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

讀通鑒論(套裝共五冊)(精) 作者:注 著,尤學(xué)工,翟士航,王澎 譯


卷四

昭帝

【題解】

漢昭帝劉弗陵(前94—前74)是漢武帝劉徹的少子。他幼年即位,在霍光的輔佐下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開啟了昭宣中興的局面。本篇的評論,主要圍繞昭帝的輔政重臣霍光和昭帝時期的對外政策而展開。

霍光作為漢武帝的托孤之臣,先后輔佐昭、宣二帝,位極人臣,甚至曾廢立皇帝。但霍光死后不久,其家族就遭遇滅族的慘劇。王夫之將霍光的作為與另一位善終的輔政大臣金日相對比,一針見血地指出,金、霍兩人結(jié)局的不同,關(guān)鍵在于霍光的“利賴之情”即貪欲和依賴心太重,利欲熏心難免造成目光短淺,最終自食惡果。

昭帝在位時期,對匈奴、烏桓進行了有效防御和遏制,對于西域的經(jīng)營也較為成功。王夫之在此篇中集中地闡述了自己對于漢民族王朝對外政策的看法。其一,少數(shù)民族間互相征伐,中原王朝應(yīng)如何應(yīng)對?王夫之指出,如果對于少數(shù)民族間的爭斗無所作為,那么在爭斗中勝利的一方,隨著逐漸吞并其他少數(shù)民族,實力日漸增長的同時野心也會越來越大,最終會一發(fā)不可收拾,給中原王朝帶來災(zāi)難。由此他認(rèn)為,要防止這種情況,需要對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征伐及早進行干預(yù)和應(yīng)對,而不是無所作為。這一認(rèn)識是頗有見地的。

其二,中原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應(yīng)該如何相處,信義是否應(yīng)該施加于少數(shù)民族?對此,王夫之旗幟鮮明地認(rèn)為:信義只適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夷狄不知羞恥,心如蛇蝎,因此中原王朝斷不能對其施加信義。應(yīng)該指出,王夫之的這種觀點對少數(shù)民族是不夠尊重的,是一種狹隘的漢民族本位思想。而且,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坦誠相待、和平相處的事例也是很多的,王夫之不應(yīng)該無視這些史實而做出片面、偏激的判斷。

一 金日不受封

金日,降夷也,而可為大臣,德威勝也。武帝遺詔封日及霍光、上官桀為列侯,日不受封,光亦不敢受。日病垂死,而后強以印綬加其身。日不死,光且憚之,況桀乎?桀之逆,日亡而光受其欺也?;艄馄拮又溈v,至弒后謀逆以亡其家,無日鎮(zhèn)撫之也。光之不終,于受封見之矣。日沒,而光施施自得,拜侯封而若不及,早已食上官桀之餌,而為其所狎。利一時之榮寵,喪其族于十年之后,“厲熏心”,鮮不亡矣。光之咎,非但不學(xué)無術(shù)也;利賴之情淺,雖有人與其煽妻逆子,惡得而乘之?若日者,又豈嘗學(xué)而有他術(shù)哉!

【注釋】

①至弒后謀逆以亡其家:霍光的妻子霍顯一直想讓她的女兒成為漢宣帝皇后,便買通御醫(yī)淳于衍,在宣帝即位三年之后毒死了已經(jīng)懷孕的許皇后,由此深為漢宣帝所忌恨?;艄馊ナ篮?,霍氏一門繼續(xù)驕奢放縱,甚至密謀發(fā)動政變,最終被滅族。事見《漢書·霍光傳》。

②厲熏心:出自《周易·艮卦》:“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币馑际亲硇挠谪澯活櫳矸肝kU。厲,兇險。熏心,憂愁痛苦如同受火熏灼。

【譯文】

金日,是個歸降的匈奴人,卻可以做漢朝的大臣,這是靠恩德和威嚴(yán)取勝的緣故。漢武帝遺詔封金日和霍光、上官桀為列侯,金日不接受封賞,霍光于是也不敢接受。直到金日病??煲劳龅臅r候,朝廷才強行把印綬加到他身上。金日不死,霍光尚且忌憚他,何況上官桀呢?上官桀之所以能倒行逆施,是因為金日死了而霍光受到他的欺騙。霍光的妻子兒女驕橫放縱,甚至于敢殺害皇后、圖謀反叛,最終落得全家被誅滅,也是沒有金日對他們加以鎮(zhèn)撫的緣故?;艄獠坏蒙平K,在他受封時就已經(jīng)可以看到跡象。金日死了,霍光洋洋自得,像是迫不及待一般接受了博陸侯的封號,這是早就吞下了上官桀的誘餌,被他親狎輕侮了?;艄鉃榱艘粫r的寵幸和榮耀,而使自己的家族在十年后被誅滅,這是“利欲熏心而不顧危險”,這樣很少有不敗亡的?;艄獾倪^錯,不僅僅是不學(xué)無術(shù),如果他沒有那么重的貪欲和依賴心,即使有小人跟他氣焰囂張的妻子和兒子相勾結(jié),又哪里能有機可乘呢?況且,像金日這樣的人,又何曾接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而有其他本領(lǐng)呢?

二 匈奴擊烏桓非便

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國之利?!眴韬簦“菜猛鰢远Q之邪!孱君、懦將、痿痹之謀臣,所用以恣般樂怠傲而冀天幸者也。楚不滅庸、夔、群舒,不敢問鼎;吳不取州來、破越、勝楚,不敢爭盟;冒頓不滅東胡,不敢犯漢;女直不滅遼,蒙古不滅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強者也,其猝強者,則又其將衰而無容懼者也。劉淵之鷙,不再世而即絕;元昊之兇,有寧夏而不敢逾環(huán)慶之塞。惟其驟起也。若夫若爝火在積薪之下,日吞其儔類,浸以熒熒,而中國不知。如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廣,人浸眾,戰(zhàn)數(shù)勝,膽已張,遂一發(fā)而不可遏?;鹛N于積薪之下,焰既騰上,焦頭爛額而無所施救矣。趙充國藉藉稱夙將(11),而曰:“烏桓數(shù)犯塞,匈奴擊之,于漢便?!贝怂稳私杞饻邕|、借元滅金之禍本也(12)。充國之不以此誤漢,其余幾矣!霍光聽范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13),匈奴繇是恐,不能復(fù)出兵,韙矣哉(14)

【注釋】

①痿痹(bì):肢體不能動作或喪失感覺。這里指萎靡不振。

②般(pán)樂怠傲: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币馑际菍g作樂,怠惰遨游。傲,同“敖”,出游,嬉游。

③庸、夔、群舒:都是春秋時期被楚國滅掉的小國。其中,庸在今湖北竹山一帶,夔在今湖北秭歸一帶,群舒是指現(xiàn)在安徽舒城周圍的若干個舒族偃姓小國。

④問鼎:楚莊王在邲之戰(zhàn)中擊敗晉國,聲威大震,在晉楚爭霸中占了上風(fēng)。于是在前606年,楚攻陸渾之戎,陳兵于周郊,楚莊王向前來勞軍的周室大夫王孫滿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顯示出意欲代周的野心。事見《左傳·宣公三年》。

⑤州來:春秋時淮夷建立的方國,大致在今安徽淮南一帶。破越:指吳國在前494年的夫椒之戰(zhàn)中大敗越國軍隊,俘虜越王勾踐,迫使越國臣服于吳國。勝楚:指吳國在前506年的柏舉之戰(zhàn)中殲滅楚軍主力,攻入郢都,使楚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⑥爭盟:吳國在南敗越、西破楚、北敗齊魯之后,聲威日盛。前482年,吳王夫差率軍北上,與晉定公等中原諸侯會盟于黃池。據(jù)《國語·吳語》記載,會盟時晉與吳爭當(dāng)盟主,夫差于是令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常、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常、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此舉懾服了中原諸國,達成了北上爭霸的目的。

⑦東胡:古族名。是由生活在中國東北部的多個游牧部落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秦末被匈奴擊敗。

⑧劉淵(?—310):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人。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在父親死后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劉淵乘晉朝內(nèi)亂而在并州自立,建立漢國,劉淵在位六年后病死。318年劉淵養(yǎng)子劉曜殺其孫劉粲自立,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或漢趙。329年,劉曜戰(zhàn)敗后為石勒所擒,前趙滅亡。傳見《晉書·劉元海載記》。

⑨寧夏:古時名城,在今寧夏銀川。唐時遷懷遠(yuǎn)縣于此,宋改為懷遠(yuǎn)鎮(zhèn)。西夏時遷都于此,改為興慶府,元時改為寧夏府。明改為寧夏衛(wèi),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環(huán)慶之塞:指北宋在環(huán)慶路構(gòu)筑的防御設(shè)施和關(guān)塞。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為與西夏作戰(zhàn),北宋將宋夏交界地帶的環(huán)州、慶州、邠州、寧州、乾州等從陜西路分出,設(shè)置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來統(tǒng)轄這些州。

⑩爝(jué)火:炬火,小火。

(11)趙充國(前137—前52):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西漢著名將領(lǐng)。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長期參與對匈奴等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屢立功勛。漢宣帝時被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夙將: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將領(lǐng)。夙,老的,積久的。

(12)借金滅遼:北宋徽宗年間,為收復(fù)燕云十六州,宋朝廷趁遼衰弱之機,與金結(jié)為海上之盟,共同伐遼。后來,遼為金所滅,北宋雖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其虛弱也被金朝看清。于是滅遼次年,金即大舉伐宋,最終攻滅北宋。借元滅金:南宋末年,為雪靖康之恥,南宋與蒙古聯(lián)絡(luò),相約共同滅金。1234年,金朝政權(quán)在蒙古和南宋的聯(lián)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但不久蒙古即開始大舉進攻南宋,最終將其攻滅。

(13)霍光聽范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元鳳三年(前78)匈奴進攻遼東的烏桓族?;艄庀氤脵C出兵襲擊烏桓,名將趙充國反對,中郎將范明友主張打烏桓,同時威脅匈奴?;艄獠杉{了范明友的意見,拜他為度遼將軍,統(tǒng)二萬騎兵出征。范明友利用烏桓軍隊遭匈奴新創(chuàng)、士氣受挫的好時機大舉進攻,殲敵六千余,斬三王。烏桓勢力頓為削弱,而匈奴貴族驚恐遠(yuǎn)遁,不敢再犯長城邊塞。范明友因功被封為平陵侯。事見《漢書·范明友傳》。烏桓,古族名。一作“烏丸”,為東胡的一支。漢初東胡被匈奴襲破后,部分余眾退保烏桓山,受匈奴統(tǒng)治。至漢武帝遣師擊破匈奴東部地區(qū),部分烏桓族眾附漢。東漢初入居塞內(nèi),分布于上谷、漁陽等郡。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遼西烏桓,遷其余眾于幽、并,其人悉入中原,漸與漢族等相融合。

(14)韙(wěi):是,對,正確。

【譯文】

謀士說:“夷狄之間相互攻伐,是對中國有利的?!卑?!他們是從哪里得來這種會導(dǎo)致亡國的話而加以稱贊的呢?軟弱的國君、怯懦的將領(lǐng)、萎靡不振的謀臣,都把這當(dāng)作借口來縱情享樂、怠惰遨游,不顧國家安危存亡,而只把希望寄托在上天的保佑上。楚國如果沒有滅庸、夔、群舒,就不敢問鼎中原;吳國如果不攻取州來、攻破越國、戰(zhàn)勝楚國,就不敢到黃池之會上爭奪盟主之位;冒頓若不滅東胡,就不敢侵犯漢朝邊境;女真若沒有滅遼,蒙古如果沒有滅金,就不能舉兵滅亡宋朝。夷狄不是突然變強的,其中即使真有突然變強的,也會迅速轉(zhuǎn)向衰落而無須恐懼。劉淵兇殘強悍,他的漢國卻不到兩代就滅亡了;元昊兇暴勇猛,占據(jù)寧夏之地卻不敢逾越環(huán)慶的要塞。這都是崛起過于迅速、根基不牢的緣故。至于有些部族就像炬火放在柴堆下面,每天都吞食其同類,火漸漸地旺盛起來,而中國卻不知道這種情況。即使有人知道了,卻又自我安慰說:“這對我們是有利的?!庇谑沁@些部族地盤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屢戰(zhàn)屢勝,膽子越來越大,就一發(fā)而不可遏制了。炬火隱藏在柴堆下面,等到烈焰飛騰的時候,即使被燒得焦頭爛額也沒辦法來施救了。趙充國是被眾人交口贊譽的老將,卻說:“烏桓屢次侵犯邊塞,匈奴攻擊烏桓,對漢朝有利?!边@種錯誤的觀點正是宋朝人借金滅遼、借蒙古滅金的取禍之本。趙充國幸而沒有因此而誤了漢朝,其實只差一點點!霍光聽從了范明友的意見,派兵追擊匈奴,趁匈奴撤退之機猛攻烏桓取得勝利,匈奴由此害怕而不敢再出兵,霍光的決策太正確了!

三 傅介子詐誘樓蘭

人與人相於,信義而已矣。信義之施,人與人之相於而已矣,未聞以信義施之虎狼與蜂蠆也。楚固祝融氏之苗裔,而周先王所封建者也。宋襄公奉信義以與楚盟,秉信義以與楚戰(zhàn),兵敗身傷而為中國羞。于楚且然,況其與狄為徒,而螫嘬及人者乎

【注釋】

①楚固祝融氏之苗裔:相傳祝融是炎帝的火正,祝融一族于帝嚳時代在河南新鄭一帶建立祝融氏之國,故新鄭又稱“祝融之墟”,“祝融之墟”被認(rèn)為是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楚國社會尤其是上層貴族普遍將祝融視為先祖。

②宋襄公(?—前637):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率領(lǐng)衛(wèi)國、曹國等四國平定了齊國內(nèi)亂,擁立齊孝公,因此聲名鵲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于是在前639年與楚國、齊國等會盟,以盟主自居,結(jié)果反而一度為楚國所囚禁。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zhàn)。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zhàn),結(jié)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后葬于襄陵。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

③狄:亦稱“翟”。先秦時期北方的一個民族﹐后來被用以泛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

④嘬(zuō):咬,吃。

【譯文】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信義。施行信義,只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從來沒聽說過有人對虎、狼和毒蜂、蝎子施以信義的。楚國本來是祝融氏的后裔,而且是周朝先王所封的諸侯國。宋襄王遵守信義與楚國結(jié)盟,秉持信義與楚國交戰(zhàn),結(jié)果兵敗,自己也受了傷,成為華夏諸國的奇恥大辱。與楚國交往尚且如此,何況是那些與夷狄為伍、可用毒腺傷人的家伙呢!

樓蘭王陽事漢而陰為匈奴間,傅介子奉詔以責(zé)而服罪。夷狄不知有恥,何惜于一服,未幾而匈奴之使在其國矣。信其服而推誠以待之,必受其詐;疑其不服而興大師以討之,既勞師絕域以疲中國,且挾匈奴以相抗,兵挫于堅城之下,殆猶夫宋公之自衄于泓也。傅介子誘其主而斬之,以奪其魄,而寒匈奴之膽,詎不偉哉!故曰:夷狄者,殲之不為不仁,奪之不為不義,誘之不為不信。何也?信義也,人與人相於之道,非以施之非人者也。

【注釋】

①樓蘭:古西域國名。漢初,王治扜泥城(今新疆若羌,一說今新疆尉犁東羅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伊循城(今新疆若羌東米蘭)。后屬西域都護。

②傅介子(?一前65):北地(今甘肅慶陽)人。西漢勇士和著名外交家。昭帝時,西域樓蘭等國均聯(lián)合匈奴,殺漢使官,掠劫財物。傅介子自請出使大宛,以漢帝詔令責(zé)問樓蘭、龜茲。樓蘭表面服罪,暗地里卻招待匈奴使者,于是傅介子率隨從勇士斬殺匈奴使者。傅介子認(rèn)為樓蘭王反復(fù)無常,不能信任,于是在元鳳四年(前77)又奉命以賞賜為名,攜帶黃金錦繡至樓蘭,于宴席中斬殺樓蘭王,另立在漢樓蘭質(zhì)子為王。以功封義陽侯。傳見《漢書·傅介子傳》。

③衄(nǜ):損傷,挫敗。泓:水名。古渙水支流,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

④詎:豈,怎。

【譯文】

樓蘭王表面上侍奉漢朝,暗地里卻為匈奴人做間諜,傅介子奉漢朝天子的詔書到西域去責(zé)備他,樓蘭王表示服罪。夷狄之人不知羞恥,哪里會把一次屈服當(dāng)回事,不久匈奴的使者就又出現(xiàn)在樓蘭國中了。如果相信樓蘭王的服罪而以誠心對待他,就必定會受到欺騙;如果懷疑他不服而興師動眾地征討他,則勞師遠(yuǎn)征必定會使中國疲憊,而且樓蘭會與匈奴結(jié)盟以對抗?jié)h朝,一旦漢朝軍隊在堅固的城池之下遭受挫折,就會像宋襄公自敗于泓水一樣的情形了。傅介子引誘樓蘭王中計而斬殺他,既奪取了樓蘭人的魂魄,也使匈奴人膽寒,這難道不偉大嗎!所以說:夷狄之人,殲滅他們不能算不仁,強奪他們不能算不義,誘騙他們不能算不信。為什么呢?因為信義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不是用來施加到?jīng)]有人性的人身上的。

四 嚴(yán)延年劾奏霍光非能守正

嚴(yán)延年劾奏霍光擅廢立無人臣禮,其言甚危,其義甚正,若有敢死之氣而不畏強御?;蛟唬汗庑袡?quán),而延年守天下之大經(jīng),為萬世防。延年安得此不虞之譽哉!其后霍氏鴆皇后,謀大逆,以視光所行為何如,延年何以噤不復(fù)鳴邪?光之必有所顧忌而不怨延年,宣帝有畏于霍氏,必心利延年之說而不責(zé)延年,延年皆慮之熟矣。犯天下之至險而固非險也,則乘之以沽直作威,而庸人遂敬憚之。既熟慮誅戮之不加,而抑為庸人之所敬憚,延年之計得矣。前乎上官桀之亂,后乎霍禹之逆,使延年一訐其奸,而刀鋸且加乎身,固延年所弗敢問也。矯詭之士,每翹君與大臣危疑不自信之過,言之無諱以立名,而早計不逢其禍,此所謂“言辟而辨,行偽而堅”者也。有所擊必有所避,觀其避以知其擊,君子豈為其所罔哉!

【注釋】

①嚴(yán)延年:字次卿,東海下邳(今江蘇睢寧)人。少習(xí)法律,初任郡吏。后歷任御史屬官、郡守等。漢宣帝即位之初,嚴(yán)延年上奏彈劾霍光“擅廢立主,無人臣禮,不道”。奏疏雖被擱置,但得到了朝野許多人的尊敬和忌憚。他執(zhí)法嚴(yán)峻、苛刻,后因遭人彈劾舉報,以誹謗朝政之罪被殺。傳見《漢書·酷吏傳》。

②鴆(zhèn):傳說中的一種毒鳥,用它的羽毛浸制的酒,可以毒殺人。這里指用毒酒害人。

③霍禹(?—前66):河?xùn)|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艄庵印U训蹠r任中郎將,霍光將死時,被任命為右將軍。后改任大司馬,但被漢宣帝削去兵權(quán),遂陰謀反叛,被發(fā)覺,其家族遭誅滅。事見《漢書·霍光傳》。

④言辟而辨,行偽而堅:此句疑化用了“行僻而堅,言偽而辨”一典。典出《荀子·宥坐》:“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币馑际切袨樾皭憾B固,言辭虛偽而能言善辯。辟,邪惡。辨,通“辯”,能言善辯。

【譯文】

嚴(yán)延年彈劾霍光擅自廢立皇帝,沒有遵守臣子的禮節(jié),其言辭正直激烈,大義凜然,好像有必死的決心而不害怕強暴一樣。有人說:霍光擅權(quán)獨斷,而嚴(yán)延年堅守天下之常道,是為千秋萬代做防范。其實嚴(yán)延年哪里配得上這樣意想不到的贊揚呢!后來霍氏毒死皇后,圖謀大逆不道,此時去看霍光的所作所為如何,正當(dāng)其時,可嚴(yán)延年為什么卻噤若寒蟬、不發(fā)一言了呢?其實當(dāng)初嚴(yán)延年彈劾霍光,霍光必定會有所顧忌而不敢怨恨他,宣帝害怕霍氏,必定會在心里同意嚴(yán)延年的說法而不會責(zé)備他,這些情況,嚴(yán)延年早就考慮得很成熟了。冒犯天下最危險的人而實際上并不危險,而后則趁機以此沽取正直之名,樹立威信,而庸俗的人不明真?zhèn)危箤λ次酚屑?。?yán)延年清楚地看到自己此舉絕不會招致刑罰或殺戮,而且還會使庸人對自己敬畏有加,他的計謀成功了。無論是此前的上官桀之亂,還是此后的霍禹謀反之亂,只要嚴(yán)延年說一句指斥奸邪的話,馬上就會招致刀鋸加身,他當(dāng)然是不敢發(fā)聲干預(yù)的。虛偽狡猾的人,總是翹首盼望君臣之間出現(xiàn)既互相懷疑又不自信的時機,這樣就可以無須忌諱地故作直言以樹立威名,而實際上早就看準(zhǔn)不會有什么災(zāi)禍,這就是所謂的“言辟而辨,行偽而堅”。這種人有所抨擊就必然會有所躲避,觀察他們躲避的東西就能知道他們抨擊的目的了,君子怎能會被他們這種小人所欺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