,則至都下不存其半,竊計當(dāng)今負(fù)天下重名而愛獎士類,唯內(nèi)翰與侍郎耳??v有敗露,必能情貸,遂假先生名銜,緘封而來。不知先生已臨鎮(zhèn)此邦,罪實難逃?!惫煲?,笑。呼掌箋吏去其舊封,換題新銜,附至東京竹竿巷,并手書子由書一紙,付之,曰:“先輩這回將上天去也無妨。”明年味道及第,來謝。二事俱長人智量者。(《智囊全集·上智部·見大》)

——秦檜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但是在處理書生偽造自己書信一事上,卻頗有見地,借用馮夢龍的話說是“下下人有上上智”。馮夢龍在評語中援引了幾則與之相近的歷史典故,一是宋代名臣韓琦、范仲淹因一時疏忽,致使張、李二位書生轉(zhuǎn)身投靠西夏李元昊,給宋朝帶來了極大的禍患;一是韓琦向夏太尉舉薦偽造自己的筆跡而騙過了蔡襄的書生,認(rèn)為“士能為我書,又能動君謨,其才器不凡矣”;一是蘇東坡寬容借用自己的名諱往京城寄行李的應(yīng)試書生吳味道。故事雖然情節(jié)雷同,讀來卻不乏味。最讓人佩服的,是當(dāng)事人見微知著的不凡眼光。不論是言語還是行為,只要表達(dá)出來,對傾聽者、觀察者而言,就是一份必須面對的考題,傾聽者、觀察者的智力高下,也隨之而顯現(xiàn)無遺。

18.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

鄭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幾三百年。七世祖綺載《宋史·孝義傳》。六傳至文嗣,旌為義門,載《元史·孝友傳》。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顯。濂以賦長詣京師,太祖問治家長久之道。對曰:“謹(jǐn)守祖訓(xùn),不聽婦言?!钡鄯Q善,賜之果,濂拜賜懷歸,剖分家人。帝聞嘉嘆,欲官之,以老辭。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shù)千指獨完。

會胡惟庸以罪誅,有訴鄭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爭欲行,濂弟湜竟往。時濂在京師,迎謂曰:“吾居長,當(dāng)任罪?!睖浽唬骸靶帜昀希嶙酝??!倍藸幦氇z。太祖召見曰:“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宥之,立擢湜為左參議,命舉所知。(《明史·孝義列傳·鄭濂》)

——“本質(zhì)在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象是本質(zhì)的。”明太祖朱元璋能夠通過鄭濂兄弟六人在胡惟庸叛逆案之后爭著入獄辯解冤情,而推斷出他們絕不會參與到胡惟庸案之中,顯示出了其過人的觀察判斷能力。

19.一豬尚不肯舍,況肯舍性命乎?

初,燕兵渡江時,解縉、胡廣與周是修約,同死于難。既而,解縉使人覘廣動靜,廣方問家人飼豬否?縉聞而笑曰:“一豬尚不肯舍,況肯舍性命乎?”蓋初皆無意于死也,惟是修竟行其志。后縉、廣同值文淵閣,上曰:“縉、廣少同業(yè),仕同官,縉業(yè)已有子,廣宜妻之以女。”廣曰:“臣妻有娠,未卜男女?!鄙显唬骸岸ㄉ!痹綌?shù)月,廣妻果生女,遂訂盟。(見《明鑒易知錄》卷四)

——“臨大節(jié)而不茍”,是古代士大夫階層所崇尚的所謂氣節(jié)。當(dāng)明朝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解縉、胡廣、周是修三位高官相約效仿古人以死報答國家。聰明過人的解縉派人前往胡廣府上窺探動靜,獲悉胡廣回府后問喂豬了沒有。從這句問話中,解縉便斷定胡廣根本沒有死難之心?!耙回i尚不肯舍,況肯舍性命乎?”往事越千年,朱棣起兵清君側(cè)的是是非非已為陳跡,而大才子解縉的心思縝密、見微知著,卻仍然值得人們反復(fù)品味。

20.美酒不可獨享,與諸生共之

起潛,字用潛,進(jìn)賢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初為武清知縣,有諸生為人所訐,納金酒甕以獻(xiàn)。起潛召學(xué)官及諸生貧者數(shù)人,置甕庭中,謂之曰:“美酒不可獨享,與諸生共之?!本票M,金見,其人惶恐請罪,即以金分畀貧者。(《明史·忠義列傳三·武起潛》)

——明武清知縣武起潛不僅對于諸生請托的用意心知肚明,而且敏銳地預(yù)感到他們帶來的酒甕里面有名堂,于是不動聲色地說道:“美酒不可獨享,與諸生共之?!贝胶韧昃飘Y中的酒之后,如何處理藏在其中的金子就不再是問題了。

21.城市不如郊郭,郊郭不如鄉(xiāng)村

東海張公世居草蕩,既任官,其家以城中為便,買宅于陶行橋。公聞而甚悔之,曰:“吾子孫必敗于此?!惫?,其后五廢產(chǎn)。

馮夢龍評:陳眉公曰:吾鄉(xiāng)兩張尚書,莊簡公悅,莊懿公鎣,宅在東門外龜蛇廟左。孫文簡公承恩,宅在東門外太清庵右。顧文僖公清,宅在西門外超果寺前。當(dāng)時與四公同榜同朝者,其居在城市中,皆已轉(zhuǎn)售他姓矣,唯四公久存至今。信乎城市不如郊郭,郊郭不如鄉(xiāng)村。前輩之先見,真不可及。(《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

——東海張公的見識果然不同凡響。由家人在他做官以后在城里買房居住,便斷言“吾子孫必敗于此”。張公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斷言,是因為他從中看出了家族已經(jīng)滋生了可怕的貪圖享受的苗頭。馮夢龍先生評語中援引陳眉公的話,講述明朝兩位張姓尚書的故事,為東海張公的預(yù)言做佐證,而謂“信乎城市不如郊郭,郊郭不如鄉(xiāng)村”,則多少有些絕對化。環(huán)境誠然對人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人本身。問題不在于是居住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從鄉(xiāng)村遷居城市也未尚不可,關(guān)鍵是必須警惕貪圖享受的不良苗頭。

22.惜其衣,況其身乎?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上大悅,即日賞賚無算,置酒陳百戲,諸將或不悅,曰:“上何待承疇之重也!”上進(jìn)諸將曰:“吾曹櫛風(fēng)沐雨數(shù)十年,將欲何為?”諸將曰:“欲得中原耳?!鄙闲υ唬骸捌┲T行道,吾等皆瞽。今獲一導(dǎo)者,吾安得不樂?”(《清史稿·洪承疇列傳》)

——清皇太極勸降洪承疇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令人欽佩的是皇太極派去勸降的官員漢人范文程的驚人洞察力。他的說辭并沒有打動洪承疇,而他向皇太極復(fù)命時卻信心滿滿地說洪承疇并沒有必死之決心:“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邏輯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惜其衣,況其身乎?”便表現(xiàn)出了這種不可戰(zhàn)勝的邏輯的力量。有了范文程打包票,皇太極心里便有了底,親自出面勸降本來就不想死的洪承疇,就是十拿九穩(wěn)的事情了。

23.丈夫與怪僻的妻子

某人的妻子脾氣非常怪僻,她與家里的所有人都難以相處。丈夫想知道她與她娘家的人是否也是如此,便找了一個很好的借口把她送回了娘家。剛過幾天,她就回來了,丈夫問妻子娘家的人待她怎么樣。她回答說:“那些放牛和牧羊的人都不給我好臉色看。”丈夫?qū)λf道:“啊,親愛的,若那些早出晚歸的牧人都不能與你很好地相處的話,那么整天和你在一起生活的人又會對你怎么樣呢?”

這故事是說,事情常常可以由小見大,由表及里。(《伊索寓言》)

24.老狼和小狼

老狼派遣小狼出洞,到林邊散步,兼帶巡風(fēng),看看有無運氣吃頓午飯。要討得便宜,要由牧人做東。小狼已該學(xué)會以父業(yè)謀生。

小狼跑回來說:“快,跟我走,我的情報準(zhǔn)確,午飯已現(xiàn)成。山腳下有一個大羊群。羊兒一只比一只肥美,隨便拖只來吃都很稱心?!?/p>

老狼說:“且慢,我先要弄清,牧羊的是個怎樣的人?!?/p>

“聽說牧人不錯十分精,我已從四周把牧群查清,那些獵狗都很差勁、削瘦,看上去并不那么太兇。”

老狼搖頭說:“這樣說,不會成功。弄不好我們會把性命斷送,牧人精干,獵狗哪會稀松?走吧!我引你去找別個去處,我們的安全將會大有保證。那里的牧人實在大大糊涂,牧人糊涂,獵狗再多也無用。”(《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