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聚蚊謠

劉禹錫白居易詩選評 作者:肖瑞峰,彭萬隆撰


聚蚊謠

沉沉夏夜閑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歘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露花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①閑堂:寬敞的堂屋。

②伺暗:趁著黑處。

③嘈然:形容蚊子成群的嗡嗡叫聲。歘:忽。

④殷殷:形容雷鳴般的響聲。南山: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对娊?jīng)·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⑤昧者:糊涂人。聰者:聰明人。

⑥露花兩句:意謂當月上中天下露水的時候,利嘴蚊子向人飛來是不容易看到的。

⑦爾:指蚊子。芒:小刺。

⑧設幄:裝上帳子。潛:躲避。匡床:方床。

⑨清商:指秋風。潘岳《悼亡詩》之二:“清商應秋至。”

⑩羞:恥,可恥的。丹鳥:螢火蟲。據(jù)《大戴禮記·夏小正》及《古今注·魚蟲》,螢火蟲能吃蚊子。

這首詩作于任朗州司馬期間。詩中伺暗出動、“利嘴迎人”的“飛蚊”,顯然是那些迫害革新志士的權(quán)宦、藩鎮(zhèn)的象征。詩人借描寫“飛蚊”,對他們作了淋漓盡致的嘲諷:先故作驚人之筆,從聽覺(“聲如雷”)、視覺(“伺暗”)、感覺(“駭”)三方面刻畫飛蚊的囂張氣焰,使讀者隱約可見權(quán)宦藩鎮(zhèn)們的耀武揚威之態(tài)。接著便描寫飛蚊是如何喧騰于“昏黑”之際,暗喻權(quán)宦、藩鎮(zhèn)曾暗相勾結(jié),策劃各種陰謀詭計,散布各種流言蜚語,以混淆人們的視聽?!奥痘ǖ螢r”兩句寓意殊深,詩人繪就的這幅月懸中天、露花滴瀝的圖畫,正是他所殷殷向往和孜孜以求的清平的政治局面的生動寫照。然而,因為飛蚊的騷擾,它既不“可即”,亦不“可望”,這里,隱隱流露出詩人對飛蚊般飛揚跋扈的權(quán)宦、藩鎮(zhèn)的憤恨。最后,詩人又以抑揚跌宕之筆,展示了終將戰(zhàn)勝飛蚊的堅定信念:盡管眼前它們以“如芒”之喙來“虐人害物”,大逞兇狂,然而,一旦秋日來臨,它們便將化為“丹鳥”的口腹之物,而曾遭叮咬的“我軀七尺”依然如故,最多只不過留下幾點斑痕而已。這是暗示朝中的那些丑類雖然陰謀得逞于一時,但最終卻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真正“笑到最后”的還將是眼前的被流放、被迫害者。詩人巧妙寄諷于“飛蚊”,深刻地揭露了權(quán)宦、藩鎮(zhèn)們可笑復可鄙的本性,對他們投以極度的蔑視。詩的措意不可不謂犀利,但詩人出之以寓言詩的形式,看來純系詠蚊,無干人事,又顯得含蓄婉曲。被刺痛的權(quán)宦、藩鎮(zhèn)明知詩人嘲諷的對象是自己,也無法堂而皇之地前來問罪。

劉禹錫的諷刺詩雖然用筆簡潔,卻能顯現(xiàn)丑惡事物的可笑之處。如此詩中的“飛蚊”,明明渺小“如芒”,卻偏要裝出一副強大的模樣,趁昏黑之際,“喧騰鼓舞”、“利嘴迎人”,自以為無敵于天下。然而,曾幾何時,最終仍不免被丹鳥捕食殆盡。詩人將聚光的焦點對準“飛蚊”這一可笑之處,徹底暴露了它們不自量力的丑態(tài)。“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讀到這里,誰能不和詩人一起發(fā)出幽默的笑聲呢?飛蚊本來只能發(fā)出微弱的嗡嗡聲,但在詩人筆下,它的聲音卻是殷殷如雷,“嘈然歘起”,人皆“駭聽”,其夸張的程度不亞于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然而,卻沒有誰覺得這不合情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突出飛蚊所象征的權(quán)宦、藩鎮(zhèn)的色厲內(nèi)荏、虛張聲勢,使他們的“劣點”因被夸大而顯得更加可笑。這飛蚊開始是“伺暗聲如雷”,最后卻“微形飼丹鳥”,通過前后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鮮明對比,讀者自然會對它們起先的不可一世投以輕蔑的嘲笑,而對它們后來的可悲下場報以快慰的掌聲?!毒畚弥{》一詩典型地體現(xiàn)了劉禹錫在朗州時所作諷刺詩的特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