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
【題解】
漢惠帝劉盈(前210—前188)是漢高祖劉邦的嫡子,高祖二年(前205)立為太子,十二年即帝位?;莸墼谖黄陂g,任用曹參為相國,推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復蘇和發(fā)展。不過,惠帝生性柔弱,在位期間朝廷實權(quán)由其母呂太后把持,在位僅七年就因病去世。
漢惠帝所任用的相國曹參因襲蕭何所立制度而少有改動,史稱“蕭規(guī)曹隨”。對于曹參的這種施政方針,王夫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一方面,他結(jié)合惠帝朝的政治局勢指出,在太后干政、外戚擅權(quán)的險惡情勢下,曹參的政治發(fā)揮空間是十分有限的,任何過激的變革都可能帶來風險,招致呂后勢力的攻擊,從而危及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所以,“蕭規(guī)曹隨”有出于現(xiàn)實政治考量的因素,某種程度上是不得不為之舉;另一方面,他從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歷史發(fā)展的整體脈絡著眼,認為惠帝朝處于從草創(chuàng)期到發(fā)展繁榮期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清靜無為、儲蓄人才、待時而動,是符合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趨向的,因此“蕭規(guī)曹隨”值得充分肯定。
惠帝在位期間呂氏外戚逐漸掌握了京城南北軍的統(tǒng)帥權(quán),呂太后死后,諸呂憑借軍權(quán)試圖作亂,險些傾覆劉氏政權(quán)。這一事件引發(fā)了王夫之對于國防安排問題的思考:“聚勁兵于皇城”這種內(nèi)重外輕的國防安排是否合適?換言之,“居中馭外”與“內(nèi)輕外重”,哪種策略更佳?這一問題無疑是關乎國家安危和穩(wěn)定的全局性問題。王夫之結(jié)合兩漢、唐、五代時期的史實,用宦官、外戚、將領因把持禁軍統(tǒng)帥權(quán)而專擅朝政、廢立皇帝甚至改朝換代的教訓,說明了“聚勁兵于皇城”策略的弊端,從而否定了內(nèi)重外輕的國防思想,進而提出了“兵在外而守在夷”的國防設想。這種國防思想是否過于理想化,自然需要讀者見仁見智。但必須承認,王夫之思考問題的這種全局性、歷史性特點,很值得讀者借鑒。
一 惠帝時曹參不得不因
曹參因蕭何之法而治①,非必其治也,唯其時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權(quán)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②,非因也,抑將何為哉?魯兩生曰:“禮樂百年而后興。”唯惠帝之時言此為宜爾。周公之定禮也,流言未靖,東郊未定③,商、奄未殄④,不遑及也。參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時,乃欲矯草創(chuàng)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則人心不寧而亂即于此起?!兑住酚凇兑妗分踉唬骸袄脼榇笞?,元吉,無咎⑤?!睙o吉而后無咎,利者非其利也。風淫于上而雷迅于下⑥,其吉難矣。
【注釋】
①曹參(?—前190):字敬伯,沛縣(今江蘇沛縣)人。秦末漢初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早年任秦朝沛縣縣吏,反秦起義爆發(fā)后追隨劉邦,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西漢建立后分封功臣,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期接替蕭何出任丞相,一遵蕭何舊制,史稱“蕭規(guī)曹隨”。傳見《史記·曹相國世家》。
②孱(chán)弱:懦弱,怯懦。
③東郊:指西周東都成周以東的郊外,周滅商后,將商朝遺民遷徙到這里。
④商、奄:商指商紂王之子武庚的封國殷(都城在今河南安陽),周武王滅商以后將武庚封在這里以安撫和管理商朝遺民。奄指方國奄(都城在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疆域與后來的魯國大致相同。周武王死后,武庚聯(lián)合奄、徐等東方部族發(fā)動叛亂,史稱“商奄之變”。
⑤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語出《周易·益卦》爻辭:“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币馑际菓斃眯蝿葑鞔笫聵I(yè),非常吉利,必定沒有災禍。
⑥風淫于上而雷迅于下:《周易·益卦》的卦象是上巽下震,巽即風,震即雷,風雷相激。一般認為益卦是大吉之卦,但王夫之在這里對卦象做了別出心裁的解釋,意在表明曹參所處的環(huán)境十分險惡,并不利于他“大作”,即有大的變革。淫,過度,泛濫,這里指不止息地吹。迅,快速猛閃。
【譯文】
曹參因襲蕭何制定的成法來治理天下,這并不是因為沿用成法一定能夠使天下大治,而是因為在當時的形勢下不得不因襲。當時,漢高祖剛?cè)ナ溃瑓翁笤诔邪殉种髾?quán),惠帝懦弱而不能使自己振作起來,這種情況下不因襲成法,又能怎么辦呢?魯?shù)氐膬蓚€儒生說:“禮樂制度要等到休養(yǎng)生息百年以后再興起?!敝挥性诨莸蹠r期說這番話才是合適的。周公制訂禮樂制度時,關于他擅權(quán)篡位的流言還未平息,成周的東郊也尚未安定下來,商、奄等叛亂的方國也還未消滅,因為當時沒有閑暇顧及這么多。曹參沒有比得上周公的德行,卻遇到了與周公相似的時勢,如果想糾正草創(chuàng)制度的失誤而更改一代之大典,那么人心就會不安,從而導致禍亂隨之而起?!吨芤住ひ尕浴返某踟痴f:“應當利用形勢作大事業(yè),非常吉利,必定沒有災禍?!狈浅<缓蟛拍鼙WC沒有災禍,否則所謂的有利也就變得不利了。如果正如《益卦》的卦象所示,風不停地在上面刮,雷不停地在下面猛閃,那么想吉祥也實在太難了。
夫飭大法、正大經(jīng)、安上治民、移風易俗①,有本焉,有末焉,有質(zhì)焉,有文焉。立綱修紀,撥亂反正,使人知有上下之辨、吉兇之則者,其本也。緣飾以備其文章②,歸于允協(xié)者③,其末也。末者,非一日之積也。文者,非一端之飾也。豫立而不可一日緩者④,其本質(zhì)也。俟時而相因以益者⑤,其末文也。
【注釋】
①飭(chì):整頓,使整齊。大經(jīng):常道,常規(guī)。
②緣飾:修飾,粉飾。
③允協(xié):和洽,和諧。
④豫:預先,事先。
⑤俟(sì):等待。
【譯文】
在整頓國家大法、匡正倫常制度、上安天子下治民眾、移風易俗的措施中,既有本也有末,既有文也有質(zhì)。確立和整頓綱紀,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使百姓們知道上下之分別、吉兇之法則,這就是本。對禮樂典章進行修飾以使其完備,從而歸于和洽,這就是末。所謂末,不是一天兩天的積累。所謂文,也不是一處兩處的修飾。需要預先確立規(guī)劃而不能夠延緩一天的,是本和質(zhì)。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與其他措施相輔相成從而有益于國家的,是末和文。
高帝之時,不可待也,而兩生之說非矣。無以植其本,則后起者無藉也,而錮人心風俗于簡略慢易之中①,待之百年而民俗益偷。雖有其志而無其征②,雖有其主而無其臣。故迄乎武帝,僅得董仲舒之疏漏③;而曲學阿世之公孫弘者且進也④,不足以有為矣。此高帝不夙、兩生不出之過也⑤。
【注釋】
①錮(gù):禁錮。慢易:怠忽,輕慢。
②征:征引,征求?!墩撜Z·八佾》中孔子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边@里化用了孔子的話,以“征”來指代可供征引的文獻(即記錄禮樂制度的典籍和通曉禮樂制度的賢人)。
③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思想家。曾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武帝采納。其所著《春秋繁露》一書系統(tǒng)闡述“天人感應”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傳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疏漏:輕率,不嚴謹。
④阿(ē)世:迎合世俗。公孫弘(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菑川薛(今山東滕州)人。漢武帝時因精通儒學而進用,官至丞相。傳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⑤夙(sù):本意指天不亮就起來做事情,表示早。這里引申為早做籌謀,以為后世參考之資。
【譯文】
在漢高祖時期,草創(chuàng)基本的禮樂制度是不容許等待的,所以那兩個魯?shù)厝迳挠^點是錯誤的。如果沒有像種樹埋下樹根一樣建立基本制度,那么后世也就沒有可以拿來作為憑藉以興起禮樂的東西了,而人心、風俗就將被禁錮在簡單粗略、輕慢懈怠之中,等到百年以后,民心只會更加茍且。即使有想要興禮樂的志向,也沒有可以征引參考的典籍和賢人了;即使有想興禮樂的君王,也沒有能夠輔助和執(zhí)行的臣子了。所以,直到漢武帝時期,也只得到了董仲舒這樣輕率不嚴謹?shù)某甲觼斫ㄔO禮樂制度;而公孫弘這樣歪曲學術以迎合世俗的人卻日益得到重用,所以漢武帝不足以有所作為。這都是漢高祖不早做籌謀、兩位魯?shù)厝迳辉赋錾降倪^錯。
惠帝、曹參之時,不可不因也。有周之遺文,六國之遺老,雖有存者,可與厘定蕭何之法、叔孫通之禮①,以折衷三代②,昭示來茲③;而母后悍,權(quán)奸張,內(nèi)難且作,更張未幾,而禍發(fā)于中,勢將指創(chuàng)制顯庸為釁端④,天下抑且以修明制作為戒。其弊也,詩書道圮⑤,俗學茍容,人心趨靡,彝倫日斁⑥,漸漬以益流為偷薄⑦,所必然矣。
【注釋】
①厘定:整理訂定。厘,整理。
②折衷:亦作“折中”。調(diào)和太過與不及,使之合理得當。
③來茲:將來。
④顯庸:顯明,顯著。《國語·周語中》:“更姓改物,以創(chuàng)制天下,自顯庸也?!?/p>
⑤圮(pǐ):塌壞,倒塌。
⑥彝(yí)倫:常道,倫常。斁(dù):敗壞。
⑦漸漬(zì):漬染,感化。
【譯文】
在漢惠帝、曹參時期,是不能不因襲前人成法的。周代的文獻、六國的遺老,在漢初雖仍能見到,可以用來整理訂正蕭何制定的法律、叔孫通制定的禮制,從而折中調(diào)和三代的制度,以昭示后人。但惠帝的母親呂太后強悍專權(quán),被寵幸和重用的奸臣們氣焰囂張,內(nèi)亂一觸即發(fā);這個時候如果改弦更張,則必然會引起禍亂,奸臣們肯定要指責這種創(chuàng)立新制以昭明天下的行為是挑起事端的禍首,整個天下的人也會將修明法度的行為當成禁戒。如此一來,必然會導致的弊端就是:詩書之道塌壞,世俗流行的學問茍且求榮,人心漸漸趨于萎靡,天地倫常一天天地敗壞,漸漸地滋長成日益嚴重的茍且、淺薄之世風。
嗚呼!方正學死①,而讀書之種絕于天下,則漢之猶有賈、董、臧、綰以存古道于百一者②,非曹參有以養(yǎng)之乎?故唯曹參者,可以因也,時也。前此而為高帝,當敦其質(zhì)③,后此而為文、景④,必致其文,時也。兩生傲而不出,文、景讓而不遑,違乎時,違乎道矣。
【注釋】
①方正學:即方孝孺(1357—1402),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著名學者。在建文帝一朝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攻占南京后,方孝孺拒不投降,也不肯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因此被殺害,株連十族。傳見《明史·方孝孺?zhèn)鳌贰?/p>
②賈、董、臧、綰:即賈誼、董仲舒、王臧、趙綰。四人皆為漢初著名儒學家。
③敦:推崇,崇尚。
④文、景:漢文帝、漢景帝。
【譯文】
唉!自從明初方孝孺被殺后,讀書的種子就在天下滅絕了,而漢朝還有賈誼、董仲舒、王臧、趙綰這些儒學家,能夠?qū)⒐糯摹暗馈北4姘俜种?,如果沒有曹參,還有誰能蓄養(yǎng)、保護他們呢?所以只有曹參可以因襲前人成法,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在曹參之前的漢高帝,應當抓住關鍵,致力于“質(zhì)”的建設;在曹參之后的文帝、景帝時期,則必須致力于“文”的建設,這也是由時勢決定的。所以,魯?shù)氐哪莾晌蝗迳甯咦园敛豢铣錾?,文帝、景帝一味謙讓而無暇顧及“文”的建設,這都是違背時代潮流、不合乎治國之道的。
二 漢不當聚勁兵于南北軍
語曰:“明王有道,守在四夷①?!敝浦伪0钪乐烈印!稌吩唬骸暗衔┯邢?,乃有室大競②。”競以德也,非競以兵也?!对姟吩唬骸鞍铉芮Ю铮┟袼?sup>③。”民所止也,非兵所聚也。易萃之象曰:“除戎器,戒不虞④?!陛途鄱栍谒奈?,而分四陰于上下。陽,文德也;陰,武功也。近九五者陽,而屏陰于外,內(nèi)文外武而不虞以戒矣。
【注釋】
①明王有道,守在四夷:語出《淮南子·泰族訓》:“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标戀Z《新書》中云:“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含義相同。意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天子是有道明君,那么四夷就會為天子守土盡責。
②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語出《尚書·立政》:“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币馑际枪湃藗髡f,在夏朝的時候,諸侯競相招攬賢人(一說是諸侯競相修德以自強)。
③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語出《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币馑际嵌家刂苓吳Ю镞h,都是商民居住地。
④除戎器,戒不虞:語出《周易·萃卦》象辭:“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闭湓捯馑际?,沼澤高出大地之上,這就是萃卦。君子由此領悟,要修治兵器,警戒意外狀況。
【譯文】
古語說:“明王有道,守在四夷。”這句話將治國安邦之道講得太深刻到位啦!《尚書》中說:“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备偸潜鹊?,而不是比拼武力的?!对娊?jīng)·玄鳥》中說:“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眹业慕蚴怯沙济袼幼〉姆秶鷽Q定的,而不是取決于武力所到達的范圍。《周易·萃卦》的象辭說:“要修治兵器,警戒意外狀況?!陛拓缘呢韵笫菍蓚€陽爻匯聚在中間第四和第五的位置上,而將四個陰爻分列于上下兩端。陽爻,代表文德;陰爻,代表武功。靠近九五之尊的是陽爻,而將陰爻作為屏障放置在外面,也就是說,對內(nèi)興文教而對外保持武備,這樣不測的事件就可以得到有效戒備了。
漢聚勁兵于南北軍①,而兵積強于天子之肘腋②,以是為競王室、鞏邦畿、戒不虞之計焉③。然天子豈能自將之哉?必委之人。而人不易信,則委之外戚,委之中官④,以為昵我而可無虞者。乃呂祿掌北軍⑤,呂產(chǎn)掌南軍⑥,呂后死,且令據(jù)兵衛(wèi)宮以遂其狂逞,而劉氏幾移于呂。其后竇、梁、何進與中官迭相握符⑦,而恣誅殺以脅天子者,蹀血相仍。即其未亂也,人主之廢立,國事之措置,一聽命于大將軍,而丞相若其府史⑧。使利器不操于其手,則三公九卿持清議于法宮之上⑨,而孰敢恣睢以逞乎?天下散處而可以指臂使者也。兵者,衛(wèi)四夷而聽命于帥者也,近在肘腋而或掣之矣。周勃佹得而成⑩,竇武佹失而敗(11),人主贅立于上(12),而莫必其操縱,則亦危矣。
【注釋】
①南北軍:西漢初設置在長安城內(nèi)的禁衛(wèi)軍。南軍屬衛(wèi)尉統(tǒng)領﹐北軍屬中尉統(tǒng)領。南軍駐扎在未央、長樂兩宮之內(nèi)的城垣下﹐負責守衛(wèi)兩宮;北軍則負責守衛(wèi)長安城中除宮城以外的其他地區(qū)。
②肘腋:胳膊肘和腋窩,比喻非常近的地方。
③競:強,這里指強化、保護。
④中官:指宦官。
⑤呂祿(?—前180):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太后的侄子,呂后臨朝稱制期間大力提拔外戚,呂祿被封為趙王,并統(tǒng)領北軍。呂太后去世,周勃、陳平等人發(fā)動兵變,奪取禁軍控制權(quán),呂祿被逼交出兵權(quán),不久被周勃、劉章等斬殺。其事見于《史記·呂太后本紀》。
⑥呂產(chǎn)(?—前180):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太后的侄子。呂后大封諸呂,呂產(chǎn)先后被封為呂王、梁王,入掌禁軍。后來在周勃、陳平等人發(fā)動的兵變中被朱虛侯劉章殺死。其事見于《史記·呂太后本紀》。
⑦竇、梁:皆為東漢著名外戚。竇指漢和帝時期的竇氏外戚,主要包括竇憲、竇篤等人。梁指漢沖帝、質(zhì)帝時期的梁氏外戚,主要指梁冀。何進(?—189):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靈帝時外戚,其妹為漢靈帝皇后。黃巾起義爆發(fā)后,被任命為大將軍,掌握軍權(quán)。漢靈帝死后,他與袁紹等人密謀盡誅宦官,但事情泄露,反被張讓等宦官殺死。傳見《后漢書·竇何列傳》。
⑧府史:指州郡長官的屬吏。
⑨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職位的合稱。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西漢以丞相、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其后歷代三公所指或有差異,但大體不出此范圍。九卿:古代中央各部門長官的合稱。漢代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為九卿。法宮:宮室的正殿,帝王處理政事之處。
⑩周勃(?—前169):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因追隨劉邦平定天下的功勞而被封為絳侯。惠帝時任太尉。呂后去世后,與陳平合謀智奪呂祿兵權(quán),聯(lián)合劉章等人,一舉誅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被封為右丞相。死后謚武侯。傳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佹:欺詐。
(11)竇武(?—168):字游平,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東漢外戚,長女竇妙是漢桓帝的皇后。竇武年輕時以善習經(jīng)術、有德行而著名,得到士大夫的擁護。靈帝繼位后被拜為大將軍,輔佐朝政。他與太傅陳蕃共同謀劃鏟除宦官,但謀劃泄露,遭宦官反撲,結(jié)果兵敗自殺,被梟首。事見《后漢書·竇何列傳》。
(12)贅(zhuì):多余。
【譯文】
漢朝將精兵聚集在南北軍,從而使強大的兵力集中在天子腳下,以此作為保護王室、鞏固京城、防備不測事件的策略。然而,天子難道能親自統(tǒng)領這些軍隊嗎?所以他必定要把南北軍交給別人統(tǒng)領。而外人不能輕易信用,所以天子寧愿把軍權(quán)交給外戚,交給宦官,自以為這些親近自己的人值得信賴,可以保證平安無事。于是外戚呂祿掌握了北軍,呂產(chǎn)掌握了南軍,呂太后去世前,還命令他們率軍拱衛(wèi)皇宮以實現(xiàn)其瘋狂的陰謀,劉氏的江山差一點就要被呂氏篡奪了。后來,東漢的外戚竇氏、梁氏、何進等人與宦官相繼掌握禁軍兵權(quán),肆意誅殺以脅迫天子的事件層出不窮。即使在國家并未大亂的時期,皇帝的廢立,國家大事的處置,也全都聽命于大將軍,而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就像是他的屬吏一樣唯命是從。假使大權(quán)不操縱在他們手中,那么三公九卿在朝堂上從容公正地議論國事,有誰還敢肆意妄為呢?君王只要把軍隊分散到全國各地,就可以輕松地指揮和使用他們,就像用胳膊支配手指那樣。軍隊是聽命于將帥而防御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如果將他們大量地集結(jié)在京師,那么天子就有可能反被他們控制。周勃用欺詐手段得到軍權(quán)從而取得政變成功,竇武被別人用欺詐手段奪取軍權(quán)而最終失敗,君主多余地高居于廟堂之上,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軍隊,其處境也是很危險的。
唐當天寶之前①,無握禁兵于輦轂者,故撲二張、諸武如縛雛之易②。借曰不競,然且安、史犯闕而旋踵以平③。貞元以后④,魚朝恩、吐突承璀、王守澄、劉季述所挾以驕⑤,而廢主弒君如吹枯而振槁⑥,其所恃者,豈非天子所欲聚以自競之兵乎?垂及五代,郭氏攘于前⑦,趙氏奪于后⑧,不出郊關而天下以移。究所以御夷狄而除盜賊者,又不藉此也。則天子未能有兵,聚兵以授人之亂而已。
【注釋】
①天寶: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號,使用時間為742至756年。
②二張:指武則天晚年的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在張柬之等人發(fā)動的神龍政變中被殺。諸武:指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武三思在景龍政變中為李重俊所殺。
③安、史犯闕:指安祿山和史思明發(fā)動叛變,史稱“安史之亂”,叛軍曾一度攻陷長安和洛陽。闕,宮闕。旋踵:掉轉(zhuǎn)腳后跟,比喻時間極短。
④貞元:唐德宗李適的年號,使用時間為785至805年。
⑤魚朝恩:唐肅宗、代宗時期的擅權(quán)宦官,統(tǒng)領神策軍,后被宰相元載設計殺死。吐突承璀(?—約821):唐憲宗時期統(tǒng)領神策軍的權(quán)宦,后被唐穆宗殺死。王守澄(?—835):活躍于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的權(quán)宦,不僅統(tǒng)領禁軍,還數(shù)度參與擁立皇帝之事。后因失勢而被唐文宗酖殺。劉季述(?—901):唐末宦官,曾任樞密使,統(tǒng)領神策軍。勾結(jié)藩鎮(zhèn)勢力發(fā)動政變,囚禁唐昭宗,擁立太子李裕,最后在宰相崔胤策劃下,被神策軍將領孫德昭殺死。
⑥振槁(gǎo):擊落枯枝干。比喻事情極易成功。
⑦郭氏攘于前:指后漢大將郭威在奪取實權(quán)后,北上抵御契丹途經(jīng)澶州時,被部下?lián)砹⒍S袍加身,建立了后周政權(quán)。事見《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攘,侵奪,偷竊。
⑧趙氏奪于后:指后周禁軍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而建立了北宋政權(quán)。事見《宋史·太祖本紀》。
【譯文】
唐代在玄宗天寶時期以前,沒有人能夠在京城天子腳下掌握禁軍統(tǒng)帥大權(quán),所以消滅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和武三思等武氏勢力的時候,就像捆小雞一樣容易。如果說沒有人在皇帝身邊統(tǒng)領禁軍會使中央力量不夠強大,可是安史之亂發(fā)生后沒多久,唐政府軍就把叛亂平定了,說明事情并非如此。唐德宗貞元時期以后,魚朝恩、吐突承璀、王守澄、劉季述等人驕橫跋扈,而且廢立甚至弒殺皇帝就像摧枯拉朽一樣容易,他們所憑借依仗的,難道不正是皇帝聚集在身邊、希望借以自強的禁軍嗎?到了五代時期,先是郭威奪取了后漢的江山,建立后周;后是趙匡胤篡奪了后周的天下,建立北宋。他們都是還沒率軍走出都城四郊的關門就實現(xiàn)了改朝換代。實際上,國家抵御周邊少數(shù)民族、剪除國內(nèi)叛亂時所憑借的,并不是聚集在京城的禁軍。由此可見,天子將精兵聚集在京城,并不能使自己實際掌握軍權(quán),只不過是把軍隊集中起來交給別人去犯上作亂罷了。
邊徼之備不修,州郡之儲不宿,耀武于法宮明堂之側(cè),舍德而欲以觀兵①,棄略而欲以炫勇,天子之服天下,豈以左矛右戟、遙震遐方而使詟乎②!唯兵在外而守在夷也,則外戚奄宦遼遠而不相及,利不足以相啖,威不足以相灼,怵然畏天下之議其后而無挾以爭③。即有逆臣猝起以犯順,亦互相牽曳而終以潰敗。推而大之,舜、禹之舞干而三苗效順④,亦惟不與天下競勇而德威自震,胥此道焉耳矣。嗚呼!聚兵于王室以糜天下于轉(zhuǎn)輸,祗以召亂而弗能救亡,豈非有天下者之炯戒哉⑤!
【注釋】
①觀兵:原指閱兵,后引申為向別人顯示和炫耀軍力?!蹲髠鳌ば辍罚骸坝^兵以威諸侯?!薄秶Z·周語上》:“先王耀德不觀兵?!?/p>
②遐(xiá)方:遠方。詟(zhé):懼怕,被震懾。
③怵(chù)然:害怕的樣子。
④舞干:指文德感化。三苗:黃帝至堯、舜、禹時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團,又稱“苗民”“有苗”。
⑤炯戒:也作“炯誡”,十分明顯的警戒或鑒戒。
【譯文】
邊境的防御設施不完備,州郡的戰(zhàn)略物資儲備不夠持久,卻在朝堂之側(cè)炫耀武力,舍棄德行的修養(yǎng)而去向天下顯示軍力,放棄法度方略的建設而去炫耀武勇,天子使天下歸心,靠的難道是左手持矛、右手執(zhí)戟,聲威震懾遠方從而使他們因畏懼而歸附嗎?只有將軍隊放在邊境上抵御少數(shù)民族,才能使外戚、宦官都鞭長莫及,其中的利益不足以使其相互傾軋,威勢不足以使其相互爭斗,他們每天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懼怕天下人在背后指指點點地議論,因而不敢擁兵相互爭斗。即使有逆臣賊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突然發(fā)動叛亂,也會因為相互牽制而最終潰敗。由此推而廣之,舜和大禹修文德而使三苗部落效忠歸順,也并不是與天下比拼武力,卻能夠以德行和威勢震動天下,用的也只是這種方法而已。唉!將精兵聚集在王室周圍而使得天下因為轉(zhuǎn)運龐大的軍需物資而疲憊凋敝,最終只能招致禍亂而不能挽救國家危亡,這難道不是統(tǒng)治者們最好的前車之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