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
【題解】
漢宣帝劉詢(前91—前49),原名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jù)之孫。巫蠱之禍中劉詢受到牽連,在坎坷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劉賀被廢黜,劉詢在霍光的擁戴下登上皇位,并在霍光去世后開始親政。他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經(jīng)濟再現(xiàn)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
漢宣帝在位初期,霍光執(zhí)掌實權(quán),兩人的關(guān)系甚為微妙。表面上,漢宣帝對霍光始終禮遇有加,但如芒在背的感覺如影隨形,令宣帝對霍光充滿戒懼之情,從而為霍光死后其家族遭遇滅門之禍埋下了伏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霍光之禍,源于他“久專大柄,不知避去”,王夫之則更進一步,指出“霍光之禍,萌于驂乘”,君臣之間的相互猜疑已然產(chǎn)生,霍光即使想抽身而退,也不可能化解禍患?;艄狻傲⒄鹗乐γ?,以社稷為己任”,其與漢宣帝君權(quán)之間的矛盾是固然存在而無可化解的。王夫之也批評了漢宣帝封賞霍光等人所謂“定策之功”的舉措,指出此舉只會變相鼓勵心懷不軌者通過廢立君主來“邀功以貿(mào)賞”,司馬昭、蕭道成、苗傅、劉正彥等人鋌而走險的篡逆之舉即為明證。
宣帝重視循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他在位期間,各地郡守中涌現(xiàn)出龔遂、黃霸、尹翁歸、趙廣漢、張敞、韓延壽等著名循吏。王夫之考察這些人的政績與作為,指出他們雖在施政風(fēng)格中有寬嚴(yán)之別,但大多都以所謂“先王之禮教”,也就是儒術(shù)來緣飾法家手腕,這與宣帝所謂“霸王道雜之”的理念相當(dāng)合拍。王夫之認為,在這些循吏中,趙廣漢最為依賴法家之術(shù),為政苛刻而敢于殺戮,以博得流俗的贊譽,對解決民眾的疾苦卻并無實質(zhì)益處。王夫之由此指出,治國理政不能一味聽信流俗之好惡。
宣帝在位時期,羌人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開始進犯漢朝西北邊境。漢宣帝任用老將趙充國主持反擊羌人的作戰(zhàn)。趙充國采用持久作戰(zhàn)的策略,不急于與羌人交鋒,軍事與政治手段雙管齊下,歷時一年多,最終拖垮了羌人。王夫之對于趙充國的策略非常欣賞,稱贊他“老成熟慮”而能堅持己見。王夫之認為,中原王朝對付周邊剛崛起的少數(shù)民族,“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不應(yīng)貪圖“速效”而急于主動與其交戰(zhàn),應(yīng)當(dāng)像趙充國這樣持重對敵、拖垮對手,即使付出不菲的軍費也要堅持此方略。他指出,漢宣帝以后,羌禍愈演愈烈,正是由于沒能繼續(xù)堅持趙充國的方略。
一 霍光立宣帝受封
爵賞者,人君馭下之柄,而非但以馭下也,即以正位而凝命也①。辭受者,人臣自靖之節(jié),而非但以自靖也,即以安上而遠咎也。故賞有所不行,爵有所不受,而國家以寧。草昧之始②,君與開國之臣,為天下而已亂。迨其中葉,外寇內(nèi)奸,不逞于宗社,而殃及兆民,大臣代君行討,底定以綏之,而天下蒙安。斯二者,君爵之而非私,下受之而無慚,霍光豈其然哉!
【注釋】
①凝命:使教命、政令嚴(yán)整。
②草昧:蒙昧,本指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態(tài)。此指國家草創(chuàng)。
【譯文】
爵祿和賞賜,是國君駕馭臣下的把柄,而且不但用于駕馭臣下,還用以端正居位、使教命政令嚴(yán)整。辭讓而不受命,是人臣潔身自好的節(jié)操,不但用以潔身自好,還能用以使君上安心,從而遠離禍患。所以君王賞賜不應(yīng)泛濫,臣子對于爵位也不一概接受,國家就可以和平安寧。國家草創(chuàng)時期,君主和開國之臣為了天下而平息戰(zhàn)亂。等到王朝中葉,外有敵兵入侵,內(nèi)有奸臣作亂,雖不能奪取江山社稷,但卻使億萬民眾遭殃,大臣代替君王征討,徹底平定內(nèi)憂外患,而天下人也因此得以安居樂業(yè)。這兩種臣子,君王給予他們爵位不算是徇私情,他們接受爵位也心中無愧,霍光難道是這種情況嗎?
昌邑之廢①,光之不幸也。始者廢長立少②,不擇而立昌邑,光之罪也。始不慎而輕以天下授不肖,已而創(chuàng)非常之舉,以臣廢君,而行震世之威。若夫迎立宣帝,固以親以賢,行其所無事者,非其論功之地也。宣帝紀(jì)定策功,加封光以二萬戶,侯者五人,關(guān)內(nèi)侯者八人。宣帝之為此,失君道矣。己為武帝曾孫,遭家不造③,以賢而立乎其位,所固有也。震矜以為非望之福,德戴己者而酬之,然則覬非望者,可縣爵賞以貿(mào)天下之歸④,而天位亦危矣。爵賞行,而宣帝之立亦不正矣,以爵賞貿(mào)而得之者也。光不引咎以謝嚴(yán)延年之責(zé),晏然受之而不辭,他日且為霍山請五等之榮⑤,則光之廢主,乃以邀功而貿(mào)賞,又何怪其妻之鴆后而子之謀逆乎?則抑何異司馬昭、蕭道成之因以篡⑥,苗傅、劉正彥之敢于行險以徼幸乎⑦?
【注釋】
①昌邑:指昌邑王劉賀(前93?—前59),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生于昌邑(今山東巨野),西漢第九位皇帝。其父昌邑哀王劉髆去世嗣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劉賀被霍光迎立為皇帝。在位第二十七天,其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為庶人,史稱漢廢帝。上官太后詔令劉賀回到故地昌邑,賜其湯沐邑兩千戶。昌邑王國被廢除。元康三年(前63),劉賀被漢宣帝封為?;韬?。神爵三年(前59)去世。傳見《漢書·武五子傳》。
②始者廢長立少:元平元年(前74),漢昭帝駕崩,無子嗣繼位。當(dāng)時武帝的六個兒子只剩廣陵王劉胥健在,眾大臣議論主張廣陵王繼位,而霍光認為劉胥行為失道。當(dāng)時有郎官以周太王、文王廢長立幼之例上奏,認為廢長立幼并無不可?;艄鈱⒆鄷媒o丞相楊敞等人看,并迎立昌邑王劉賀繼位。事見《漢書·霍光傳》。
③不造:不幸。
④縣:同“懸”。
⑤霍山:霍光之兄的孫子,被過繼給沒有子嗣的霍去病,封為侯。
⑥司馬昭(211—265):字子上,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quán)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馬懿之子,晉武帝司馬炎之父。正元二年(255),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派兵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咸熙二年(265)病逝。數(shù)月后,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事見《晉書·景帝紀(jì)》《晉書·文帝紀(jì)》。
⑦苗傅、劉正彥:原為宋高宗時禁軍將領(lǐng),于建炎三年(1129)發(fā)動“苗劉兵變”,誅殺宋高宗趙構(gòu)寵幸的權(quán)臣王淵及宦官,并逼迫趙構(gòu)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fū)。兵變消息傳出后,各地將領(lǐng)紛紛采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zhèn)壓,苗傅和劉正彥被迫奉趙構(gòu)復(fù)辟,最后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事見《宋史·高宗本紀(jì)》。
【譯文】
昌邑王被廢,是霍光的不幸。當(dāng)初廢長立少,不加選擇而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是霍光的罪過。最初不謹(jǐn)慎而輕率地把天下授給不肖之徒,不久又開創(chuàng)非常之舉,以臣子身份廢黜君王,從而樹立了震動天下的威名。至于迎立宣帝,固然是符合“立親”“立賢”的標(biāo)準(zhǔn),但這只是順應(yīng)形勢而處理問題的做法,不是他可以論功自顯的依據(jù)。漢宣帝重賞定策之功,加封霍光兩萬戶,封侯的有五人,封關(guān)內(nèi)侯的有八人。漢宣帝這么做,喪失了為君之道。他自己作為漢武帝的曾孫,遭遇家庭不幸,因為賢能而被立為皇帝,從世系上看,他得到皇帝之位是理所當(dāng)然、名正言順的??墒撬^于矜持,認為得到帝位是非分之福,對于推戴自己的人重重酬獎,這樣一來,則覬覦非分之位的人,也可以懸賞爵位,以招攬豪杰來奪取天下,而宣帝的天子之位也就危險了。論功封賞爵位,宣帝的被擁立似乎也顯得不正當(dāng)了,好像皇位是用爵位、賞賜換來的一樣。霍光不把過失歸于自己而拒絕嚴(yán)延年的指責(zé),卻接受皇帝賞賜而不推辭,后來又為霍山請求封侯的榮耀,可見霍光廢立皇帝,是為了邀功請賞,他的妻子毒殺皇后,兒子陰謀反叛,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這與司馬昭、蕭道成擅權(quán)而順勢篡位,苗傅、劉正彥鋌而走險以圖僥幸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論者曰:“光不學(xué)無術(shù)?!睂W(xué)何為者也?非攬古今之成敗而審趨避之術(shù)也。諸葛公有云:“非澹泊無以明志?!庇衷疲骸皩W(xué)須靜也?!蔽╁Ec靜,以養(yǎng)廉恥之心,以明取舍之節(jié),以昭忠孝之志,純一于天性,終遠于利名。故可貴、可賤、可履虎尾而不咥、可乘高墉而射隼①,居震世之功,而不愧于屋漏②。無他,無欲故靜。皎然白其志于天下,流俗不能移,妻子不能亂。君以順天休命而無私,臣以致命遂志而不困。光之不學(xué),未能學(xué)乎此也。非此之學(xué),而學(xué)于術(shù),以巧為避就。曹操蓋嘗自言老而好學(xué)矣,曾不如金日之顓愚③,暗合乎道也。
【注釋】
①咥(dié):咬。乘高墉而射隼:語出《周易·解卦》爻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币馑际峭豕巧细邏ι湎卤P旋的惡隼,一舉射獲,無所不利。乘,登上。墉,城墻,高墻。隼,一種猛禽,被古人視為惡鳥。
②屋漏:古代在室內(nèi)西北隅施設(shè)小帳,安藏神主,是為人所不見的地方。后來以“不愧屋漏”指雖在宗廟里,但無愧畏之心。也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壞念頭。
③顓(zhuān)愚:愚昧,笨拙。
【譯文】
評論的人說:“霍光不學(xué)無術(shù)。”學(xué)是為了什么呢?并不是為了根據(jù)古今成敗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來審視、思考趨避之術(shù)。諸葛亮曾說:“如果不恬淡寡欲,就沒有辦法明確自己的志向?!庇终f:“學(xué)必須心靜?!敝挥械春托撵o,才能培養(yǎng)廉恥之心,明確取舍的節(jié)操,昭顯忠孝的志向,使天性純粹單一,最終遠離名與利。所以可以富貴,也可以安于貧賤,可以跟在老虎后面而不被老虎咬,可以登上高墻射中盤踞的惡隼,可以立下震動世人的大功卻在宗廟里也沒有畏懼、慚愧之心。這沒有別的原因,無欲自然可以心靜。光明磊落地將自己的志向公布于天下,流俗不能使自己動搖,妻子兒女不能擾亂自己的心志。國君因為順應(yīng)上天的意旨而無私,臣子因為舍棄生命來實現(xiàn)理想而不困擾?;艄獾牟粚W(xué)無術(shù),實際上是沒有學(xué)到以上這些高貴的精神品質(zhì)。他不學(xué)習(xí)這些,而學(xué)習(xí)術(shù),學(xué)習(xí)如何避禍就福。曹操大概曾經(jīng)說過自己老而好學(xué)的話,可是他還遠遠不及金日的貌似謹(jǐn)慎愚昧,實則暗合于大道。
二 夏侯勝數(shù)武帝之惡為無禮
宣帝欲尊武帝為世宗,薦盛樂①,過矣。然其過也,所謂君子之過,失于厚也。夏侯勝訟言訐之②,如將加諸鉞者。子貢曰:“惡訐以為直者③?!贝侵^乎!《春秋》之法,“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洞呵铩芬哉齺y臣賊子之罪,垂諸萬世者也?;?、宣弒立而微其辭④,尊則君,親則祖,未有不自敬愛其尊親而可以持天下之公論者也。
【注釋】
①盛樂:盛大的音樂。這里指用于祭祀和頌德的隆重盛大的宗廟音樂。
②夏侯勝:字長公,寧陽侯國(今山東寧陽)人。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宣帝時立為博士,創(chuàng)今文《尚書》“大夏侯學(xué)”。曾官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等職。為人忠直,敢于犯顏直諫。漢宣帝欲為漢武帝上尊號、奏盛樂,夏侯勝上疏直言武帝的失誤,并提出不應(yīng)在武帝巡狩過的郡國立廟,因此觸怒宣帝而被下獄,兩年后才被赦免。事見《漢書·夏侯勝傳》。
③惡訐(jié)以為直者:語出《論語·陽貨》:“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意思是:子貢說:“我憎恨剽竊別人的成績卻作為自己的聰明的人,憎恨毫不謙虛卻自以為勇敢的人,憎恨揭發(fā)別人隱私卻自以為直率的人?!?/p>
④桓、宣:指魯桓公和魯宣公。二人皆弒君自立。
【譯文】
漢宣帝想要尊奉漢武帝為“世宗”,在其宗廟中奏盛大隆重的音樂,這是錯誤的。然而這種錯誤,是所謂君子之過,錯在太厚道。夏侯勝以惡言攻訐漢武帝,似乎要將他用斧鉞誅戮一樣。子貢說:“惡言攻訐別人而自以為正直。”大概說的就是這種人吧!《春秋》的筆法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洞呵铩肥且灾该鳌⒈迵閬y臣賊子的罪行而流傳萬世的??墒?,魯桓公、魯宣公都弒君自立而《春秋》中不直書其事,卻使用隱晦的文辭,因為他們從“尊”的角度看是國君,從“親”的角度看是作者的先祖,沒有不敬愛自己的尊上、祖先而能夠在天下秉持公論的人。
宣帝者,武帝之曾孫也。假令有人數(shù)夏侯勝乃祖乃父之惡于勝前,而勝晏然樂聽之,其與禽獸奚擇哉!而勝以加諸其君而無忌,是證父攘羊之直也①,而天理滅矣。茍其曰武帝之奢縱而澤不及民,萬世之公論,不可泯也。則異代以后,何患無按事跡而核功罪者?鯀不以配帝而掩圮族之惡②,吾弗從臾以效尤可爾。留直道以待后人,全恩禮以盡臣道,各有攸宜,倒行則亂。惡武帝之無恩于天下,而己顧無禮于上,宣帝按不道之誅,不亦宜乎!
【注釋】
①證父攘羊:指兒子告發(fā)父親偷羊。典出《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p>
②配帝:配祭于天帝。
【譯文】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曾孫。假如有人在夏侯勝面前毫不掩飾地數(shù)落其祖父、父親的惡行,而夏侯勝安然自若地樂意聽著,他與禽獸還有什么區(qū)別呢?而夏侯勝在君王面前數(shù)落其祖先罪過而無所顧忌,這是兒子告發(fā)父親偷羊的“正直”,而天理在此已經(jīng)滅絕了。如果他說漢武帝驕奢放縱而沒有將恩德廣布于百姓,這是萬世的公論,不可以被泯滅。則改朝換代以后,何愁沒有按照事跡核查功過的人?鯀并不因為配祭天帝而能掩蓋自己使宗族覆滅的惡行,只要我們不對此奉承、效仿就可以了。將直道留給后人,保全恩德、禮數(shù)以盡臣子的職責(zé),各得其所,反之則會引起混亂。夏侯勝憎惡漢武帝對天下沒有恩德,而自己卻對君王無禮,漢宣帝用大逆不道的罪名處置他,不也很恰當(dāng)嗎?
三 魏相劾霍光于死后
霍光死而魏相興①,此后世大臣興廢,而國政變更、人材進退之始也?;艄夥潜M不可與言者也,嚴(yán)延年廷劾之而勿罪,田延年所與共廢立者而不阿②,悍妻行弒,欲自舉發(fā),特荏苒而不能自勝耳③。上書者以副封先達領(lǐng)尚書者而后奏④,光亦懲昌邑之失而正少主之視聽,特未深知宣帝之明而持之太過耳。相當(dāng)光之時,奏記于光⑤,俾去副封可也;昌言于廷,俾宣帝敕光去之可也。為人臣者,言茍當(dāng)于紀(jì)綱之大,難有所不避,況光之猶可與言而無挾以不相聽從者乎!待光之死而后言之,相之心不純乎忠。而后世翹故相以樹新黨者,相實為之倡。是殆授興革之權(quán)于大臣,而人主幸大臣之死以行己意。上下睽,朋黨興,國事數(shù)變。至于宋,而宰相易,天子為之改元。因是而權(quán)臣有感于此,則戀位以免禍,樹黨以支亡,迭虛迭盈而國為之敝。斯其為害,三代亡有也;高、文、景、武之世,亦亡有也。故曰:自相始也。
【注釋】
①魏相(?—前59):字弱翁,濟陰定陶(今山東菏澤)人。漢宣帝即位后,被征為大司農(nóng),后任御史大夫,霍光死后官至丞相,封高平侯。任相期間,整頓吏治,抑制豪強,選賢任能,平昭冤獄,頗有作為。傳見《漢書·魏相傳》。
②田延年:字子賓,陽陵(今陜西高陵西南)人。西漢大臣。受到霍光的信任,任長史等職?;艄猹q豫是否罷黜劉賀時,田延年堅定支持霍光主張,因功出任大司農(nóng)。后因修建昭帝劉弗陵墓壙,租賃民間車輛,貪污三千萬錢被揭發(fā),在獄中自刎而死。事見《漢書·酷吏傳》。
③荏苒(rěn rǎn):蹉跎,猶豫。
④副封:副本。領(lǐng)尚書:指領(lǐng)尚書事,西漢官職名。漢昭帝時開始設(shè)置,由霍光、上官桀、金日共同出任。后來凡當(dāng)權(quán)重臣都援此先例而領(lǐng)尚書事。
⑤奏記:以書面形式向上級長官陳述意見。
【譯文】
霍光死而魏相得到重用,這就是后世大臣興復(fù)廢毀,而國家大政隨之變更、人才隨之進退的開端?;艄獠⒉皇峭耆豢梢越邮軇e人的意見的人,嚴(yán)延年曾在朝廷上彈劾他而他沒有怪罪;田延年曾與霍光一起參與廢立皇帝,但田延年犯罪后霍光并沒有徇私袒護他;他驕橫兇悍的妻子霍顯弒殺皇后,霍光想要自己舉報,只是因為于心不忍、猶豫不決而不能自勝,才沒有舉報。他規(guī)定向皇帝上書的人必須先將副本呈送給領(lǐng)尚書事的大臣然后才能上奏,這是吸取昌邑王失德的教訓(xùn)而想匡正年輕皇帝的視聽,只是他沒有深入了解漢宣帝的賢明睿智而做得有點太過罷了。如果魏相在霍光活著的時候,向他上奏記,要求廢除副本制度,這是正當(dāng)?shù)?;或者直接在朝廷上提出這個問題,讓漢宣帝敕令霍光廢除副本制度,也是可以的。做臣子的,如果有涉及國家綱紀(jì)大事的言論,很難不有所回避,何況霍光尚且可以聽取意見,而不會倚仗權(quán)勢而不接受正確的意見!等到霍光死后才說,可見魏相的心是不夠純粹忠誠的。而后世百般挑剔前宰相作為而樹立新黨的做法,就是魏相首倡的。這幾乎就是將興革的大權(quán)交給大臣,而君主希望大臣死亡以便實現(xiàn)自己的意旨。于是君臣上下相違背,朋黨興起,國家政策屢屢變更。到了宋代,宰相換人,皇帝竟然為此改變年號。因而權(quán)臣有感于此,更加貪戀權(quán)位以求免禍,樹立黨羽以求免于滅亡,他們的勢力時消時長,而國家為之凋敝。這種情況,三代是沒有的,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時期也沒有。所以說:這是從魏相開始的。
抑相之進也,言正而心诐①,跡貞而行詭,所因者許廣漢也②,聽起伏于外戚而莫能自遂也。司馬溫公奉宣仁太后改新法③,而章惇、邢恕猶指宮闈以為口實④,況緣外戚以取相乎?君子之慎始進也,枉尺而直尋不為也⑤。春秋之世,不因大夫而立功名者,顏、曾、冉、閔而已⑥。漢之不因外戚,后世之不因宦寺者,鮮矣。此風(fēng)俗邪正、國事治亂之大辨也。
【注釋】
①诐(bì):偏頗,不正。
②許廣漢(前117—前61):昌邑(今山東巨野)人。漢宣帝皇后許平君的父親。因保護、撫養(yǎng)漢宣帝有功,又因女兒許平君為皇后而受到宣帝寵信。初封昌成君,后加封平恩侯。事見《漢書·外戚傳》。
③宣仁太后:指高太后(1032—1093),小名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北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后,繼位的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起用司馬光等,廢除王安石所立新法,恢復(fù)舊法。傳見《宋史·后妃列傳》。
④章惇(1035—1105):字子厚,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曾參與熙寧變法。舊黨掌權(quán)后,章惇因反對廢除新法而被貶。元祐八年(1093),章惇拜相,貶斥舊黨,重新恢復(fù)新法。事見《宋史·奸臣列傳》。邢恕:字和叔,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宋哲宗時大臣,善于逢迎,為人反復(fù)無常。章惇執(zhí)政時,曾羅織罪名攻擊高太后和司馬光等人。事見《宋史·奸臣列傳》。宮闈:帝王后宮、后妃住所。這里指代后妃。
⑤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
⑥顏、曾、冉、閔:指顏回、曾參、冉求和閔子騫。皆為孔子弟子。
【譯文】
魏相得到賞識重用,是因為他言辭端正而內(nèi)心奸邪,表面堅貞而行事詭詐,他所倚仗的是許廣漢,其命運起伏完全掌握在外戚手中,而無法自主行動。司馬光尊奉宣仁太后而廢除新法,章惇、邢恕等人尚且將倚仗后妃作為攻擊他的口實,何況是魏相這樣倚仗外戚支持而做宰相的呢?君主重視最初的進身之道,小處委屈而能得到較大好處的事是不會做的。春秋時期,不借助大夫而能夠立功名的,只有顏回、曾參、冉求和閔子騫數(shù)人而已。漢朝進身不借助外戚的,后世進身不借助宦官的,真是太少了。這是區(qū)分風(fēng)俗的正與邪、國家的治與亂的主要依據(jù)。
四 緩刑不如定律
路溫舒之言緩刑①,不如鄭昌之言定律也②。宣帝下寬大之詔,而言刑者益淆,上有以召之也。律令繁,而獄吏得所緣飾以文其濫,雖天子日清問之,而民固受罔以死。律之設(shè)也多門,于彼于此而皆可坐,意為重輕,賄為出入,堅執(zhí)其一說而固不可奪。于是吏與有司爭法,有司與廷尉爭法,廷尉與天子爭法,辨莫能折,威莫能制也。巧而強者持之,天子雖明,廷尉雖慎,卒無以勝一獄吏之奸,而脫無辜于阱。即令遣使歲省而欽恤之,抑惟大兇巨猾因緣請屬以逃于法,于貧弱之冤民亡益也。唯如鄭昌之說,斬然定律而不可移,則一人制之于上,而酷與賄之弊絕于四海,此昌之說所以為萬世祥刑之經(jīng)也③。
【注釋】
①路溫舒:字長君,鉅鹿(今河北廣宗)人。曾任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傳見《漢書·路溫舒?zhèn)鳌贰?/p>
②鄭昌:字長公,剛縣(今山東寧陽)人。曾任涿郡太守、諫大夫等職。宣帝時曾上書勸諫皇帝與其親自聽取案件,不如刪定律令,垂范后世。事見《漢書·刑法志》。
③祥刑:指善用刑罰。
【譯文】
路溫舒建議放寬刑罰,不如鄭昌建議刪定律令高明。漢宣帝頒布寬大處置的詔令,于是談?wù)撔塘P的人日益淆雜,這是皇帝自己招致的。律令繁雜,則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可以輕而易舉地文飾其濫用刑罰的行為,即使天子每日清查核問,百姓也難免蒙冤而死。律令的制定不統(tǒng)一,政出多門,此法與彼法皆可適用,私情可以影響刑罰輕重,賄賂可以使刑罰有所出入,掌管刑獄的官吏如果堅持使用法令中的一種,誰也沒辦法使他改變判決。于是掌管刑獄的官吏與有關(guān)部門爭法,有關(guān)部門與廷尉爭法,廷尉與皇帝爭法,論辯不能使他們停止?fàn)巿?zhí),威權(quán)也不能制服他們。機巧且強橫的小吏如果鉆法律的空子,那么即使皇帝賢明、廷尉審慎,也終究無法戰(zhàn)勝一個獄吏的奸邪,而使無辜的百姓脫離牢獄之災(zāi)。即使朝廷每年都派使臣到各地省視,安撫百姓,也只能使大奸巨猾之輩千方百計逃脫法律懲處,而對貧弱的冤民是沒什么好處的。只有像鄭昌所說的那樣,斷然刪定律令而從此不可輕易更改,則皇帝一人在上掌管,而殘酷與賄賂的弊病就在天下絕跡了,這就是后代萬世為什么把鄭昌的主張當(dāng)成善用刑罰準(zhǔn)則的原因。
夫法之立也有限,而人之犯也無方。以有限之法,盡無方之慝,是誠有所不能該矣。于是而律外有例,例外有奏準(zhǔn)之令,皆求以盡無方之慝,而勝天下之殘。于是律之旁出也日增,而猶患其未備。夫先王以有限之法治無方之罪者,豈不審于此哉?以為國之蠹、民之賊、風(fēng)俗之蜚蜮①,去其甚者,如此律焉足矣,即是可以已天下之亂矣。若意外無方之慝,世不恒有,茍不比于律,亦可姑俟其惡之已稔而后誅。固不忍取同生并育之民,逆億揣度,刻畫其不軌而豫謀操蹙也。律簡則刑清,刑清則罪允,罪允則民知畏忌,如是焉足矣。
【注釋】
①蜚蜮(yù):蜚和蜮,兩種害人的蟲。
【譯文】
法律的設(shè)立是有限的,而人們犯法的情形是各種各樣的。以有限的法律,去應(yīng)付無窮的奸邪,這確實是有不完備之處,無法包容一切。于是在律法之外,又有判例,判例之外又有奏準(zhǔn)施行的令,都是想以此囊括無窮的奸邪情形,從而制伏殘害天下的惡徒。于是法律的旁支與日俱增,卻仍然擔(dān)憂其不完備。先王用有限的法律懲治無窮的罪行時,難道沒有考慮到這一問題嗎?只要把危害國家的蠹蟲、殘害人民的奸賊、敗壞風(fēng)俗的害蟲,去掉其最嚴(yán)重的,這樣法律就足夠了,完全可以消弭天下之亂了。至于意料之外、無法窮盡的奸邪行為,世上不常有,即使不列入法律,也可以等這些罪惡發(fā)展得比較顯著時予以嚴(yán)厲懲處。先王本來就不忍心將同生同長的百姓作為對象,憑借主觀的想象和揣度,推測其不軌行為,而預(yù)先設(shè)計好應(yīng)付的措施。法律簡明則刑罰清晰,刑罰清晰則定罪公允,定罪公允則百姓知道敬畏、忌諱,如此就足夠了。
抑先王之將納民于軌物而弭其無方之奸頑者,尤自有教化以先之,愛養(yǎng)以成之,而不專恃乎此。則雖欲詳備之,而有所不用,非其智慮弗及而待后起之增益也。乃后之儒者,惡惡已甚,不審而流于申、韓①。無知之民,茍快泄一時之忿,稱頌其擿發(fā)之神明,而不知其行自及也。嗚呼!可悲矣夫!
【注釋】
①申、韓:指申不害和韓非。二人皆為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譯文】
先王在準(zhǔn)備將民眾納入法律的軌則而消弭其無窮的奸詐不法行為時,尤其會以教化先行,愛護養(yǎng)育以使他們成熟,而不會完全憑恃律法。即使想要使法律詳備,并且有不采用的,并不是智慧和思慮達不到,而是等待后起之人來增益。后世的儒者,非常憎惡罪惡行為,沒有經(jīng)過審慎思慮就趨向于申不害、韓非的法家學(xué)說。無知的愚昧民眾,只想痛快發(fā)泄一時的憤怒,稱頌其揭發(fā)罪惡的英明,卻不知道自己將身受其害。唉!真可悲??!
五 霍光禍萌驂乘
霍光之禍,萌于驂乘①。司馬溫公曰:“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惫桃病km然,驂乘于初謁高廟之時,非歸政之日也,而禍已伏。雖避去,且有疑其諼者②。而讒賊間起,同朝離貳,子弟不謹(jǐn),竇融所以不免③,而奚救于禍?夫驂乘之始,宣帝之疑畏,胡為而使然邪?張安世亦與于廢立④,而宣帝亡猜。無他,聲音笑貌之間,神若相逼,而光不知,帝亦情奪意動而不知所以然也。
【注釋】
①驂乘:古時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稱車右或驂乘。這里指霍光作為驂乘陪同漢宣帝謁見高廟一事,事見《漢書·霍光傳》。
②諼(xuān):欺詐,欺騙。
③竇融(前16—62):字周公,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人。新莽末年,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jù)境自保。劉秀稱帝后,竇融歸附東漢,授職涼州牧,封安豐侯。建武十二年(36)入朝,歷任大司空等職。晚年因家族子弟放縱不法而遭到劉秀責(zé)讓。事見《后漢書·竇融列傳》。
④張安世(?—前62):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西漢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漢昭帝時封富平侯。漢宣帝時,累官至大司馬衛(wèi)將軍、領(lǐng)尚書事。生性謹(jǐn)慎,以為官廉潔著稱。傳見《漢書·張安世傳》。
【譯文】
霍光的災(zāi)禍,萌生于作為驂乘陪同宣帝謁見高廟的時候。司馬光說:“霍光長期獨攬大權(quán),不知道退避以免禍。”這話說得很對。盡管如此,霍光作為宣帝驂乘是在初次謁見高廟之時,而不是歸政之日,可是禍根已經(jīng)埋下了。即使他交出權(quán)力而離開,也會有人懷疑他是欺詐。而誹謗中傷的讒言趁機而起,同朝大臣也紛紛叛離,自己子弟們的言行也不檢點,竇融因此而不能免于禍,霍光又怎能夠挽救自己而免于災(zāi)禍呢?在霍光開始作為宣帝驂乘的時候,宣帝對他非常疑慮、畏懼,為什么會這樣呢?張安世也曾參與過廢立皇帝的大計,而宣帝對他沒有猜忌。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霍光在音容笑貌之間,神色似乎有相逼迫的意思,而他自己沒有意識到,宣帝也情奪意動卻不知道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
子夏問孝①,子曰:“色難?!必M徒子之于父母哉!上之使民,朋友之相結(jié),賓主之相酬,言未宣,事未接,而早有以移民之情。惟神與氣,不可強制之俄頃而獲人心者也。《詩》云:“溫溫恭人,惟德之基②。”德之用大矣,而溫恭為之基。溫恭者,仁之榮也,仁榮內(nèi)達而德資以行,豈淺鮮哉!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③?!狈潜惚僦^也。其氣靜者,貌不期而恭;其量遠者,色不期而溫。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寬以居之,仁以守之,學(xué)問以養(yǎng)之,然后和氣中涵而英華外順。嗚呼!此豈霍光之所及哉!立震世之功名,以社稷為己任,恃其氣以行其志,志氣動而猝無以持,非必驕而神已溢,是以君子難言之也。
【注釋】
①子夏:卜氏,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鬃拥茏?。曾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認為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是很難的,有事則年輕人效勞,而年長之人吃喝酒肴,這并非是孝道。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國西河講學(xué)。李悝、吳起、商鞅皆其門人。
②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語出《詩經(jīng)·大雅·抑》。意思是溫和謙恭,是高尚道德的基礎(chǔ)。
③“切切偲偲(sī)”幾句:語出《論語·子路》。意思是相互敬重、切磋勉勵,和順相處,就可以稱為“士”了。切切偲偲,亦作“切切節(jié)節(jié)”,相互敬重、切磋勉勵的樣子。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是很難的?!边@難道只限于子女對父母嗎!君主役使百姓,朋友相互交往,主客之間相互應(yīng)酬,話還沒有說,事情還未交接,就早已經(jīng)有可以打動人們情感的事物了。只有神情與氣色,是不能稍微強制一會兒而可以獲得人心的?!对娊?jīng)》中說:“溫溫恭人,惟德之基?!钡碌挠锰幪罅耍鴾睾椭t恭是德的基礎(chǔ)。溫和謙恭就是仁的榮耀,仁之榮耀從內(nèi)在開始通達于外,而德也借此而行,哪里是很膚淺的呢!孔子說:“相互敬重、切磋勉勵,和順相處,就可以稱為‘士’了?!彼f的不是逢迎諂媚他人。神氣悠閑安靜的人,面貌無須刻意就會顯得恭敬;寬宏大量的人,臉色不必刻意就顯得很溫和。為善于世而不自夸,德行廣博而以之教化世人,以寬容居處其中,以仁義保守其道,以學(xué)問來涵養(yǎng)自身,然后和氣蘊含于身體中而英華之氣自然流露于外。唉!這難道是霍光所能達到的境界嗎!立下震動世人的功勞,以江山社稷為己任,憑恃自己的氣勢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志氣已動而猝然沒有自持之法,并非一定要驕橫但得意之情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外露出來,因此君子很難對此說什么。
周公處危疑而幾幾①,孔子事暗主而與與②,則雖功覆天下,終其身以任人之社稷而固無憂。夫周、孔不可及矣,德不逮而欲庶幾焉者,其在曾子之告孟敬子乎③!敬其身以遠暴慢,心御氣而道御心。有惴惴之小心,斯有溫溫之恭德。雖有雄猜之主、忮害之小人,亦意消而情得。故君子所自治者身也,非色莊以求合于物也。量不弘,志不持,求不為霍光而不可得,豈易言哉!
【注釋】
①幾幾:安重貌。
②與與:威儀合度的樣子。
③曾子之告孟敬子:據(jù)《論語·泰伯》所載: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曾子,即曾參,孔子的弟子。孟敬子,即仲孫捷,魯國大夫。
【譯文】
周公身處危疑之中卻依然安然自若,孔子侍奉昏君而依然威儀合度,這樣,雖然功蓋天下,卻終生為國君江山社稷出力而不會有憂患。周公和孔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行不足而想接近這種境界的,需要做的大概就蘊含于曾子告訴孟敬子的話里了!敬重自身而遠離粗暴和傲慢,以心來駕馭氣,以道來駕馭心。有惴惴不安的小心,就會有柔和的恭敬之德。即使有多疑的君主和喜歡妒忌、殘害人的小人,也會安然自得。所以君子所修養(yǎng)的是自身內(nèi)心,而不是神色莊重地追求與外物相合。如果氣量不夠宏大,志向不夠堅韌,即使想不做霍光那樣的人也不可能,這難道是容易做到的嗎?
六 趙廣漢以刻核得民譽
流俗之毀譽,其可徇乎?趙廣漢①,虔矯刻覈之吏也,懷私怨以殺榮畜而動搖宰相②。國有此臣,以剝喪國脈而壞民風(fēng)俗也,不可復(fù)救。乃下獄而吏民守闕號泣者數(shù)萬人。流俗趨小喜而昧大體,蜂涌相煽以群迷,誠亂世之風(fēng)哉!
【注釋】
①趙廣漢: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西漢中期大臣。由郡吏而逐步升遷為郡太守、京兆尹,執(zhí)法不避權(quán)貴,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治安、處置豪強。后因處理丞相魏相夫人殺婢女一案被彈劾而下獄,又被人告發(fā)有其他罪行,最終遭腰斬處死。傳見《漢書·趙廣漢傳》。
②懷私怨以殺榮畜而動搖宰相:趙廣漢門客在長安市場私自酤酒,被丞相屬吏逐去,門客懷疑是軍中騎士蘇賢告發(fā),趙廣漢于是令長安丞拘留審查蘇賢,蘇賢因此無法去軍中履職,遭彈劾。其父上書鳴冤,告發(fā)趙廣漢,趙廣漢因此被貶秩一等。趙廣漢懷疑蘇父上書是受同鄉(xiāng)榮畜指使,懷恨在心,尋機制造罪名殺了榮畜。此事被告發(fā),由丞相、御史負責(zé)審查,追查甚急,趙廣漢唯恐事發(fā),于是派人偵查丞相府的不法行為。偵查得知丞相府有婢女死亡,懷疑是被丞相夫人所殺,趙廣漢乘機上書彈劾丞相,帶人突擊搜查丞相府。丞相魏相上書辯解,宣帝命廷尉調(diào)查,最終認定婢女是因犯錯被丞相夫人鞭笞,逐出府外后才死去的,趙廣漢因此被認定犯了欺詐之罪。事見《漢書·趙廣漢傳》。
【譯文】
世俗之人的稱贊和貶斥,難道可以輕信嗎?趙廣漢,是個兇殘、虛偽、苛刻的官吏,他懷著私怨殺害了榮畜,而且通過誣告想動搖宰相的地位。國家有這樣的臣子,動搖、破壞了國脈并且敗壞了人民風(fēng)俗,是不可以再挽救的??墒勤w廣漢被下獄后,守在宮門號哭的有數(shù)萬人。流俗之人趨小利而昧于大體,蜂擁鼓噪、相互煽動以至于集體迷惑,這實在是亂世之風(fēng)?。?/p>
小民之無知也,貧疾富,弱疾強,忌人之盈而樂其禍,古者謂之罷民。夫富且強者之不恤貧弱,而以氣凌之,誠有罪矣。乃驕以橫,求以忮,互相妨而相怨,其惡惟均。循吏拊其弱而教其強①,勉貧者以自存,而富者之勢自戢,豈無道哉?然治定俗移而民不見德??崂羝鸲鴺烦种允就?,鷙擊富強,而貧弱不自力之罷民為之一快。廣漢得是術(shù)也。任無藉之少年,遇事蜂起,敢于殺戮,以取罷民之祝頌。于是而民且以貧弱為安榮,而不知其幸災(zāi)樂禍,偷以即于疲慵,而不救其死亡。其黠者,抑習(xí)為陰憯,伺人之過而龁嚙之,相仇相殺,不至于大亂而不止。愚民何知焉!酷吏之餌,酷吏之阱也。而鼓動競起,若恃之以為父母。非父母也,是其嗾以噬人之猛犬而已矣②。
【注釋】
①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
②嗾(sǒu):教唆、指使別人做壞事。
【譯文】
小民無知,窮的憎恨富的,弱的憎恨強的,嫉妒別人的圓滿而樂于看到別人的災(zāi)禍,古時候稱這種人為“罷民”。那些富有而強大的人不知道撫恤貧弱的民眾,反而以氣勢凌辱他們,實在是有罪。至于那些驕橫不法、嫉害貪求、相互妨礙而相互怨恨的人,他們的罪也是相同的。循吏愛撫弱民而教化強民,勉勵窮人自強自存,而富人的氣焰自然收斂,這難道是沒有辦法嗎?然而這樣一來,秩序安定、世風(fēng)漸漸轉(zhuǎn)變而民眾卻不能直接看見其德惠??崂舫脵C而起,樂于用強硬的手段顯示威福,嚴(yán)厲地打擊豪強,貧弱懶惰的罷民為之拍手稱快。趙廣漢就深諳此術(shù)。他任用游手好閑的少年,遇事就蜂起向前,敢于殺戮,以博取罷民的稱頌,于是百姓將以貧弱作為安樂榮耀的資本,而不知道其幸災(zāi)樂禍、茍且偷生至于疲懶的程度,就沒有人能夠挽救其滅亡了。其中狡黠的人,或許習(xí)慣于暗中害人,千方百計刺探別人的過失,伺機告發(fā)他們,瘋狂地撕咬他們,相互仇視、殘殺,不搞成大亂就不停止。愚民哪里知道?。】崂舻恼T餌,就是酷吏的陷阱。而百姓們卻受鼓動而競相起來,依賴酷吏好像依賴父母一樣。實際上酷吏不是父母,而是他們唆使的、咬人的猛狗罷了。
宣帝以刻覈稱,而首誅廣漢刻核之吏,論者猶或冤之。甚矣流俗之惑人,千年而未已,亦至此乎!包拯用而識者憂其致亂①,君子之遠識,非庸人之所能測久矣。
【注釋】
①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曾任權(quán)知開封府、權(quán)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以廉潔公正、不附權(quán)貴、鐵面無私而著稱。傳見《宋史·包拯列傳》。
【譯文】
漢宣帝以苛刻著稱,而他首先誅殺趙廣漢這樣的苛刻官吏,評論歷史的人中竟然還有為趙廣漢喊冤的。流俗迷惑人也太嚴(yán)重了,千年之后其影響竟然還在!包拯得到重用,有見識的人擔(dān)心他會招致禍亂,君子的遠見卓識,根本不是庸人所能揣測的。
七 蕭望之不肯出為左馮翊
蕭望之之不終也①,宜哉!宣帝欲任之為宰相,而試以吏事,出為左馮翊②,遂憤然謝病。帝使金安上諭其意③,乃就。望之而有恥之心也,聞安上之諭,可愧死矣。
【注釋】
①蕭望之(前114—前47):字長倩,東海蘭陵(今山東蘭陵)人。西漢中期大臣、經(jīng)學(xué)家。主治齊《詩》,兼學(xué)諸經(jīng),是漢代魯《論語》的知名傳人。曾受命在長安未央宮殿北石渠閣召集諸儒講“五經(jīng)”同異,并加以評議。漢元帝為太子時,蕭望之曾教授其儒家經(jīng)典,元帝即位后,他以前將軍光祿勛身份領(lǐng)尚書事,輔佐朝政。后遭弘恭、石顯等誣告而下獄,憤而自殺。傳見《漢書·蕭望之傳》。
②左馮翊(píng yì):官名,同時也是政區(qū)名。漢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內(nèi)史置左馮翊,與京兆尹、右扶風(fēng)并列為拱衛(wèi)都城長安的三輔。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轄境約當(dāng)今陜西渭河以北、涇河以東、洛河中下游地區(qū)。
③金安上:字子侯。金日之侄,年少時任侍中,受宣帝寵愛,曾揭發(fā)楚王劉延壽反叛陰謀,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后因平定霍氏之亂有功,封都成侯。去世后,謚號為敬侯。傳見《漢書·金日
傳附金安上傳》。
【譯文】
蕭望之不得善終,是應(yīng)該的呀!漢宣帝想任命他為丞相,用政務(wù)來測試他,讓他出任左馮翊,他竟然憤怒地稱病不就任。漢宣帝派金安上去傳達自己的意思,蕭望之才就任。蕭望之如果有羞恥之心,聽到金安上的話,就應(yīng)該羞愧而死了。
世之衰也,名為君子者,外矜廉潔而內(nèi)貪榮寵,位高則就之,位下則辭之。夫爵祿者,天之秩而人君制之者也。恃其經(jīng)術(shù)奏議之長,擇尊榮以為己所固得。充此志也,臨大節(jié)而不以死易生,不以賤易貴,以衛(wèi)社稷也,能乎?處己卑而高視祿位,攬非所得以為己據(jù),誠患失之鄙夫,則亦何所不可哉!其或以伉直見也①,徒畏名義以氣矜自雄耳,非心所固恥而不為者也。人主輕之,小人持之,而終不免于禍,不亦宜乎!武帝以此薄汲黯而終不用,黯得以令終,武帝可謂善馭矣。宣帝溫諭以驕望之,非望之之福也。
【注釋】
①伉直:剛直。
【譯文】
在衰落之世,名為君子的人,表面上注重廉潔而內(nèi)心貪圖榮耀和恩寵,官位高則就任,官位低則推辭。爵祿,是上天安排的秩序,而由君主來控制。蕭望之自恃精通經(jīng)學(xué)和奏議的長處,選擇尊崇和榮耀的職位,好像是自己本來就應(yīng)該得到的一樣。心中懷有這樣的志向,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時,不用死亡去換得生存,不用卑賤來換取高貴,以保衛(wèi)社稷,能行嗎?處在卑微的位置上而企慕俸祿和爵位,將自己不應(yīng)得的據(jù)為己有,實在是患得患失的庸俗之輩,那么有什么事做不出來呢!其中或許有表現(xiàn)得比較正直的人,但只不過是顧慮名義而以氣勢令自己貌似了不起罷了,并不是本來就有羞恥心而不愿意做。君主輕視這種人,小人利用這種人,于是他們最終不能免于災(zāi)禍,不也應(yīng)該嗎!漢武帝因此鄙薄汲黯而終生不再重用他,汲黯于是得以善終,漢武帝可謂是善于駕馭人了。漢宣帝通過溫和地告諭蕭望之來驕縱他,這絕不是蕭望之的福音。
八 張敞釋宣帝之忌昌邑
居心之厚薄,亦資識與力以相輔,識淺則利害之惑深,力弱則畏避之情甚。夫茍利害惑于無端而畏避已甚,則刻薄殘忍加于君臣父子而不恤。
【譯文】
居心的厚薄,也依賴見識與力量相輔佐,見識淺則被利害迷惑的程度深,力量弱則畏懼躲避的感情重。如果被利害迷惑得沒有盡頭,而且畏懼躲避的感情強烈,則刻薄殘忍將會加之于君臣父子之間而沒有顧忌。
張敞①,非昌邑之故臣也,宣帝有忌于昌邑,使敞覘之②,敞設(shè)端以誘王,俾盡其狂愚之詞,告之帝而釋其忌,復(fù)授以侯封,卒以令終,敞之厚也。徐鉉③,李煜之大臣也④,國破身降,宋太宗使覘煜⑤,而以怨望之情告,煜以之死。鉉之于煜,以視敞于昌邑,誰為當(dāng)生死衛(wèi)之者?而太宗之寬仁,抑不如宣帝之多猜。鉉即稍示意旨,使煜遜詞,而己藉以入告,夫豈必逢太宗之怒?則雖為降臣,猶有人之心焉。鉉遂躬為操刃之戎首而忍之,獨何心乎!無他,敞能知人臣事君之義,導(dǎo)主以忠厚,而明主必深諒之,其識勝也。且其于寵辱禍福之際,寡所畏忌,其力定也。而鉉孱且愚,險阻至而惘所擇,乃其究也,終以此見薄于太宗而不得用。小人之違心以殉物也,亦何益乎!
【注釋】
①張敞:字子高,茂陵(今陜西興平)人。宣帝時大臣,曾任太中大夫、京兆尹等職。宣帝初即位,擔(dān)心已廢的昌邑王劉賀有變動,特令張敞為山陽太守(山陽本為昌邑王舊封,劉賀被廢后返居此地),暗中監(jiān)視劉賀。張敞經(jīng)過多方考察,發(fā)現(xiàn)劉賀被廢后沉迷酒色,昏愚癡狂,無心思也無能力起事,便據(jù)實奏聞宣帝,使宣帝從此不再擔(dān)心劉賀會有所行動。事見《漢書·張敞傳》。
②覘(chān):偷偷地察看。
③徐鉉(916—991):字鼎臣,因曾任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原籍會稽(今浙江紹興),一作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初仕楊吳,為校書郎。后隨南唐后主李煜歸宋。傳見《宋史·徐鉉列傳》。
④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蓮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國君,以長于作詞聞名。961年即位,975年,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據(jù)說是因為受宋太宗猜忌而被毒死。傳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及《宋史·李煜列傳》。
⑤宋太宗:即趙光義(939年—997),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976年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傳見《宋史·太宗本紀(jì)》。
【譯文】
張敞并非昌邑王劉賀的舊臣,漢宣帝對昌邑王有所猜忌,派張敞前去試探,張敞設(shè)計誘導(dǎo)昌邑王,使他說盡狂妄愚蠢的話,然后將這些話告訴宣帝,從而消除了宣帝的疑忌,再一次將劉賀封為侯,劉賀得以善終,這是張敞為人厚道的結(jié)果。徐鉉,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舊臣,國家滅亡后投降宋朝,宋太宗派他去監(jiān)視李煜,而他把李煜心懷怨恨的情況報告給太宗,結(jié)果李煜因此而死。徐鉉對于李煜,對比張敞之于昌邑王,誰更應(yīng)該舍生忘死地保護監(jiān)視對象呢?而宋太宗寬仁,不像宣帝那樣喜歡猜忌。徐鉉如果稍微泄漏一點太宗的旨意,使李煜多說恭順謙遜之詞,自己再把這些話上奏給太宗,又怎么會一定讓太宗發(fā)怒呢?如此則徐鉉雖然是降臣,卻還有一點人心。徐鉉竟然能夠親自做了操刀殺人的罪魁禍?zhǔn)锥苋绦模烤故呛尉有哪?!這不是因為別的,張敞能夠知曉人臣事奉君主之義,以忠厚來引導(dǎo)君主,而英明的君主必定能夠深深地體諒他,張敞的見識遠勝于徐鉉。而且張敞在禍福榮辱之際,很少有所畏忌,正是以這種力量來安定自身的。而徐鉉軟弱且愚蠢,遇到艱難險阻就手足無措、舉棋不定,這是其做出背叛舊主舉動的原因,他最終因此而被宋太宗所輕視,不得重用。小人違背本來的心愿為追求利益而喪生,又有什么好處呢!
有見于此而持之,則雖非忠臣孝子,而名義之際,有余地以自全。無見于此而不克自持,則君父可捐,以殉人于色笑①。若鉉者,責(zé)之以張敞之為而不能,況其進此者乎!故君之舉臣,士之交友,識暗而力柔者,絕之可也。一旦操白刃而相向,皆此儔也。
【注釋】
①色笑:指和顏悅色的態(tài)度。
【譯文】
能看清這一點而能夠自持,則即使不是忠臣孝子,而在事關(guān)名義之際,尚且能有余地而保全自己。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而不能自持,則君父都可以捐棄,來逢迎諂媚別人,換取別人的好臉色。像徐鉉這樣的人,要求他學(xué)習(xí)張敞的所作所為尚且做不到,何況是比這更進一步呢!所以君子舉用臣子、士人結(jié)交朋友時,對于那些沒有見識而且軟弱的人,直接拒之門外就可以了。有朝一日,操持白刃而面向你的,都是這種人。
九 厚恤尹翁歸朱邑之死
尹翁歸卒①,家無余財,宣帝賜其子黃金百斤以奉祭祀,于朱邑亦然②,非徒其財也,榮莫至矣。故重祿者,非士所希望以報忠者也,而勸士者在此。刻畫人以清節(jié),而不恤其供祭祀、養(yǎng)父母、畜妻子之計。幸而得廉士也,則亦刻覈寡恩、苛細以傷民氣之褊夫③,而流為酷吏,然且不能多得。而漁獵小民以求富者,藉口以無忌而不慚。唐、宋以前,詔祿賜予之豐③,念此者至悉,猶先王之遺意也。
【注釋】
①尹翁歸(?—前62):字子兄,河?xùn)|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宣帝時期大臣。曾任東海太守、右扶風(fēng)等職,為官清廉,行事干練。傳見《漢書·尹翁歸傳》。
②朱邑(?—前61):字仲卿,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西漢中期大臣。曾任大司農(nóng)丞、北海太守、大司農(nóng)等職,政績顯著,為人廉潔守節(jié)。傳見《漢書·循吏傳》。
③褊(biǎn)夫:氣量狹窄急躁的人。
④詔祿:報請王者授與俸祿。這里指官員俸祿。
【譯文】
尹翁歸死后,家里沒有余財,漢宣帝賞賜尹翁歸的兒子一百斤黃金用以供奉祭祀,對于朱邑也是如此,這不僅僅是錢財?shù)膯栴},更是莫大的榮耀。所以豐厚的俸祿并不是士人所希望的對自己忠心的回報,而鼓勵勸勉士人的方法卻在于此。過分地渲染、刻畫官員的清貧、節(jié)儉,而不考慮其供奉祭祀、贍養(yǎng)父母、蓄養(yǎng)妻子兒女的生計。幸而遇到廉潔之士,則也是刻薄寡恩、過分重視瑣碎細節(jié)而傷害民氣的偏狹急躁之人,容易流為酷吏,即使是這種人,尚且不可多得。而盤剝百姓以求得富裕的人,無所忌憚地尋找借口而毫不慚愧。唐、宋以前,官員俸祿和賞賜很豐厚,在這方面考慮得很周到,仍不失先王的遺意。
至于蒙古,私利而削祿,洪武之初,無能改焉。祿不給于終歲,賞不逾于百金,得百軒①,而天下不足以治,況三百年而僅一軒
乎?城垂陷,君垂危,而問飼豬②,彼將曰救死而不贍,復(fù)奚恤哉!
【注釋】
①軒(ní,?—1464):字惟行,號靜齋,鹿邑(今河南鹿邑)人。明朝中期著名廉吏。平素廉潔自律,秉公執(zhí)法,不偏不袒,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傳見《明史·軒
列傳》。
②“城垂陷”幾句:應(yīng)指元順帝夢豬之事。據(jù)《七修類稿·國事類·元亡》所載,至正二十二年(1362),元順帝夢見豬拱大都,城覆,于是禁止軍民養(yǎng)豬。
【譯文】
到了元時,出于私利而削減官員俸祿,到明洪武初年,也無法改變這一局面。俸祿不能滿足官員一年生計所需,賞賜不超過百金,即使有一百個軒,天下也不足以治理好,更何況三百年才有一個軒
呢?城池即將失陷,君王面臨滅頂之災(zāi),這時卻問起養(yǎng)豬之事,則臣下必定會說現(xiàn)在全力挽救危亡還來不及,又哪里能顧得上其他事呢!
一〇 韋玄成避嗣父爵
漢人學(xué)古而不得其道,矯為奇行而不經(jīng),適以喪志。若韋玄成避嗣父爵①,詐為狂疾,語笑昏亂,何為者也?所貴乎道者身也,辱其身而致于狂亂,復(fù)何以載道哉!箕子之佯狂②,何時也?虞仲斷發(fā)文身③,過矣,蓋逃于句吳而從其俗以安④,非故為之也。然而虧體辱親,且貽后嗣以僭王猾夏之巨惡矣⑤。且古之諸侯,非漢諸侯之比也。國人戴之,諸大夫扳之⑥,非示以必不可君,則不可得而辭也。若夫玄成者,避兄而不受爵,以義固守,請于天子,再三辭而可不相強,奚用此穢亂辱身之為以驚世哉!丞相史責(zé)之曰⑦:“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乃能垂榮于后?!闭浯箻s之私意,而勉之以文義,玄成聞此,能勿愧乎?士守不辱之節(jié),不幸而至于死,且岳立海騰以昭天下之大義。從容辭讓之事,誰為不得已者?而喪其常度,拂其恒性,亦愚矣哉!韋氏世治經(jīng)術(shù),而玄成以愚。學(xué)以啟愚也,不善學(xué)者,復(fù)以益其愚。則漢人專經(jīng)保殘之學(xué),陷之于尋丈之間也⑧。
【注釋】
①韋玄成(?—前36):字少翁,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西漢宣帝時丞相韋賢之子。父親死后,韋玄成佯狂而讓爵于其兄,得到朝野贊譽,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被拜為丞相,封侯。傳見《漢書·韋玄成傳》。
②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商紂王叔父。官太師,封于箕。因紂王無道,佯狂為奴。傳說商朝滅亡后,他率部分商朝遺民遷往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朝鮮政權(quán)。
③虞仲斷發(fā)文身:虞仲,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次子、吳太伯之弟,因周太王有意傳位于少子季歷,為成全父親的意志,與其兄太伯?dāng)喟l(fā)文身,逃亡吳地,建立吳國。繼其兄太伯之后,成為吳國的第二任君主。
④句(gōu)吳:諸越部落當(dāng)中較小的一個部落,即后來春秋時期的吳國。
⑤僭王:超越本分而稱王?;模簲_亂中原地區(qū)。
⑥扳(pān):同“攀”,引,擁戴。
⑦丞相史:丞相府的屬吏,秩四百石。
⑧尋丈:指八尺到一丈之間的長度。
【譯文】
漢代人學(xué)習(xí)古人而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是虛偽、矯情地做一些奇怪行為,顯得荒誕不經(jīng),這恰能使人喪失志氣。像韋玄成那樣為了避免繼承父親的爵位,竟然假裝得了瘋病,言語談笑昏亂,究竟是為什么呢?對于道來說寶貴的是身體,侮辱自己的身體以至于狂亂,又將用什么來承載道呢!商朝末年箕子假裝發(fā)瘋,那是什么時代?虞仲剪短頭發(fā)、刺上紋身,太過分了,大概是逃到句吳后不得不順從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以便站穩(wěn)腳跟,并不是故意這樣做的??墒撬@樣做損害了身體,辱沒了父母,而且給后世留下了僭越稱王、擾亂中原的巨大禍害。況且古代的諸侯,與漢代諸侯是不同的。古代諸侯有國人擁戴,有諸大夫依附、支持,如果不顯示出必定不能夠做君主的根據(jù),是不可能得以辭讓的。像韋玄成這樣,為了避讓兄長而不接受爵位,只要以道義自我堅守,再三向皇帝請求辭讓,皇帝也最終不能強迫他,又何必做這些穢亂而侮辱自身的事情來驚世駭俗呢!丞相史責(zé)備他說:“古代的辭讓,必定有可觀的文辭義理,才能使榮耀垂于后世。”這是指摘他想要名垂后世的私意,而用文辭義理來勉勵他,韋玄成聽到這句話,能不慚愧嗎?士人堅守不可辱沒的氣節(jié),即使不幸以至于將要死亡,也要像山岳聳立、大海翻騰那樣昭示天下的大義。從容辭讓這種事,誰是迫不得已而做的呢?然而他卻喪失了自己的常度,違背了自己的恒性,也太愚蠢了!韋家世代研習(xí)經(jīng)術(shù),而韋玄成竟如此愚蠢。學(xué)習(xí)是為了醫(yī)治愚蠢,可不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卻越學(xué)越增加自己的愚蠢。則漢代人專門研習(xí)殘缺不全的經(jīng)典而拘執(zhí)一家之言,是局限在了尋丈之間。
一一 元康之世谷石五錢蓋史氏溢辭
史稱宣帝元康之世①,比年豐稔,谷石五錢,而記以為瑞,蓋史氏之溢辭,抑或偶一郡縣粟滯不行,守令不節(jié)宣而使?fàn)栆?。一夫之耕,上農(nóng)夫之獲,得五十石足矣。終歲勤勞而僅獲二百五十錢之貲,商賈居贏,月獲五萬錢,而即致一萬石之儲,安得有農(nóng)人孳孳于南畝乎②?金粟之死生,民之大命也。假令農(nóng)人有婚喪之事,稍費百錢,已空二十石之囷積③,一遇兇歲,其不餒死者幾何邪?故善養(yǎng)民者,有常平之廩,有通糴之政④,以權(quán)水旱,達遠邇,而金粟交裕于民,厚生利用并行,而民乃以存。腐儒目不窺牖⑤,將謂民茍得粟以飽而無不足焉;抑思無布帛以御寒,無鹽酪蔬肉以侑食⑥,無醫(yī)藥以養(yǎng)老疾,無械器以給耕炊,使汝當(dāng)之,能勝任焉否邪?
【注釋】
①元康:西漢宣帝劉詢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前65—前61年。
②孳孳(zī):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南畝:田野。
③囷(qūn)積:谷倉中儲存的糧食。囷,古代一種圓形谷倉。
④通糴(dí):古代一種救災(zāi)制度,如一地遭災(zāi),則從其他地方購入糧食賑濟,調(diào)有余補不足。糴,買進糧食。
⑤牖(yǒu):窗戶。
⑥侑食:勸食,侍奉尊長進食。這里指佐餐、佐食。
【譯文】
史書上稱漢宣帝元康年間,連年豐收,谷價為每石五錢,因而記載下來作為祥瑞,這大概是史學(xué)家的溢美之詞,或許偶爾有一兩個郡縣糧食積聚滯留,是郡守、縣令不設(shè)法疏導(dǎo)造成的。一個人耕作,即使是優(yōu)秀農(nóng)夫的收獲,能達到五十石就不容易了。終年辛勞而僅能獲得二百五十錢的收入,而商人囤積居奇,一個月能得到五萬錢的收益,相當(dāng)于有一萬石糧食的積蓄,這樣難道還會有農(nóng)夫在田里勤勉不懈地工作嗎?金錢和糧食的損益,是民眾的命脈。假使農(nóng)民有婚喪嫁娶之類的事情,稍微花費一百錢,就已經(jīng)損失了二十石的存糧,一旦遇到災(zāi)年,不被餓死的能有幾人呢?所以善于養(yǎng)活百姓的君主,都設(shè)有常平倉,立有通糴的制度,來調(diào)節(jié)水旱災(zāi)荒帶來的損失,通達遠近,而金錢糧食都積聚在民眾家中,使民眾生活富足與物盡其用并行,而民眾才得以生存下去。腐儒埋首苦讀,目不窺窗,誤認為民眾只要得到糧食吃飽肚子就沒有什么不滿足的了;試想,沒有布帛來御寒,沒有鹽、酪、蔬菜、肉來佐餐,沒有醫(yī)生、藥品來養(yǎng)老、治病,沒有器械來供給耕作和做飯,如果讓你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你能夠承受這些嗎?
一二 趙充國以持重制夷初起
趙充國之策羌也①,制狡夷初起之定算也。夷狡而初起,其鋒铦利②,謀勝而不憂其敗。謀勝而不憂其敗,則致死而不可攖③。敗之不憂,則不足以持久而易潰。其徒寡,其積不富,其黨援不堅,而中國之吏士畏之不甚。是數(shù)者,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不易之道也。
【注釋】
①羌:原是古人對居住在中國西部包括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等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漢代羌人歸附中央,大量內(nèi)遷,但到西漢中期,羌人散居的西北地區(qū)開始頻繁爆發(fā)羌人叛亂。
②铦(xiān)利:鋒利,銳利。
③攖(yīng):接觸。
【譯文】
趙充國謀劃的制服羌人的計策,是制服剛剛崛起的狡猾蠻夷的定算。蠻夷狡猾而剛剛起事,其鋒芒銳利,只謀劃勝利而不考慮失敗。只謀劃勝利而不考慮失敗,其士兵就會拼死作戰(zhàn)而銳不可當(dāng)。他們不憂慮失敗,則不足以持久而容易潰敗。他們的人力少,物資積蓄不富裕,黨羽、后援不夠堅固,因而中原王朝的官兵不太畏懼他們。這幾條,利于防守而不利于進攻,這是萬世不變之道。
狡夷之初起亦微矣,而中國恒為之敝。有震而矜之者而人心搖,有輕而蔑之者而國謀不定。彼豈足以敝我哉?嘗試與爭而一不勝,則脅降我兵卒,掠奪我芻糧①,闌據(jù)我險要,而彼勢日猖。黨而援之者,益信其必興而交以固。盛兵以往,潰敗以歸,而我吏士之心,遂若疾雷之洊加而喪其魄②。故充國持重以臨之,使其貧寡之情形,灼然于吾吏士之心目,彼且求一戰(zhàn)而不可得,地促而糧日竭,兵連而勢日衰,黨與疑而心日離。能用是謀而堅持之,不十年而如堅冰之自解于春日矣。
【注釋】
①芻糧:指供軍隊用的飼料和糧食。
②洊(jiàn):屢次,多次。
【譯文】
狡猾的蠻夷在初起之時也是很微弱的,但中原王朝卻總是被他們拖得很疲敝。有的受到其震動而夸大他們的力量,使得人心動搖;有的盲目地輕蔑對方,使得國家謀略長期不能定下。蠻夷難道有力量使我方疲敝嗎?我方曾嘗試與其爭斗,一戰(zhàn)不能取勝,對方就會迫降我們的兵卒,劫掠我方的糧草,占據(jù)我方險要據(jù)點,其態(tài)勢越來越猖獗。與對方結(jié)盟而援助他們的部族,會更加堅信其必將興起而與其同盟關(guān)系更穩(wěn)固。我軍以重兵前往征討,潰敗而歸,于是官兵的心就像連續(xù)遭到迅雷襲擊一樣魂飛魄散。所以趙充國持重地對付蠻夷,使其貧弱的情形清晰地留存在我方官兵的心目中,敵方渴求與我方一戰(zhàn)而不可得,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因為地域狹小而糧草越來越少,由于戰(zhàn)火連綿而勢力越來越衰弱,其同盟會因為對前景產(chǎn)生疑慮而日益與其離心離德。如果能使用這種計策并持之以恒,不到十年,蠻夷的威脅就會像堅冰在春天太陽的照射下自行消融一樣消失無遺。
雖然,一人謀之已定,而繼之者難也。夷無恥者,困則必降,降而不難于復(fù)叛。充國未老,必且有以懲艾而解散之,而辛武賢之徒不能①,故羌禍不絕于漢世。然非充國也,羌之禍漢,小則為宋之元昊,大則為拓拔之六鎮(zhèn)也②,而拓拔氏以亡矣。
【注釋】
①辛武賢: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西漢將領(lǐng),曾任酒泉太守。神爵元年(前61)西羌反叛,他被就地任為破羌將軍,征討羌人,取勝后復(fù)為酒泉太守。后七年,復(fù)為破羌將軍,征烏孫至敦煌。傳見《漢書·辛武賢傳》。
②六鎮(zhèn):指北魏前期為了防御來自北方的侵?jǐn)_、拱衛(wèi)首都平城而在平城以北邊境設(shè)置的六個軍鎮(zhèn),自西而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zhèn),軍鎮(zhèn)將卒來自鮮卑、匈奴、漢族等多個民族。六鎮(zhèn)設(shè)立后逐漸成為北魏北部軍事力量的重心所在,但隨著北魏衰落,正光四年(523)爆發(fā)六鎮(zhèn)起義,給北魏政權(quán)沉重一擊,最終導(dǎo)致了北魏的滅亡。
【譯文】
盡管如此,一個人已然定下謀劃,其他人繼承他的方略是很難的。夷人沒有羞恥之心,陷入困境必定會投降,投降之后再次反叛也不困難。趙充國尚未老去時,必定會有辦法防患于未然而解散他們,而辛武賢之流卻沒有能力這樣做,所以羌人造成的禍患在漢代未曾斷絕過。然而,如果沒有趙充國,那么羌人對于漢朝的危害,小則像北宋的元昊,大則像北魏的六鎮(zhèn),而拓跋氏就是因此最終滅亡的。
一三 充國欲以數(shù)歲勝敵
宣帝之詔充國曰:“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數(shù)歲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者?”嗚呼!此鄙陋之臣以惑庸主而激無窮之害者也。幸充國之堅持而不為動,不然,漢其危矣!
【譯文】
漢宣帝下詔書給趙充國說:“將軍不顧念國家的浩繁花費,想用數(shù)年的時間戰(zhàn)勝敵人,做將軍的,誰不樂意這樣呢?”唉!這是鄙陋的臣子用來迷惑昏庸的君主而激起無窮禍患的話。幸虧趙充國堅持己見,不為所動,不然的話,漢朝就危險了!
為國者,外患內(nèi)訌,不得已而用兵。謂之不得已,則不可得而速已矣;謂之不得已,則欲已之,亦惟以不已者已之而已矣。何也?誠不可得而已也。舉四海耕三余九之積①,用之一隅,民雖勞,亦不得不勞;國雖虛,亦不得不虛。鄙陋之臣,以其稱鹽數(shù)米于烓廚之意計而為國謀②,庸主遂信以為憂國者,而害自此生。司農(nóng)怠于挽輸③,忌邊帥之以軍興相迫,窳敝之有司④,畏后事之責(zé),猾胥疲民,一倡百和,鼓其欲速之辭,而害自此成。茫昧徼功之將帥,承朝廷吝惜之指,翹老成之深智沉勇以為耗國毒民,乃進蕩平之速效,而害自此烈矣。
【注釋】
①耕三余九:當(dāng)為“耕九余三”之誤?!抖Y記·王制》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后天子食,日舉以樂。”《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亦曰:“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惫省案庞嗳币鉃榫拍旮鲿锌晒┤晔秤玫姆e余。
②烓(wēi):古代一種可移動的火爐。
③司農(nóng):又稱大司農(nóng),漢代九卿之一,掌管錢谷之事。
④窳(yǔ)敝:腐敗,凋敝。窳,懶惰。
【譯文】
治理國家的人,面臨外患和內(nèi)訌,不得已才用兵。說是不得已,就是不能得以迅速止息禍患;說是不得已,就是即使想要止息戰(zhàn)事,也只能等到尚未止息的禍患止息以后才行。為什么呢?因為實在是不能得以止息。將四海之內(nèi)耕作九年而留下的可供三年食用的積余,全都用在一隅,民眾雖然辛勞,也不得不辛勞;國庫雖然空虛,也不得不空虛。鄙陋的臣子,將他們在廚房中稱鹽數(shù)米的計謀用在國家大事上,平庸的君主竟相信他們是真正憂國憂民的,于是禍害就此產(chǎn)生。司農(nóng)不愿意費心費神地轉(zhuǎn)運軍需品,忌憚邊關(guān)將帥以戰(zhàn)事開始來逼迫自己,懶惰疲憊的有關(guān)官員,畏懼誤期而受罰,狡猾的官吏與疲憊的民眾,一倡百和,極力鼓吹其要求速戰(zhàn)速決的言論,于是禍害由此形成。愚昧而想邀功的將帥,順承朝廷想節(jié)省開支的意旨,指責(zé)老成持重、具有深沉智慧與勇氣的將領(lǐng)為消耗國家、毒害民眾的罪人,上書陳述能夠迅速見效的蕩平敵軍的策略并付諸實施,而禍害從此就更加嚴(yán)重了。
充國之至金城也①,以神爵元年之六月②,其振旅而旋,以二年之五月,持之一年而羌以瓦解,則所云欲以數(shù)歲而勝敵者,蓋老成熟慮之辭,抑恐事不必速集,而鄙陋之庸臣且執(zhí)前言以相責(zé)耳。非果有數(shù)歲之費以病國勞民,顯矣。甚矣,國無老臣而庸主陋臣之自誤也!憚數(shù)歲之勞,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數(shù)十年兵連禍結(jié)而不可解,國果虛,民果困,盜賊從中起,而遂至于亡。以田夫販豎數(shù)米量鹽之智③,捐天下而陸沉之④,哀哉!
【注釋】
①金城:漢代郡名。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設(shè)置,郡治在今甘肅蘭州。
②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神爵,漢宣帝劉詢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前61—前58年。
③販豎:小販。
④陸沉:陸地?zé)o水而沉,比喻國土淪陷于敵手。
【譯文】
趙充國到達金城,是在神爵元年的六月,他勝利歸來是在神爵二年的五月,堅持其方略一年而羌人就土崩瓦解了,可見他當(dāng)初所說的計劃用數(shù)年時間戰(zhàn)勝敵人,大概只是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言辭,也是恐怕戰(zhàn)事一旦不能迅速結(jié)束,則鄙陋庸俗的臣子會用先前所說的時限為借口,大肆指責(zé)、攻擊他。并非真的有好幾年的浩大花費來使國家疲敝、人民辛苦,這是很明顯的。國家沒有老臣時,平庸的君主和鄙陋的臣子的自誤也太嚴(yán)重了!害怕數(shù)年的勞苦,就期望能夠速戰(zhàn)速決,萬一戰(zhàn)敗就一蹶不振,則數(shù)十年兵連禍結(jié)而無法解脫,國庫果真空虛,民眾果真困頓,盜賊從中趁機而起,而國家于是走向滅亡。把農(nóng)夫小販稱鹽數(shù)米的小聰明用在國家大事上,結(jié)果使國家土崩瓦解、淪陷于敵人之手,實在是悲哀??!
一四 漢循吏多求名偽飾
宣帝重二千石之任,而循吏有余美,龔遂、黃霸、尹翁歸、趙廣漢、張敞、韓延壽①,皆藉藉焉②。跡其治之得失,廣漢、敞、霸皆任術(shù)而托跡于道。廣漢、敞以虔矯任刑殺,而霸多偽飾,寬嚴(yán)異,而求名太急之情一也。延壽以禮讓養(yǎng)民,庶幾于君子之道,而為之已甚者亦飾也。翁歸雖察,而執(zhí)法不煩;龔遂雖細,而治亂以緩。較數(shù)子之間,其愈矣乎!要此數(shù)子者,唯廣漢專乎俗吏之為,而得流俗之譽為最;其余皆緣飾以先王之禮教,而世儒以為漢治近古,職此繇也。
【注釋】
①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今山東鄒城)人。初為昌邑國郎中令,曾多次勸諫劉賀不要驕奢淫逸。劉賀被廢后屬臣二百多人都遭誅殺,只有龔遂與中尉王陽因多次規(guī)勸免于一死,但剃發(fā)判處四年徒刑。漢宣帝繼位后,龔遂擔(dān)任渤海太守。龔遂平定盜賊叛亂、鼓勵農(nóng)桑,很有政績。后升任水衡都尉,最終卒于任上。傳見《漢書·循吏傳》。黃霸(?—前51):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揚州刺史、潁川太守等職。漢宣帝五鳳三年(前55),出任丞相,封建成侯。黃霸善于治理郡縣,為官清廉,政績突出,后世常將黃霸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并稱為“龔黃”。傳見《漢書·循吏傳》。韓延壽(?—前57):字次公,西漢著名循吏。曾任諫大夫、潁川太守、東郡太守等職,政績顯著。后在左馮翊任上被蕭望之等彈劾,被宣帝處死。傳見《漢書·韓延壽傳》。
②藉藉:雜亂眾多的樣子。
【譯文】
漢宣帝重視郡守的職任,于是循吏的美名流傳至今,龔遂、黃霸、尹翁歸、趙廣漢、張敞、韓延壽等人,都廁身其中??疾焖麄?yōu)檎牡檬?,趙廣漢、張敞、黃霸都是使用術(shù)而托名為道。趙廣漢、張敞都虛偽、殘暴而過分注重刑罰、殺戮,而黃霸則多虛假矯飾之舉,雖然寬嚴(yán)不同,但求名之心太過急切的情形是一樣的。韓延壽以禮讓來涵養(yǎng)民眾,接近于君子之道了,但是做得過了頭,也是虛偽矯飾。尹翁歸雖然明察,但是執(zhí)法不苛煩;龔遂雖然仔細,但使用較為和緩的方式治理亂局。與其他幾位相比,尹、龔二人難道不是略勝一籌嗎?在這些人中,只有趙廣漢專門干俗吏所做的事,卻得到世俗之人的稱贊最多;其他人都有以先王的禮教來粉飾自己,而世間儒者都認為漢代政治接近古道,就是基于這種理由。
夫流俗之好尚,政教相隨以濫;禮文之緣飾,精意易以相蒙;兩者各有小著之效,而后先王移風(fēng)易俗、緣情定禮之令德,永息于天下。救之者其惟簡乎,故夫子言南面臨民之道,而甚重夫簡①;以法術(shù)之不可任,民譽之不可干,中和涵養(yǎng)之化不可以旦夕求也。
【注釋】
①故夫子言南面臨民之道,而甚重夫簡:據(jù)《論語·雍也》所載,冉雍向孔子詢問子桑伯子這個人,孔子稱其“簡”得好。冉雍認為應(yīng)該 “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如果“居簡而行簡”則過“簡”了??鬃訉Υ吮硎痉Q贊,并認為“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
世俗之人喜好、崇尚什么,刑賞教化就跟隨什么,以至于泛濫;禮節(jié)儀式方面的文飾,容易使得精深大義被掩蓋;兩者各有小的顯著效果,而后先王移風(fēng)易俗、根據(jù)情況制訂禮法的美好品德,卻永遠在天下斷絕了。能夠挽救這種局面的,大概只有“簡”了吧?所以說,孔子在論述君王治理民眾之道時,非常重視簡,因為法、術(shù)不能偏任,人民的稱譽不可以強行干預(yù),中和涵養(yǎng)的教化不可能在旦夕之間就求得。
如廣漢者,弗足道矣。繼廣漢而興,為包拯、海瑞者①,尤弗足道矣。至于霸、延壽、翁歸,循其跡而為之,何遽不如三代?而或以侈敗,或以偽譏,何為其致一時之感歆,反出廣漢下乎?雖然,亡其實而猶踐其跡,俾先王之顯道不絕于天下,以視廣漢與敞之所為,猶荑稗與五谷,不可以熟不熟計功也。褊躁以徇流俗之好惡,效在一時,而害中于人心,數(shù)百年而不復(fù),亦烈矣哉!
【注釋】
①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瓊山(今海南海口)人。明代著名廉吏。嘉靖至萬歷年間曾任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在任期間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禁止徇私受賄,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在民間有“海青天”之譽。萬歷十五年(1587)病逝,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傳見《明史·海瑞列傳》。
【譯文】
像趙廣漢這種人,是不值得稱道的。繼趙廣漢而起的,有包拯、海瑞等人,尤其不值得稱道。至于黃霸、韓延壽、尹翁歸,如果能循著他們的足跡走下去,像他們那樣施政,難道會不如三代時期嗎?然而他們有的因為奢侈而遭遇失敗,有的因為虛偽而被譏諷,為何他們在短時間內(nèi)贏得民眾的感佩欣喜之情,反而在趙廣漢之下呢?盡管如此,雖沒有他們施政之實而尚可以仿效其行跡,使先王的顯道不在天下斷絕,以此來看趙廣漢和張敞的所作所為,就好像雜草與五谷一樣,不可以用是否成熟作為計量功勞的標(biāo)準(zhǔn)。偏狹急躁而曲從于世俗之人的好惡,只能取得一時的成效,可毒害卻深深根植在人們心中,幾百年也無法恢復(fù),這危害也太嚴(yán)重了!
一五 春秋大不伐喪非以待夷狄
蕭望之曰:“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故《春秋》大士匄之不伐喪①?!彼煊o匈奴之微弱,救其災(zāi)患,使貴中國之仁義,亦奚可哉?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梁武拯侯景于窮歸,而死于臺城②;宋徽結(jié)女直于初起,而囚于五國③。輔其弱而強之,強而弗可制也;救其患而安之,安而不可復(fù)搖也。漢之于匈奴,豈晉之于齊、均為昏姻盟會之友邦哉?望之之說《春秋》也,失之矣。
【注釋】
①士匄(gài)之不伐喪:據(jù)《春秋·襄公十九年》記載,晉大夫士匄率軍伐齊,途中聽聞齊侯卒,于是率軍返回。一般認為,《春秋》專門記錄此事,意在贊揚士匄之守禮。
②梁武拯侯景于窮歸,而死于臺城:侯景本為北魏將領(lǐng),因國內(nèi)政治爭斗而被迫投降梁朝,梁武帝接受了他的投降,給他很高待遇,封其為河南王、大將軍、持節(jié)。但侯景很快叛變,攻入都城建康,圍困梁武帝于臺城(宮城),梁武帝最終被餓死。事見《梁書·武帝本紀(jì)》《梁書·侯景列傳》。
③宋徽結(jié)女直于初起,而囚于五國:宋徽宗為收復(fù)燕云十六州,與剛崛起的女真簽訂“海上之盟”,相約共同伐遼。但遼朝滅亡后,女真人看到北宋的衰弱,大舉伐宋,攻入北宋都城,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人,宋徽宗最終以囚徒身份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事見《宋史·徽宗本紀(jì)》。
【譯文】
蕭望之說:“恩德足以使孝子悅服,情誼足以使諸侯感動,所以《春秋》高度贊揚士匄不攻伐國君剛?cè)ナ赖凝R國的做法?!彼谑菧?zhǔn)備在匈奴實力微弱的時候幫助他們,救濟他們的災(zāi)患,使他們珍視中國的仁義,這又哪里可以呢?恩德足以使孝子悅服,并不足以使夷狄悅服;情誼足以使諸侯感動,并非可以使夷狄之人感動。梁武帝在侯景走投無路的時候接納了他,最終卻使自己餓死在臺城;宋徽宗在女真剛崛起的時候與他們結(jié)盟,最終卻被女真人囚禁在五國城直到死亡。在夷狄實力衰弱時援助他們,使其重新強大起來,可強大以后就無法制服他們了;在夷狄之人遭遇災(zāi)禍的時候救濟他們,使其安定下來,可安定以后就無法再動搖他們了。漢朝與匈奴的關(guān)系,難道就像晉國與齊國那樣是互通婚姻、相互盟會的友邦嗎?蕭望之對《春秋》的說法,是錯誤的。
一六 黃霸以賞誘吏為治道之蠹
蘇威以五教督民而民怨①,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而民頌之②。蓋霸以賞誘吏,而威以罰督民,故恩怨殊焉,而其為治道之蠹,一也。耕者讓畔③,行者讓路,道不拾遺,傳記有言之以張大圣人之化者矣。而《詩》《書》所載,孔門所述,未嘗及焉。故稱盛治之民曰“士愨女憧”④,言乎其樸誠而不詭于文也。故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⑤?!倍Y之不可望庶人,猶大夫之不待刑也。圣人之訓(xùn),炳如日星矣。
【注釋】
①五教:五常之教。依《尚書·舜典》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據(jù)《孟子·滕文公上》則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②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據(jù)《漢書·循吏傳》記載,黃霸為丞相時,每逢郡國上計,便向長吏守丞詢問各郡國全年的人口、錢糧、盜賊、獄訟等事,將其一一疏舉,以便振興教化。上計,秦漢時期由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朝廷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的一種制度。
③畔:田地的界限。
④愨(què):質(zhì)樸,厚道,誠實。憧:通“憃(chōng)”,愚笨的,樸拙的。
⑤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語出《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cè)。”一般認為,此句意為“庶人沒有資格受禮遇,大夫擁有特權(quán)不受刑”,但也有人解釋為“禮制不減輕于庶人,刑法不加重于大夫”。從下文來看,王夫之認同前者。
【譯文】
蘇威用五常之教來督責(zé)民眾而民眾怨恨他,黃霸為振興教化而逐條疏奏郡國上計文書,百姓交口稱贊。大概是因為黃霸用獎賞誘惑官吏,而蘇威用刑罰督責(zé)百姓,所以百姓的感激、怨恨之情不同,但他們作為治道的蠹蟲,則是一樣的。種田的人互讓田界,行路的人相互讓路,沒有人把別人丟失在路上的東西撿走,傳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來張大圣人的教化。而根據(jù)《詩經(jīng)》《尚書》的記載,孔門弟子的稱述,并沒有到達這個地步。所以稱盛世中的民眾為“士愨女憧”,是說他們厚道誠實而不詭詐地文過飾非。所以說:“庶人沒有資格受禮遇,大夫擁有特權(quán)不受刑?!倍Y不可寄望于庶民,就像大夫不能用刑罰來對待一樣。圣人的遺訓(xùn),昭昭如太陽和星辰。
孔子沒,大義乖,微言絕;諸子之言,激昂好為已甚①,殆猶佛、老之徒,侈功德于無邊,而天地日月且為之移易也。夫圣人之化,豈期之天下哉?堯有不令之子,舜有不恭之弟②,周公有不道之兄,孔子有不杇不雕之弟子③,草野無知,而從容中道于道路,有是理哉?以法制之,以刑束之,以利誘之,民且涂飾以自免。是相率為偽,君子之所惡也。漢之儒者,辭淫而義詭,流及于在位,襲之以為政。霸之邪也,有自來矣。君子之道,如天地之生物,各肖其質(zhì)而使安其分,斯以為盡人物之性而已矣。
【注釋】
①已甚:過分,過甚。
②舜有不恭之弟:指舜的異母弟象。因象對舜不滿,經(jīng)常與母親和父親瞽叟尋機殺害舜。
③孔子有不杇(wū)不雕之弟子:孔子的弟子宰予因為白日睡覺,孔子斥其“朽木不可雕也”。
【譯文】
孔子死后,大義偏離,微言斷絕;諸子百家的言論,激昂而喜好過甚,大概也與佛、道之徒類似,貪求功德無邊,而天地日月似乎也將因此而改易。圣人的教化,難道能夠期望遍及天下嗎?堯有不肖的兒子丹朱,舜有不恭敬的弟弟象,周公有大逆無道的兄長管叔鮮,孔子有“朽木不可雕”的弟子宰予,出身草野的無知之人,從容地走在道路正中間,有這樣的道理嗎?如果用法律來懲治他們,用刑罰來約束他們,用利益來誘導(dǎo)他們,民眾就會文過飾非來求得自免。但這實質(zhì)上是引導(dǎo)他們弄虛作假,這是君子所厭惡的做法。漢代的儒者,言論浮華不實而義理詭詐,影響到統(tǒng)治者,他們就把這些學(xué)說用在了施政上。黃霸的奸邪是有其來由的。君子之道就像天地生育萬物,各自根據(jù)其本質(zhì)創(chuàng)造相應(yīng)形象,而使其各安其位,這樣才能夠使人和物的天性都得以盡情展露無遺。
一七 常平流為青苗
耿壽昌“常平”之法①,利民之善術(shù)也,后世無能行之者,宋人仿之,而遂流為“青苗”②。故曰:非法之難,而人之難也。三代封建之天下,諸侯各有其國,其地狹,其民寡,其事簡,則欲行“常平”之法也易。然而未嘗行者,以生生之計,寬民于有余,民自得節(jié)宣焉,不必上之計之也。上計之而民視以為法;視以為法,則憚而不樂于行,而黠者又因緣假借以讎其奸。故三代之制,裕民而使自為計耳。雖提封萬井之國③,亦不能總計數(shù)十年之豐歉而早為之制也。郡縣之天下,財賦廣,而五方之民情各異④,其能以一切之治為治乎?
【注釋】
①耿壽昌:西漢天文學(xué)家、歷算家。精通數(shù)學(xué),曾修訂《九章算術(shù)》,又用銅鑄造渾天儀觀天象,著有《月行帛圖》等?!俺F健敝ǎ汗鄄跐h宣帝時任大司農(nóng)中丞,在西北設(shè)置“常平倉”,在谷賤時增其價而買入,以利農(nóng)谷,貴時減其價而賣出,以贍貧民,從而穩(wěn)定糧價、保障民生,兼作為國家儲備糧庫。
②青苗:指青苗法,北宋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亦稱“常平新法”。主要措施是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nóng)民、城市手工業(yè)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xiàn)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變質(zhì)為官府輾轉(zhuǎn)放高利貸、收取利息的苛政。
③提封:版圖,疆域。井:古代指方一里、九夫所治之地。
④五方: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合稱。
【譯文】
耿壽昌的“常平”之法,是有利于民眾的好辦法,后世沒有能夠推行的,宋代人仿效他,卻演變成了“青苗法”。所以說:并不是法令本身難以推行,而是人難以將法令付諸實施。在實行分封制的三代時期的天下,諸侯各自有其國,其國土狹小,民眾不多,事情簡易,因而想推行“常平”之法也容易。然而當(dāng)時并未推行,是因為當(dāng)時的民生政策,對待民眾寬厚,民眾有較大余地,百姓可以自行調(diào)整,不必由朝廷為他們制定計劃。朝廷制定計劃,就會被民眾視為法令,視為法令,則民眾有所忌憚而不樂意執(zhí)行,而狡黠之徒還會趁此機會做壞事,大肆兜售其奸詐。所以三代的制度,是讓民眾富裕而使他們各自為計。即使是疆域方圓一萬里的大國,也不能總計幾十年的水旱豐收、歉收而提前做出相應(yīng)安排。在郡縣制時代的天下,財賦甚廣,各地的民情又互不相同,難道能夠以一刀切的治理方法來治理天下嗎?
然則“常平”之制不可行與?曰:“常平”者,利民之善術(shù),何為而不可行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制之,鄉(xiāng)之賢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而無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齊一天下者也。壽昌行之而利,亦以通河?xùn)|、上黨、太原、弘農(nóng)之粟于京師而已矣①。
【注釋】
①河?xùn)|:指河?xùn)|郡,漢代河?xùn)|郡轄今山西西南部,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上黨:指上黨郡,漢代上黨郡轄今山西東南部,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太原:指太原郡,轄境屢有變遷。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弘農(nóng):指弘農(nóng)郡,西漢弘農(nóng)郡轄今河南西部部分地區(qū)及陜西商洛等地,治所在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東北)。
【譯文】
既然如此,“常平”之法是不可行的嗎?回答是:“常平”法,是有利于民眾的好法,為什么不可行呢?如果能夠因地制宜,考慮各地的不同民情,選擇稱職的官員負責(zé),地方上的賢德士大夫以身作則,并且持之以恒,則可以保證一百年之內(nèi)沒有大的弊病,這不是天子能在天下一刀切實行的。耿壽昌推行常平法能夠取得成效,也是因為他將河?xùn)|、上黨、太原、弘農(nóng)等地的糧食流通到京師長安而已。
一八 蕭望之不可大受
宣帝臨終,屬輔政于蕭望之,其后望之被譖以死①,而天下冤之。夫望之者,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②。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匈奴內(nèi)潰,群臣議滅之,望之則曰:“不當(dāng)乘亂而幸災(zāi)?!焙繇n邪入朝③,丞相御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④?!表n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訐其小過以陷之死。丙吉賢相也⑤,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⑥,則自陳而請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跡其所為,蓋攬權(quán)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火于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拂眾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⑦!見善若驚,見不善如讎,君子猶謂其量之有涯而不可以任大;況其所謂善者不必善,所謂不善者非不善乎!
【注釋】
①譖(zèn):說別人的壞話,誣陷,中傷。
②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毙≈?,小智慧。大受,承擔(dān)重任。
③呼韓邪(?—前31):西漢后期匈奴單于。前58至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虛閭權(quán)渠單于之子。因匈奴內(nèi)亂,為借漢朝之力保全自己,他對漢稱臣并數(shù)次入朝,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匈奴單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廣為人所知。傳見《漢書·匈奴傳》。
④謙亨:出自《周易·謙卦》:“謙:亨。君子有終?!币鉃槿酥t虛則亨通。后以“謙亨”指謙恭有德。
⑤丙吉(?—前55):字少卿。漢武帝末年曾保護皇曾孫劉詢(漢宣帝),后任大將軍霍光長史,建議迎立漢宣帝,封關(guān)內(nèi)侯。宣帝即位后,封丙吉為博陽侯。神爵三年(前59)任丞相。為政寬大。死后謚號“定”,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傳見《漢書·丙吉傳》。
⑥平原:指平原郡,漢代郡名。轄今山東德州中南部及齊河、惠民、陽信一帶。治所在今山東平原。
⑦六尺之孤:沒有成年的孤兒。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個子未長高。孤,死去父親的小孩。
【譯文】
漢宣帝臨終的時候,將輔政之任囑托給蕭望之,其后蕭望之被誣告而死,天下人都認為他很冤枉。蕭望之本來就屬于所謂的有小智慧而難以承擔(dān)重任的人。蕭望之在宣帝時代,屢次向皇帝進諫,基本上都是以別人的是為非,以別人的非為是,強詞奪理地標(biāo)新立異,所以他得到的不是他本應(yīng)得到的,失去的也不是他本應(yīng)失去的。匈奴內(nèi)部崩潰,漢朝的群臣都建議趁機消滅匈奴,蕭望之卻說:“不應(yīng)該趁別人混亂而將其災(zāi)禍當(dāng)作值得高興的事?!焙繇n邪單于入朝,丞相和御史大夫想把他的位次排在王侯之下,蕭望之卻說:“不把他當(dāng)作臣子對待,是謙恭有德之福。”韓延壽是賢能的官吏,蕭望之卻忌憚他的名聲而攻擊他的小過錯,以至于將其構(gòu)陷至死。丙吉是賢德的丞相,蕭望之卻對他傲慢無禮,因為他年邁而欺辱他。而且不但如此,朝廷讓他出京補任平原太守,他卻自己陳情請求留任;以左馮翊之職來測試他,他卻稱病而不赴任。從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喜歡攬權(quán)自居、抓住別人過失窮究不舍、在朝廷中激起水火不相容之勢、自己倚仗權(quán)位而妄自尊大的人。像這樣,他貪戀俸祿和權(quán)位、依依不舍之情,早就被小人所挾持了;而他違背眾意、沽名釣譽,更為君子所不信任。他自身尚且難以保全,又怎么能保全尚未成年的皇帝呢!看見好人好事就會受到震動,看到壞人壞事就像見到仇敵一樣,君子尚且認為其氣量有限而不足以承擔(dān)大任,何況蕭望之所說的善不一定是善,所說的不善不一定是不善呢!
宣帝之任之也,將以其經(jīng)術(shù)與?挾經(jīng)術(shù)而行其偏矯之情,以王安石之廉介而禍及天下,而望之益之以侈;抑以其議論與?則華而不實,辯而窒①,固君子之所惡也。主父偃、徐樂豈無議論之近正,而望之抑奚以異?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者也,故于望之有臭味之合焉。以私好而托家國之大,其不傾者鮮矣。
【注釋】
①窒(zhì):阻塞而不通暢。
【譯文】
漢宣帝任用蕭望之,是因為他的經(jīng)術(shù)嗎?如果倚仗經(jīng)術(shù)而遂行其偏激造作之情,以王安石的清廉耿介尚且使禍害影響遍及天下,何況是蕭望之這樣更加奢侈的人;或許漢宣帝是看中了蕭望之的議論吧?可他的議論華而不實,雄辯而內(nèi)理不通暢,本來就是君子所厭惡的。主父偃、徐樂等人難道沒有貌似義正辭嚴(yán)的議論嗎?蕭望之與他們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大概漢宣帝作為君主,恃才傲物,喜歡剛愎自用,喜歡聽別人的過失來顯示自己的明察,所以在這方面與蕭望之臭味相投。因為個人的喜好而把家國大任輕率托付給別人,很少有不覆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