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陶淵明與田園詩

中國詩歌發(fā)展史(套裝3冊) 作者:張國偉


第二章 陶淵明與田園詩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其曾祖陶侃是東晉初的名將,出身寒門,以軍功都督八州軍事,握強兵鎮(zhèn)守長江中游,封長沙郡公,死后追贈大司馬,但仍為世族所不齒,譏為“溪狗”、“小人”。祖父陶茂曾任太守,父親亦曾出仕。在他父親去世后,家境逐漸衰敗,生活貧苦。他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因不滿官場污濁,辭官歸隱。36歲時他第二次出仕,任桓玄的幕僚,次年借口丁母憂,辭去官職。40歲時第三次出仕,陸續(xù)任鎮(zhèn)軍參軍與建威參軍。從29歲到40歲這11年里,他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晉義熙元年(405)他41歲時,任彭澤令,歷80馀天,便棄職而去,徹底離開了官場,過著隱逸生活。這是他一生中前后期的分界線,在此以前,他時仕時隱,在矛盾中痛苦掙扎;在此之后,他便決心當(dāng)起了隱士,一直過著隱居鄉(xiāng)村躬耕隴畝的生活,并不斷寫詩,成為我國詩史上第一個真正的隱逸詩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并不是對政治從來就不感興趣,而是出于對當(dāng)時政治腐敗官場黑暗的不滿,同時也與當(dāng)時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風(fēng)氣有關(guān),因此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從此,他在家鄉(xiāng)過了20多年的耕讀生活,寫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最杰出的詩人。

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他現(xiàn)存的120多首詩中,為人們傳誦最多的,大多是描述農(nóng)村景色和村居生活的作品。在歸隱以前他就已在詩中表現(xiàn)出了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在歸隱以后,經(jīng)過躬耕隴畝的實踐,在思想上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在詩中表達得更為明確。他的代表作都是歸隱以后所寫,其中尤以《歸園田居》五首最為著名,相應(yīng)的還有《飲酒》二十首?!稓w園田居》組詩五首中第一首是自傳式的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這首詩是他辭去彭澤令后不久所寫。詩里充分抒發(fā)了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熱情歌頌了田園景物的美好,寫出了對隱居生活的熱愛。詩人在這首詩里把官場與田園生活對立了起來,在詩人心目中,仕途是“塵網(wǎng)”,是“樊籠”,辭官歸隱則如出籠的小鳥自由快樂地返回自然。在他看來,當(dāng)時恬靜的農(nóng)村是世上唯一的凈土,因此不禁熱情歌頌:十馀畝方宅蓋了八九間草屋,還有村里的炊煙、深巷中的犬吠、桑樹上的雞鳴,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了,但在詩人心目中卻無不充滿詩情畫意。這些農(nóng)村景物雖然平常,但它純真、質(zhì)樸,蘊含著自然美。詩人在詩中把它與污濁的官場對照,襯托出詩人離開“塵網(wǎng)”、“樊籠”后呼吸到自由空氣的欣喜,表達了詩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和情操;反過來,詩人的詩又給自然景物增添了生氣,顯示了自然美。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自然景色的美經(jīng)過詩人的提煉后再反映到詩里,就更集中更完美了。這首詩一共20句,卻用了6組對偶句,共12句,占全詩的百分之六十,為后來排律的形成起到了先導(dǎo)的作用。《歸園田居》第三首向來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里,詩人以愉悅的心情描寫了從早到晚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的景象,以極大的熱情歌詠體力勞動。當(dāng)然,這里也寫到了體力勞動的艱辛,但在心理上已得到滿足,無違吾愿,顯示出歸隱的決心與理想獲得實現(xiàn)的愉快。把日常生活詩化,是陶淵明詩的最大特色,他總是把普通的農(nóng)村景象和平常的生活寫得詩意盎然。另外,《飲酒詩》二十首中的第五首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是陶淵明詩中最著名的一首,傳誦千古: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詩,在看似平淡自然中卻有極豐富的內(nèi)涵。前四句說雖然不離“人境”,卻能免除車馬之喧的侵擾,關(guān)鍵在于要心境曠遠,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獲得如同身居偏遠處一樣的寧靜。下邊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千古名句。后一句歷來在理解上有分歧,但無論是在采菊時悠然看到了南山,還是看到了悠然的南山,都同樣表達了目光與南山相遇是在不經(jīng)意中,也表達了此刻心態(tài)的恬靜,悠然忘情。接著表達傍晚山嵐繚繞,倦鳥結(jié)伴歸林,從中感受到了造物的奧秘,參透了人生的真諦,并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顯示出歸隱理想獲得實現(xiàn)的欣慰。然而詩人對此都不明說,而故意說“欲辨已忘言”,實在“忘”得好,留給讀者去深思,加深了詩的內(nèi)涵。他追求的是自然質(zhì)樸,淡泊寧靜。當(dāng)時社會不安定,既有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還有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因此他向往一個平安寧靜、無爭無斗、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在那里人與人真誠相處,沒有爾虞我詐,一心追求淳樸真誠、淡泊高遠的人生,其核心是道家的崇尚自然。這在他的《歸園田居》、《飲酒》及其他很多詩中都表現(xiàn)了出來,而最典型的就是《桃花源詩》并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馀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奔瘸觯闷浯?,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諄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

《桃花源記》其實只是《桃花源詩》的一個序言,但后來其影響反而超過了詩本身。不過要窺探陶淵明思想的全貌,二者結(jié)合起來讀就更為清楚。這里描寫的是一個典型的自給自足、全封閉的社會,正是道家倡導(dǎo)的“小國寡民”。在這樣的社會里大家都和平相處,真誠相待,其樂融融,特別是“秋熟靡王稅”,無剝削、無壓迫,使經(jīng)歷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人民無限向往。一個多么美好的“烏托邦”,比英國人莫爾在1516年寫的《烏托邦》早出一千多年。

陶淵明大多數(shù)田園詩所描述的境界以沖淡平和為主,因此前人對他得出一個“靜穆”的評語。但他還有一些直接涉及現(xiàn)實政治或直接表現(xiàn)內(nèi)心強烈情緒的詩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詠荊軻》與《讀山海經(jīng)》中的一些篇章。先讓我們來看《詠荊軻》: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詩中對暴秦的反對,對荊軻的贊揚,溢于言表,特別是最后四句對荊軻刺秦的失敗,表示了無限惋惜。再看《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十: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fù)悔。

徒設(shè)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精衛(wèi)是傳說中海上的小鳥。據(jù)說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其魂化為精衛(wèi),為報被淹死之仇,不斷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刑天原是天神,因與天帝爭位,天帝斷其首?!澳艘匀闉槟浚阅殲榭?,操干戚以舞。”(《山海經(jīng)》)詩人在這里熱情歌頌精衛(wèi)與刑天至死不屈、不斷抗?fàn)幍挠⑿蹥飧牛贼斞赶壬赋鎏諟Y明不只是一味“靜穆”“悠然”,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盡管如此,陶淵明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由他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田園詩拓寬了詩歌的題材,平常的農(nóng)村景色,日常的農(nóng)業(yè)勞動,不僅都可入詩,而且都能寫成富有情趣的獨具審美特色的詩。

由虛幻的游仙到實實在在的隱逸,陶淵明可以說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隱逸詩人。在當(dāng)時尚華麗重雕琢的詩風(fēng)下,他卻獨獨追求古樸、清新、自然、淡雅、本色的詩風(fēng),沒有濃艷的色彩、夸張的語調(diào)、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黏滯的句子,重視詩藝的整體性,追求意趣渾成,如清水芙蓉,美而不艷,形成了“自然”、“淡雅”的詩風(fēng),一直影響著后世,唐代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yīng)物一派詩人,就深受他的影響。而宋代蘇軾則在陶詩的質(zhì)樸平淡中看到了另一面,他認為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就是說在樸素中見綺麗,在平淡中見警策,這構(gòu)成了陶詩的特殊魅力。他的隱逸生活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隱逸主要是出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是與統(tǒng)治者不合作的行為,在他以前還沒有一個士人真正做到隱逸。從屈原到嵇康都對現(xiàn)實極端不滿,這些人最終或自殺或被殺,沒有一人是真正隱退的。其實,儒家雖然重進取,但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的說法,還明確提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至于道家,莊子更是重隱退,曾盛贊許由不接受堯的禪讓,還在惠施面前把宰相之位比作腐鼠,陶潛把儒、道兩家的隱逸思想融為一體,真正實踐了隱逸生活并體現(xiàn)在詩里。因此,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隱士,也是第一位隱逸詩人。從文學(xué)上的成就和對后世的影響來看,陶淵明無愧為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杰出的詩人,是屈原以后最有成就、影響最大的詩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