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周 忱
理財大臣
周 忱
Zhou Chen(1381~1453)
今年呼我周白地,明年教汝米鋪地?!堋〕?/p>
周忱,字恂如,號雙崖。明永樂大臣。以善理財而知名。江西吉水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補翰林院庶吉士。翌年,令進學文淵閣。周忱自請進學文淵閣,參與修《永樂大典》等。雖有經(jīng)世才,但浮沉郎署二十年,未得升遷。洪熙元年(1425)任越府長史。宣德五年(1430),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撫江南,總督稅糧。他在巡撫任上,厘奸革弊,抑制豪右,進行了一些有益于社會生產(chǎn)的賦役改革。創(chuàng)“平米法”,均平官、民田耗米;請官鑄鐵斛,統(tǒng)一征糧斗式,防止糧長利用職權(quán)從中牟利;設(shè)“水次倉”,由民逕往交納,官為監(jiān)收,杜絕糧長貯糧私家,為奸作弊;核減蘇州等府稅糧,置“濟農(nóng)倉”,儲糧備荒;正統(tǒng)五年(1440),進工部左侍郎。六年命兼理湖州、嘉興二府稅糧。正統(tǒng)十四年遷戶部尚書,后改工部。景泰二年(1451)告老辭官。四年十月卒于家。著有《雙崖集》等傳世。
改革賦役
明代江南官田重賦,是明代經(jīng)濟財政中一個十分特殊的現(xiàn)象。沉重的負擔,迫使農(nóng)民大批逃亡,國家稅源減少,拖欠嚴重。明朝在朱元璋時候起就一直頒布減輕稅額的詔令,但多數(shù)情況是朝令夕改,言而無信。因為江南是朝廷的財賦重地,承擔著官僚、勛貴的巨額俸祿支應(yīng)。到宣德年間,問題已經(jīng)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宣德五年(1430),宣宗再次下詔減輕官田稅額,而戶部考慮到支出的困難,往往“私戒有司,勿以詔書為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周忱被派往江南整頓田賦。周忱拉皇帝詔書作“大旗”,抵制戶部的壓力,與蘇州知府況鐘等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籌算,對各府的稅糧都作了認真調(diào)整,僅蘇州府即減七十二萬石。與此同時,周忱把思路轉(zhuǎn)到以靈活的政策辦法促進賦役改革和均平負擔上來。
他首先進行了田糧運輸?shù)母母?。糧食的運輸征解是田賦制度中一個十分困難與棘手的問題。當時江南田糧運送北京,有軍運,有民運。民運中,運夫百姓的負擔相當沉重,“軍船給之官,民則僦舟,加以雜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復經(jīng)年,失農(nóng)業(yè)?!?/p>
周忱與漕運總督陳瑄商議,將江南漕糧兌給漕軍運輸,具體辦法是:民運至淮安或瓜洲交兌,然后由漕軍運至通州。每一石糧食民運至淮安,加耗糧五斗,運至瓜洲,加耗五斗五升。江南衛(wèi)所官軍就附近倉廒直接運輸,另加給過江米二斗,鋪墊蘆席費五合。這個辦法,農(nóng)民既省費用又便利,漕軍也得到了實惠。
運輸要加耗,鼠雀吃食、水中漂沒、腐爛等都會有消耗。所以田糧正項之外,耗米征收是農(nóng)民一大負擔,也是一大漏卮。最大的問題是“豪有力者只供正額,而一切轉(zhuǎn)輸諸費,其耗幾與正額等,乃獨責之貧民。此耗之不得其平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宣德八年,周忱創(chuàng)“平米法”。平米指正額與耗米兩項而言。其辦法是:“官民田皆畫一加耗。初年正米一石加耗米七斗,計輸將遠近之費為支撥。支撥之余者存積縣倉,曰余米。次年余米多,正米一石,減加耗為六斗。又次年益多,減加耗為五斗?!?/p>
在“平米法”的基礎(chǔ)上,又建立“濟農(nóng)倉”。濟農(nóng)倉米的來源,其一就是平米支撥后存留的余米,此外,還有豐收年發(fā)官鈔所糴儲存的糧米,以及奏定“京俸就支法”所節(jié)省的耗米。據(jù)周忱于宣德七年(1432)所奏:“先是,蘇、松、常三府歲遠南京倉米一百萬石,以為北京武職之俸。每石外加盤用耗米六斗。然前俸既可以南京支取,獨不可以三府就取乎?是歲,減耗米六十萬石?!庇謸?jù)《明史·周忱傳》,這個就支辦法規(guī)定,給予就地支取者每俸米一石船價米一斗。所節(jié)余部分是耗米每石五斗。另外,在某些縣份還有向富人勸借米,清理豪右侵占絕戶田租等。濟農(nóng)倉除去用于賑貸貧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計口而給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運不幸遭風濤亡失者,得以假借”?!百I辦納官絲絹,修理舍、廨、廟、學,攢造文冊及水旱祈禱”等都隨時支用。這種把田賦的征收與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辦法,實際上開了賦役合征的先河。在明代賦役制度的改革中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周忱剛上任時,蘇州府秋糧歉收,一些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周白地”,譏諷他所轄的不過是一片荒地。周忱聞?wù)f后并不深究,反而笑著說:“今年呼我周白地,明年教汝米鋪地”。由于經(jīng)濟改革頗見成效,次年蘇州府果然獲得豐收。
被迫辭官
正統(tǒng)初年(1437),由于寶鈔的貶值和銅幣的窳敗,銀貨幣以其不可阻擋之勢流通開來。連國家與皇帝的權(quán)威也不得不屈服于它的勢炎。于是江南四百萬石漕糧也折征為一百萬兩白銀。這就是金花銀的出現(xiàn)。田賦實物稅糧改折為白銀,對納稅者免除了運輸?shù)缺P費與麻煩,就是改折為布、絹等“折色”物品,也比繳納“本色”糧米合算。周忱向朝廷盡可能爭取繳納“折色”,同時,利用米糧、布絹、白銀作為調(diào)節(jié)賦稅負擔的杠桿。“忱請檢重額官田、極貧下戶兩稅,準折納金花銀,每兩當米四石,解京兌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彼山瓰槊鞔藜徔椫行?。洪武時已有以布折賦的先例。周忱再次奏請恢復松江、常州部分秋糧折布繳納。
明代有按田糧隨征馬草的稅目。馬草運輸比糧食尤難。周忱奏請每束折銀三分,繳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購買。公私皆便。洪武間,因為北方地曠人稀,便于江浙蘇、松等處按田糧僉派人夫到鳳陽等地養(yǎng)馬走遞,充當驛夫。正統(tǒng)間,周忱奏請以秋糧帶征耗米,易銀交付北方有關(guān)地區(qū),從而減輕了江南馬夫的負擔。
正統(tǒng)初年,周忱被任命巡視淮安、揚州鹽務(wù),以整理那里的鹽課拖欠。周忱命蘇州等府撥余米一二萬石至揚州鹽場,抵作田賦,而令灶丁納鹽支米。時米貴鹽賤,饒足,施及外郡。
周忱的改革觸及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在朝廷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正統(tǒng)七年,豪強尹崇禮攻擊他“多征耗米”。九年給事中李素等彈劾周忱“妄意變革,專擅科斂”。景泰元年(1450),當國難當頭之際,應(yīng)天府豪民彭守學又攻擊周忱“多收耗米”,甚至攻擊他“變賣銀兩,假公花銷,其所為,不可勝計”。戶部竟奏請“分往各處查究追征”。景泰二年八月,周忱被迫告老還鄉(xiāng)。
景泰四年十月周忱去逝,終年73歲。著作有《雙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