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申徒狄投河

韓詩外傳選譯(修訂版) 作者:杜澤遜,莊大鈞 譯注


申徒狄投河

申徒狄是古代賢者,因為不滿于現實而投河自殺。申徒狄認為,時君不能納賢任能,是一定要亡國的,無法挽救。崔嘉則認為,圣人仁士是人民的父母,越在危難時期越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因此不主張自殺。申徒狄的態(tài)度雖是消極的,但也是一種抗爭。崔嘉的態(tài)度則更積極可取。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古代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選自卷一)

申徒狄非其世,將自投于河。崔嘉聞而止之曰:“吾聞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間也,民之父母也。今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桀殺關龍逢[1],紂殺王子比干[2],而亡天下。吳殺子胥[3],陳殺泄冶[4],而滅其國[5]。故亡國殘家[6],非無圣智也,不用故也。”遂抱石而沉于河。君子聞之曰:“廉矣。如仁與智[7],則吾未之見也?!薄对姟吩唬骸疤鞂崬橹?,謂之何哉[8]!”

【翻譯】

申徒狄否定他所處的社會,準備跳黃河自殺。崔嘉聞知便勸阻他說:“我聽說道德崇高、智能超群的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如同民眾的父母?,F在為怕弄臟了腳,便不去救那落水被淹的人,可以嗎?”申徒狄說:“不是這樣的。從前桀殺死關龍逢,紂殺死王子比干,于是喪失了自己的天下。吳王殺死子胥,陳君殺死泄冶,于是滅亡了自己的國家。所以國和家的滅亡,不是由于沒有道德智能出眾的人,而是由于不用他們。”于是懷抱石頭自己投進黃河里去了。有識之士聽到此事說:“申徒狄可謂耿介清廉了。至于仁德和明智,我便沒有發(fā)現了?!薄对娊洝氛f:“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1]桀:夏代最后一個帝王,名履癸,暴虐無道,商湯率兵征伐他,他敗逃南巢,自殺,在位五十三年。關龍逢:夏末大臣。

[2]紂:見《武王伐紂》注。比干:見《武王伐紂》注。

[3]子胥:伍氏,名員(yún云),字子胥,楚人,父兄遭讒為平王所殺,子胥奔吳,為大夫。因為屢勸吳王夫差拒絕越王勾踐求和及停止伐齊,不被采納,漸被疏遠。后遭太宰嚭之讒,吳王夫差令他自殺。

[4]陳殺泄冶:春秋時陳靈公(名平國)和陳卿孔寧、儀行父,跟陳大夫御叔之妻夏姬通奸,三人宣淫于朝,陳大夫泄冶進諫,被殺,事在公元前600年。第二年,陳靈公被夏姬之子夏征舒射死。

[5]滅其國:指以上二事。吳國于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陳國雖存而其君被殺,所以也稱“滅”。又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征舒,把陳國置為楚縣,國亦一度不存。

[6]國:諸侯的封地。殘:滅。家:卿大夫的封地。

[7]仁:參見《孔子見客》及《客有見周公者》注。

[8]“天實”二句:見《詩經·邶風·北門》。意思是:這實是上天所為,對這能怎么辦呢?“謂之何哉”猶“奈之何哉”。在這里說申徒狄投河是無法阻止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