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茶
前幾天,一群朋友在一起,喝茶閑聊。無意地說起了詩歌,有好幾位對現(xiàn)代詩歌發(fā)表意見,什么詩寫的垃圾,詩里沒有精神,反正是一無是處。當然,對詩歌的見仁見智還是蠻有意思的事情。這就好像我們面前的一杯茶,因為口味的不同,可能喝出的感覺也大不一樣。
我注意到有一位經(jīng)常讀詩的朋友沒有參與進來。也許在他眼里,詩歌是另一重風(fēng)景,絢麗多彩,絕非是垃圾一語就能形容得了的。偏見,有時真是害死人。不由得想起了文藝上的紛爭,以及上綱上線到用政治來衡量,結(jié)果呢,自然是跟風(fēng)的多,性情的少。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說白了,在今天做一個在生活中享受詩歌的人,是一種難得的體驗。不要說懂得,即使是了解,怕也是困難的。那天,跟朋友坐在良田別院里喝茶,兩人聊聊詩歌的詩,旁邊幾個人大聲吆喝著斗地主。這樣的場景倒是時常會遇到,也就見怪不驚了。說到底,在喝茶的過程中,能找到各自的樂趣就好。
對茶人來說,或許最難的是做一個解人。懂得不同的茶語,以及在茶的氛圍里產(chǎn)生的種種頓悟。那是能跟茶、土地、茶樹相溝通的,只是今天,我們連這個能力也變得稀少了。以至于常常拿自己的眼光去評判世界,自然會少不了“誤讀”。在闡釋學(xué)上,也存在著這個問題。
如果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詩人出了問題,倒不如說是人類已不大懂得詩歌了。這就像對待行為藝術(shù),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所闡釋的,豈是今天行為藝術(shù)的亂象就能概括得了的。我當然能理解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實在是“膚淺”的,即便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來看,卻也有諸多的不靠譜,自然是難以把握住生活的方向。
有位朋友說,到了唐代,茶首次正式成為詩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許多經(jīng)典的詠茶詩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如盧仝的《七碗茶》、元稹的《詠茶》寶塔詩等都是茶詩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對茶文化來說,唐代是其第一個融入主流文化并得到廣泛認可的時代??磥?,我們距離唐朝,還真是有不短的距離了。
2013年5月18日
茶之書斷想
某次,我跟大象在文殊坊的一家茶鋪里喝茶,偶爾閑翻其存放的書刊,這大概是成都茶鋪里的一大特色,不少茶鋪里有形形色色的免費期刊供茶客閱覽,從這里也可獲取一些信息。那次意外地看到岡倉天心的《茶之書》。大致翻了一下,極為喜歡,這樣看覺得不夠過癮,就又在網(wǎng)上買了一冊。
李長聲在序言里說:
天心傾心于老莊,認為道教構(gòu)成美學(xué)理念的基礎(chǔ),禪使之具體化。他說,老子主張事物的真正本質(zhì)只在于空虛,譬如房屋的實質(zhì)不是屋頂和墻壁,而是它們所圍城的空空如也的空間。說到茶室數(shù)“寄屋”,他用諧音把漢字置換為“好屋”和“空屋”,“好”是趣味,因趣味而建,“空”是室徒四壁,不用多余的裝飾,這小小草庵便有了道——“茶道是化了裝的道教”。
天心亦說:“藝術(shù)的價值,只有在我們對其加以傾聽之時,方才顯現(xiàn)?!币源擞^茶道,大致如此。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卻并沒有由茶延伸出所謂的茶道出來,日本人卻從此領(lǐng)悟茶的非凡世界。這種比較當然無法區(qū)分中日的差異。對日常生活中的茶的不同態(tài)度,可看出不同地域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僅滿足于口舌之欲,缺乏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就無法領(lǐng)悟茶的世界。
茶道猶如園林一般,地方雖小,卻可蘊藏萬千風(fēng)云,趣味更是多元。從茶、花引申出來的哲學(xué),是日本人對事物的珍惜,從此處出發(fā),又能兼顧世界千般變化,這種思維,卻也有獨到之處。相比較而言,對事物的不同方式,決定了看世界的態(tài)度,對茶也是如此。
極致美學(xué),大概可以解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而這也曾是國人的生活方式,隨著社會變革,粗俗占了上風(fēng),并成為一種主流,由此開啟的是破壞美學(xué),與傳統(tǒng)漸行漸遠,以致無法恢復(fù)了。
《茶之書》,是對生活的一種示范。當我們?yōu)槲镔|(zhì)世界所迷戀時,或許應(yīng)該對這種生活方式亦有所反思,或如作者所言:
茶,是人們私心崇拜純凈優(yōu)雅,所使用的托詞。主人與賓客的來往之間,共同成就俗世的至上祝福,也讓此情此景成為一次神圣的會面。在生命荒野中,茶室正如一隅綠洲,讓厭倦世間枯燥乏味的人生旅人,能夠相聚于此,一飲藝術(shù)鑒賞的活水。每次茶會,都是一次即興演出,以茶、花、畫交織出當下的劇情。色彩不應(yīng)違反茶室基調(diào),聲響不可擾亂周遭律動,姿勢不能有礙感官和諧,言語不當破壞物我合一;一舉一動務(wù)求簡單自然,這些全部皆是茶道儀式的目標。出人意料的是,人們常??梢猿晒_到這些要求。除此之外,隱身于茶道背后,更有套精致微妙的玄理:茶道思想,其實就是道家思想。
當我們面對一杯茶時,所思考的方式也耐人尋味,即便是談?wù)摰蕉U茶一味,也似乎別有風(fēng)味。但見喝茶者眾,而思考者少矣。這如同作家李劼人筆下的茶鋪,更像是日常交流的場所,與思想無關(guān)。不過,在學(xué)者看來,這種思想可能是細微的變化,在激進派看來,是一種沉淪。不管怎樣,喝茶無法達到應(yīng)有的境界,是現(xiàn)實觀察的結(jié)果。
由茶深入到生活的肌理,再轉(zhuǎn)到哲學(xué)的高度,由此完成的是對茶的禮贊,也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照方式了。
2015年2月23日
情要用水調(diào)
喝茶,當然要的是情調(diào)。除了茶好本身之外,水也是關(guān)鍵因素之一。跟各色各樣的人喝茶,水的差異,也偶爾有所見。在我,所謂喝茶,不過是一份情趣而已。周重林在《茶葉秘密》里說,陸羽曾排出的宜茶之水:
江州廬山康王谷谷簾水第一;常州無錫縣惠山石泉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硤州扇子硤蛤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第五;江州廬山招賢寺下石橋潭水第六;揚州揚子江中冷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縣淮水源第九;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潤州丹陽縣觀音寺井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流中冷水第十三;歸州玉虛洞春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guān)西洛水第十五;蘇州吳淞江水第十六;如州天臺西南峰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第十八;嚴州桐廬江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現(xiàn)代人接觸的食材、飲料多矣,卻在味覺上多少有些遲鈍,以至于茶之好壞,水之好壞,都無法一一細分出來。
這不免讓人想起明人田藝衡在《煮茶小品》中曾說,茶的品質(zhì)有好有壞,“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好也不好”。而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也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人張大復(fù)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茶之掌故也多樣,而茶與水的關(guān)系,真是變化多端。豈又是簡單的道理就能論述清楚得了。
坐在街頭的茶鋪里喝茶,老板端上來一杯玻璃杯泡的青山綠水,讓其換個蓋碗茶來,他倒奇怪你不懂喝茶,偏跟其他人喝的不一樣。
茶老板當然不等于茶人,有些道理是說不清楚的。這樣想著,心里就有些釋然。不管是素手試茶,還是泡茶,一葉關(guān)情。只是我們喝茶也好,觀茶也罷,哪里還有那么多的情趣放在茶身上,更多的是關(guān)注俗世的紛紛擾擾罷了。
2013年6月7日
把盞話茶
陳賦兄做下午茶書系的時候,邀約了不少作者助陣,我也寫了一冊《杯酒慰風(fēng)塵》,湊湊熱鬧。說起來,這都是很風(fēng)雅的事。那套書里,有不少作者是老朋友,相當于一場朋友的歡聚,有好幾冊書里都提到了茶,唯有廈門大學(xué)的鄭啟五先生的《把盞話茶》是專門寫茶的書。
對于茶的感想,我想起前幾天在毓秀苑,跟朋友一起閑聊,她說,除了淘書看書之外,你還喜歡干啥?我很坦然地答道,喜歡玩。這玩的境界太高,我只能是仰望的吧。說起淘書、美食,我都有一些興致,但與喝茶,更像是亂劈柴。什么樣的茶,只要是茶,我都可以喝那么一下,以此來推論,我似乎是個博愛主義者。其實是對茶的精通并不在行,不過,這心得倒還是有一些。而讀《把盞話茶》,感嘆于茶人的多種多樣,但于我,似乎都不太一樣。
鄭啟五所分享的是喝茶人生的清苦甘鮮;以老茶客品飲天下的廣闊遼遠,探索茶養(yǎng)生幽幽的曠世隱秘。長壽基因尚待科學(xué)論證,但云南那株古茶樹2700歲依然郁郁蔥蔥,世上茶植株無論是喬木還是灌木,抑或半喬木,都是它的蒼翠的子民。盡管品飲幾位愛茶人長命百歲的瓊漿玉液遠不能洞悉茶與生態(tài)的微妙,盡管動物和植物基因的對接還僅僅只是迤邐的科幻,但諦聽天籟聲聲,茶神奇的“祛病、提神、養(yǎng)身、添壽”的四部曲,正一步步被生命科學(xué)的主旋所彈撥。凡此種種,似乎都有可記述的地方。
這喝茶的好處,似乎是難以窮盡,就在于茶之豐厚吧。鄭啟五寫茶,也是在寫一種生活。但那茶似乎被更多的外在的東西所包圍,比如茶之會議、茶之場所的關(guān)注,讓茶變得活色生香的同時,我卻覺得茶之體驗該回歸于內(nèi)心,可事實上,我們雖然在喝茶,在聊茶,在談茶,卻未必懂得它的妙處,正如一種私享,無法拿出來晾曬,跟眾人分享。那一種隱秘的經(jīng)驗,唯有相似者才能多少有些感悟。
說來,這都算不上是經(jīng)驗之談。須知每個人在茶中浸潤的時日不同,也就有喜好上的差異,至于風(fēng)格,那就更多樣。話雖如此,喝茶,還是能喝出些許境界,只是我們平時熱鬧慣了,喝茶的性情倒是少了。這樣說,可能會讓人覺得很過分。但茶里的乾坤,真不是一句話就能道盡的。
對茶人的生活,我是沒做什么研究,雖也遇到喜歡喝茶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說起茶人,似乎還遠了些。不過,像鄭啟五那樣,每天都浸潤茶的世界里的,也還是大有人在。我想起前幾天,跟徐曉亮、吳鴻在大石西路邊上的有茗堂里喝茶的情景。剛過大半年,茶樓已轉(zhuǎn)手了,但茶的滋味卻依然在,這都是拜茶之所賜吧。
在成都這個城市,好像不喝茶不成活的。所以在讀《把盞話茶》時,就不免浮想聯(lián)翩,許多茶事涌上來。且在那蓋碗茶中把歲月拉長,美好的大詞,并非是茶之特色,而最細膩的變化才能顯現(xiàn)出茶的魅力。在這一層上,《把盞話茶》更像是對生活的梳理:“閩南茶友大都將綠茶拒之門外,我原本亦然。地域之見認為綠茶性味太冷,傷胃。此見甚至波及烏龍茶系列中性味接近綠茶的溪茶。那年我到安徽的屯溪開會,會場免費提供綠茶名品‘屯綠’新茶。我大喝三天,日日精神亢奮,發(fā)言時尤顯斗志昂揚,胃則安然無恙,綠茶帶給我全新的享受,從此人生又多了一項樂趣。”
茶之樂趣,豈不正是茶人所向往的世界嗎?
2013年7月1日
一茶一江山
這幾年,周重林著力挖掘茶文化,以及其相應(yīng)的價值,從《茶葉戰(zhàn)爭》探討茶對世人的生活影響。如今回頭來看,《茶葉江山》(周重林、李樂駿著)對此有所突破。不僅僅是普洱茶對生活有重要性,其他茶類亦然。茶之于生活,到底該賦予怎樣的涵義,應(yīng)該是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茶葉江山》以普洱茶為切入口,涉及茶的起源、發(fā)展、爭端,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茶馬古道。在我閱讀茶書的經(jīng)驗當中,總覺得是,在茶的世界里,或許需要注入更恰當?shù)睦砟?,才能給予客觀解讀。目前的茶書多著重現(xiàn)象、現(xiàn)狀的書寫,思考力不足。《茶葉江山》對此多有拓展,并將茶葉問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探討。
茶葉也細分為技術(shù)派、實踐派和文化派,他們所探討的路徑雖然有差異,卻同樣是在弘揚茶文化,只是視角不同罷了。周重林與李樂駿則分屬于不同的流派,能夠共同探討,可能就不會有不識茶面目的境地。
此冊《茶葉江山》是一本有關(guān)茶葉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書,但又不僅僅是講茶葉,里面有我們的味道、情感、歷史,牽扯到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很多事情。從這些歷史梳理中,大致能夠讓我們看到由茶重構(gòu)我們的生活種種可能性。這或如作者所言:我們希望推薦給你的也不僅是一本書、一餅茶,更希望你借此能培養(yǎng)出對茶的興趣甚至熱愛,最終養(yǎng)成一種涵養(yǎng)人生的生活方式。
許倬云先生說,茶乃國飲,與酒和咖啡,三足鼎立。日常生活中,茶與米、油、鹽并列。這本書所表彰的茶事,堪稱陸羽知己。周重林在《一杯茶的力量》里說,在漢地,茶中有江山、有情懷;在藏地,茶中有禮儀、有信仰。從紅土高原到青藏高原,茶葉所構(gòu)筑的萬里江山,其最初的故事,也不過始于眼前這小小一杯茶。問題在于,你感知到一杯茶的力量了嗎?
茶與生活,以及延伸到國家高度,在周重林看來,倘若少了茶,可能就少了紛爭,但世界也就少了幾分味道。這也是他孜孜以求在茶里探索的緣由。
確實,從一杯茶中看出這種種景象,是很多人難以達到的。我曾在成都、昆明跟周重林飲茶數(shù)次,也聽過他論茶若干次,到底與茶一道愚鈍,所以時常難以領(lǐng)悟到茶的境界。
從茶中體驗人世情懷,看似簡單的事,卻亦需要感悟,在這一點上,對蕓蕓眾生來說,能夠從一杯茶中喝出快樂,有所獲得,似乎就已足夠??烧罩苤亓值睦碚搧砜?,對茶,實在是說能理解,甚至稱得上知己的人,實屬少數(shù)。
記得我初接觸他時,他任《普洱》雜志主編,其后是在云南大學(xué)茶馬古道研究所工作,然后就再次出來,擔任茶葉復(fù)興項目的負責人,推動茶文化的演進。不知道的朋友謂之“折騰”,而安于現(xiàn)狀。周重林似乎長期以來,似很難在某一個領(lǐng)域停留得更多,也不妨稱之為野心很大。在每一個工作上,就相當于一級修煉。今天,他四處奔走,為茶葉鼓與呼,實則是在他的心目中有一個江山在,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可能就無法“認識”周重林了。
李樂駿先生是喜愛詩歌、美酒、旅行、收藏及一切精致事物的當代茶人,致力于連接生活美學(xué)的過去與未來。大體從這簡單的介紹中能夠感知他對茶的情感是真摯的。他與周重林合寫的《茶葉江山》也就更增添了幾許人文情懷和風(fēng)采,這也是此書的亮點,識者不能不查。
2015年2月16日
茶之原鄉(xiāng)
以前玩論壇和博客時,隨時都能夠看到安溪鐵觀音的廣告,簡直是無孔不入,盡管對此廣告方法不贊同,也頗無可奈何,而且喝鐵觀音的次數(shù)不是特別多。記得第一次喝鐵觀音,可能跟茶太濃厚有關(guān),那天晚上居然失眠了。這樣的經(jīng)歷,對一個茶客來說,可不是美妙的事。謝文哲的《茶之原鄉(xiāng):鐵觀音風(fēng)土考察》剛買來時,并沒有趕緊打開閱讀,這正如同喝茶,需要機緣才能夠了解。
將安溪定義為“茶之原鄉(xiāng)”,謝文哲認為主要基于以下幾種原因:一是安溪是中國的茶葉良種寶庫,有優(yōu)良茶樹品種近70個,其中國家級優(yōu)良茶樹品種六個;二是安溪產(chǎn)茶歷史悠久,至明代成化年間發(fā)明了中國烏龍茶這一“半發(fā)酵”制作工藝,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三是清代中期發(fā)現(xiàn)、培育了安溪鐵觀音這一高味醇、獨具韻味的傳奇茶種,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的興盛改變了安溪乃至中國茶葉經(jīng)濟的格局;四是在現(xiàn)代,安溪茶葉遠銷海外,安溪茶農(nóng)發(fā)明的茶葉無性繁殖技術(shù)傳播至全球各地茶區(qū),這項技術(shù)至今仍然是茶業(yè)界最先進的茶葉繁殖技術(shù);五是安溪民間流傳久遠的功夫茶品飲式法,經(jīng)過發(fā)展已經(jīng)引發(fā)了國人品味休閑生活方式的變革;六是隨著安溪人的移民,安溪茶種、制作工藝傳播到臺灣等地,安溪茶葉遠銷臺港澳、東南亞、歐洲,受安溪茶文化影響的人越來越多,安溪正以其綿延不絕的茶道傳統(tǒng)和經(jīng)濟創(chuàng)造力,為中國茶業(yè)走向現(xiàn)代化提供一個真實生動的“范本”。
安溪鐵觀音作為一種“范本”,這幾年的營銷趨勢和發(fā)展勢頭,不管我們給予怎樣的評價,都難以抹掉其成績。但就人文研究來說,許多茶類也是具有研究價值,但缺乏學(xué)者持續(xù)深入的思考。以川茶為例,如竹葉青、蒙頂甘露、碧潭飄雪,無不是具有良好的基礎(chǔ),可在研究領(lǐng)域呢,有多少可以為人稱道的著作出現(xiàn)?這不妨理解為學(xué)人對茶類的研究,與當下急功近利的學(xué)術(shù)研究氛圍有關(guān),畢竟做茶的研究,需要多種學(xué)科介入,才能夠更清晰地呈現(xiàn)出茶的本質(zhì)和面貌。
在這一點上,謝文哲提出鐵觀音的種種設(shè)想,這不稀奇。要緊的是,他追尋問題的持續(xù)能力,讓許多問題看似無解的時候,忽然迎刃而解。這樣的實證精神是探尋茶的歷史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謝文哲還提出了一種觀點:飲茶一旦儀式化,品茗者便有“人生之莊嚴感”。“對茶葉,對自然應(yīng)當懷抱一種感激、感恩的情感,就像我往歐洲考察,在《西行迷思》中所要傳遞的觀念:對于土地,我們應(yīng)該像歐洲葡萄酒農(nóng)一樣,于內(nèi)心深植一種文化和宗教般的情感。帶有這樣的情感,或許才能理解茶的精神。對土地的敬重,在今天稀少而彌足珍貴,但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被當作笑談。”
學(xué)者王銘銘在序言里引用人類學(xu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的話,“自然物種之所以得到了選擇,并不是因為它們‘好吃’,而是因為它們‘對思考有好處’”。(《圖騰制度》)鐵觀音之所以得到人們的選擇,并不只是因為它“好喝”,而且還因為它讓我們感知各種觀念和關(guān)系及其在“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思辨”中的體現(xiàn)。這倒也可以提升我們對茶的價值認知。
當我們在談?wù)撹F觀音時,其實是在關(guān)注一棵植物的傳奇?!恫柚l(xiāng)》作為安溪的風(fēng)土志,它給我們提供的是對茶的思考,也是“借助于名茶鐵觀音而超越于它,進入一個由自然與人文共同構(gòu)成的世界,從中體味山川、歷史、人生的交匯”。
2015年2月17日
閑閑堂茶話
跟曹鵬先生早就在微博上相識,偶然在網(wǎng)上見到一冊《閑閑堂茶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版),買了下來,就順便在微博上曬一下。曹先生稍后寄來了《閑閑堂茶話》(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版)簽名本,且是毛邊本。這樣的交集,真是如茶話所說的極淡。
去年的三月間,湖南新化的天之野請文化人去尋茶。于是,就約了深圳許石林、南京薛冰、廈門鄭啟五等先生一道前往,曹先生也在受邀之列,于是有機緣幾天里一起喝茶、聊茶,快意非常。
盡管有毛邊本的《閑閑堂閑話》,不舍得一一裁開閱讀,還是看平裝本的好。他在書的新版弁言里說:這本小書是我偶然拾得的“副產(chǎn)品”,動筆寫時并沒有想到要出書,結(jié)果是水到渠成,印了好幾次。書的簡介亦說,這是一冊“茶文化的散文、隨筆與評論以及題畫茶詩,書中插圖也全部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筆,圖文并茂,筆調(diào)輕松閑適,風(fēng)格獨特雋永,兼有茶學(xué)、文學(xué)、畫學(xué)的專業(yè)品位,是一本有純文化、雅致的閑書,對茶葉、茶館行業(yè)還是一本金針度人的生意經(jīng)?!?/p>
茶話我還是覺得隨意地閑談就好,不必正襟危坐,高頭講章,那樣就失去了茶的趣味。此冊書分為“功夫茶話”“名茶品飲札記”“茶文化散論”等諸多章節(jié)。關(guān)于功夫茶,可以探討的地方蠻多,讀曹先生的文章不澀,輕松愉快中就能學(xué)到茶里智慧。茶趣、茶市、茶價、茶資、茶錢、茶俗、茶癖、茶癮、茶療、茶禮、茶人……娓娓道來,別有一番意思在。
“名茶品飲札記”是喝茶的閑記,卻能看出喝茶的性情。這誠如曹先生在開篇所言:“平素在江湖行走,每到一地,必訪泉問茶?!边@些札記,是對各種名茶,包括花露飲品,逐一詳細介紹產(chǎn)地、質(zhì)量、歷史、沖飲要求及風(fēng)味特色,每篇三四百字左右,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如說黃山毛峰,“登過黃山的,飲此恍若再睹天下奇絕,未曾到黃山,亦可從茶香中揣摩出如詩似畫的景色”。如說太平猴魁,“宜用景瓷茶具或玻璃杯以90攝氏度開水沖泡,可觀賞芽葉在杯中徐徐舒展,賞心悅目”。這茶倒是在合肥喝過,是不是有如此感覺,記憶已不大清晰,想來在茶樓里所喝的太平猴魁,未必就是真正的太平猴魁罷。
普洱茶在2006年前后走紅,我也曾在2007年初幫朋友做過一份《中國普洱茶報》,因緣際會,去思茅,見證了其改名為普洱市的過程。那次記得還跟市長沈培平有一面之緣。那次也見證了不少做普洱茶報道的媒體朋友,后來聯(lián)絡(luò)就少多了。不過,倒是周圍有好幾位朋友愛喝普洱茶,我也跟著喝了起來,所得未必就多。讀曹先生的普洱茶市場風(fēng)云解析,仿佛又回到了舊時普洱茶時光。
網(wǎng)上有人評價《閑閑堂茶話》:享受閑適,是喝茶品茗的真諦所在。曹鵬君對于“閑”,還有更深一層的領(lǐng)悟。書中有一幅《江山風(fēng)月》圖,畫上題跋:“江山風(fēng)月閑者便是主人”。此句源自蘇東坡,畫家取其意作成畫,這是一個智者對“閑”的悟得。曹先生說:“堂號閑閑,實則忙忙,正因忙忙,是以愛閑,人以閑為失,我以閑為得?!笨磥?,我也修煉得不夠,才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吧。
這份“閑”是這個時代所稀缺的,就連我們平時坐下來喝一杯茶,似乎也難以安安靜靜地喝茶了。這樣說,能有一份閑情,卻也是難得的事。
2015年2月17日
王笛論茶館
最初讀王笛的《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時,頗為作者的觀察力所驚訝。他所觀察到成都街頭文化,大概是許多成都人都十分熟悉的場景,卻沒有人以此種方式來看待。于是,成都生活就顯得更為立體化了。等到《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下稱《茶館》)出來,可以說是對成都茶館的學(xué)術(shù)研究,上升到了新臺階。
不過,關(guān)于成都茶館的研究,是不是從公共空間到公共政治的一個過程,在今天看來,或許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
在信息傳遞不發(fā)達的年代,茶館的功能大致而言就像今天網(wǎng)絡(luò)上的微博、微信,其所傳遞的信息量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些電影中,在茶館里收集情報也是時常遇見的場景。但茶館賦予成都人生活的又是什么?
在成都,雖然茶館具備了茶竹兩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館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顧客盈門。
人們?nèi)ツ抢锊粌H是喝茶,也追求濟濟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種公共生活之氛圍,這或許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眾與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調(diào)。(王笛語)
在成都茶館文化的探討上,可能我們更關(guān)注的是其公共性對于日常生活的影響。喝茶猶如家常便飯,朋友聚會時常在茶館里進行,這種方式讓生活場景與公共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其所帶來的場域是與生活細節(jié)相關(guān)的?;蛟S我們由此可洞察成都人對茶館生活的依賴性。
成都人愛坐茶館的因由可能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一點是,它滿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舊時),也還能提供形形色色的資訊,這里也許就可遇見新的機遇。這猶如生意場上,最容易能夠和談的是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而不是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中進行。這才是人們所需要茶館的因由吧。
《茶館》分為十一章,涵蓋了成都茶館的種種狀況,從城市、茶館與日常文化到悠閑與休閑,從娛樂——戲園與觀眾到茶館與經(jīng)濟,等等,無不顯示出作者對茶館生活的熟稔,浸潤在茶館之中,又能出入茶館之外,以此微觀來反觀茶館的眾生相,也就多了另外的涵義。
王笛在書中說,茶館中還使用大家都理解的“行話”。例如,在一個茶館開張的前一晚,要舉行儀式,稱“洗茶碗”,或叫“亮堂”,當晚提供免費茶給客人,他們大多是老板的親戚朋友或地方的頭面人物。這個儀式不僅是為了開張大吉,也是為了爭取地方權(quán)勢人物的保護。茶館一天的生意也有閑忙之分,忙時稱“打涌堂”,閑時稱“吊堂”。窮人買不起茶,可以買白開水,茶館允許顧客自己帶茶葉到茶館,只需要付開水錢便可,稱“免底”,或叫“玻璃”。附近居民到茶館買的開水和熱水,稱“出堂水”。
如今這樣的“行話”早已不見。這是因今天的成都人對茶館生活固然有依賴,但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比如坐茶館變成了純粹的喝茶,與舊時需在茶館解決生活所需相區(qū)別開來。
王笛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歷史的碎片讓人溫馨又迷茫。”這解說也不妨看作是對茶館的意見吧。
2015年2月24日
陳錦的茶鋪
關(guān)于成都的茶鋪,可以言說的地方極多,雖然如此,卻還是沒有更多全面闡釋成都茶鋪的學(xué)說。攝影家陳錦的力作《茶鋪》被圈內(nèi)譽為“西南茶飲民俗文化研究經(jīng)典”。在這部作品中記錄了大量的四川茶鋪生活的細節(jié),其中,以成都的最為獨特,不過,這種老茶鋪已被現(xiàn)代茶館所替代。
陳錦認為,四川茶鋪的茶具是“三件頭”,即茶碗,茶蓋、茶船,俗稱蓋碗茶。茶船即茶托子,托起茶碗,其性能取一個穩(wěn)字;從茶碗與茶蓋的縫隙中將茶水吸入口中,其性能取一個閑字,而這一連串動作所展示的悠閑與得意,就只有川人最能玩味了。
現(xiàn)在談茶論道的人多矣。陳錦說,四川茶鋪的飲茶程式,既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茶道”精神,又執(zhí)著地表現(xiàn)出四川特定的民風(fēng)民俗和四川人固有的習(xí)性所好。因此,要了解四川茶鋪的“茶道”,既要將它放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這個大背景上來考察,還要將它放在四川地域文化這一特定背景上來分析。他又說,領(lǐng)略過四川茶鋪的茶道,也僅僅是皮毛,它真正的面目,還體現(xiàn)在形形色色的茶客和同茶鋪有關(guān)人的所作所為之中。
成都茶鋪的改造,高樓大廈增多,老街巷日趨減少,因之,通常意義上的茶鋪也就不可避免地趨少。在《感懷成都》的書里,陳錦提到新開街的一家“蘭園茶社”:
堂子原本不大,但能夠從僅僅二十余平方米的鋪面房,延伸至百多平方米的街沿,足可擺上近二十張茶桌,容納上百人喝茶。來這里喝茶的,平時一群玩鳥的老茶客,他們早起帶著鳥兒去河畔、公園等清幽場所溜達晨練,至午時回家吃飯,然后小睡一會兒,約下午兩點再提著鳥籠子相聚于“蘭園”。
茶鋪,多指露天喝茶的場所,如人民公園、錦江邊,乃至于后子門的白果林、北書院街、送仙橋、十一街等地方還存在著一些露天茶鋪。早幾年去的黃瓦街因城市改造,已不太適合喝茶了。倒是在周邊的如元通、新場等古鎮(zhèn)上,還有如許喝茶的所在。至于茶的種類,無非是花茶、素茶之類的本地所出產(chǎn)的茶葉,也還有普洱、鐵觀音等可供選擇,但不管怎樣,喝茶的地兒已發(fā)生了如許變化。
陳錦拍攝各種茶鋪的時間長達二十多年,從《茶鋪》里的一幅幅老照片里,依稀讓人看到茶鋪的舊影,茶客喝茶的場景,在今天看來,溫情而動人。鞏志明說,《茶鋪》的圖片整體基調(diào)很悠閑、優(yōu)雅,經(jīng)得住咀嚼。這也不妨理解為成都茶鋪的特色。
在陳錦看來,成都人只要有茶鋪子坐,一切都是無所謂的!這個“無所謂”,無疑道出了四川人的某些性格特質(zhì),也提示出了四川茶鋪的文化特質(zhì)——四川茶鋪的的確確就是一個什么都“無所謂”的場所。
2015年2月15日
竹枝詞里的茶香
最近,讀到詩人楊鎮(zhèn)瑜的一首詩,其中寫道:“茶味淡時禪味老,有風(fēng)有月未為貧。彈指百年人何易,好花每逐歲華新?!鳖H可反映時下都市人的心態(tài)。
竹枝詞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志土風(fēng)而詳習(xí)尚”,以吟詠風(fēng)土為主要特色,與地域文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冻啥贾裰υ~》里記錄了大量與成都相關(guān)的地方文化風(fēng)物,其中寫喝茶的不在少數(shù)。
茶館中小販非常多,文化名人劉師亮在《成都竹枝詞》描述:“喊茶客尚未停聲,食物圍來一大群。最是討厭聲不斷,紙煙瓜子落花生?!辈还艹啥嫉牟桊^名稱如何變遷,但“最是討厭聲不斷,紙煙瓜子落花生”,今天也是時常遇到的事。
1923年,劉師亮在《青羊?qū)m花市》里寫道:“當路茶園有‘綠天’‘鶴鳴’‘永聚’緊相連。問他每碗茶多價?都照君平賣卜錢?!庇纱丝梢姵啥疾鑸@里的風(fēng)景。所謂“君平賣卜錢”,即說的是嚴君平算卦之事。茶價一律一百文。
每年的八月成都又是另一番景象,馮家吉在《錦城竹枝詞百詠》說:“茶半溫時酒半酣,家人夜飲作清談。兒童月餅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氣柑?!弊髡邔Υ俗髯⒃唬骸俺伤字星镆?,兒童以神香滿插氣柑而舞,名曰流星香球?!庇钟谐啥嫉氖┎枋拢骸跋娜昭籽卓晌诽?,鼻端出火口生煙。茶香一服清涼散,甘露無殊小費錢。”茶園有時又指代戲園:“梨園全部隸茶園,戲目天天列市垣。賣座價錢分幾等,女賓到處最銷魂?!?/p>
成都竹枝詞一貫雜詠新鮮風(fēng)物,有贊此景的詩曰:“社交男女要公開,才把平權(quán)博得來。若問社交何處所,‘維新’茶館大家挨?!庇?,“女賓茶社向南開,設(shè)有梳妝玉鏡臺,問道先生何處去,‘雙龍池’里吃茶來”。雙龍池系花市上的女賓茶社。另外,還有詩云:“公園啜茗任勾留,男女雙方講自由?!笨梢娡砬逯撩駠啥歼@一段歷史的社會風(fēng)貌。
吳好山的一首竹枝詞里說:“親朋驀地遇街前,邀入茶房禮貌虔。道我去來真?zhèn)€去,翻教作客兩開錢?!边@種風(fēng)俗至今在成都也頗為流行。為何成都人遇見朋友,愿意在茶館而不是家里,大抵是早些年成都人日常生活過得節(jié)儉,居住逼仄,在家里聚會說不準會遇見尷尬事,而在茶館里喝茶、吃飯等等,只需很少的開支就能辦理得很好。因此去茶館坐坐,成為一種積習(xí)沿襲了下來。
蜀中著名書法家、詩人趙熙在《下里詞送楊使君之蜀》里亦有與茶相關(guān)的描述:“青羊一帶野人家,稚女茅檐學(xué)煮茶?;\竹綠于諸葛廟,海棠紅絕放翁花?!贝藭r成都很小,過了琴臺路基本上就是城外。青羊?qū)m所在的位置也是在城外,小女孩兒在自家茅檐下學(xué)著煮茶,想來亦是貧寒人家的生活。由后面兩句可知當時的成都自然景觀,古樸而不乏溫情,讓人想起唐宋時期的詩句。
方于彬是簡陽人,方旭稱其詩“莊雅清新”。在《江樓竹枝詞》有喝茶的記錄:“假山層疊竹陰斜,聯(lián)袂游人此啜茶。納盡晚亮憑曲檻,流杯池上看荷花?!边@樣的茶鋪場景,在成都市區(qū)已很少見,想來不免覺得有些遺憾。
1937年,黃炎培隨川康考察團入蜀,在《蜀游百絕句》里寫過成都喝茶的場景:“小小商招趣有加,味腴菜館涴秋茶。臨時生活維護處,不醉無歸小酒家。”詩中的“味腴”“涴秋”等俱是過去成都有名的餐館、茶館的名稱。
在竹枝詞里品味成都的茶香,些許的細節(jié)讓人感到親切,當穿越歷史時空,我們再看這些老成都舊景,能感覺到茶館里的滄桑,卻依然是一代代地傳遞著茶館精神。
2015年2月13日
《成都通覽》里的茶
《成都通覽》有專章記錄《成都之茶》,其中有載,“鹽茶道署每年由部頒發(fā)川省各廳、州、縣茶邊土腹引一十三萬三百四十五張,共征課銀一萬六千二百九十三兩一錢九分五厘,稅銀五萬五千五百三十七兩一錢六分五厘。”此外,“川省產(chǎn)茶州縣系彭縣(今彭州)、什邡、灌縣(今都江堰)、汶川、新繁、崇慶(今崇州)、南江、通江、廣元、江油、青神、銅梁、鹽源、綿竹、平武、安縣、大邑、洪雅、峨眉、雅安、名山、合江、珙縣、南充等六十廳、州、縣?!笨梢哉f,四川的茶葉生產(chǎn)幾乎遍地。
四川是產(chǎn)茶大省,每年的收益也是不少:“西路、成華等十八州縣,每年額領(lǐng)邊引一萬八千八百九十四張,每張配大小包,茶運由茂州石榴關(guān)、汶川索橋關(guān)掛驗,至松潘理番廳售賣。南路邛、雅、天、名、滎五州縣額領(lǐng)邊引七萬三千三百四十張,每張配茶五包,共重一百斤,由天全禁門關(guān)、滎經(jīng)小山關(guān)、瀘定橋巡檢驗放,至打箭爐發(fā)賣,由茶關(guān)委員征收銀兩,每年按四季解道上納,行新疆各屯腹引一千張,由茶商秦公益亨按四季鮮繳息銀,后領(lǐng)印花,撥填腹引,課稅由懋功達泉關(guān)驗收。華陽東山一帶多野生茶者作名老鴉茶,即對節(jié)樹也?,F(xiàn)在成華設(shè)有官茶總店,在還會寺街?!?/p>
隨后,傅崇矩記錄了成都市場上常見的茶:
春茶 云南之普洱茶也。本地亦有偽造者,亦有將茶鋪用過之茶葉曬干另造,面加好茶數(shù)片者;敘府之偽造者亦多。有圓餅、方餅兩種,圓餅者川中暢銷。成團者名女兒茶,近來販到成都者亦多。
香片 一名龍井,南貨客出售。
紅白茶 每斤二十余文,粗茶,家用亦多。
苦丁茶 雅州來,苦味。
茶磚 雅州來。
苦田茶 灌縣來,甚少,妙品也。
毛茶 分數(shù)等。
這其中的“苦田茶”,今天已很少人聽說過吧。《成都通覽》里還附有劉華豐茶號改良茶葉價目表一份:烏龍上品每斤四元,中檔的每斤三元二,龍井上品每斤三元二,中檔每斤兩元四,香片高檔的每斤兩元,中檔的每斤一元六。
現(xiàn)在時常引用的四川茶館史料,在《成都通覽》里也有相應(yīng)的記載:成都之茶鋪,多名為茶社。成都共計四百五十四家。晚清時節(jié),成都的茶館也發(fā)生變化,圖前之斗雀、評理等事已禁止,唯有評書、揚琴可以聽聽。此外,“甕鍋之名甕子,水多系井水,俗名圓河水,可以隨意買回,一文一罐或一文一竹筒,可做洗臉之用,熱度不到不能食也”。
1908年勸業(yè)場(今商業(yè)場)開業(yè)后,新開有“特別茶鋪”數(shù)家,其中的宜春樓、第一樓、懷園均好,這幾家茶鋪的特點是“茶香、水好、座雅、樓高”,茅茶每碗四文,春茶、白毫六文,香片三十二文。
稍后,成都的茶和茶鋪發(fā)生的變化都不是特別大,這也說明成都人泡茶館的習(xí)慣也是由來已久的。
2015年2月20日
《成都通覽》里的茶食
傅崇矩的《成都通覽》里記錄了晚清時節(jié)的成都生活的種種,由此可以看到成都人的生活變遷史。這其中不可不提的是飲食和茶文化,茶文化當中少不得茶與茶食。所謂茶食,從廣義說來,是包括茶在內(nèi)的糕餅點心之類的統(tǒng)稱,在《大金國志·婚姻》就載有:“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p>
《成都通覽》有一篇《成都之茶食名目及價值》記錄了成都茶館里所供應(yīng)的茶食,并特別說明:
特制之素點心為清芳齋,在上全堂對門。
茶食鋪即點心鋪也。省城以總府街淡香齋為第一,余稍次之,城外及鄉(xiāng)市便飯塵羹矣?,F(xiàn)經(jīng)新訂價值,每斤點心加錢八文。
現(xiàn)今有改良者加用外國派式,或加焦紙匣,與在前之專售木匣者不同。
裝兩斤之蛋糕木匣只能裝三十個,買點心者不可不知,以免人欺。
隨后就列舉了成都茶食的價目,從這里也可領(lǐng)略到成都泡茶館的側(cè)面,并非是面前放兩杯茶,談天說地。而這其中的一些茶食在今天已消失不見了。
淡香齋是茶食中的名店,產(chǎn)品眾多,其中的點心價目如下:
桂圓月餅八頭三百二十八 山楂月餅八頭三百二十八 托爐餅八頭二百四十八 火腿餅八頭二百四十八 葡萄餅八頭二百四十八 杏仁餅二百四十八 杏仁干糧二百四十八 蔥油荔枝十六頭一百六十八 羅漢棋子三十二頭一百六十八 西洋餅三十二頭一百六十八 冬菜餅八頭一百六十八 蜜雜食一封一百六十八 蛋雜食一封一百六十八 烏梅糕一封一百六十八 黑皮糖一封一百六十八 硬皮桃八頭一百六 棗泥方八頭一百六 棗泥魁十六頭一百六 七星餅十六頭一百六 灑琪瑪二十頭一百四十八 鮮花餅十六頭一百四十八 桂花卷八頭一百四十八 棗泥餅八頭一百四十八 蛋黃酥八頭一百四十八 水晶餅八頭一百四十八 果欖月餅八頭一百四十八 棗泥菊花八頭一百四十八 棗泥佛手八頭一百四十八 玫瑰棋子一封一百四十八 棗泥潮糕十六頭一百四十八 水晶潮糕十六頭一百四十八 合州桃片二封一百四 太史餅八頭一百三十二 提糖餅八頭一百三十二 干菜餅八頭一百二十八 玉露霜三十二頭一百二十八 芝麻酥三十二頭一百二十八 到口酥二十頭一百二十八 金錢酥二十頭一百二十八 紅皮金瓜八頭一百二十八 綠豆潮糕十六頭一百二十八 雞蛋糕十六頭一百一十二 南卷酥十六頭一百一十二 燕窩酥十六頭一百一十二 甜缸爐十六頭一百一十二 咸缸爐十六頭一百一十二 桂花鍋魁十六頭一百一十二 風(fēng)云酥二十頭一百一十二 薄荷糕二十四頭一百一十二 玉帶糕二封一百一十二 大薄脆二封一百一十二 洗沙月餅八頭九十六 椒鹽月餅八頭九十六 玫瑰月餅八頭九十六 冰糖月餅八頭九十六 芙蓉糕九十六 甜、咸黃酥十六頭九十六 洗沙糕十六頭九十六 綠豆糕二十四頭九十六 大云片二封九十六 砂仁糕一封九十六 干沙麻餅十頭九十 椒鹽麻餅十頭九十 玫瑰麻餅十頭八十 小云片四封八十 白米酥十六頭八十 雙麻酥十六頭八十 核桃酥二十頭八十 各色果子一封八十
成都的茶園與戲園常常有交叉,甚至在茶館里所進行的娛樂活動少不得川劇、清音、揚琴等等的演出。書中列舉了戲園內(nèi)之點心糖食品。有一份是中國點心價目表:
清湯海參面一百 清湯蝦仁面一百 清湯攢絲面四十 蛋清炸醬面四十 火腿包子抄手湯四十 蝦仁包子抄手湯四十 口蘑包子抄手湯四十 揚州餃子抄手湯四十 夾沙雞蛋糕、杏仁茶四十 一品玫瑰餅、杏仁茶四十 一品蘿卜餅、抄手湯四十 八寶瓤梨、杏仁茶四十
戲園同時也供應(yīng)西餐點心,其價目表為:
千層蛋糕每份三角 卷筒蛋糕三角 蓮蓬蛋糕一角 松仁酥餅一角 牛奶酥餅一角 葡萄酥餅一角 柳葉酥餅一角 酥閩絲牌一角 櫻桃酥餅一角 杏仁酥餅一角
此外,戲園還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臨時供應(yīng)點心,其價目:
桃仁冰糖奶卷 雞油棗泥粽 桃仁燕窩卷 桃仁棋餅 桃仁豬油湯圓 芝麻豬油湯圓 冰糖桃仁餅 白糖紅苕餅 冰糖杏酪 玫瑰八寶飯 冰糖水晶糕 白糖綠豆團 冰糖山藥餅 冰糖芝麻餅 冰糖瓤鮮藕 冰糖藕絲糕 冰糖蓮子羹 冰糖鮮花餅 冰糖西瓜糕 玫瑰附油包子 玫瑰豬油年糕 冰糖桃羹(以上每份錢四十文)
成都因氣候溫潤,出產(chǎn)各種水果。其中的鮮果就是水果的總稱,其品種和價目如下:
鮮洋荔枝一角 白糖鮮枇杷一角 冰糖烏梅糕一角 糖炒紅果一角 山楂蜜糕一角 鮮雪梨一角 鮮枇杷一角 鮮桃子一角 鮮花紅一角 冰糖花紅醬五分 冰糖杏醬五分 冰糖梅醬五分 冰糖花生糕四十 白糖花生糖四十 白糖核桃糖四十 梅干南腿湯四十 水晶桂圓湯四十 南蝦櫻桃湯圓四十 烘青豆四十 炒松子三十 冰糖梨糕三十 京都冰糖烏梅湯三十
在人人都泡得起的茶館,喝茶,點一兩份茶食,大抵可以消磨半天時光,成都人的悠閑就是這樣一代代遺傳下來的。
2015年2月14日
陸游的茶詩
詩人陸游在四川生活了近十年,時值其創(chuàng)作旺盛期,故其作于巴蜀的作品甚多,當數(shù)以千計,而與成都相關(guān)的詩有兩百余首。此外,陸游是美食家,也愛品茶,且是唯一一位做過茶鹽官的大文豪。
其詩歌與茶相關(guān)的不在少數(shù)。如《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
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
大巢初生蠶正浴,小巢漸老麥米熟。
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未論索餅與饡飯,掫愛紅糟并缹粥。
東來坐閱七寒暑,未嘗舉箸忘吾蜀。
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
此詩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當時陸游六十歲,正奉祠居于山陰。這是四川飲食生活的回味之作。熊經(jīng)浴說,此詩中的“唐安”,古稱蜀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蜀州改稱唐安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又復(fù)稱蜀州,今屬四川省崇州市境。陸游曾貶為蜀州通判,故對唐安薏米深有研究。又,“漢嘉”,指東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在四川西部設(shè)置的漢嘉郡。治所在今四川省蘆山縣境?!皷旮?,即干木耳。干木耳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蔬菜,因其味道鮮美與雞肉相近,故被稱為“木雞”,盛產(chǎn)四川、福建等地?!案逋淋「示铡奔此^的菊花茶,用菊花放入茶中,可減少土茶的苦味。在著名的《浣花女》中:
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
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
長成嫁與東西家,柴門相對不上車。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燁燁牽牛花。
城中妖姝臉如霞,爭嫁官人慕高華。
青驪一出天之涯,年年傷春抱琵琶。
這首題七言古詩寫于淳熙四年(1177年)。這以前,陸游曾在成都城西外的笮橋寓居,跟當?shù)氐霓r(nóng)民有較多的接觸。在這首詩里,詩人以生動的筆觸,記下了他對農(nóng)村生活的親切感受?!颁交ㄅ本褪卿交ㄏ叺墓媚铩d交ㄏ诔啥嘉鏖T外,離陸游寓居的笮橋不遠。“地爐豆秸煎土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豆秸正在地爐中燃燒,煎在爐上的家制土茶散發(fā)出了一陣陣清香。
另有一首《飯昭覺寺抵暮乃歸》里說:
身墮黃塵每慨然,攜兒蕭散亦前緣。
聊憑方外巾盂凈,一洗人間匕箸膻。
靜院春風(fēng)傳浴鼓,畫廊晚雨濕茶煙。
潛光寮里明窗下,借我消搖過十年。
這首茶詩作于淳熙三年二月,時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作為范成大幕府的幕僚,本以為范基于對他的了解會助他實現(xiàn)恢復(fù)計劃,卻慢慢發(fā)現(xiàn)范并無意于恢復(fù),于是他再次墜入失望的深淵。
陸游在《九日試霧中僧所贈茶》中寫道:
少逢重九事豪華,南陌雕鞍擁鈿車。
今日蜀州生白發(fā),瓦爐獨試霧中茶。
詩中的“霧中”,即大邑的霧中山(又稱霧山),出產(chǎn)佳茗,山僧以之贈陸游,陸游以詩記之,可謂兩情依依。又有《初春懷成都》:
我昔薄游西適秦,歸到錦州逢早春。
五門收燈藥市近,小桃妖妍狂殺人。
霓裳法曲華清譜,燕妒身輕鶯學(xué)語。
歌舞更休轉(zhuǎn)盼間,但見宮衣?lián)Q金縷。
世上悲歡豈易知,不堪風(fēng)景似當時。
病來幾與麴生絕,禪榻茶煙雙鬢絲。
在《病中久止酒有懷成都海棠之盛》里,陸游繼續(xù)表達了類似的情感,這說明他早已把成都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了。他說:
碧雞坊里海棠時,彌月兼旬醉不知。
馬上難尋前夢境,樽前誰記舊歌辭?
目窮落日橫千嶂,腸斷春風(fēng)把一枝。
說與故人應(yīng)不信,茶煙禪榻鬢成絲。
當然,在陸游的詩歌里,寫到成都生活的地方還很多,單從茶這一方面來梳理就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老茶客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2015年2月15日
讀《巴蜀茶文學(xué)史》
前幾天,逛書店看見一冊劉昌明的《巴蜀茶文學(xué)史》,就毫不猶豫地寫下來。都說巴蜀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做如此論斷,顯然需要更多的科學(xué)依據(jù),比如茶文化的研究和論述,特別是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中的形象,更為值得關(guān)注。這也是我買下這冊書的原因。
劉昌明在《引論》里說:“我們研究、整理的巴蜀茶文學(xué)史的內(nèi)容,一是指巴蜀人對茶文學(xué)的貢獻和成果,二是指在巴蜀地區(qū)活動過的巴蜀以外的人對茶文學(xué)的貢獻和成果,三是指所有涉蜀作品的非巴蜀之人、非游蜀之人對巴蜀茶文學(xué)的貢獻和成果。既包括直接詠茶、詠茶活動的文學(xué)作品,也包括文學(xué)作品中涉茶的茶文學(xué)作品。”
依照這個觀點看,恐怕不少茶文學(xué)作品,都可以劃進來了。但不少茶文學(xué)作品卻與巴蜀無關(guān)。卻是不可不提的缺漏。地球上最早的茶樹植物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但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只有四五千年。這是源于對茶的認知過程顯然要晚于茶樹的生長過程所致。
巴蜀茶文學(xué),從書后附錄的巴蜀茶文學(xué)家名錄也可以看出來,對茶的頌歌是不絕的,從司馬相如到張載,再到蘇東坡、陸游、魏了翁。值得一說的是,兩宋時期是巴蜀茶文學(xué)最為豐厚和著墨之處,其后的明清作品,乃至于民國,都不乏值得大寫的茶人茶事。但茶文學(xué)除了對茶的吟詠之外,卻較少對茶人的關(guān)注,不能不說是茶文學(xué)的缺失了。
這一部《巴蜀茶文學(xué)史》不是巴蜀的茶文化史,只是局限于巴蜀的茶文學(xué)史,就把茶文化史的范圍有所縮小。其實,不管我們對茶文學(xué)作何研究,倘若對巴蜀的茶文化做系統(tǒng)的觀察,或許就不難得出客觀的結(jié)論出來。
僅僅看《民國時期的巴蜀茶文學(xué)》一章,就不難看出作者的疏漏不在少數(shù),如張恨水寫的《茶肆臥飲之趣》《槐蔭囈語:沱茶好》等文章對在重慶的喝茶生活多有記述,亦應(yīng)是巴蜀茶文學(xué)的一部分。他如何滿子寫有十九篇飲茶文章,收在《五雜侃》書里,當然也涉及巴蜀茶文學(xué),這只是外地作家來成都寫茶的一部分,當屬于作者所說的“在巴蜀地區(qū)活動過的巴蜀以外的人對茶文學(xué)的貢獻和成果”,至于作家們的散篇零章就更多了,本土作家也有對茶文學(xué)的貢獻,尚未提及的就有艾蕪和馬識途兩位。
說起來,浸潤在茶生活里太久,巴蜀作家不管到哪里,多多少少都會留有茶的影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林語堂曾到四川講學(xué),作過很多茶詩、茶文。但在書里卻并沒有舉出相應(yīng)的文字出來。至于《巴蜀茶文學(xué)史》僅僅關(guān)注到民國時期,對當下的茶文學(xué)卻缺少關(guān)注,也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不過,因是著史,卻少了點歷史分析,以及對茶生活的更多關(guān)注,也就使整本書無法放開來寫,致使書中存在這樣那樣的缺漏,這大概跟作者不是專門研究茶文學(xué)有關(guān)吧。
盡管這本書讀來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完美,至少是填補了四川茶文化研究的一塊空白。希望有識者能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寫出更符合巴蜀文學(xué)的著作來。
2015年2月16日
《四川制茶史》小記
雖然平時里也在這樣那樣的地方喝茶,但對于茶的問題,大概很多人也搞不清楚?!爸灰胁韬染秃谩!笨赡苁且环N普遍的心態(tài)吧。如果說四川是茶葉的發(fā)源地,其理由是什么?這個問題也費思考,畢竟從文獻里看,有實物考證卻又可以佐證茶葉的生產(chǎn)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似乎也困擾著喝茶的心情。偶爾從這里那里看到一點關(guān)于茶葉制作的信息,卻不解渴。讀到闞能才的《四川制茶史》,真有些如獲至寶之感。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飲之事?!背蔀楣攀駠钤顼嫴璧囊罁?jù)。而茶樹種植和茶葉制造起源于西蜀的說法,闞能才從王褒《僮約》和吳理真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加以確認,不過,這其中有一個疑問,如果民間傳說不能夠和歷史文獻相印證,即是一個孤證的話,結(jié)論就難免打折扣。接著,作者認為古巴蜀是最早的制茶中心,這可從毛文錫的《茶譜》得以確認。那么,唐宋時期的茶文化可謂是集大成者了。
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是,高原牧區(qū)對茶葉的需求,推動了四川茶葉的不斷發(fā)展。唐代設(shè)置的茶馬互市或許可以看作是推動茶葉發(fā)展的最佳途徑。這有一個明顯的案例是茶馬古道的存在。茶葉制造技術(shù)是從四川傳播到全國其他茶區(qū)。在四川形成的綠茶、黑茶、黃茶制造工藝的基礎(chǔ)上,東南茶區(qū)發(fā)展了紅茶、青茶的制造技術(shù);白茶是在古代曬茶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最終形成了我國的六大茶類的制造技術(shù)。這可謂是發(fā)展脈絡(luò)清晰了。
有時在論述某一類茶的發(fā)展史時,可能會因強調(diào)茶樹種植、茶葉制作的獨特性,而忽略掉了茶葉制作傳播的途徑。很顯然,喝茶是日常生活的需求之一,如同今天的大多數(shù)消費品一樣,因消費者眾多,才成為流行飲品的。
《四川制茶史》的第九章,探討了茶葉飲用方式的發(fā)展演化。這不妨從茶具來看,古代茶具包括了制茶工具和飲茶的器具,“由于古代的餅茶飲用之前需要經(jīng)過炙烤、碾磨、羅篩,因此,炙烤、碾磨、篩分的工具也稱為茶具?!敝撩鞔?,茶葉的飲用采用沖泡之法,不再炙烤碾磨。茶葉的制作工具和飲茶的器具才有所區(qū)分。
唐宋之前的飲茶方式或許能夠給我們提供更為客觀的證據(jù)。陸羽在《茶經(jīng)》里記載,其方式包括炙茶、碾磨、羅篩、煮水、煎茶等,其后就是分酌品飲了。值得關(guān)注的是,唐代喝茶最為重視的是煎茶的水質(zhì)。這與今天的喝茶方式是大不相同的。
宋代的點茶對飲茶方式的影響可謂是一座里程碑,現(xiàn)代沖泡飲茶的方式就是在點茶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雖然兩宋時期戰(zhàn)亂不斷,卻有了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城市如揚州、杭州、成都等城市的生活狀態(tài)、飲食文化都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因此在喝茶方式上也就有了創(chuàng)新的可能。到了明代,飲茶的主要程序與今天十分接近:水質(zhì)、煮水、洗茶、點茶、分盞等確定,如果不區(qū)分歷史時期,也有可能被認為是當下的飲茶方式吧。
《四川制茶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茶葉制作的演進史,從中可以看到茶葉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飲的可能。隨著制茶技術(shù)的發(fā)展,茶樹種植也就講究因地制宜,從而豐富了茶葉種類,這也帶給了我們無限的飲茶可能性。從這一點看,這部書雖是一部區(qū)域制茶史,卻揭示了茶葉制作的眾多可能性。
2015年2月17日
尋茶路上遇《武夷茶話》
對不同類型的茶類書,多少都有興趣翻一翻,也并非是想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有一番作為,或者說只是對茶的掌故有興趣而已。
2014年3月,方八另兄組織茶友許石林、曹鵬、薛冰、鄭啟五等去新化尋茶。茶是寒紅。我們一行人抵達新化,吃過午飯,先去逛矮子舊書店,每個人都各有斬獲。我也買了一摞,晚上回到房間,翻閱淘的書,其中有一冊是《武夷茶話》,打開扉頁,才發(fā)現(xiàn)是作者林治的簽名本。書上沒有題上款,落款寫道,2008年11月8日敬贈。尋茶,遇到茶書,這真是意外之喜。
這本書是某次茶會上的簽名本,還是贈給某茶葉協(xié)會的呢。最后又是怎樣流落到新化的,詳情不得而知了。書是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西安公司于2007年12月出版的。從西安到新化,再到成都,真是一段茶書旅行的佳話。
書后附有介紹說,此書系六如茶文化之三,屬于中國茶話之一。余者包括《亮劍普洱》《神州問茶》《紅茶夜話》《綠茶趣談》《讀壺養(yǎng)壺》。對于茶的話題,可不是一兩冊書就可以寫盡的。
《武夷茶話》作者林治,有中國茶癡之稱。其對茶的認知可謂浸潤日久(從小就愛喝茶),1969年到福建武夷山茶鄉(xiāng)插隊,從此與茶結(jié)緣,1994年讀《金剛經(jīng)》,悟透人生“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泡影”,決心“惜花惜月惜情惜緣惜人生”,因此從南平地區(qū)財政局領(lǐng)導(dǎo)崗位上辭職從文。先后寫出過兩冊《武夷茶話》,我得到的這冊是第二種。此冊包括茶史篇、茶性篇、茶趣篇、茶藝篇、名人篇、茶話篇和市場篇,幾乎與武夷山的茶相關(guān)的種種都有介紹,但稍微感覺淺顯了些。不過,這也許跟喝茶的經(jīng)歷和文字表達相關(guān),也未可知。
武夷山36峰,氣候與茶極為契合,這里所出產(chǎn)的茶有紅茶和烏龍茶,也被譽為“中國茶樹品種大觀園”,僅僅武夷巖茶就有千余種名叢,其中以中國茶王“大紅袍”最負盛名。新版《武夷茶話》距離第一版相隔十年,林治在序言里說,這十年里我不知又品味了多少武夷茶,也不知又感懷過多少次武夷山的月圓月缺,花開花落。十年里我總是努力著,試圖把武夷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水,然后為讀者奉上一盞充滿心香的佳茗。讀讀《武夷茶話》這樣的茶書,正可了解茶里世界。
在我,看茶書,猶如跟幾位朋友一起喝閑茶擺龍門陣,無須正襟危坐,隨意地閑聊就好。一旦將其程式化,可能就丟掉了喝茶的趣味。
不過,若是一個人看茶書,倘若沒有一杯茶陪伴左右,那就十分痛苦了。好在喝茶與茶書能一起進行,才多少有點意思。由此生發(fā)出來的故事,又是另一段茶話。這或如詩人的閑散:在時光的角落里,打量世界的精彩。
2015年3月9日
從來佳茗似佳人
前幾天,我在博客上曬戶外喝茶的照片,一位網(wǎng)友說:“成都的茶館好安逸。我們這里沒有這種茶館——若是整天去孵茶館會被家人罵不務(wù)正業(yè)吧。我們浙江人的打拼與你們的享受生活,真的很難說得清誰對誰錯?!边@可真是少見多怪,喝茶原本是平常的事,豈有那么夸張地可上升到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來。
茶之于生活,普通卻又適意。每天飲茶,卻未必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因此讀茶文,就不僅僅在于知茶味,更在于通過茶提醒生活的些許深意。暮春時節(jié),去了陰冷,度過了冬天,坐在春天里,陽光燦爛,恰好讀青年作家于左的《佳茗似佳人》,說是一種享受,也是恰如其分。
蘇東坡愛茶成癮,《佳茗似佳人》即是從他的“從來佳茗似佳人”而來。蘇東坡的豁達,在命運中逆襲,每每讀他的詩書,都覺得實在是古人風(fēng)雅得多。在這冊《佳茗似佳人》可看出古人對茶的態(tài)度:陸羽看茶之煮,張大復(fù)的煎茶以及陸樹聲的茶寮記……無不各具風(fēng)情,雖然并沒有從這日常飲茶中上升到茶道的高度,卻也深得茶中三昧。
于左將茶分為茶事、茶品、水品、茶器、茶所等內(nèi)容,全面地看待古人飲茶之法,雖是閑雅小品,且只有幾百字的短文,讀來卻如沐春風(fēng)。這種感受大概是今天難以體會的精神之所。即便是遇到所謂的茶人,談茶論茶,也常常是因襲舊說,難以有新的發(fā)現(xiàn),但就是一個“舊”字,能夠繼承的也少矣。明李日華有茶日記一則:“二十七日,惠山載水人回,得新泉二十余甕。前五日,昭慶云山老僧寄余火前新芽一瓶,至是開試,色香味俱絕?!倍潭處资?,寫了與茶相關(guān)的水、茶,又能體味出茶中“色香味”,真是難得的小品。
至于各地的茶適宜于哪種水,以及茶器,也有頗多講究。如張大復(fù)說洞山茶:“王祖玉貽一時大彬壺,平平耳,而四維上下,虛空色色,可人意?!庇秩缵w佶論水:“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比缃竦膰蓝?,一人斟茶,數(shù)人飲茶似難以有古之風(fēng)味。不過,這也跟時事變遷相關(guān),山河污染,哪里還能像古人那般尋找難得之水。實則是不同時代的人,喝茶趣味固然有差異,但對茶的感情也是有著變遷的,但飲茶之風(fēng)氣不變,茶里大千世界也就易窺視得到。
飲茶之講究,在今天似難見蹤跡,且不說日常所用的茶器,就是平時喝茶的人也恐怕難以將茶上升到更高的境界。這正如于左在書中所感嘆的:“二三趣客容易湊齊,清風(fēng)明月可以等到,新泉活火、疏梅在側(cè)、瓦屋紙窗的環(huán)境可以制造。只是當我們端起茶杯時,總會感覺到一點缺憾,總會感到有所遺失?!边@種缺憾是由于飲茶的便捷,而思索缺失所帶來的。這也如同物質(zhì)豐富的同時,帶給我們的快樂并沒有太多增加的緣故。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庇钟忻跋逭f茶器:“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边@般詩意里的景象,早已不存。整日坐茶館,也恐怕難以遇到能評水的名士,也難以有茶品的意興。如此一想,時下的茶風(fēng)雖盛,卻難以有更有意思的茶趣可供談資。佳茗固然似佳人,倘若缺失了品茶的興致和環(huán)境,也就難以享受到茶里世界吧。
讀古人飲茶小品,懶懶的下午,也就有了些許意思。
2015年3月23日
茶湯茶點的掌故
廈門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在廈門逛書店做文化沙龍喝茶是怎樣的盛況,我沒有親臨過,卻不斷地從朋友提供的信息中感受到那濃濃的情分。
讀到鄭啟五先生的書,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最初我讀鄭先生的書,是因北京的一位朋友組織了一套下午茶書系,里面有好多朋友如許石林、方八另、南宋等等的書,這其中就有鄭先生的《把盞話茶》。作為一個老茶客,能夠讀一茶書,猶如圍桌話茶,絮絮叨叨,天南海北,自由自在,自然很開心。我讀這本書的印象大致如此。后來,我在一篇文章里說:“鄭先生寫茶,也是在寫一種生活。但那茶似乎被更多的外在的東西所包圍,比如茶之會議、茶之場所的關(guān)注,讓茶變得活色生香的同時,我卻覺得茶之體驗該回歸于內(nèi)心,可事實上,我們雖然在喝茶,在聊茶,在談茶,卻未必懂得它的妙處,正如一種私享,無法拿出來晾曬,跟眾人分享。那一種隱秘的經(jīng)驗,唯有相似者才能多少有些感悟。”
在《成都文殊院品茶》中,鄭先生寫道:“我入園隨俗,仰靠在竹椅上,瀟瀟灑灑當一回成都人。雖與‘左鄰右舍’脈脈不得語,卻共享著這溢滿茶香的晨光?!庇郑骸拔氖庠浩凡?,品出了點新感覺?!边@種茶思真是敏捷得不得了。
去年,著名美食家方八另組織到新化尋茶活動,邀請了不同城市的茶人一同前往,如南京薛冰、北京曹鵬、深圳許石林等先生都去了,于是就有機會見到了鄭先生。他喝茶、談茶,都與眾不同,在一路尋茶的過程中,我覺得是些微小事,他卻寫出一篇篇文章出來。這不妨視為鄭先生對茶細微關(guān)注體現(xiàn)在日常小事上吧。
尋茶的過程很愉快。那以后,我也經(jīng)常關(guān)注鄭先生的博客,看他在茶的世界里,或做講座或品茶,不一而足。喝茶,在成都人的眼里,是稀松平常的事,所以鮮有更為直觀的記錄,像他這樣不僅喝茶且勤于記錄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不過,這也可理解為不同的喝茶觀。
我讀《茶湯茶點》,我特別欣賞鄭先生在序言里的話:“茶食、茶點、茶配、過茶菜……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中國人茶生活甜酸香酥的零部件,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咸宜老少,悅?cè)司捉?,攪和茶飲,一如既往在大江南北的茶舞臺上有滋有味地演繹著各自的配角?!?/p>
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fā)源地,盡管談?wù)摰娜瞬簧?,但似乎能夠上升到高度的也不是特別多。有段時間,我讀臺灣茶人池宗憲的茶書,茶席、茶壺、茶杯,都能細致地觀察出世態(tài)人情。這跟鄭先生的品茶日記,可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所謂:一泡老茶,讓人喝出迥然不同的況味。
茶之樂趣,正是茶人所向往的世界。只是多數(shù)時候,“天下沒有不適合您的茶,只是您一時還沒有遇上!”從這個角度看鄭先生的這杯茶,可真是內(nèi)容豐富,花樣眾多,從點滴細節(jié)中可讀出茶人的溫情所在。如今風(fēng)雅且愛好茶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像鄭先生這樣將茶放置于生活之中來看,也還是不多的吧。說到底,茶是生活一部分。
泡上一杯茶,讀鄭先生的茶文。絮絮叨叨地說一通茶事,若作序言,讀者諸君切莫見怪。
那就從鄭先生的茶文開始茶之旅行吧。
2015年3月12日
茶與畫的相遇
茶與藝術(shù)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但那不是普通的茶藝所能涵蓋的,而是茶與藝術(shù)的融合。在讀葉梓先生的《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時,忽然就明白了茶與藝術(shù)的關(guān)系或許更為多樣化,單單是從繪畫的角度來研究不同的茶風(fēng)和茶俗,以及由此演繹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趣味。
中國是飲茶最早的國家,留下的茶詩、茶文、茶賦可謂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繪畫方面,也有不少的記錄。如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趙孟頫《斗茶圖》、金農(nóng)《玉川先生煎茶圖》等等,都各有風(fēng)姿。如“最早的茶畫《蕭翼賺蘭亭圖》的左下側(cè),有一茶床,就是陸羽在《茶經(jīng)·四之器》里提及的具列,專門用以擺放茶具。具體的茶具,有茶碾、茶盞托及蓋碗各一。自此以后,凡有茶畫,則必有茶具”,且“幾乎在所有以茶具為題的畫作里,都配之以梅,或者菊”,可從飲茶的場景來看,在不同的時代,飲茶人的著裝、姿態(tài)、環(huán)境也有差異,但就內(nèi)容而言,是與當時的背景吻合的。因此,從這些細節(jié)著眼,或許就能讀懂茶史的更多內(nèi)容。
這些,是葉梓觀察的獨到之處,他將飲茶的種種場景與繪畫結(jié)合起來,就構(gòu)成了全新的解讀。但他不是純粹從歷史或民俗的角度去觀察,也并非著眼于學(xué)術(shù)研究,而是強調(diào)通過茶與畫和古人的心氣相通,如倪瓚的《安處齋圖卷》里,“僅為水濱土坡,兩間陋屋,一隱一現(xiàn),旁植矮樹數(shù)株,遠山淡然,水波不興,清雅的格調(diào)與疏林坡岸、淺水遙岑極為契合,清遠蕭疏,簡樸安逸”。這真讓人有幾分發(fā)幽古之情。
茶之于日常生活,不只是閑情逸致,也還有更多的茶俗在其中,如文徵明有不少茶畫,名氣最大的莫過于《惠山茶會圖》。這說明,早在明代,惠山就已進入文人的視野,常常三五相邀,在那里臨山憑水,娛目養(yǎng)心。這雖是文人雅士于惠山一角竹爐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斷,卻與當下的茶風(fēng)有所不同。試想,你坐在茶樓里,喧鬧可能遮擋了自然山水的清音?,F(xiàn)代社會的便捷所帶來的和失去之間做比較的話,或許失去的更多一些了。
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們回頭再看這些茶畫,再回頭讀一讀那些小品散章,都覺得古人的情趣和性情,是浪漫又奔放的,含蓄而又富有情味。所謂懷古就是懷念那一段逝去的美好時光。今天我們固然也在喝茶,哪怕是在長亭外、古道邊,豈又能體驗得出那情懷呢?對著《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我倒真覺得活在當下,看上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卻是太粗糙了,境界啦、哲學(xué)啦,都似乎是遠去的事物,以至于在讀畫時,都會有些憂傷涌現(xiàn)出來。
以散文的筆調(diào)再現(xiàn)喝茶的場景,同時打通藝術(shù)的界限與隔閡,從不同的時代出發(fā),不管是斗茶,還是煮茶,還是茶與琴的聯(lián)合,都在傳承著茶的精神:有無窮之味。這也正是《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帶給我們的啟示。
葉梓先生在后記里說,“所謂人生,也就大抵如此了:一杯茶,幾個朋友,讀書、寫字、閑逛,一晃,人生的暮年就來了”,這種感慨是讀畫的結(jié)果,也是茶與畫相遇所產(chǎn)生的美好所致。當我們平靜地喝一杯茶,不去思想萬物,不去看那些茶中的藝術(shù),可能就不會生發(fā)出這種感慨。但這卻在提醒我們,應(yīng)該珍惜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它也有美好也有憂愁。只是我們少了關(guān)注,才對生活的浮夸多了些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