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
(2017年1月1日-2月28日)
獨白
你若想我
在每一天太陽下山時
靜靜地等候
等黑籠罩
等夜降臨
等月如鉤
等星出頭
等我慢慢走在你身后
白蓮開了
玫瑰黑了
悄悄地迷漫
迷漫
從此無憂
從此無愁
你若想我
在每一天白色消失時
靜靜地等候
等心如星
等情似月
等苦如昨
等淚灑過
等我慢慢走在你身后
百合開了
柳絮黑了
悄悄地迷漫
迷漫
溫馨入喉
甜蜜在口
你若想我
便在黑夜中盡情地
盡情地去游
在每一朵云邊走
在每一個黑夜游
記住有我
《獨白》之癡
寫出一種癡情。沒有構(gòu)思就沒有詩,沒有好的構(gòu)思就沒有好詩?!丢毎住芬辉娛乔榘V之思,其構(gòu)思可謂智慧,巧妙,自說自話,卻動人心魄。
《獨白》的主角是夜,是夜對追隨它、等待它、熱愛它的人或物所說的話。第一段說的是等待的時間,詩人用了四個三字短語來說這種等待:黑籠罩、夜降臨、月如鉤、星出頭,而且交代了時間。第二段說的是等待的心情,同樣用了四個三字短語:心如星、情似月、苦如昨、淚灑過。詩人許諾了一種幸福,先是無愁,無憂,然后是溫馨、甜蜜,詩人是那么自戀,又是那么自信。在寫作中,詩人與他愛戀的夜渾然一體,他就是夜,夜就是他。
在《獨白》中,詩句的想象力、空間感、距離感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詩人的獨白,就是詩人對眾人的感染和召喚。詩人在《獨白》中創(chuàng)設(shè)了一種新穎、奇特、絢麗的情境,由這種情境催發(fā)想象,與外物拉開審美距離,營造一種獨立自足的詩意空間。
《獨白》,幾分機智,幾分情癡。詩人,癡啊,癡才有意思,癡才有詩意。
然而,給了時間,給了心情,詩人還不肯放過,又火上澆油,來了最后一發(fā)情感的催淚彈,又鼓動人“盡情地,盡情地去游”,大有你放過夜,夜不肯放過你之意。結(jié)尾處,詩人自己走出來安慰眾生:“在每一朵云邊走/在每一個黑夜游/記住有我”,這時候,已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一首《獨白》,構(gòu)思集中、凝聚,小中見大,出人意料,款款情深,單純而又豐饒?!丢毎住?,我聽到了,“你若想我”,是啊,我若想你,我若想你,我若想你……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情
夜啊
真想叫你兄弟
卻不能
真想叫你姐姐妹妹
卻不能
真想叫你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卻不能
叫愛人吧
更不能
叫朋友或叫什么都無以倫比
還是不能
我的夜啊
你為什么吝嗇如此
為什么吝嗇得無理
叫什么都不能
我們卻互為知己
永遠不能擁有你
黑色的一面旗
當天空
當大地
一片黑漆漆
那是你對我的吞噬
永遠不能溶為一體
黑色的一粒粒
當前方
當距離
一片黑漆漆
那是你對我的道喜
這魔樣的黑夜
這永遠脫不下去的黑色的衣
視夜為知己
視夜為生之唯一
精準定位一種關(guān)系
寫出一種關(guān)系。詩是什么?詩有時需要朦朦朧朧,有時也需要精準定位,而在情感和關(guān)系定位的過程中,詩人把自己的內(nèi)心和盤托出,詩意襲來,詩情就把讀者包裹起來了,這種襲擊和包裹讓讀者心甘情愿束手就擒。
《情》就是這樣一首詩,整首詩中,詩人只干一件事,定位自己與黑夜的關(guān)系。
王旭明的詩中已經(jīng)寫了無數(shù)次黑夜,已經(jīng)翻來覆去戀它千百遍,往下進行的寫作,很難。舟行此處,水流急,詩人忽然峰回路轉(zhuǎn),再次尋找和定位他與黑夜之間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這種《情》到底是什么。詩情至此,大有一種“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的閑趣和淡定。
有了《情》,便有了《情》之問,詩人語速是那么急切,心情是那么急迫!以至于有人感慨此詩大有郭沫若早年現(xiàn)代詩的味道。讀詩,可以看到詩人感嘆中有疑問,有探試,又不斷否定著自我。兄弟,不。姐妹,不。長輩,不。愛人,不。朋友,還是不。詩人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墻角,為難著自己。然后,詩人第一次表白與夜“互為知己”。知己,超越所有關(guān)系,是更高層次的情感關(guān)系,是心靈之友。寫到此處,詩人的詩意沒有弱化,而是繼續(xù)推進,一步三嘆。
詩中,我們看到了夜之獨立、高貴、固執(zhí),正因為詩人有了這份對黑的理解和尊重,才有資格最后向世界告白:“視夜為知己,視夜為生之唯一”,詩人的這份不忍之心,這份呵護之意,是《情》之動人之處。
保護
總想保護你
怕你被正月的鞭炮
被眩目的煙花
被哭嚎
被狂笑
被所有無來由的音響
所有畫面的莫名其妙
總想保護你
保護你的靜謐如詩
保護你的美如處子
保護你一覽眾山小
一覽眾山小的高
黑之高
保護你情深似康橋
情深似康橋到老
黑之老
啊,真的總想保護你
雖然你從未邀
雖然你不需要
以數(shù)百億年黑色生命之驕
以數(shù)百億個黑色粒子之傲
黑色的燃燒
黑色的光照
依然
依然總想保護你
不接受太陽的燒烤
選擇出逃
投入黑色懷抱
可貴的保護欲
寫出一種英雄氣。在黑夜派詩人王旭明寫的一系列有關(guān)夜的詩歌中,他不停的在定位自己與黑和夜的關(guān)系:愛人、兄弟、追隨者、仰慕者、把玩者……等等。這一次,在《保護》中,詩歌的主角也成為了詩人要保護的對象,在詩中,我們看到了詩人可貴的保護欲,從而也激發(fā)了讀者關(guān)于英雄的想象。
《保護》第一層意思寫保護夜的形態(tài)不受破壞;第二層寫保護夜的氣質(zhì)和追求;第三層寫夜的驕傲和高潔,夜本不需要保護,結(jié)尾處點出《保護》的內(nèi)涵是一種向往和投入,是自己的需求,而并非夜的所求和需要。
詩人一層層遞進,飽滿的情緒中有一種英雄主義的支撐,讓人感到熱烈,急迫,多情。
詩人最擅長的是情景交融,整首詩沒有歌頌夜的美,只是通過自己的向往之情和保護欲顯示夜的美,意境深沉。但就意會而言,每個的感受又有不一樣。我想,最高級的品味大約是跟詩人當時的所處環(huán)境、心境遙相呼應,產(chǎn)生超越時空的共振共鳴,冥冥之中仿佛遇到一個知音。
《保護》很有力量,它讓人看到,愛慕者對于愛慕的事物如同英雄面對美人,不能隱藏,不能自持,美麗多情又牽魂動魄。能用這么少這么美的語言,帶來情感雪崩的,恐怕只有詩歌了,因此,詩歌的功效真可謂強烈。
深情
別總問
為什么對夜如此情深
別總問
為什么對夜這樣認真
你是白天
怎么可能理解黑夜的深沉
你是陽光
怎么可能理解月亮的淚痕
是的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
從五千年文明中過來的人
就請擁有
擁有一顆熱愛黑色
熱愛黑色的心
別問
只需在黑色中狂奔
別總問
為什么總把夜當自己的根
別總問
為什么總把夜當自己的墳
你是快樂
怎么可能打開悲哀之門
你是永生
怎么可能回答死亡之問
是的
如果你是一個智慧的
從愚昧和渾沌中走出來的人
就請擁有
擁有一顆理解黑色的心
理解黑色的心
別問
只需在黑色中狂奔
朋友呵,親愛的朋友
每個夜晚
每個夜晚時分
讓我們一起
夜吻
吻夜
讓我們一起
夜奔
奔夜
在這寂靜而永恒的黑色里
一起奔向美麗而深的
夜之墳
夜之墳
難解那份深情
寫出一種召喚。《深情》一詩的召喚從質(zhì)疑和藐視開始,太多的疑問和誤解,讓詩人不愿意也不想再去一一辯解。詩人用詩意提問代替世俗的對黑夜的看法,然后,他寫出了一個無法推翻的高度“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從五千年文明中過來的人”,就應該和他一樣有一顆熱愛黑色的心。詩人以文明來說服,詩人之語不容置疑,讓人無可反駁。
到了第二節(jié),詩人的情感像潮水,不但沒有退卻,反而瞬間漲潮,宣布“如果你是一個智慧的/從愚昧和渾沌中走出來的人”,應該有一顆理解黑色的心。從熱愛黑色到理解黑色,詩人從普遍到深入,開始用文化的眼睛來篩選他人。也就是說,在詩人看來,每個人都應該熱愛黑色,但能理解黑色就需要有深層的底蘊,而這正是文化的召喚。
但凡對于一個事物,你夠不到的時候,需要努力的時候,更容易產(chǎn)生一種向往之情。
我們可以把詩歌看成是一種努力,詩人通過此種努力完成一種召喚,水一樣滲透自己對世界的愛恨。不想,最后一節(jié),詩人又來了,他號召人們夜吻,吻夜;夜奔,奔夜……盡管這完全是詩人的一廂情愿。最不可思議的是,收尾處,詩人以一種幸福的情緒要拉著眾人和他一起奔向“夜之墳”,這種召喚到最后已經(jīng)變成一種癡迷,一種不能自拔的戀。詩人情感的高峰以這樣一種宣言結(jié)束,真令人目瞪口呆,又瞠目結(jié)舌。
春節(jié)情
不喜歡春節(jié)
因為它有太多太多的注解
翻了幾十頁
翻過幾千年
還是那讀不懂的一章章
還是那參不透的一節(jié)節(jié)
不喜歡春節(jié)
不喜歡春節(jié)
因為它有太多太多的重疊
看了幾百個臺階
看過幾萬人模樣
還是那重復自己的一個個
還是那沒完沒了的一貼貼
不喜歡春節(jié)
不喜歡春節(jié)
因為它有太多太多的感謝
排了一列列
排成數(shù)不清
還是那單調(diào)乏味的一行行
還是那永遠不變的一撇撇
不喜歡這個叫春的節(jié)
不喜歡春節(jié)
真的不喜歡
不能戀
卻又不能別
不能愛
卻又不能滅
為什么選擇如此艱難
又如此掙扎
如此痛苦
又如此堅持
只因為
只因為這樹生在田野
根于斯
長于斯
死于斯
越不了這地界
越不了這田野
一切
一切
隆重烘托出的一份情懷
寫出一種大愛。在《春節(jié)情》中,詩人直舒看法“不喜歡春節(jié)”,前三段以王氏獨有的語言風格講述了自己不喜歡春節(jié)的原因,疊詞的運用增強了情感色彩的傳達,也使得詩人不喜歡的情感得以強化。詩人的感受,詩人羅列出的原因,都是獨特的,不容置疑,也沒有置疑的余地。
然而,到了詩歌的第三段,真正的有質(zhì)感和哲理性的語言忽然席卷而來?!安荒軕?卻又不能別/不能愛/卻又不能滅”,對于春節(jié),很多人尤其是地道的北京人,就是這樣一種感覺,無奈之情躍然筆尖。寫到此處,開掘出春節(jié)情的深刻主題,詩人不喜歡春節(jié),因此衍生出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詩歌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要給心靈畫像。讀詩,不能被打動,不能被說破、擊穿、看透、讀詩何用?詩人王旭明的這首詩,一改往常對夜與黑的甜軟、纏綿、酥麻,《春節(jié)情》很強勢,也很真誠。
有了前三段的“不喜歡”,又有了后面的無奈情感,詩人在艱難、掙扎、痛苦、堅持之后,道出了原委“根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前三節(jié)鋪墊完畢,到了第四節(jié)點題:這才是真正的春節(jié)情!大情懷,大感受,終于找到血脈的原點。著名朗誦藝術(shù)家詹澤老師評價說:“王社長是因為對中國文化深沉的摯愛才寫了這篇作品。王社長是大愛!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敬仰,尊重和摯愛。那么厚重,那么癡情,濃重!”此解讀真是一語中的。
第五節(jié)雖只一詞“一切,一切”卻深不可測也!既道破了自己的無奈,又接受了無奈,并給出一份熱愛,烘托出一份情懷,讓《春節(jié)情》有了歸處。
情人節(jié)
這個節(jié)
讓心有點野
這個節(jié)
讓許多行為都跨了界
這個節(jié)喲
讓人的腳步不能停歇
這個節(jié)喲
讓玫瑰排成了一列列
別,別,別
別讓這個節(jié)
如此的狂野
如此的失節(jié)
別讓這個節(jié)
配上不著調(diào)的冰箱貼
將本色溶解
這個節(jié)
唯一擋不住的
是一望無邊的黑色的夜
如約
如月
像一條漫長漫長的街
我在這頭
你在那頭
發(fā)現(xiàn)一種浪漫
寫出一種保守。詩人在《情人節(jié)》寫到:“這個節(jié)/讓心有點野”。然而,詩人往下的推進,并不贊賞這種“野”,詩人連用三個別,別,別,表達自己的不接受和拒絕。詩人保守、莊重、老派、但這份保守、莊重、老派是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態(tài)度,不獵奇,也不勉強。也許,這樣的寫法讓人感覺有點不過癮,甚至失望,詩人一點不鼓動浪漫,不贊賞跨界,還滿心的擔憂。
但是,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詩人,其任務之一只是在于把他作為社會中的一員的詩性感受和情緒表達出來,我們作為讀者,通過詩歌可以感受到詩人有著詩性之美的思維方式。
其實,在保守的詩人心中,真正的浪漫是“一望無邊的黑色的夜”,這是唯一擋不住的,這種美妙的感覺并不狂野,也不失節(jié)。詩人的這份婉約,還有這份優(yōu)雅而含蓄,是浪漫主義思想下的古典美。《情人節(jié)》中,保守是必要的,也是可貴的,盡管它顯得平淡無奇,但在“漫長漫長的街”的兩頭,有你有我,這背后有無限遐想的空間,我想,這就夠了。
情人節(jié)晚上,看看《情人節(jié)》,收收心。保守的力量讓人心安,您說呢?
癡
把這黑色的毛巾擰干
還是有水
把這黑色的服裝撕爛
還是光輝
把天看穿
依然黑色一片
把夜悟透
還是星海斑斕
把命搭上吧
雖然命賤
仍然鮮艷
即便燒成灰
成炭
還是溶入黑色的夜晚
從此永生
癡不變
癡不改
天地
無言
可愛的偏執(zhí)
寫出一種偏執(zhí)。這首詩中,詩人以一個癡心人、癡情漢的形象出現(xiàn),不可思議的是,詩人癡迷的對象是“黑”。一位詩人曾經(jīng)說過:“如果把小說(或生活)比作一棵大樹,那么詩歌就是一根枝條,一朵花心,一個截面,或一段影子——詩不可全,全則廢,全則俗?!贝苏Z甚是有理,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之談。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全部的意象和筆力都用于描繪“癡”的程度和“癡”的決心,甚至感慨“把命搭上吧”。
詩歌中的“癡”,非生活中的“癡”,是可愛的,美好的,甚至讓詩人自己產(chǎn)生一種自我滿足之感。
到底何為癡?《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傻,愚蠢”“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極度迷戀某人或者某種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精神失常”。在所有漢字中,癡字醉人,貶中帶褒,特有趣。詩人詩中所寫到的《癡》,其實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種妄想”,詩人卻還義無反顧,不改初心,并以此來示眾。詩人在這種癡情中,只求“融入”“永生”,并不計較自己的“失去”,而且做好了失去一切包括生命的準備??梢赃@樣說,也只有在詩歌的原野上,所有文字的“癡”、情感的“癡”,天地的“癡”,才能夠奔弛起來,才能夠沸騰起來,冬天化作一片雪野純粹動人,春天化作一池碧綠暗影怡人,自得其樂。詩歌化境,裸露內(nèi)心,一癡一醉,一醉一癡。詩歌的偏執(zhí),被這首《癡》給演繹得淋漓盡致。
春雪(三首)
(之一)
沒有如約
這本該冬天來的
竟然
竟然如此決絕
決絕地別了冬
成了春雪
真正的春天里的雪
知道你什么都不缺
天宮里應有盡有
知道你擅長跨越
從嚴冬可到暖春
沒上過大學
卻改變?nèi)碎g萬象
看上去柔媚
固執(zhí)的容不得一點商榷
這一片片
這一堆堆
這白色的鋪灑
這無盡的灰
竟然撲向了黑夜
黑夜
黑夜依然
盡管有看上去潔白
看上去美麗
好像一點邪念都沒有的
春雪
(之二)
展示你的潔白
如紙
表現(xiàn)你的舞蹈
炫技
在天空中飛揚
在大地上護泥
了不起
了不起啊
看上去的了不起
短暫的一時
乍一看你多誘人
美麗
瞟一眼你更多情
如戲
在天空中浪漫
在大地上寫詩
了不起
了不起啊
看上去的了不起
虛偽的無敵
哼哼
太陽把你化掉
慢慢地
哼哼
黑夜把你包容
悄悄地
(之三)
一天
僅僅一天
當陽光還未消失完全
當黑色還未籠罩鋪滿
春雪已沒了白
蒸騰
已沒了舞
化為水
一天
僅僅一天
當溫暖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
當夜色已經(jīng)陸續(xù)斑斕
春雪已沒了美
消失
已沒了情
死亡
絕不擁有雪之白鮮
依存于溫度的升降
絕不擁有雪之美顏
憑仗著感官的好惡
一切
如前
一切
如前
手撕春雪
寫出一種清醒。詩人王旭明用一組三首詩來寫春雪,詩人冷靜、從容,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敖^不擁有雪之白鮮/依存于溫度的升降/絕不擁有雪之美顏/憑仗著感官的好惡”——《春雪三》中詩人振聾發(fā)聵,對世人吶喊,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認清春雪的本來面目,不要被她所迷惑。在《第一首詩》中,詩人感慨春雪“固執(zhí)”,說它是“無盡的灰”,在《之二》中,詩人嘲諷春雪“炫技”,說它“虛偽的無敵”。在《之三》中,詩人像笑到最后的智者,再次告訴世人“僅僅一天”,春雪就已沒了白,沒了舞;已沒了美,沒了情。
面對春雪,也許很多不能接受詩人的《春雪三首》,但是,詩人說出了真相,詩人所具有的洞穿力和寶貴的逆向思維,令人驚嘆。
詩是什么?詩就是思,反過來,思就是詩。思的詩化這一本質(zhì)維護著存在的真理的統(tǒng)轄,成為真理思的詩化。詩人的《春雪(三首)》系列就像一根刺,扎入到那些矯情者的心上。普通人對于春雪的愛沒有錯,對于春雪的贊美也尚可,詩人手撕春雪就是無時不刻提醒我們真理的存在,揭示事情的真相。從思的角度說,詩人的確區(qū)別于普通人……
忽然想到俄羅斯天才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寫過的四句詩:“我凍得直哆嗦/我想緘口無言/而黃金在天空舞蹈/命令我歌唱”,詩人的寫作和沖動,有時是在外的一種推動,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就比如春雪,和那許多對于春雪的癡迷,謝謝啦,是你們促使詩人發(fā)聲,寫詩!
微笑
忽然覺得
今晚的夜在微笑
那深情的
嬌好
神秘
而不可言說
今晚的夜
分明是路燈的光照
分明是遙遠的康橋
那濃郁的
愛潮
悠遠
而難以觸碰
今晚的夜喲
一輩子沒有見過的
這樣的微笑
瞧,瞧,瞧
今晚的夜在微笑
愛的驅(qū)使
寫出一種柔軟。誰也沒有見過夜晚微笑,走在黑夜中,夜本身其實是不易察覺,不易區(qū)分的,然而詩人卻把心中的“夜”從夜的本體中硬生生的分割出來,并把它看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情人。在愛的驅(qū)使下,詩人居然看到“夜在微笑”,這樣的微笑把詩人給迷倒了,讓詩人的情感瞬間豐富起來,詩人的心也變得柔軟起來。
《微笑》是詩人內(nèi)心的美好向外的釋放,詩人面對自己熱愛的黑夜,忽而看到了那樣一個特別的表情,“終于能夠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寫作了,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nèi)心生活”(王家新),《微笑》是詩人順從自己的內(nèi)心,寫出的那樣一種愉悅,好像沉浸在愛情的晚風中一樣,讓人微醺。
逆生長
白天的陽光多迷人
像少女的腰
不,像眼神
像春天的柳樹
婀娜多姿
像唇
讓你無邊界地聯(lián)想
讓你無止息地蕩漾
像唇
夜色中的月光多迷人
像湖里的水
不,像幽魂
像湖面上漂浮著的影
時有時無
像魂
讓你跨陰陽地猜測
讓你飛上下地馳騁
像魂
不對,不對,不對
不為陽光
不為美唇
不為月色
不為幽魂
為在一片黑中的升
為在一片黑中的沉
逆生長
令人驚嘆的逆生長
寫出一種新潮。詩人的詩歌寫作才是真正的逆生長,越寫心態(tài)越年輕,越寫手法越新潮,短短一年的時間,詩人以逆生長的姿態(tài)進入詩歌內(nèi)部,開始一種類似噴薄似的寫作,滾燙的詩情如巖漿一樣不可收拾,巨大的詩意遮蓋了自己年輪的天空。
在這首《逆生長》中,白天的陽光迷人,夜色中的月光迷人,詩人用盡自己的筆墨來夸贊,最后不過是一場鋪墊,“為在一片黑中的升/為在一片黑中的沉”,詩中這兩句才是詩人要歌詠的重點,到此時,遇到黑才有真正的青春才有真正的活,也就是所謂的逆生長?!赌嫔L》中充滿直覺和潛意識,還有各種象征手法的純熟使用,也許這種舒心而堅礪的感覺才是詩人所追求的吧。
下一站
開始變臉
陰沉
渾噩
還有幾分失顏
幾分兇險
曾經(jīng)多空靈通透的晨
怎么說翻就翻
說變就變
這樣一個清晨
誰也不能預言
幾乎所有預言從末應驗
誰也不敢高喊
幾乎所有高喊很快腐爛
曾經(jīng)多美妙無比的晨
怎么說完就完
說散就散
這樣一個清晨
黑夜才是下一站
下一站的終點
再見
再見了清晨
擬人擬出了神
寫出一種復雜。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取去寫清晨,這個清晨在他筆端“說翻就翻”“說變就變”“說完就完”“說散就散”,清晨像一個不可靠的戀人,忽然就變臉、失顏、腐爛,原來的美好都不見了。詩人寫出了這種情緒上的復雜,變化的不可預知性,可謂擬人擬出了神。
到了詩歌的最后一段,詩人忽然又拋出了詩歌的主題,“黑夜才是下一站”,由此不難看出,詩人對待清晨的情緒雖然復雜,但結(jié)局并不一定凄慘。一首小詩,情感蜿蜿蜒蜒,結(jié)局忽明忽暗,心情忽冷忽暖,讓人虐心之后,獲得一種情緒上的舒緩??矗姼璧牧α课淖值牧α靠烧娲蟀?。
迷茫
是云
是霧
是霾
是空氣
是全世界一半的早晨
是全世界一半的黑暗
說再見
人已經(jīng)上天
說永別
天色依然
無數(shù)風撲面
許多雨乍暖還寒
好像有個人
站在中間
愛上迷茫
寫出一種怪誕。詩人的《迷茫》是真的迷茫,詩歌寫到最后也沒有明確的指向,而是以一系列怪誕意象的疊加來展開,但有趣的是,似乎每個讀過詩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似乎都會會心一笑,明白詩人詩中所指。
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周瑟瑟曾這樣評論:旭明先生是一個溫暖的有生命頓悟力的抒情加意象詩人。
這句概括精準到位。
《迷?!冯m短,但回味無窮。寫詩,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力的勞動,就是需要不斷的向內(nèi)心向儲存的語言抓取意象,誰抓取的精準、到位、震懾人心,誰的詩就更有嚼頭,也更有趣。在“無數(shù)風撲面,許多雨乍暖還寒”后,詩人以“好像有個人,站在中間”收尾,是多么怪誕!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語言比具體描摹生活事件和簡單控訴現(xiàn)實那一類的表達更傳神,情感也更強烈。在這種語句背后,生命體驗中最晦澀的部分一躍而起,化身為詩,即所謂周瑟瑟所說的“生命頓悟力”。
《迷?!分校姓Z言本身的緊張追逐,讓我們心中的疑問凝固在一個怪誕到極點的意象里,“好像有個人,現(xiàn)在中間”,這個人是誰,又掌控了什么,無解……之所以愛上《迷茫》,還因為我特害怕讀那種走走寫寫見什么寫什么給生活照相的“白水詩”,實在卻無味,一點不撩人。在我看來,怪誕甚至荒謬,有可能是詩歌才能實現(xiàn)的特殊功能,也許,通過它能夠幫我們?nèi)ネ炝裟莻€神秘而不可知的世界。
麻木
見了陽光
見了云
風一絲絲
樹一行行
見到了呼吸
見到了空氣
以及
所有的新鮮
所有的美麗
唯獨
唯獨沒有見到你
踏遍了所有足跡
用目光盯住遠方
盯住左右兩邊每一個角落
還是沒有你
還是沒有你
從此
永遠和風麗日
永遠微風波起
只是
丟失
丟失了你
尋找懸念
寫出一種懸念。《麻木》一詩的懸念,大有“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的意境。詩人功夫了得,無風起浪,感慨“丟失,丟失了你”,人問了,你到底是誰,美人?美夢?還是傷痛?其實,都不是,是丟失了他的所愛:黑與夜。“永遠和風麗日”貌似好事,而詩人寄情的黑卻不見了,因此,詩人在他人不理解的地方,在所有人春風得意處,黯然神傷,獨自抒懷。
《麻木》寫得余味悠長,引發(fā)人的深層思考。也許,我們不能完全洞察詩人的內(nèi)心,但詩人的愛與恨是一成不變的,也是難以掩飾的。我堅信這一點。清晨夠美,透徹的清晨更美,而它們在詩人眼中的黯然失色,更加反襯出他一顆心的純粹,愛是瘋狂,是不顧一切,也是違背常理。我們不能被詩人文字表面的通曉順暢和詩意所蒙蔽,而是要看出他的偏執(zhí),理解他的偏執(zhí),順從他的偏執(zhí)。只有如此,才會懂得,才會接納,才會跟著詩人的步伐去云游。
吻夜
經(jīng)歷了許多親密
惟有吻夜
那美麗的星光
斑斕
瞟都不瞟她一眼
那優(yōu)雅的明月
高懸
卻從未與其相戀
還有許多時候的
五彩繽紛
還有幾年幾十年幾百年
才出現(xiàn)一次的
曇花一現(xiàn)
全都不是
不是中意的
那一款
惟有吻夜
不必舌尖
也不必撲面
用不著情意纏綿
也用不著討對方喜歡
還有中西式情人節(jié)
土洋一體的玫瑰
以及打扮
裝點
所有做出來的鮮艷
不,不,不
只要你置身其中
每一天
每一個夜晚
每一塊黑色的空間
每一池蕩漾著墨似的波瀾
看吧,親愛的朋友
那才是你的
屬于你的吻
吻夜的開端
像愛的小船
像神圣的冰川
經(jīng)歷了許多親密
惟有吻夜
不可復制之吻
寫出一種癮?!拔且埂边@一詩中的意象,或者說這個詩意的行為,詩人并沒有交代原因、動機,以及結(jié)果,只寫了“吻夜”的心理和形態(tài),以及自己沉淪其中美好的內(nèi)在感受。
然而,詩人的《吻夜》并不唐突,黑夜派詩人王旭明之前寫過數(shù)量巨大且令人瞠目結(jié)舌應接不暇的黑夜詩,“戀你如雷/驚險又刺激”(《戀夜》),“今晚/夜披一襲黑衣/來到我身邊”(《黑衣人》),“生長了幾億幾十億年/你怎么不老”(《不老夜》)。可見,詩人(《吻夜》)是有基礎(chǔ)的,并非一時心血來潮,也并非忽然來電,而是情到深處的一種釋放,詩人甜蜜并滿足著。
詩歌有一種強大的自我療傷,或者說自我滿足功能。愛,在本質(zhì)上首先讓自己更幸福,釋放出的愛不管對方是否接受,獲得更大幸福感的,首先是施愛者。
再說《吻夜》,關(guān)于吻,誰都懂得私人場合的吻是極度親密的愛人間才會有的行為。有科學家說,接吻的根本目的在于像麻藥一樣傳遞使人生癮的物質(zhì),從而使對方以化學形式的自然結(jié)合。而所謂“愛”,就是一種上癮的迷戀。回到詩中,詩人不戀星、不看月、“也用不著討對方喜歡”,詩人吻夜的路徑很簡單:“只要你置身其中”。詩人用自己的美好傳遞美好,以自己的迷戀播撒迷戀,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對夜沒有感情的人,對詩情沒有體察的人,不會吻夜,也不會有獲得感。
愛,是一種癮,上癮,不易,戒更難。《吻夜》,不可復制,唯癡心,有癮。
清晨隨想
墜落
在一個清的晨
醉臥
在一個清的晨
像云
這樣一天天地過
像氣
這樣仿佛沒有地活
昨天你還迷之霧
令人閃轉(zhuǎn)騰挪
今天你又清之晨
少婦般充滿誘惑
那風
那樹
那來來往往
那人影綽綽
墜落
醉臥
清晨都開始惹禍
無人訴說
欣賞語言之魅
寫出一種語感。讀過這首詩,詩中的意思可能過一段時間之后被淡忘,但詩中的兩個詞會始終在你腦際縈繞,那種美妙的滋味一時間揮之不去。一個詞是“墜落”,一個詞是“醉臥”。我甚至都懷疑,兩個詞語先是自己從頭腦中跑出來,纏住了詩人,然后才派生出那些詩句,詩人完全是被那兩個詞語所迷惑了,想趕緊抓住它們,生怕它們一閃又不見了。“墜落”“醉臥”,仄仄,仄仄,讀來似乎有點拗口,但細細品味,語感卻很好,有一種美滋滋、怡然自得之意。
詩人王旭明有著驚人的語言天賦,有評者曾驚訝于他良好的語感和節(jié)奏感的控制。
《清晨隨想》不深刻,也沒有大境界,就是隨手一寫,偶爾一得。但詩人很幸運,得到了兩個很有味道的詞語:“墜落”“醉臥”,詩人很聰明,把這兩個詞用了兩次,而文字上的排兵布陣,也按照這兩個詞產(chǎn)生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來進行,如像云,像風。在這首詩中,最成功的就是對詞語的使用,最令人回味的也是詞語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語感常常被現(xiàn)代詩的寫作者拋棄和忽略,過于口語化、口水化的表達,讓很多詩歌毫無雅意,《清晨隨想》值得一些人反思。
清晨隨想二
不想醒來
想穿過清晨
走進黑海
想背上清晨
一同掩埋
看見了看不見的
天邊泛白
看見了看不見的
關(guān)外邊塞
媽媽,求求您
求求您別讓我醒來
求求您把我同清晨一起掩埋
海之涯
天之外
從此絕晨
也絕了晨一樣的愛
偏執(zhí)之美
寫出一種堅定。北京今天的朝霞真美,一塊碩大的云從東方的天空放肆鋪開,空氣也久違的透亮。在這種情境中,詩人寫詩,本不用大驚小怪。但詩人的思維和筆法卻異于常人,一上來就宣布“不想醒來,想穿過清晨,走進黑海”,詩人的偏執(zhí)令人費解,引人思索。詩人越說越玄乎,“想背上清晨,一同掩埋”,詩人態(tài)度決絕、堅定,似乎對清晨之美視而不見,他要干什么?
詩人何郁評論說:“這個人內(nèi)心里有什么?怎么那么絕望、黑暗?難道是要像魯迅一樣,關(guān)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何老師看懂了,較真了。張梅英老師打趣說:“不想醒來,就別這么明白?!边€有不少朋友都在點贊中疑惑,或者在疑惑中點贊。
其實,長期關(guān)注詩人創(chuàng)作的就會知道,詩人對清晨的態(tài)度是烘托或者是反證,因而顯得偏執(zhí)和極端。作為黑夜派詩人,他熱愛的是黑之純粹,他戀的是黑夜之美,誰破壞黑,他就跟誰“絕”。因此,當美好的清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時候,詩人一反常態(tài),把情感的腳步放慢放輕,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反襯自己的內(nèi)心,這種表達方式,可以有。
清晨隨想三
抱起清晨
方知她的綿軟
綿軟得幾乎沒有形狀
無根
方知她的媚態(tài)
媚得幾乎完全不像
失真
抱起清晨
難抵誘惑
強吻
抱起清晨
復雜情感
淚莽
抱起清晨
跳入黑夜
從此青春無痕
從此生命無恨
和解之詩
寫出一種解脫。詩人在經(jīng)歷了《麻木》和“絕晨”種種之后,今天終于想通了,《清晨隨想三》是和解之詩,詩人用超美的想象和調(diào)皮的筆法化解了矛盾?!氨鹎宄?,跳入黑夜”,詩人不再痛苦了,并當眾宣布“從此青春無痕,從此生命無恨”。
我還是想說那句話,有時是詩人寫詩,有時是詩寫詩人。
在之前的寫作中,詩人與清晨是一種不協(xié)調(diào)的關(guān)系,對于清晨的美麗,清晨的澄澈視而不見,還詛咒發(fā)誓說要“絕晨”。詩人以偏執(zhí)的形象出現(xiàn),刻意制造出矛盾和“不協(xié)調(diào)”,因為他最愛黑夜,所以生命中“無”晨。不過這種“無”并非真無,詩人是柔軟的,而且是雄性的,對于清晨的嫵媚和多情,他最終發(fā)出了生命的震顫。
詩歌中,詩人把清晨比喻為美人,用三次“抱起清晨”來逐步強化感情。第一抱是感受清晨,它的綿軟,媚態(tài),失真;第二抱,強吻,淚奔;第三抱,跳。從觀察到接觸,從抗拒到被誘惑,最后選擇抱著清晨跳入黑夜,詩人用一首幾十個字的小詩,講述自己如何走向解脫,可謂痛苦掙扎,又可謂幸福至極!
《清晨隨想三》寫作手法純熟,讀來令人過目不忘。詩歌就是寫詩人對自我情感的生命關(guān)照,《清晨隨想三》中詩人用對美好的一次順從和接納點亮了生命之光。詩人在逐步接近浪漫,走進浪漫,祝賀詩人。
清晨隨想四
歡迎你
凱旋歸來
歡迎你
風采還在
這霧霾密布的清晨
這霧霾籠罩的清晨
哦,那邊可好
休息得可好
在深海
在天外
謝謝你
終于又來
謝謝你
勤奮不怠
這霧霾密布的清晨
這霧霾籠罩的清晨
哦,你告訴人們?nèi)绾纬刹?/p>
學會悲哀
懂得憂患
別顯擺
別賤賣
你是一個怪胎
你是一個偉大而深刻的存在
禮貌而善意的寒暄
寫出一種問候。詩歌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時會為我們提供一個有趣的視角看待事物,比如這首《清晨隨想四》。在這首詩里面,詩人遇到“清晨”,先把自己的喜歡與否放在了一邊,而是禮貌的說“歡迎你,凱旋歸來”,盡管是“這霧霾密布的清晨”,然后,還試探著問候清晨是否休息好等等。接著詩人又有禮貌的說“謝謝你,終于又來”,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反正,這份寒暄還是有的。
詩歌為我們提供一種機會,得以表達自己和萬物的關(guān)系。在此詩中,詩人充滿善意地提醒“清晨”,要“學會悲哀,懂得憂患,別顯擺,別賤賣”。詩人始終把清晨當作一個人或者說是一個老朋友來看待,才會有這份禮貌的問候,必要的寒暄和善意的提醒。詩人最后說清晨是怪胎,偉大而深刻,似乎是自相矛盾,但也有一種可能是他接受了清晨,看透了清晨,這才是一份尊重。
清晨隨想五
春節(jié)近了
你遠了
你遠了
清晨近了
清晨近了
黑夜遠了
黑夜遠了
衰老近了
衰老近了
漸漸我也遠了
看見一條河
過河
這一次,我看到了痛
寫出一種疼痛。詩人以春節(jié)起筆,寫清晨,寫黑夜,最后定格在衰老,近了;遠了,遠了;近了,近了;遠了,遠了;近了,近了;遠了——在這抑揚頓挫,遠近交替的拉扯中,詩人描摹著,也袒露著自己的心境,把自己對衰老的感懷以一種輕盈的口氣說出,看似灑脫,實則哀傷。
應該指出,人類不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這種需要,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抒情態(tài)度是人類的一種生存范疇。《清晨隨想五》是一首抒情詩,真誠,真實,真情。它讓我們知道,抒情不等于喊叫,不等于大聲喊疼,或者直言感受,抒情也可以優(yōu)雅,也可以一搖三嘆,也可以有一種舉重若輕的生命態(tài)度。
“距離7月離職(退休)只余5個月!”清晨收到詩人的微信,一時間,語塞,淚奔。
那一刻讀詩,體會那一句“衰老近了/衰老近了/漸漸我也遠了”,真讓人觸景生情,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感,一時間,難以回過神來。詩人刻意選用的兩句重復的語句,那種頓挫的節(jié)奏,像一列緩緩行駛過來的綠皮火車,緩慢卻堅定地向著時光深處開過去,把過往甩到一旁。詩人最后說“看到一條河/過河”,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面對衰老,詩人自己解脫了,自己不但說服自己,而且還要向讀者委婉地傳達這份感覺。
因此,盡管詩人已經(jīng)很輕很輕地說出衰老這件事,我,還是不能接受。只希望春節(jié)別來,歲月倒退著行走,詩歌之痛,我之痛,你們呢?
清晨隨想六
在一個掛滿星星的夜晚
我一點都不希望早晨
想想看
如果太陽能將所有人溫暖
為什么還要火爐
如果河流能載動所有帆船
為什么還要用電
是的,請相信
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溫暖依然
在河流載不動的拐彎
就讓它成為口岸
何必早餐
這樣過了千年
才回到那個沒有早晨的夜晚
馳騁起來的想象
寫出一種孩子氣兒。有人說,詩人就是孩子氣兒的神,這是境界。年齡不小了,卻還保有一份童心,年齡不小了,卻還敢胡思亂想,值得一贊!在這首詩中,詩人的所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他在詩歌中的邏輯,在現(xiàn)實世界中都不符合邏輯。然而,詩人就想了,還自己想出了答案,“才回到那個沒有早晨的夜晚”,很顯然,這種胡思亂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讀來卻是那么有看頭,有想頭。
《清晨隨想六》是不管不顧孩子般的膽大妄想,天馬行空,肆意而為,它符合詩歌的要求,符合詩人的心理。在這首詩里,詩人沒有迎合讀者,沒有迎合科學道理,而是牽引著讀者,漫無邊際的信馬由韁游走一番。好在,詩人很節(jié)制,只胡思亂想了兩個意象,一是太陽,一是河流。這樣的安排使得詩歌內(nèi)在的紋理很緊致,也很有張力,《清晨隨想六》讓我們懂得,胡思亂想,也是必要的,在任何年紀都可以肆意去馳騁去想象。
不老夜
我很奇怪
夜為什么不老
生長了幾億幾十億年
你怎么不老
腰依然筆直
胸依然堅挺
黑發(fā)滿頭
沒有一根白毛
那高懸的月
是燃燒著的生命之燈在照
那滿天的星
是不滅的青春之火在燒
你用一襲黑衣
將所有最美的愛情籠罩
你用一縷夜的光華
向所有最帥的情人撒嬌
你怎么會老
有這么多
無窮的美妙
你怎么會老
有這么大
無邊的妖嬈
哦,求你
求你帶上我吧
黑之多情的鵲橋
求你帶上我吧
夜之燦燦的鵲橋
溶進你的心潮
化入你的懷抱
不老
不老
我很奇怪
夜為什么不老
詩人就是那不老的夜
寫出一種心聲。這美妙的《不老夜》像一首一聽就喜歡上的旋律,不妨聽一遍,再聽一遍?!渡袝分姓f,“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币皇自姡幢銓懙氖恰耙埂?,也肯定在冥冥中袒露出詩人自己的心性、態(tài)度和喜好,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樣的袒露越真誠、越熱烈、越忠誠、就越誘惑、媚人,引人陶醉。
詩人所愛慕的“不老”,首先是身體不老,更重要的還有青春之火,愛情籠罩,居然還有光華,還會撒嬌……詩人最后以祈求的口吻說:“求你帶上我吧”,他想“溶進你的心潮/化入你的懷抱”,從贊嘆,描摹,向往到與夜一體,詩人面對“不老夜”徹底醉了,化了……那是對愛的向往,對美好的贊頌。看,我們的詩人啊,他毫無保留,情感飽滿,全情投入。其實,不老夜所具有的一切美好、散發(fā)的光芒、具有的力量,不也正是詩人自身所具有的嗎?我說,詩人就是那不老的夜!詩人,用一首詩,既是尋找,也是表白,讓我們都成為愛上了美好的不老夜。
新年將近,詩人的詩情如爐上熱茶,杯中美酒,越發(fā)炙熱!詩人,你那不老夜的神話,不要停歇!讓我們追隨詩人的腳步,一路前行……
中午隨想(組詩)
(之一)
不能不說
你實在誘惑
這樣溫暖的陽光
這樣通透的空氣
在冬日里
在北京的冬日里
炫目
動情
多一步都不愿移挪
少一分都像犯了大錯
少女的嬌羞
少男的帥氣
都在陽光里集中
豐碩
知道你短暫
卻是我一段挺長的生命經(jīng)過
(之二)
又是這陽光
這陽光的中午
看不見一點陰
一點霧
還有霾
看不見一切
一切的迷糊
只有這陽光的中午
我看到了一棵樹
枯了的樹
在陽光中跳起了舞
在溫暖中莫名的哭
沒有葉
也沒有水珠
那舞動和哭聲另有出路
別清除
也別忙著清理出戶
為什么那么苦
這樣一棵
陽光下溫暖中的老樹
(之三)
來自遠古
走進當代
還是那么誘人
那么迷媚
媚俗
常常想把你裝進兜里
讓你從此沒替補
常常想把你含在口中
讓你從此絕了戶
貼在心旁看你還亂
掛在眼前憑我懲處
是你無辜
還是我自負
因此痛苦
因此哭
其實,只是一個中午
一個普通的中午
可這火樣的太陽
可這冬日里的溫暖
幾乎斷了我下一段路
(之四)
把所有的中午剁碎
溫暖
像肉沫樣的在心中成堆
把所有的中午剁碎
溫暖
像酒香樣的把人迷醉
中午啊
你為什么這樣嫵媚
這樣迷人
讓心不再如死灰
讓情從寒冷中回
中午啊
你再長一點,長一點
讓我慢慢把你剁碎
讓夜慢慢把你吞噬
那溫暖呢
溫暖啊
明天回歸
有所保留的去愛
寫出一種溫暖。寫了無數(shù)次黑夜和清晨,寫過夏雨與黃昏之后,詩人王旭明又開始寫中午。別人的中午是中午,為何詩人的中午就是詩呢?對了,真正的詩人最擅長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抓住熟悉的事物。有人說問,寫詩是應該關(guān)注霹靂霓虹、閃電驚雷,讓想象馳騁,還是應該去關(guān)注和挖掘生活中那些溫暖著我們的尋常事物呢?其實,后者的寫作更需要功力,也更需要靈性的眼睛。
一般人對普通的事物熟悉的景致,不會有特別的感受,內(nèi)心當然也燃燒不起來,詩人則不。
作為黑夜派詩人,詩人衷情于黑夜,詛咒和冷眼最多的是清晨,對于中午是有保留的愛,這一切只因為“溫暖”,在這一組詩中,出現(xiàn)了四次“溫暖”,每首詩中出現(xiàn)一次,因而,溫暖也成為《中午隨想組詩》中的底蘊。這樣的一組詩中沒有訓誡、沒有道德觀,也沒有大道理,詩人所流瀉出來的,全部都是日常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也許,這種執(zhí)著于個體生命經(jīng)驗的詩歌,才達到了一種境界,就是詩人本體與生存現(xiàn)狀的合一,他為大多數(shù)人亮出內(nèi)心,給予了真誠的情感關(guān)照。
一首詩,如中午的陽光,忽然就把人的內(nèi)心照亮,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寫熟悉的景物,能夠?qū)懗鲆环N親人般感覺,這是詩人用詩歌的眼睛關(guān)照世界,努力挖掘的結(jié)果。
最后,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在王旭明老舊的辦公樓窗外,真的有一棵“老樹”,時常有烏鴉或喜鵲啼鳴,這次它真實的出現(xiàn)在《之三》當中,提供溫暖的呵護。我想,那棵老樹也一定深愛著詩人,眷戀著傍晚時他房間的燈光。
家
與夜握手
握出一絲擔憂
與夜同走
走出幾多鄉(xiāng)愁
夜呵
你的家呢
你怎么每天都這樣游
不回家
是呵,夜的家呢
家
呵護之情擔憂之意
寫出一種擔心。這首詩中有一種故作的平淡感,夜在他的筆下好像送別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作為長輩或者一個有同情心的人,好心的詢問:“夜呵,你的家呢”?詩人自言自語,情感沒有大的波瀾,很理性,很平靜,但充滿了憐愛和同情心。
詩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放棄了以往的繁麗的意象的疊加,句式長短的規(guī)整和考究,而是把詩歌寫成像呼吸那樣自然,像聊天那樣平常,沒有任何文采的過分修飾。然而,這樣的呵護之情擔憂之意卻具備了強烈的情感色調(diào),吸引了讀者,也占據(jù)了讀者的心。
一團棉
一團棉花承載起全世界的重量,卻不覺苦
也沒有呻吟
有人說棉花堅強
有人說棉花能忍
這時,有人扎了它一針
沒流血,卻有淚痕
有傷
棉花渴望溫存
棉花失去自尊
棉花之痛美在小而微
寫出一種隱忍。百度問答中有一個特奇葩的問題,題目是:人選擇做一團棉花還是一塊石頭好? 更有趣的是,這個題目居然還有一個妙趣橫生的回答:做棉花是給人當夜衣服,石頭硬,不怕被人踩,長得漂亮還被人收藏。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提問,更不會注意到這個回答??吹皆娙送跣衩鞯摹兑粓F棉》,我心中棉花和石頭的問題忽然就有解了。是的,選擇做棉花。
《一團棉》寫棉花,寫出了棉花的堅強和隱忍,寫對棉花的理解,在這首詩中,詩人把一種細微到極致的情感,揮散到極致。
詩人注定是人群中的敏感者,能夠體會世間萬物并和他們?nèi)υ?,去溝通,并在這種主動進行的對話和溝通中注入情感,融進生命。這首《一團棉》最動人的之處是那“一針”,沒有這“一針”,棉花之痛,棉花的忍,就不會那么動人。扎在棉花身上的“這一針”,棉花無感,是詩人以自己的情去代替棉花的情,是詩人以自己的痛去體會棉花之痛,分明是詩人自己“有傷”、“渴望溫存”、“失去自尊”。詩人的通感來得迅速,多情,又溫暖。
短而精,情有味,盡精微,致廣大,一首小詩豐富著我們的內(nèi)心。最后一句,這首小詩寫法上有了轉(zhuǎn)變,不那么華和麗,卻多了幾分樸實,棉花之痛,美在小而微。
原諒
請原諒
我對你的冷落
是清晨的透明
透明得令人心曠神怡
充滿誘惑
是中午的溫暖
溫暖得令人想入非非
充滿誘惑
是心
總不能太多
是情
總不能放妥
誘惑
誘惑
我知道
對夜犯下了大錯
不怪清晨
不怪中午
當黑夜再把我包裹
當黑夜再聽我訴說
一切如昨
表白,還是表白
寫出一種癡情。這首《原諒》,是詩人向黑夜進行的道歉,也可以說是愛情的懺悔。詩人自稱沒有經(jīng)受住兩個誘惑,一個是清晨的透明,一個是中午的溫暖。因此,他把黑夜冷落了,并因此乞求原諒。
在詩人王旭明這一時段的詩歌寫作中,清晨、中午和夜成為他比較集中的寫作主題,在這個話語體系里面,他有情感的傾斜,也有體悟的不同,有的時候,還會制造矛盾,他很善于自己在自己制造的詩歌話語體系里面“玩?!薄6@一切都是為了使得現(xiàn)有的詩歌寫作主題的維度更多樣,能夠提供給讀者的“情感經(jīng)驗”更多一些。在閱讀中,我們常常無意識地有這樣的心理需求:他人的生命經(jīng)驗能夠注入到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這些經(jīng)驗越深入越好,越清醒越好,越獨特越好,越神奇越好。我想,面對莫須有的黑夜戀人,《原諒》一定能夠進入我們的生命個體經(jīng)驗中,并與之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情愫。
短章(四首)
一
我在夜里看星
星在夜里看我
明月引著視線
我裝點著月情
二
黑色的美麗在天上
黑色的聲音在四周
天地之間
我見到了黑色的走
廣場
見到了風
海上黑色的浪
三
在每天都到來的
黑色生命中
一定有血
鮮紅鮮紅
一定有心
不停地跳動
看見沒
那血
那心
四
無需揮手
眼淚
轉(zhuǎn)身
我知道前方仍然是夜
選擇前方的黑
留下身后的夜
別回頭
短而魅
寫出一種魅惑。在短章四首中,詩人王旭明重新構(gòu)筑著自我、黑與夜三者的關(guān)系。他感受著黑,揣測著黑“黑色的美麗在天上,黑色的聲音在四周”,有一種不對外人道出的自足。
在詩歌中,詩人王旭明向外釋放的是自己心頭過濾之后解讀之后理解之后的“黑”,此黑不是彼黑。
木心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頌贊的詩歌,虔敬的奉獻,都不是上帝最喜悅?!睂τ趯懽鱽碇v,詩人王旭明總是以一種蜿蜒曲折的方式來通向他要表達的黑,以及黑的外在夜,他不苛求,不焦慮,不高調(diào),這種守住,也蠻不容易的。
短章好,像美人的裙子,短而魅……
玷污
被強暴了的少婦
被糟蹋了的姑娘
被過量的農(nóng)藥噴灑的茶葉喲
被甲醇勾兌的酒
黑夜就這樣
被侮辱
被屠戳
被污
被染
風沒有一絲
雨沒有一粒
黑夜已經(jīng)沒了哭
沒了哭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淚
只因為我知道這黑夜之苦
這次我理解黑夜的苦
寫出一種苦難。這次讀詩,眼中有淚,因為,我理解黑夜。黑夜是苦的,它的生命充滿了苦難,是被強暴了的少婦,被糟蹋了的姑娘,這還不夠,還成為被過量農(nóng)藥噴灑的茶葉,被甲醇勾兌的酒,這些磨難和苦楚是黑夜這個本體無法拒絕,且無法掌控的。詩人在詩歌的第二層次簡單勾勒,再次渲染,旗幟鮮明地指出,黑夜——被侮辱,被屠戮,被污,被染,最后,風沒有一絲,雨沒有了一粒。沒風,沒雨,黑夜已經(jīng)沒了哭,絕望,極致。
沒了哭。三個字,引人淚奔。
寫詩,本質(zhì)上就是煽動感情的翅膀,引發(fā)你的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會在詩歌中煽動感情,誰能駕馭豐富的感情,帶著同情寫作,誰就能夠更接近詩歌這種文學形式的的內(nèi)核。
詩人以充滿同情的筆法寫黑夜,我們可以理解為被霧霾包裹的黑夜已經(jīng)備受摧殘,它幾乎被摧殘致死,又不能且無力反抗。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人生,遭遇凌辱,被外界戕害,卻無計可施,黑夜的處境像極了某種鏡像中的自己。最后詩人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淚/只因為我知道這黑夜之苦”來收場。詩人艾青眼含淚水是因為“對土地愛得深沉”,詩人王旭明眼里常常含淚,是因為對黑夜的懂得和理解。
濃烈的情感到最后讓他與黑夜融為一體,黑夜就是他,他就是苦難的黑夜,他承受著黑夜之苦。生活也是如此,總有人想把你變成黑夜,遭受黑夜之苦!
《玷污》是苦難之詩,理解之詩,情感之詩,我感謝它。
心情
一首情歌
悄悄地爬進黑色的窗戶
像調(diào)皮的星星
騎著粉紅色的童車
像那道神秘的月亮河
像云舞著
像虹跳著
像見到先哲
第一次對天象人情
如此透徹
一瞥就有了
寫出一種靈動。小詩《心情》很靈動,很多情,也很偶然,它的出現(xiàn)總讓我想起那句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人曾好奇地詢問詩人:“此詩是有感昨晚的金星合月嗎?”詩人沒有作答。也許,詩人創(chuàng)作瞬間所擁有的,就是一個小小的感覺,一份不不經(jīng)意的沖動,一瞥就有了。所謂“詩有別才,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p>
這樣的小詩沒有過度解讀的必要,也許有朗讀的必要,微笑的必要,跟隨的必要,想象的必要。
2017元旦
突然想哭
為一個又一個的過去
這么快速的
作古
突然想哭
為一個又一個的到來
如此被矯情的
歡呼
當大地開始復蘇
卻停止了生長的植物
當天空終于有了路
人們卻不知從哪里逃出
這個夜晚
是如此漫長
如此寒冷
如此到太陽也對月亮說
不,不,不
如此到月亮也只會
哭,哭,哭
生長了這么長時間的太陽喲
早該成熟
不再傾訴
生長了這么長時間的月亮喲
讀了很多書
更不該哭
天地間有一個去處
至今沒有太陽
沒有月光
也因此沒有哭訴
沒有苦
那是一個叫心靈的湖
哭得像夕陽一樣迷人
寫出一種震撼。毫不夸張的說,誰也沒有我看到過的王詩人的眼淚多,講課時、主持中、甚至是飯桌上,情到深處,他總是淚濕眼眶。那淚光閃閃又拼命壓抑自己的樣子,真像個孩子。當然,我的多也并不完全指的是他真正的哭泣,我還見過他心靈的歌哭,那些受到的傷害,那些無處傾訴的委屈,甚至是被小人重傷遭人背叛,還有時他的哭就是看到好人落難或者壞人逍遙法外,他哭得很多,有小情感,也有大情懷??薜臅r候,你會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敏感,真誠,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脆弱???,在詩中震撼人心。
新年到來,本以欣喜之情接納,元旦第一天,說霧霾鎖京城,詩中一哭,像海上的夕陽那般迷人,像霧霾中的清晨,那般憂傷……
《2017元旦》是反思之詩,冷靜之詩,因此帶來震撼,引人共情。
詩人第一層“想哭”是不愿“去”。時光的流逝,過去“作古”,令人難受,我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如此。接著,詩人第二層“想哭”,是不屑“來”。新的事物到來,但是卻如此不堪,大地、植物停止生長,人沒有出路?,F(xiàn)實并不理想,人們卻還矯情的歡呼,詩人由己及人,由人到物,詩中流淌的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夜,漫長,寒,成熟的太陽也無奈,讀書很多的月亮也難以控制。太陽是天地之王,有權(quán),月亮是知識分子,有思想,雖然知道不該哭,面對這寒這天空卻沒辦法,只能哭。現(xiàn)實驚人如此沮喪,詩人連用三個“不,不,不”,和三個“哭,哭,哭”這種疊詞來強調(diào)自己的情感,把它推向高潮。
由自身到外物,再到大自然的矛盾,種種情境交織之后,最后詩人心如止水,想尋找一個人生的終極所在,那里沒有哭訴,也沒有苦,而那個地方叫“心靈的湖”。詩歌在一個美好而苦澀的向往里終結(jié)。
一個溫暖的帶有想象意味的烏托邦,讀者與詩人的共情在那一瞬間電流接通,達到情感的共振。北京據(jù)說元旦當日再發(fā)霧霾橙色警報,現(xiàn)實如此沮喪,難道不該在狂歡時一哭?詩人警示之詩,心憂現(xiàn)實,不忘初心,難道不該惹人情動?這一哭,真誠、動情、震撼,好!
在這個世界上誰不會哭,誰就不值得熱愛,誰就不值得尊敬。人啊,要學會哭,學會柔軟學會悲憫,如果都不成,您就好好讀讀詩人王旭明的詩?!?017元旦》我感動了,我融化了,我授受了,你呢?你們呢?
獨
不傍月
也不沾星
不依附街邊的燈
也不靠著電閃雷鳴
漫無邊際的夜喲
像一塊永不融化的冰
黑色的
冷
黑色的
硬
每天傍晚
一個人悄悄地來
每天清晨
一個人靜靜地走
身后留下
留下你們
你們喜歡的
光明
不上色
也沒風景
不去想五彩繽紛的炫目
也不去奪火熱太陽的天命
漫無邊際的夜喲
像一只掛了億萬年的風鈴
黑色的
冷
黑色的
硬
每天傍晚
一個人默默地響
每天清晨
一個人沉沉地離
身后仍然留下
留下你們
你們喜歡的
光明
獨來
獨行
獨往
獨歸
獨之韻
獨之情
夜之獨白
寫出一種不爭。《獨》是詩人王旭明黑夜詩當中動人的一首,詩歌不是寫給他人,而恰恰是黑夜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
一般來說,詩歌中的“他我”與詩人的“本我”可以說并不相同,黑夜可以說是詩人的精神化身。第一部分中,黑夜的“獨”是選擇孤獨,“不傍月/也不沾星”;第二部分,黑夜的“獨”是理想的孤獨“不去想五彩繽紛的炫目/也不去奪火熱太陽的天命”。詩人兩次強調(diào)“自己”的冷和硬,獨說那份隨遇而安,與世無爭——一個人靜靜的走/身后留下/留下你們/你們喜歡的/光明。詩人在理性與非理性的精神糾纏中選擇,和盤托出自己的觀察和感悟,為自己沒有說出的憂思和愁苦舔舐傷口,完成自我療傷。有道是,你若懂黑就會明白,黑夜足夠強大、純粹和美好,不屑于去爭,也不必去爭。
“獨來,獨行,獨往,獨歸”詩人用四個獨來定義黑夜的行徑和感受,并旗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對這種獨的贊賞,那就是“獨之韻,獨之情”。在《獨》一詩中,黑夜有自己的處事觀,價值觀,人生觀,詩歌中固執(zhí)的自我堅守和認同則是亮點,讀來有一種勵志和銘志的功能。讀完全詩,詩人的“本我”與文中的“他我”已經(jīng)完全融為一體,須臾不可分離。
《獨》之美,美在赤誠,美在坦蕩,美在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