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1911-1979)繼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國20世紀z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其人其作深受布羅茨基、希尼、帕斯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推崇。 1911年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童年時,父親去世,母親進了精神病院,輾轉被外祖父及叔伯撫養(yǎng)長大。奇特而悲傷的成長經(jīng)歷,讓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過。不僅曾在美國各地定居,還去過法國、墨西哥、巴西等地,直至晚年才應哈佛大學之邀,回美國任教。 1946年發(fā)表詩集《北與南》,一舉成名。生前就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發(fā)表的詩作不多,但幾乎包攬了美國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包括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古根海姆獎、美國書評人協(xié)會獎等。1949至1950年,成為第八任美國桂冠詩人。1969年出版《詩全集》,奠定其杰出詩人的地位。1979年逝世,享年68歲。 包慧怡 | 譯者青年學者、詩人、譯者。1985年生于上海,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世紀文學博士,復旦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研究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中世紀手抄本中的圖文互動,世界詩歌。出版有英文專著Shaping the Divine, The Pearl-Poet and the Sensorium in Medieval England,詩集《我坐在火山的z邊緣》《異教時辰書》,評論集《繕寫室》《翡翠島編年》等。出版譯著14種,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詩集《愛麗爾》、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散文詩集《好骨頭》、《島嶼和遠航:當代愛爾蘭四詩人選》等。主編出版雙語詩集《歸巢與啟程:中澳當代詩選》(中國卷)。曾任教于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現(xiàn)為復旦大學中澳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