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必需品
讓我們考慮一下,我曾提到的那些煩惱與憂慮大部分是些什么東西呢,有多少一定要我們?nèi)┬?,或者至少說是去關心的。
盡管在表面的文明中生活,如果能過上原始而荒蠻的生活,也未嘗不是好事,哪怕只是為了了解生活的必需品大概有哪些,以及怎樣獲取它們,甚至翻看一下店主古老的賬簿,看看人們在店里最常買的是什么,他們儲存些什么,就是看看那些最零碎的雜貨是什么。
盡管時代變遷,可是對人類生存的基本原則并沒有產(chǎn)生太大影響,或許就像我們與老祖先的骨骼沒有多大差別一樣。
所謂生活必需品,在我看來,是指任何憑借人力所能獲取的東西:從一開始,或經(jīng)長久使用后,而變得對人類生活異常重要的東西,野蠻人也好、窮人也好、哲人也好,幾乎沒有人嘗試著去擺脫它。對許多生物來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種,那就是食物。
大草原上的野牛,如果不去找尋森林或高山的遮蔽,只需幾寸可口的青草和一方可飲用的清水即可。野獸的需求,不過是食物和居所。
而在這種氣候中,人類的生活必需品則可以明確地分為幾項:食物、居所、衣服和燃料。因為只有確保了這幾項,我們才能自由地應對人生的真正問題,去展望成功的前景。
人類不只創(chuàng)造了房子,還有衣服,并學會了烹煮食物。也許是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火的溫暖,人類便開始利用它,最初只是作為奢侈品,后來演化成現(xiàn)在取暖的必需品。
我們發(fā)現(xiàn)貓和狗也獲得了同樣的第二天性。適當?shù)木铀鸵挛锬茏屛覀儽3煮w溫;但是如果穿得太多,住得太暖,燃料燒得太旺,外部溫度就會大大超過自身體溫,那豈不是在烘烤自己嗎?
自然科學家達爾文在談到火地島的居民時說,他們一行人穿得嚴嚴實實,圍坐在火堆旁,還不感覺熱,而那遠遠觀望的赤身裸體的野人卻“被烘烤得大汗淋漓”,真是令他驚嘆不已。
我們也曾聽說,新荷蘭人泰然自若地赤身裸行時,歐洲人卻躲在衣服里瑟瑟發(fā)抖。野蠻人的粗俗與文明人的睿智難道就不能結合起來嗎?
按李比希的說法,人體好比是爐子,而食物是燃料,使肺臟不斷地內(nèi)燃。天冷會吃得多,而天熱會吃得較少。動物的熱能源會緩慢內(nèi)燃,如果燃燒得太快,就會導致疾病或死亡;要是燃料不足或通風不暢,火焰就會熄滅。
生命的熱力當然不能與火同日而語,我們的類比也就到此終結吧。因此,就上述而言,“動物的生命”與“動物的熱能”似乎是同義表達:食物可被看做是燃料,保持著我們體內(nèi)的燃燒——燃料為人體提供食物,或從外部為人體增加體溫——而居所和衣物則是要保持這些產(chǎn)生或吸收來的熱能。
那么,我們身體最大的需求就是保暖,保持體內(nèi)這生死攸關的熱能。我們千辛萬苦追求的,不只是食品、衣服和住所,還有床鋪——我們的晚裝。我們搶劫鳥巢,拔掉鳥的胸羽,來鋪設我們的巢中之巢,猶如鼴鼠在洞穴盡頭用草和葉鋪設的地鋪!
窮人常常抱怨世界太冷,不管是生理上的疾病還是社會上的疾病,我們往往傾向于把自己的苦痛一并歸結為寒冷。夏天,在某些地方,人們可能過的是天堂般的日子。
除了烹煮食物,人們不再需要任何燃料;太陽是他的火,許許多多的果實在陽光的照射下熟得通透。食物大體上說是豐富多樣的,也很容易獲取。衣服和住所完全、或半數(shù)是無關緊要的。而目前在這個國家,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幾種工具就足以生活了: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鏟子和一輛手推車,僅此而已。對于好學的人來說,再有一盞燈、一些文具和幾本書就夠了,這些也只屬于次要用品,花不了幾個錢。
可某些不明智之人,偏要跑到地球的另一端,跑到那些野蠻的、不健康的地區(qū)做生意,一待就是二三十年,為的只是能在新英格蘭溫暖舒適地生活,再死去。這些奢華的富人們不僅溫暖了,舒適了,還熱得反常了,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他們在烘烤著自己,只是某種時髦的方式。
大部分奢侈品和所謂的安逸生活,不僅沒有必要,反而妨礙了人類的進步。
說到奢侈與安逸,智者往往比窮人過得還要簡單樸素。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的古哲學家都屬于這類人,外在物質(zhì)生活貧困不堪,而實際的精神世界卻豐足無比。我們對他們知之不多,但只了解這些,也就非同尋常了。
近代的改革者和民族的恩人,也同樣如此。只有站在我們所謂的安貧樂苦的有利境地,才能毫無偏頗地、明智地觀察人類的生活。
無論是農(nóng)業(yè)、商業(yè)、文學,還是藝術領域,奢侈生活的果實都是奢侈的。時下,只有哲學教授,卻沒有哲學家。不過哲學教授仍是值得欽佩的,畢竟他們的生活曾經(jīng)令人欽佩。
成為一位哲學家,除了要有敏銳的思想,建立一個學派外,還要熱愛智慧,按照智慧的指示,過一種簡樸、獨立、寬宏而真摯的生活。
要解決生活中的某些問題,不僅要注重理論,也要注重實踐。大學問家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是朝臣式的,而非帝王或英雄式的。
他們盡量使自己的生活符合社會規(guī)則,與他們的父輩沒有什么兩樣,絕不是高尚人類的先驅(qū)??墒侨祟悶槭裁纯傇谕嘶渴鞘裁醋尲易鍦缤??是什么樣的奢侈本性促使民族衰亡呢?
我們能確定自己生活中就沒有這些因素嗎?哲學家總是生活在時代的前沿,即使他的外在生活也是如此。他不像同時代人那樣吃飯、穿衣、住房、取暖。如果保持生命熱能的方式不比別人高明,他怎能成為哲人呢?
人們用以上我提到的幾種方式得到溫暖后,接下來他會想要什么呢?當然不會是更多類似的溫暖,諸如更多更豐盛的食品,更大更輝煌的屋舍,更精美更華艷的衣服以及更充足更持久更熱烈的火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