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組(4首) 謝微、王柏華&Julie Enszer

棲居于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讀本(英漢對照)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第六組(4首) 謝微、王柏華&Julie Enszer

F259 A Clock stopped-鐘停了-

A Clock stopped-

Not the Mantel's-

Geneva's farthest skill

Cant put the puppet bowing-

That just now dangled still-

An awe came on the Trinket!

The Figures hunched-with pain-

Then quivered out of Decimals-

Into Degreeless noon-

It will not stir for Doctor's-

This Pendulum of snow-

The Shopman importunes it-

While cool-concernless No-

Nods from the Gilded pointers-

Nods from the Seconds slim-

Decades of Arrogance between-

The Dial life-

And Him-

14 Nods] Stares

鐘停了-

不是壁爐架上的那座-

日內(nèi)瓦最高妙的技術

也無法讓木偶鞠躬-

此刻它垂懸不動-

一種敬畏降臨這機械!

數(shù)字弓背-痛苦-

然后顫抖,從十進制-

進入無刻度的正午-

不會為醫(yī)生動一動-

這雪的擺錘-

對于店員的強求-

是冰冷-不關心的否-

從鍍金指針點頭-

從細長秒針點頭-

數(shù)十年的傲慢橫在-

刻度的生命-

和他之間-

14點頭]凝視

【注釋】

①?大約作于1861年?,F(xiàn)存一份手稿,見“詩箋”(Fascicle 11)。如圖。

②?Mantel Clock:壁爐鐘,通常被擺設在壁爐架上,采用雕塑、鑄造等金屬工藝,是歐美富裕家庭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從后文來看,詩人的摹本似乎是那種有鐘擺和報時木偶的鐘,擺在商店櫥窗里。可能因為有木偶這個裝飾品(trinket),狄金森特別強調(diào)這不是以整體外觀的裝飾見長的壁爐鐘。作為隱喻,這里的鐘不僅僅是一個器物,而是一種生活和生存本相。

③?Trinket:按照狄金森語料庫,有兩種含義:一是小裝飾、小首飾;二是工具、齒輪、機械、設備、器具。這里指鐘表里的機械裝置,以擺錘為動力帶動齒輪,使指針指向正確的時刻。

④?Degreeless noon:12點,表盤上的兩個指針重合,沒有了刻度的區(qū)分。

⑤?Nods:點頭、確認;與上一行末尾的No讀音相似,文德勒認為,也許是出于這種考慮,狄金森沒有選擇Stares(凝視),并在下一行重復了Nods。(Vendler,2010:90)

【解讀】

這是一首關于死亡的詩。鐘隱喻著人的身體,而鐘里的小裝飾,報時的木偶又加強了這層隱喻。木偶垂懸(dangled),如同一具絞刑架上的尸體。而死神拿著收割的鐮刀,不會因為任何生命的自覺或掙扎而有絲毫動容,無論是醫(yī)生的挽救,還是店員的強求。鐘的擺錘如同人的心臟,變得蒼白冰冷,如同白雪。

狄金森將死亡的時間安排在12點。鐘表的指針在痛苦和痙攣之后,最終共同指向了正午12點,同時也是午夜零點。生命的頂峰和死亡的冷酷(以及無法感知無法測量)在這一刻難解難分,而又涇渭分明。在永恒(eternity)的維度里,時間是無法測量,甚至是不存在的。如同海德格爾所說,“對存在的領會與概念把握是從時間出發(fā)的”。

12點可以是正午也可以是午夜,但狄金森將指針撥向了正午。也許因為,正午的死亡是清醒的、自知的,而午夜的死亡往往發(fā)生在睡眠當中,詩里寫到了awe(恐懼、敬畏),表明了對于死亡的自覺(consciousness)。在另外一首詩《如果它死去,我可以擁有它》(F431A-If I may have it when it's dead)里,狄金森也寫到了鐘表停止,不過這發(fā)生在午夜,是一種未知的經(jīng)驗:午夜是什么感覺,最開始-/于我而言-/全世界所有的鐘怎么/停止。另一種猜想是,既然狄金森出于讀音上的相似選擇了Nods,那么Noon和No是否也存在聯(lián)系?

但時鐘真的停了嗎?也許狄金森只是抓取了這一瞬間,從有刻度到無刻度的一瞬間,作為死亡場景的隱喻。她曾寫道,“永恒的鐘表-鳴響-正午!”(F302A-It's like the light),在更廣義的維度上,時間仍然永恒。所以最后一節(jié)里,指針還在走動。而在走動的鐘表之上,還存在著一個冷眼的主宰者No,通過否定表現(xiàn)它的力量。No也許指對生命有絕對掌控權的上帝,指針嘀嘀嗒嗒地走,每一下都像是一次點頭,彰顯著上帝無時無刻的存在。但凡人(mortals)一生數(shù)十年都心存傲慢,忘記自己終有一死,直到臨死的那一刻才感覺到敬畏(awe)和痛苦(pain)。狄金森經(jīng)常用傲慢(arrogant)這個詞來形容人類,例如她在《我捕捉不到的色調(diào)最美》(F696A-The Tint I cannot take is best)寫道,“直到被蒙騙的雙眼/傲慢地閉上-在墓穴-”。

No或許是一個雙關語,既是No(否),也是No.=Number(數(shù)字),比如No.1、No.2……與下一句的Nods相連,構(gòu)成一個詞組:Number Nods。它們是刻板的無動于衷的數(shù)字。Nods from the Gilded pointers/Nods from the Seconds slim中的介詞from很奇特,似乎有意將點頭的主體從指針轉(zhuǎn)移到數(shù)字,但數(shù)字并不點頭,只不過指針每次經(jīng)過,每個嘀嗒,都好像數(shù)字在點頭。這種刻板如機械時鐘一般的生活,狄金森在另外一首詩作里有更具體的描寫,見《我系好帽子-我疊起圍巾》(F522-I tie my hat-I crease my shawl),在那里,“我”與時鐘或時鐘里的“木偶”幾乎沒有區(qū)別。(小組討論,詳見[通信摘錄]。)

(翻譯、注釋、解讀:謝微;參考王柏華意見)

F274 Again-his voice is at the door-又一次-他的聲音在門口-

Again-his voice is at the door-

I feel the old Degree-

I hear him ask the servant

For such an one-as me-

I take a fower-as I go-

My face to justify-

He never saw me-in this life-

I might surprise his eye!

I cross the Hall with mingled steps-

I-silent-pass the door-

I look on all this world contains-

Just his face-nothing more!

We talk in careless-and in toss-

A kind of plummet strain-

Each-sounding-shyly-

Just-how-deep-

The other's one-had been-

We walk-I leave my Dog-at home-

Atender-thoughtful Moon-

Goes with us-just a little way-

And-then-we are alone-

Alone-if Angels are"alone"-

First time they try the sky!

Alone-if those"veiled faces"-be-

We cannot count-

On High!

I'd give-to live that hour-again-

The purple-in my Vein-

But He must count the drops-himself-

My price for every stain!

8 surprise] not please

10 silent] speechless

13 careless] venture

17 one-had been] foot had been

18 at home] behind

25] That murmur so-· That chant so-far-

29 must] should

又一次-他的聲音在門口-

我感覺到那古老的高度-

我聽見他向仆人打聽

有沒有某某人-比如我-

我拿上一朵花-走來-

為我的面孔作證-

今生-他從未見過我-

我會讓他的眼睛吃驚!

我穿過客廳-步履凌亂-

我-無聲-跨過門檻-

我張望整個世界的容量-

唯有他的面孔-別無所見!

我們交談漫不經(jīng)心-而又忐忑-

一種測深鉛錘的拉扯-

每一下-都羞怯地-試探-

對方-一直以來-

到底-有-多深-

我們散步-把狗留在-家里-

月亮-溫柔-體貼-

陪我們同行-僅僅一小段-

然后-把我們孤單-留下-

孤單-如果天使“孤單”-

當他們第一次來到天上!

如果那些“蒙著面紗的臉”-如此-

我們不能指望-

高高在上!

我愿獻出我血管里的-紫紅-

為了-重返那個時刻-再一次-

但他必須親自-細數(shù)-

我的代價每一滴!

8吃驚]不高興

10無聲]無語

13漫不經(jīng)心]試探

17對方-一直以來]腳步一直以來

18在家]后面

25]如此呢喃低語-·吟唱得如此悠遠-

29必須]應該

【注釋】

①?大約作于1862年初,現(xiàn)存一份手稿,寫在一張有浮雕紋章的信箋紙上。如圖。手稿中留下大量下畫線,很可能表示強調(diào),這里采用斜體字。

②?Degree:程度、度數(shù),一個相當開放、模糊并帶有一定抽象意義的詞語,或許暗示出“你”的聲音的某種特質(zhì),并牽引出一種氣氛、情緒,好像周圍的空氣,突然間“度數(shù)”不同了。也可能指the third degree,審訊、逼供,暗示一種被追問的緊張感。

③?第五行:這里使用了倒裝:to justify my face。承接下文,這里暗示:擔心對方不認識我的臉,因為他“今生”(塵世的生命)從未見過我,所以“我”拿著花,為我的臉作證。

④?contains:包含,這里作動詞:all this world contains just his face(整個世界只包含他的面孔,別的都不在其中)。這里暗示,此時此刻“我”的整個世界只有“他”。

⑤?toss:投擲,比如投擲硬幣以做出判定;in toss:這里可能暗示一種緊張、忐忑的情緒。

⑥?plummet:測量深度的鉛錘,這里暗示了一種雙方互相探測的氣氛。

⑦?The other's one:這里的one比較模糊,不知所指為何,或許是“內(nèi)心”、“思念”、“愛”等等,或許詩人不想表達得過于直白,所以用one替代。手稿中的替換詞為foot(腳步)。

⑧?第二十二至二十六行:那些“蒙著面紗的臉”很可能指死后升入天國的圣徒。We cannot count/On high一句比較費解,而且有歧義,一種可能是“我們在天上(on high)數(shù)不清”,另一種可能是“我們不能指望(count on)天上”。或許是因為這個句子不是很清楚,所以詩人在手稿上提供了替換句,不過,究竟如何替換,仍無法確定,富蘭克林認為,這里有兩種不同的替換:That murmur so-·That chant so-far-。無論怎樣,詩意在這里顯然有所改變:那些天國里的圣徒在天上“呢喃低語”或“高聲吟唱”。這里或許暗示二人進入天國一般的時刻,絕不會“孤單”,因為“天使”第一次來到天國,不會孤單,天國里的圣徒在一起低語或吟唱,也不會孤單。

⑨?purple:紫紅,這里指鮮血,在英語詩歌傳統(tǒng)中,有時用purple來形容血染沙場,此外,“紫色”與皇權、王權相關,同時暗含高貴、忠誠之義。

【解讀】

這是一次重聚,很可能發(fā)生在兩個分別多年的戀人之間?!八钡耐蝗辉煸L仿佛把“我”喚醒,整個世界一瞬間都被“他”占據(jù)。接下來是一系列敘事:見面之前的緊張,見面之后的忐忑、躲閃和試探,然后是散步,留下朝夕相伴的狗,甚至月亮也很體貼地成全他們二人,讓他們單獨在一起。重聚的敘事在這里達到高潮,那是天國一般的時刻,此刻不再孤單(這里使用了反問修辭法,或許是為了與多年的孤單形成某種強烈的對比)。不過,在這個天國的時刻,兩個主人公到底做了什么,我們并不知道,敘事似乎突然中斷了,主人公的高潮體驗被天國的景象替換,天使翩翩飛來,圣徒聲聲吟唱,似乎唱出了主人公難以言喻的內(nèi)心情感。

可是,到了結(jié)尾,“紫紅的血”似乎是一個反轉(zhuǎn),點醒了那相聚的美妙幻相:這重聚的時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我們禁不住想知道,這究竟是什么樣的代價?這里隱藏著什么故事?在那封不知是否寄出的“主人書信”(L233,大約1861年)里,狄金森寫道:

主人,如果您看見一顆子彈擊中了小鳥 - 而他告訴你他沒中槍 - 您也許會為他的禮貌而流淚,但您不能不懷疑他的話 - 從深深的傷口里又滲出一滴鮮血染紅了您的雛菊的胸脯 - 然后您會相信嗎?

狄金森的詩歌很少直接談論自己,甚至在書信里,她也喜歡使用謎語,很少直陳生活和情感細節(jié),正如哈貝格所說,“直接的、自傳性的細節(jié)在她的詩作中基本上是不協(xié)調(diào)的”(哈貝格,2012:189)。這首詩起初遣詞造句如此沉著冷靜,就像詩中的主人公,小心地克制著重聚的緊張和驚喜,可是,到了結(jié)尾,語氣變得越來越急促,似乎淤積在心頭的委屈和抱怨再也壓不住了。這終究壓抑不住的情感“自白”如火山噴發(fā),使這首詩作的最后4行顯得不太協(xié)調(diào)。

(翻譯、注釋、解讀:王柏華;參考Julie Enszer意見)

F1121 The Sky is low-the Clouds are mean天空低垂-層云卑劣

The Sky is low-the Clouds are mean.

A Travelling Flake of Snow

Across a Barn or through a Rut

Debates if it will go-

A Narrow Wind complains all Day

How some one treated him

Nature,like Us is sometimes caught

Without her Diadem.

6] How Parties treated him-

天空低垂-層云卑劣。

一片漫游的雪花

爭辯它該飛越谷倉

還是穿過車轍-

狹窄的風整日抱怨

有人待他如此這般

自然如我們,有時被撞見

剛好沒戴她的冠冕

6]這伙人待他如此這般-

【注釋】

①?大約作于1866年。現(xiàn)存一份詩人的手稿(鉛筆),是一封書信的片斷。如圖。此詩的另一份手稿曾出現(xiàn)在詩人1866年11月末寄給J.G.霍蘭夫人的書信的結(jié)尾,現(xiàn)已丟失。在抄錄此詩之前,狄金森在信里說:“今天非常庸常、粗鄙,那種庸常就好像人精神不美一樣。”(L321)

②?mean:按照狄金森語料庫,mean作為形容詞有4個義項:一是卑劣可鄙的,二是居中的,三是缺少價值的、貧乏的,四是缺少榮譽的、無精打采的。這里似乎傾向基本詞義“卑劣可鄙的”,形容一個人品格和行為的低劣。但這里也可能傾向于第二個詞義“居中的”,形容云層不知趣地居于天地之間,遮擋陽光,使天空看上去低垂。

③?Narrow:狹窄的或狹隘的。與mean類似,也常常用來形容人的精神品格。

【解讀】

本詩采取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一個陰沉的冬日。整首詩非常簡單,描寫了四種自然現(xiàn)象:天空、云、雪花和風。而對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無一不帶有精神品格上的評判:天空是低矮的,也是低等的、卑劣的;層云聚攏,居于中間,遮擋了光明因而卑劣可鄙;雪花飄零,為了去谷倉還是車轍猶疑不決,而無論哪個去向,無疑都是微不足道的;風穿過縫隙而變得狹窄、狹隘,發(fā)出尖聲的嗚咽,仿佛在抱怨別人待他如何如何。從相對靜態(tài)的天空和云,到動態(tài)的雪花和風,不管是訴諸視覺或訴諸聽覺,種種景象都是凡俗的、庸常的甚至低劣的。狄金森在最后兩行總結(jié)道,自然有時也未戴王冠。也就是說,在大多數(shù)時候,自然如同高貴的女王,戴著寶石冠冕,端莊穩(wěn)重,儀態(tài)萬千,變幻著四時風光。但是她也有打盹的時候,忘了戴王冠,忘了自己的尊貴,放松為一個庸??杀芍恕?/p>

文德勒提醒讀者注意倒數(shù)第二句的“如我們”(like Us),認為此處將自然與人類行為作類比,或許暗示了這首詩真正的著力點。這首詩并非對墮落的自然的非難,而是對道德墮落的人們的警示。如同自然一樣,人們也可能被撞見那些并不體面并不優(yōu)雅的時刻。她認為狄金森在分享這首詩的信里將這一點揭示得更為明白:“今天非常庸常、粗鄙,那種庸常就好像人精神不美一樣。”(見注釋①)不過,此詩以幽默為主調(diào),道德詞語被詩人隨意借用過來,語義雙關了一下,未必是為了表達道德判斷或“警示”。詩人自己有時候也想放松、慵懶、淘氣、抱怨一下,像自然一樣,只不過,不至于“卑劣可鄙”。

事實上,狄金森詩歌中的自然雖以“崇高”為主調(diào),但不失幽默。她曾寫道,“自然假裝沉穩(wěn)/有時,假裝宏大/但讓我們停止觀察”(F1176-Nature affects to be sedate)。她筆下的自然豐富多彩,不落俗套,不經(jīng)意之間,突破了維多利亞時代對自然的類型化描寫,比如,她的自然喜愛巫術(necromancy),甚至還是“鬧鬼的屋子”(haunted house)。這首詩也是如此,狄金森通過她的切身體驗,為我們描繪了真實的自然的另一側(cè)面,就好比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的庸常的放松狀態(tài)。(小組討論,詳見[通信摘錄]。)

(翻譯、注釋、解讀:謝微;參考王柏華意見)

F1407 A Saucer holds a Cup一只茶碟托著一只茶杯

A Saucer holds a Cup

In sordid human Life

But in a Squirrel's estimate

A Saucer holds a Loaf-

A Table of a Tree

Demands the little King

And every Breeze that run along

His Dining Room do swing-

His Cutlery-he keeps

Within his Russet Lips-

To see it fashing when he dines

Do Birmingham eclipse-

Convicted-could we be

Of our Minutiae

The smallest Citizen that fies

Is heartier than we

6 the] my

8 do] [do]th

10 Within] between

12 Birmingham] Manchester

16 Is heartier than we] Has more integrity

一只茶碟托著一只茶杯

在低劣的人類生活

但照一只松鼠的看法

一只茶碟托著一個面包-

一張大樹餐桌

聽命于這小小國王

每一陣吹拂的微風

都將他的餐室搖晃-

他的餐具-就放在

粗糙的嘴唇之間-

看他進餐時刀叉閃耀

讓伯明翰也未免黯淡-

我們可能-有罪于

我們的瑣屑

會飛的最微小的公民

倒是比我們舒心

6這個]我的

8做]做(古語)

10之間]中間

12伯明翰]曼徹斯特

16比我們舒心]更加完善

【注釋】

①?大約作于1876年?,F(xiàn)存一份手稿(鉛筆)寫在信箋上,第二頁上面留下了書信的開頭“Dear Friend”,被勾掉。如圖。

②?Russet:按照狄金森語料庫,這里指粗糙的、樸素的、粗制的。它還有另一個義項:黃褐色的、赤褐色的。

③?伯明翰是19世紀英國的第二大城市,銀制餐具的生產(chǎn)中心。曼徹斯特是英國的工業(yè)城市之一,也生產(chǎn)餐具。

④?松鼠跳躍時用后肢支撐身體,尾巴伸直,一躍可達10多米遠,所以詩人說它可以飛。

【解讀】

這首詩或許可以作為《我捕捉不到的色調(diào)最美》(F696-The Tint I cannot take is best)中松鼠以“不可捉摸的姿態(tài)-嘲弄我們”這句詩的注腳。它們的舉止如何不可捉摸(graspless)?它們?nèi)绾纬芭祟??詩歌以一個平凡的日常生活場景開始:一只茶碟托著茶杯,而后以松鼠的視角對此做出判斷和估計(estimate),茶碟里不應該托著茶杯,而應該托著一個大面包,假如必須有茶碟的話。這是狄金森的機智和幽默。

整首詩處處是人類與松鼠的對比:前者有成套的茶碟和茶杯,伯明翰生產(chǎn)的銀制餐具;松鼠則以樹枝為餐桌,牙齒為刀叉,一陣微風都有可能傾覆它的餐室。其中,狄金森的感情傾向也很明顯,人類生活是低劣的(sordid),瑣碎的(minutiae),我們可能是有罪的;松鼠卻開心快活(hearty),是個小小國王。

將松鼠稱為“最微小的公民”(the smallest citizen),并與人類對比,很可能受到愛默生的那首《寓言》(A Fable)詩的影響。這首詩圍繞山巒和松鼠的論爭展開。兩者一大一小,一強一弱,似乎根本沒有可比性,但松鼠據(jù)理駁倒了來自山巒的輕蔑:“天賦各異:一切事物都有恰當?shù)奈恢??!保═alents differ:all is well and wisely put)狄金森無疑熟悉這首《寓言》。1850年,狄金森從她的第一位“導師”本杰明·牛頓(Benjamin Newton)那里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愛默生的第一部詩集(Poems,1847),令她十分欣喜(哈貝格,2013:176)。1882年圣誕節(jié)前后,她在給霍蘭夫人的一封信里寫道:“不朽如愛默生的松鼠”(L794)。狄金森借松鼠的眼睛為人類生活提供了另一種觀察視角,并提出質(zhì)疑,我們每日沉浸其中的日常生活是否真如看起來那般無懈可擊?是否優(yōu)雅的物質(zhì)生活能與我們的內(nèi)心達成統(tǒng)一?或者人反為文明和物質(zhì)所限?狄金森無意給出解答,讀者只能在她的反諷中自己求索。

更加有趣的是,狄金森總是把松鼠和自己列為一組參照,衡量經(jīng)驗或事物,從較早的“或許一只松鼠會留下,分享我的感傷-”(F123-Besides the autumn poets sing)到“它給的盛大光輝/對喜馬拉雅的松鼠/和我,一樣多”(F506-Life is suffcient to itself)和“但里面的果仁/才是必需品/對于松鼠,還有我”(F1081-Experiment to me)。一只高山上的松鼠,和小鎮(zhèn)里默默寫詩的狄金森,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總能達成一致。也許因為,她們的理解不像普通人那樣受限,被轄制于“茶碟托著茶杯”這樣看似穩(wěn)固的日常邏輯之中。(小組討論,詳見[通信摘錄]。)

(翻譯、注釋、解讀:謝微;參考王柏華意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