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近體詩的“拗”與“救”

詩律(修訂本) 作者:郭芹納 著


第二節(jié) 近體詩的“拗”與“救”

平仄格律是人為的、機械的,而詩歌創(chuàng)作卻是充滿活力、富有生機的。要使活躍涌動的形象思維和豐富多彩的語言一一適應(yīng)人為的格律,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為了使形式與內(nèi)容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只能對平仄格律加以調(diào)整、改進。分析一下初唐、盛唐和晚唐時期的詩篇,便可以看出,格律本身正是在人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日臻完善的。

前文說過,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只要節(jié)奏點上的平仄能夠達到“相間”“相對”“相粘”,就可以收到平仄錯綜協(xié)調(diào)的效果,所以便要求二、四、六(五律為二、四)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須分明,即不可隨意變動。至于一、三、五(五律為一、三)位置上的字,由于是非節(jié)奏點所在,并不影響大局,因此對其平仄的要求便可以從寬處理了。這就是前人所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應(yīng)該說,這正是對平仄格律的一種突破。然而,僅僅是“一三五不論”,即僅僅允許非節(jié)奏點上的平仄可以自由靈活,仍然難以滿足寫作實際的需要,因為表情達意畢竟是第一位的。這樣,很可能出現(xiàn)不符合平仄規(guī)定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拗”?!稗帧北闫茐牧似截频膮f(xié)調(diào)性。于是,人們又設(shè)法調(diào)整其平仄關(guān)系,以便保持其協(xié)調(diào)性,因此便又有了所謂的“救”。這樣,寫起詩來,就更加自由方便了。

不過,由于“拗”“救”的產(chǎn)生,又使“二四六分明”的通則出現(xiàn)了例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二四六分明,兩處不明。”這兩處是:

1. 在一定的條件下,(平平)仄仄平平仄(即甲種句)句式中的第四字(七言為第六字)之平聲可以作仄聲。

2. 在一定的條件下,(仄仄)平平平仄仄(即丙種句)句式中的第四字(七言為第六字)之仄聲可以作平聲。

同時,由于格律詩要求避免“三平調(diào)”和“孤平”等現(xiàn)象,因而“一三五不論”的這種自由,仍然是受到制約的。所以,我們還可以這樣說:“一三五不論,兩處必論?!边@兩處是:

1. 必須避免“三平調(diào)”。

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丁種句)中,第三字(七言為第五字)的仄聲是不能任意變動的,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所以,這一處的平仄是要論的。

2. 必須避免“孤平”。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子(即乙種句)中,若第一個字(七言為第三字)的平聲用為仄聲,這就叫“犯孤平”。這是因為該句除了句末的平聲而外,就只有一個平聲字了。出現(xiàn)“孤平”,則會使平仄失調(diào),故而格律詩要求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注意:孤平只限于(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乙種句這一句式。)

根據(jù)“一三五不論,兩處必論”和“二四六分明,兩處不明”,我們可以把格律詩的“拗救”,歸納為以下幾種,稱之為“平仄相救得協(xié)調(diào)”。

需要交代的是:拗救的基本原則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由此便可以達到平仄協(xié)調(diào)的目的?,F(xiàn)在來看拗救的幾種情況。

一、句中拗救

一句之中出現(xiàn)拗字而隨之補救,謂之句中拗救。句中拗救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孤平拗救

上文說過,格律詩要求避免“孤平”。唐人的詩作中,犯孤平的情況并不多見。這說明詩人們是在盡力按照詩律的規(guī)定,設(shè)法避免“孤平”??墒?,在寫作過程中,有時候又不得不犯“孤平”。于是,人們又設(shè)計出一個變通的方法,這就是在犯了“孤平”的情況下,必須在相應(yīng)的位置上予以補救,這就叫作“孤平拗救”。對于五言律詩而言,其具體方法是,將第三字的仄聲改為平聲。為什么要用第三字來補救呢?原因很簡單:二、四兩字是節(jié)奏點所在,末一字的平仄又是固定的,這樣,自然只能用非節(jié)奏點的第三字來補救了。請看以下各例: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這首詩首聯(lián)對句的“寂”字拗(犯了孤平),用第三字“無”字救(我們在拗字之后畫×,在補救之字后畫∨。下同)。頸聯(lián)對句的“月”字拗(犯了孤平),用第三字“明”字救。這兩處都是“孤平拗救”。像這樣一首詩中出現(xiàn)兩處孤平拗救的情況,是不多見的。又如:

奉送從兄宰晉陵    唐·韋應(yīng)物

東郊春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馬愁將夕,看山獨送行。

依薇吳苑樹,迢遞晉陵城。

慰此斷×行別,邑×人多∨頌聲。

這首詩尾聯(lián)對句的“邑”字拗(犯了孤平),用第三字“多”字救(同時也救了出句的“斷”字)。關(guān)于頷聯(lián)對句的“看”字,這里需要說明一下。這個“看”字,在這里應(yīng)作平聲,否則就犯了孤平。今按:“看”有二音,一為苦旰切,去聲翰韻;一為苦寒切,平聲寒韻。在表示“視”這一意義上,《廣韻》正作平聲寒韻。也就是說,它在這首詩中,應(yīng)該讀平聲。

如果是七言律詩,則是第三字拗,用第五字救。例如: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首聯(lián)對句第三字“起”字拗,用第五字“江”救。(頷聯(lián)出句的第六字“無”和尾聯(lián)出句的第六字“何”皆拗,分別用第五字“既”字、“各”字救。說見下文“本句自救”。)又如:

南省轉(zhuǎn)牒欲具江國圖令盡通風(fēng)俗故事    柳宗元

圣代提封盡海壖,狼荒猶得紀山川。

華夷圖上應(yīng)初錄,風(fēng)土記×中殊∨未傳。

椎髻老人難借問,黃茆深峒敢留連。

南宮有意求遺俗,試檢周書王會篇。

頷聯(lián)對句第三字“記”字拗,用第五字“殊”字救。下面的五絕和七絕,也都有孤平拗救的情況存在。

秋蛩    唐·雍裕之

雨絕蒼苔地,月×斜青∨草階。

蛩鳴誰不怨,況是正離懷。

回鄉(xiāng)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上舉五絕第二句的“月”字拗,用“青”字救;七絕末句的“客”字拗,用“何”字救。

2. 本句自救

上文說過,“在一定的條件下,平平平仄仄(即丙種句)句式中的第四字之仄聲可以作平聲?!彼^“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是必須拗而有救。對于五言律詩來說,就是當?shù)谒淖殖霈F(xiàn)了“拗”,則必須將第三字的平聲改為仄聲。這樣,其平仄格式便成為“平平仄平仄”。人們把這種拗救叫作“本句自救”。例如: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頷聯(lián)出句第四字“遙”字拗,因此,作者就用第三字“怨”字來補救了。又如:

過香積寺    唐·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潦?,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咽,《廣韻》作烏結(jié)切,音yè,屑部,入聲。

這首詩的頸聯(lián)出句第四字“?!弊洲郑玫谌帧把省弊志?。

如果是七言律詩,則是第六字拗,用第五字救。其平仄格式便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

秋興八首(之五)    唐·杜甫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這首詩的頷聯(lián)出句第六字“王”字拗,用第五字“降”字救。又如:

山園小梅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鮮妍,占斷風(fēng)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首詩頷聯(lián)出句第六字“清”字拗,用第五字“水”救。尾聯(lián)出句第六字“相”字拗,用第五字“可”字救。這也是在一首詩中出現(xiàn)兩處本句自救的情況。

五絕和七絕中的情況也是如此。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第一句中的“煙”字拗,由本句中的第三字“泊”字救。仍為本句自救。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p>

第三句中的第六字“風(fēng)”字拗,由本句中的第五字“好”字救。

這種本句自救,原則上還要求第一字(七律為第三字)的平聲不能變動。據(jù)我們所見,只有少數(shù)本句自救的句子有例外:第一字(七律為第三字)用了仄聲字。如王力先生在其《漢語詩律學(xué)》一書中共列舉了110個本句自救的詩句,其中僅有4例的第一字(七律為第三字)用了仄聲字。它們是,楊顏《田家》“小園足生事,尋勝日傾壺”,祖詠《題韓少府水亭》“寧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間”,楊萬里《辛亥元日送張德茂》“到得我來恰君去,正當臘后與春前”,楊萬里《和昌英叔久雨》“更著好風(fēng)墮清句,不知何地頓閑愁”。此外,復(fù)如,《入宅三首》之一:“客居愧遷次,春色漸多添。”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劉禹錫《早秋雨后寄樂天》“簟涼扇恩薄,室靜琴思深”等。在我們抽樣調(diào)查的218首詩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仄聲者有24首,約占11%。

唐人的詩篇中,本句自救的情況甚為常見,所以,王力先生稱之為“特種拗句”。“特”就特在其數(shù)量很多。我們統(tǒng)計了一下,《唐詩三百首》中共收五言律詩約80首,出現(xiàn)本句自救的地方約43處。此雖不無巧合,但也足見其數(shù)量之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寫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了。

二、聯(lián)中拗救

一句之中的拗救,有時候還是不能滿足寫作的需要,于是,人們又把拗救的范圍擴大到一聯(lián)之中。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五字之中,聲韻悉異;兩句之中,角徵不同”吧。看來,古人也是把一聯(lián)看作是一個單位的。本句不能自救,則以對句救之。于是便有了聯(lián)中拗救。所以,聯(lián)中拗救,又稱為“對句拗救”。

聯(lián)中拗救指出現(xiàn)在由“(平平)仄仄平平仄(即甲種句)”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乙種句)”所構(gòu)成的一聯(lián)之中的拗救。如果其出句出現(xiàn)拗字,而用對句予以補救,謂之聯(lián)中拗救。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

對于五言律詩而言,是指其出句第三字拗(當平而仄),用對句第三字來救(改仄為平)的情況而言的。請看下面的詩例。

重游何氏莊五首(之二)    唐·杜甫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雅護落巢兒。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來幽興極,步履過東籬。

注:雅,今作鴉。

這一首詩中,頸聯(lián)出句的第三字“翠”字拗,則用對句第三字的“皇”字救。又如:

餞別王十一南游    唐·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

詩中頷聯(lián)出句第三字“沒”拗,對句第三字“空”字救。如果是七言律詩,這種拗救則出現(xiàn)在出句和對句的第五字。如: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中頷聯(lián)出句第五字“自”字拗,對句第五字“空”字救。復(fù)如:

簡吳郎司法    唐·杜甫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騎安置瀼西頭。

古堂本買藉×疏豁,借汝遷居停∨宴游。

云石熒熒高葉曙,風(fēng)江颯颯亂帆秋。

卻為姻婭過逢地,許坐曾軒數(shù)散愁。

注:藉,音jiè,《廣韻》作詞夜切,去聲,祃韻;音jí,《廣韻》作秦昔切,入聲,昔韻。按:此詩首句拗而未救。

頷聯(lián)出句“藉”字拗,對句“停”字救。(按:首聯(lián)出句“忠”字拗而未救。)下面的一首七絕中也有同位聯(lián)中拗救的情況:

滁州西澗    唐·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此詩的第二聯(lián)中,出句的第五字“晚”字拗,對句的第五字“舟”字救。(說明:這首詩的兩聯(lián)之間出現(xiàn)了“失粘”的情況。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是不合律的。但是,《唐詩三百首》卻歸入七言絕句一類。)

由于“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是出現(xiàn)在第三字(七言律詩為第五字)的位置上的,原本就處于“一三五不論”的情況之下,所以,這種情況是可救可不救的。例如,下面的兩首詩就沒有救:

八月十五夜觀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fēng)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翛然是玉京。

注:“翛然”之“翛”為平聲,音xiāo,《廣韻》作蘇彫切。又音shū,“翛忽”,入聲,《廣韻》作式竹切。

頷聯(lián)出句第三字“九”字拗,但是對句第三字“萬”并沒有救。又如:

恨別    唐·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首聯(lián)出句第五字“四”字拗,對句第五字“五”也沒有救。

2. 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

前文說過,“在一定的條件下,仄仄平平仄(即甲種句)句式中的第四字(七言為第六字)之平聲可以作仄聲?!彼^“一定的條件”,對于五言律詩來說,就是當出句的第四字出現(xiàn)了拗字(當平而仄),則必須用對句的第三字來救(改仄為平)。因為這種拗救是發(fā)生在一聯(lián)之中出句和對句的不同位置上,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請看詩例:

宴胡侍御書堂    唐·杜甫

江湖春欲暮,墻宇日猶微。

暗暗書籍×滿,輕輕花∨絮飛。

翰林名有素,墨客興無違。

今夜文星動,吾儕醉不歸。

這首詩頷聯(lián)出句的第四字“籍”字拗,以對句的第三字“花”字來救。又如:

楊固店    唐·岑參

客舍梨葉×赤,鄰家聞∨搗衣。

夜來嘗有夢,墜淚緣思歸。

洛水行欲×盡,緱山看∨漸微。

長安只千里,何事信音稀。

這首詩首聯(lián)出句的第四字“葉”字拗,以對句的第三字“聞”字來救。頸聯(lián)出句的第四字“欲”字拗,以對句的第三字“看”字來救。

注意,這里的“看”應(yīng)該讀平聲,否則,就是拗而未救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頷聯(lián)對句中的“緣”字,古有平聲和去聲兩讀:一為與專切,在平聲先韻;一為以絹切,在去聲霰韻。在這里也應(yīng)當讀作去聲,否則,就成了“三平調(diào)”。

如果是在七律中出現(xiàn)了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那么,就是出句的第六字拗,用對句的第五字救。例如:

雨不絕    唐·杜甫

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飏如絲飛。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里長條風(fēng)∨乍稀。

舞石旋應(yīng)將乳子,行云莫自濕仙衣。

眼前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詩中頷聯(lián)出句的第六字“不”拗,對句第五字“風(fēng)”字救。又如:

寄黃幾復(fù)    宋·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詩中頸聯(lián)出句第六字“立”拗,對句第五字“三”救。

絕句中也有這種情況。如:

望終南殘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有時候,出句的第三字和第四字都是仄聲字。這是因為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論,而第四字的平仄不能任意變更,因此,我們可以說是由對句的第三字來救出句的第四字。例如:  

夜雨    唐·杜甫

小雨夜復(fù)×密,回風(fēng)吹∨早秋。

野涼侵閉戶,江滿帶維舟。

通籍恨多病,為郎忝薄游。

天寒出巫峽,醉別仲宣樓。

注:復(fù)字《廣韻》有兩個聲調(diào),一為入聲屋韻,房六切;一為去聲宥韻,扶富切。

首聯(lián)出句的第四字“復(fù)”字拗(第三字“夜”雖為仄聲,但可以不論),用對句第三字“吹”字救。又如:

頃游龍井得一聯(lián)王伯齊同兒輩游因足成之    宋·樓鑰

路入風(fēng)篁上翠微,老龍蟠井四山圍。

水真綠凈不可×唾,魚若空行無∨所依。

勝處雖多終莫及,舊游誰在事皆非。

只今匏系何由到,徒羨聯(lián)鑣帶月歸。

頷聯(lián)出句第六字“可”拗,對句第五字“無”救。(出句第五字“不”字雖拗,但可不論。)

注:莫,音mò,不能,不可?!稄V韻》作慕各切,入聲,鐸部。

三、一字兩救

孤平拗救出現(xiàn)在乙種句中,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聯(lián)中拗救出現(xiàn)在甲種句和乙種句組成的一聯(lián)之中,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之中,這樣,有時候,孤平拗救與聯(lián)中拗救會同時出現(xiàn):乙種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七言律詩為第五字)既救了本句中的“孤平”,又救了出句中的第三字或者第四字。同一個字救了兩處,這就是“一字兩救”。一字兩救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孤平拗救與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例如:

促織    唐·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鳴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首聯(lián)出句第三字“甚”字拗,用對句的第三字“何”字救,這是“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頸聯(lián)出句的第三字“得”字拗,用對句第三字“難”字救;同時,其對句中的第一字“故”字又犯了“孤平”,也用第三字“難”字救。這就是一字兩救了。又如:

喜外弟盧綸見宿    唐·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頸聯(lián)出句的第三字“獨”字拗,由對句的第三字“相”字救,同時,“相”字又救了本句中犯了孤平的“愧”字,這也是一字兩救。

再看兩例七言律詩中的一字兩救。

峽中嘗茶    唐·鄭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圍里火煎嘗。

吳僧謾說鴉山好,蜀叟休夸烏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詩中尾聯(lián)對句第五字的“春”字,既救了出句第五字的“不”字,又救了本句中的“更”字。又如: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樓見寄    宋·黃庭堅

縣樓三十六峰寒,王粲登臨獨倚欄。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陽殘。

詩來嗟我不×同醉,別后喜×君能∨自寬。

舉目盡妨人作樂,幾時歸得釣鯢桓?

詩中頸聯(lián)對句第五字的“能”字,既救了出句第五字的“不”字,又救了本句中的“喜”字。

2. 孤平拗救與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例如:

落花    唐·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首聯(lián)中出句的第四字“竟”字拗,對句中的第一字“小”字犯孤平,都由對句的“花”字來救。這就是孤平拗救與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的一字兩救。頸聯(lián)的情況與此相同。即用“仍”字既救了出句的“忍”字,又救了本句的“眼”字。又如:

銅官渚守風(fēng)    唐·杜甫

不夜楚×帆落,避×風(fēng)湘∨渚間。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慳。

飛來雙白鶴,過去杳難攀。

首聯(lián)對句中的“湘”字,既救了出句中的“楚”字,又救了本句中的“避”字,是孤平拗救與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的一字兩救。頸聯(lián)則是孤平拗救與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的一字兩救。即用“波”字救出句的“物”字,又救本句的“逆”字。

七律中的例子如:

水齋    唐·李商隱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

卷簾飛燕還拂×水,開戶暗×蟲猶∨打窗。

更閱前題已披卷,仍斟昨夜未開缸。

誰人為報故×交道,莫惜鯉×魚時∨一雙。

頷聯(lián)對句中的“猶”字,既救了出句的“拂”字,又救了本句的“暗”字。尾聯(lián)為相同位置的一字兩救:對句中的“時”字既救了出句的“故”字,又救了本句的“鯉”字。又如:

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    宋·黃庭堅

壯氣南山若可排,今為野馬與塵埃。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價,豫章元是棟梁材。

眷然揮涕方城路,冠蓋當年向此來。

頷聯(lián)對句中的“三”字,既救了本句的第三字“舉”,又救了出句的第六字“萬”字。

由上舉例證可以看出,有時候在一首詩中,同時出現(xiàn)幾種拗救的情況。復(fù)如:

入宅三首(之一)    唐·杜甫

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

客居愧∨遷×次,春色漸多添。

花亞欲×移竹,鳥×窺新∨卷簾。

衰年不敢恨,勝概欲相兼。

注:奔,音bèn,《廣韻》作甫悶切,去聲。投向,直趨。

這首詩中,首聯(lián)出句的“赤”字拗,對句的“當”字救,同時“當”字又救了本句的“斷”字。為孤平拗救與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的一字兩救。頷聯(lián)出句為本句自救:“遷”字拗,“愧”字救。頸聯(lián)出句的“欲”字拗,對句的“新”字救,而“新”字又救了本句的“鳥”字,這又是孤平拗救與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同時出現(xiàn)的一字兩救。又如:

陜州月城樓送辛判官入奏    唐·岑參

送客飛鳥×外,城頭樓∨最高。

樽前遇∨風(fēng)×雨,窗里動波濤。

謁帝向×金殿,隨身惟∨寶刀。

相思霸∨陵×月,只有夢偏勞。

這首詩中,首聯(lián)出句的“鳥”字拗,對句的“樓”字救,屬于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頷聯(lián)出句的“風(fēng)”字拗,由本句的“遇”字救,是本句自救。頸聯(lián)出句的第三字“向”字拗,由對句的第三字“惟”字救,屬于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尾聯(lián)出句也是本句自救:“霸”字救了“陵”字。

七律中也有這種情況。如:

郭明甫作西齋于潁尾,請予賦詩二首(其一)    宋·黃庭堅

食貧自以官為業(yè),聞?wù)f西齋意凜然。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fēng)煙。

未嘗終日不×思潁,想見先生多∨好賢。

安得雍容一∨樽×酒,女郎臺下水如天。

詩中頸聯(lián)出句第五字“不”字拗,對句第五字“多”字救,這是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尾聯(lián)出句第六字“樽”字拗,用第五字“一”字救,這是本句自救。又如:

出迎使客質(zhì)明放船自瓦窯歸    宋·黃庭堅

鼓吹喧江雨不開,丹楓落葉放船回。

風(fēng)行水上如云過,地近嶺×南無∨雁來。

樓閣人家卷∨簾×幕,菰蒲鷗鳥樂灣洄。

惜無陶謝揮斤手,詩句縱橫付酒杯。

詩中頷聯(lián)對句第三字“嶺”字拗,第五字“無”字救。這是孤平拗救。頸聯(lián)出句第六字“簾”拗,第五字“卷”救,這是本句自救。

練習(xí)二

(一)分析下列各首詩的平仄,并說明有無本句自救的情況。

1. 登禪定寺閣    唐·宋之問

梵宇出三天,登臨望八川。

開襟坐霄漢,揮手拂云煙。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邊。

東京楊柳陌,少別已經(jīng)年。

2. 聞高常侍亡    唐·杜甫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

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云長。

獨步詩名在,祇令故舊傷。

3. 玉臺觀    唐·杜甫

浩劫因王造,平臺訪古游。

彩云蕭史駐,文字魯恭留。

宮闕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時過北山頭。

4.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注:思,句中為名詞,去聲。《廣韻》作相吏切。

5. 逢郴州使因寄鄭協(xié)律    唐·劉長卿

相思楚天外,夢寐楚猿吟。

更落淮南葉,難為江上心。

衡陽問人遠,湘水向君深。

欲逐孤帆去,茫茫何處尋?

6. 題松汀驛    唐·張祜

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fēng)。

鳥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7. 曲江對酒(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與風(fēng)光共流轉(zhuǎn),暫時相賞莫相違。

注:債,《廣韻》有去入兩讀:側(cè)賣切與側(cè)革切?!对婍崱分蛔魅ヂ?。

8. 詠懷古跡五首(之四)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9. 時世行    唐·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fā)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yīng)無計避征徭。

10. 村行    宋·王禹偁

馬窮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二)分析下列各首詩的平仄,并說明有無孤平拗救的情況。

1. 輞川閑居     唐·王維

一從歸白社,不復(fù)到青門。

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

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園。

注:看,平聲?!稄V韻》作苦寒切。

2. 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唐·劉昚虛

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zhuǎn)親。

偏知漢水廣,應(yīng)與孟家鄰。

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

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

3. 聞角    唐·章孝標

邊秋畫角怨金微,半夜對吹驚賊圍。

塞雁繞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凍還飛。

關(guān)頭老馬嘶看月,磧里疲兵淚濕衣。

余韻裊空何處盡,戍天寥落曉星稀。

注:塞,音sài。邊塞等義為去聲,《廣韻》作先代切。堵塞義為入聲。今音sāi。寥:《廣韻》有平聲和入聲兩調(diào),即落蕭切,蕭韻;又郎擊切,錫韻?!对婍崱分蛔髌铰暋?/span>

4. 題妓萊兒壁    唐·趙光遠

魚鑰獸環(huán)斜掩門,萋萋芳草憶王孫。

醉憑青瑣窺韓壽,閑擲金梭惱謝鯤。

不夜珠光連玉匣,辟寒釵影落瑤尊。

欲知腸斷相思處,役盡江淹別后魂。

5. 偕陳調(diào)翁龍山買舟待夜潮發(fā)    宋·蘇過

來逢春雨長魚苗,去見秋風(fēng)擘蟹螯。

久矣歸心到鄉(xiāng)國,依然水宿伴漁舠。

一天如許皆明月,二客所須惟濁醪。

今夜四更潮有信,更須留眼看銀濤。

6. 題郭秀才釣亭    宋·王庭珪

野闊江寒一雁飛,碧蘆花老鱖魚肥。

繞欄綠水秋初凈,滿棹白人未歸。

醉任狂風(fēng)揭茅屋,臥聽殘雪打蓑衣。

他年欲訪沙頭路,會自攜竿扣竹扉。

7. 和昌英叔久雨    宋·楊萬里

積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腳傍花流。

半明衣桁收梅潤,全為農(nóng)家放麥秋。

更著好風(fēng)墮清句,不知何地頓閑愁。

新晴佳處無人會,隔柳一聲黃栗留。

注:著,舊作“著”?!爸睘槿肼曌?,《廣韻》作張略切。故此處亦按入聲處理,否則,則為拗字。桁,音hàng,衣架,也可指曬衣竿。

8. 送藥職方知泗州    宋·梅堯臣

長堤凍柳不堪折,窮臘使君單騎行。

蘇合輕裘霜莫犯,銅牙大弩吏先迎。

山旁楚賈連檣泊,水上禹書寒磬清。

試向郡樓東北望,煙波千里月臨城。

9.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0. 水口行舟(其二)    宋·朱熹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兩山相對鳴。

(三)分析下列各首詩的平仄,并指出其相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

1. 天末懷李白    唐·杜甫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2. 空囊    唐·杜甫

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3. 歲暮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庭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4. 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之一)    唐·杜甫

此老已云歿,鄰人嗟未休。

竟無宣室召,徒有茂陵求。

妻子寄他食,園林非昔游。

空馀穗帷在,淅淅夜風(fēng)秋。

5. 寄常徵君    唐·杜甫

白水青山空復(fù)春,徵君晚節(jié)傍風(fēng)塵。

楚妃堂上色殊眾,海鶴階前鳴向人。

萬事糾紛猶絕粒,一官羈絆實藏身。

開州入夏知涼冷,不似云安毒熱新。

注:復(fù),入聲,《廣韻》作房六切。又去聲,扶富切。

6. 臨雨亭    宋·劉敞

秋至感人思,登臨成惘然。

浮云帝鄉(xiāng)外,落日古城邊。

歸燕聲相別,幽花色可憐。

名山負獨往,觸物見年年。

注:思,去聲。

7. 即事    宋·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shù)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注:縱,與“橫”相對之義,中古為平聲?!稄V韻》作即容切。

8. 新年    宋·蘇軾

曉雨暗人日,春愁連上元。

水生挑菜渚,煙濕落梅村。

小市人歸盡,孤舟鶴踏翻。

猶堪慰寂寞,漁火亂黃昏。

9. 宿山寺    唐·項斯

栗葉重重覆翠微,黃昏溪上語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風(fēng)度閑門僧未歸。

山果經(jīng)霜多自落,水螢穿竹不停飛。

中宵能得幾時睡,又被鐘聲催著衣。

注:著,音zhuó,穿?!稄V韻》作張略切,入聲,藥韻。

10. 上虞逆旅見舊題歲月感懷    宋·陸游

舴艋為家東復(fù)西,今朝破曉下前溪。

青山缺處日初上,孤店開時鶯亂啼。

倦枕不成千里夢,壞墻閑覓十年題。

漆園傲吏猶非達,物我區(qū)區(qū)豈足齊。

(四)分析下列各首詩的平仄,并指出其不同位置的聯(lián)中拗救。

1.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私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2. 嚴鄭公階下新松,得沾字    唐·杜甫

弱質(zhì)豈自負,移根方爾瞻。

細聲聞玉帳,疏翠近珠簾。

未見紫煙集,虛蒙清露沾。

何當一百丈,欹蓋擁高檐。

注:蓋,去聲,《廣韻》作古太切。又入聲,胡臘切。擁,《廣韻》作於隴切,上聲。

3. 自閬州領(lǐng)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    唐·杜甫

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

仆夫穿竹語,稚子入云呼。

轉(zhuǎn)石驚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樂,似欲慰窮途。

注:抨,音pēng,彈鳴弓弦。狖,音yòu?!稄V韻》作余救切。長尾猿。鼯,音wú。鼯鼠。

4. 歸來    唐·杜甫

客里有所適,歸來知路難。

開門野鼠走,散帙壁魚干。

洗杓開新醞,低頭著小冠。

憑誰給麹蘗,細酌老江干。

注:冠,《廣韻》作古丸切,平聲,桓韻?!镀剿崱吩诤?。

5. 熱三首(之三)    唐·杜甫

朱李沉不冷,雕胡炊屢新。

將衰骨盡痛,被暍味空頻。

欻翕嚴蒸景,飄飖征戍人。

十年可解甲,為爾一沾巾。

注:欻翕,一作歘翕。暍,音yē,《廣韻》作於歇切。暑熱;中暑。

6.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十)    唐·杜甫

幽意忽不愜,歸期無奈何。

出門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后歌。

祇應(yīng)與朋好,風(fēng)雨亦來過。

7. 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之一)    唐·杜甫

異俗吁可怪,斯人難并居。

家家養(yǎng)烏鬼,頓頓食黃魚。

舊識能為態(tài),新知已暗疏。

治生且耕鑿,只有不關(guān)渠。

8. 銅瓶    唐·杜甫

亂后碧井廢,時清瑤殿深。

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側(cè)想美人意,應(yīng)悲寒甃沉。

蛟龍半缺落,猶得折黃金。

注:甃,音zhòu?!稄V韻》作側(cè)救切,去聲。

9. 獨行    宋·劉敞

南山半云雨,天氣雜暄寒。

野興宜獨往,春愁無定端。

鳥聲來靜聽,柳色入遙看。

卻謝芳樽酒,悠悠誰與歡。

10. 觀魚臺    宋·劉敞

落日含古意,高臺多遠心。

魚龍潛凍水,蟋蟀有哀音。

江漢南浮遠,關(guān)山北望深。

張衡四愁意,歷歷起登臨。

(五)分析下列各首詩的平仄,并說明其一字兩救的情況。

1. 雨四首(之一)    唐·杜甫

微雨不滑道,斷云疏復(fù)行。

紫崖奔處黑,白鳥去邊明。

秋日新沾影,寒江舊落聲。

柴扉臨野碓,半濕搗香秔。

2. 別韋五    唐·高適

徒然酌杯酒,不覺散人愁。

相識仍遠別,欲歸翻旅游。

夏云滿郊甸,明月照河洲。

莫恨征途遠,東看漳水流。

3. 失鶴    唐·白居易

失為庭前雪,飛因海上風(fēng)。

九霄應(yīng)得侶,三夜不歸籠。

聲斷碧云外,影沉明月中。

郡齋從此后,誰伴白頭翁。

4. 秋日旅懷寄右省鄭拾遺    唐·王貞白

永夕愁不寐,草蟲喧客庭。

半窗分曉月,當枕落殘星。

鬢發(fā)游梁白,家山近越青。

知音在諫省,苦調(diào)有誰聽?

5. 喜外弟盧綸訪宿    唐·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訪頻。

平生有深意,況是蔡家親。

6. 題慈云寺僧院    唐·李山甫

帝城深處寺,樓殿壓秋江。

紅葉去寒樹,碧風(fēng)來曉窗。

煙霞生凈土,苔蘚上高幢。

欲問吾師語,心猿不肯降。

7. 詠山雞    唐·溫庭筠

萬壑動晴景,山禽凌翠微。

繡翎翻草去,紅嘴啄花歸。

巢暖碧云色,影孤清鏡輝。

不知春樹伴,何處又分飛。

注:“壑,一作石。伴,一作畔?!?/span>

8. 雨過    宋·周紫芝

池面過小雨,樹腰生夕陽。

云分一山翠,風(fēng)與數(shù)荷香。

素月自有約,綠瓜初可嘗。

鸕鶿莫飛去,留此伴新涼。

注:莫,音mò,慕各切,入聲。數(shù),shù。《廣韻》作“色句切”,去聲。

9. 復(fù)愁十二首(之三)    唐·杜甫

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早已戰(zhàn)場多。

10. 長安早春懷江南    唐·許渾

云月有歸處,故山清洛南。

秦城一花發(fā),春夢遍江潭。

(六)分析下列各首詩的平仄,指出其拗救之處,并說明屬于哪種類型的拗救。

1. 日暮    唐·杜甫

日落風(fēng)亦起,城頭烏尾訛。

黃云高未動,白水已興波。

羌婦語還笑,胡兒行且歌。

將軍別換馬,夜出擁雕戈。

2. 別崔潩因寄薛據(jù)孟云卿    唐·杜甫

志士惜妄動,知深難固辭。

如何久磨礪,但取不磷淄。

夙夜聽憂主,飛騰急濟時。

荊州過薛孟,為報欲論詩。

3. 懷錦水居止二首(其二)    唐·杜甫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

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jīng)霜。

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

惜哉形勝地,回首一茫茫。

4. 病馬    唐·杜甫

乘爾亦已久,天寒關(guān)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5. 初月    唐·杜甫

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

河漢不改色,關(guān)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注:塞,音sài,去聲,《廣韻》作先代切。(又音sāi或sè,入聲,《廣韻》作蘇則切。)

6. 蒹葭    唐·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風(fēng)吹若何?

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

體弱春苗早,叢長夜露多。

江湖后搖落,亦恐歲蹉跎。

7. 送遠    唐·杜甫

帶甲滿天地,何為君遠行?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guān)河霜雪清。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

8. 發(fā)潭州    唐·杜甫

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

岸花飛送客,墻燕語留人。

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傷神。

9.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過字    唐·杜甫

吾舅政如此,古人誰復(fù)過。

碧山晴又濕,白水雨偏多。

精禱既不昧,歡娛將謂何。

湯年旱頗甚,今日醉弦歌。

10. 一百五日夜對月    唐·杜甫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注:如,去聲,《廣韻》又作人恕切。顰,音pín,平聲,《廣韻》作符真切。仳,pǐ,匹婢切,上聲。

11. 避地    唐·杜甫

避地歲時晚,竄身筋骨勞。

詩書遂墻壁,奴仆且旌旄。

行在僅聞信,此生隨所遭。

神堯舊天下,會見出腥臊。

12.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唐·杜甫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

君隨丞相后,我往日華東。

冉冉柳絲碧,娟娟花蕊紅。

故人有佳句,獨贈白頭翁。

13. 送鄭堪歸東京氾水別業(yè),得閑字    唐·岑參

客舍見春草,忽聞思舊山。

看君霸陵去,匹馬成皋還。

對酒風(fēng)與雪,向家河復(fù)關(guān)。

因悲宦游子,終歲無時閑。

14. 送杜佐下第歸陸渾別業(yè)    唐·岑參

正月今欲半,陸渾花未開。

出關(guān)見青草,春色正東來。

夫子且歸去,明時方愛才。

還須及秋賦,莫即隱蒿萊。

15. 落日悵望    唐·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注:燒,《廣韻》又作失照切。去聲。指彩霞。

16. 及第后答潼關(guān)主人    唐·呂溫

本欲云雨化,卻隨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過潼關(guān)門。

志力且虛棄,功名誰復(fù)論。

主人故相問,暫笑不能言。

注:故,一作“固”。

17. 送覃二判官    唐·杜甫

先帝弓劍遠,小臣馀此生。

蹉跎病江漢,不復(fù)謁承明。

餞爾白頭日,永懷丹鳳城。

遲遲戀屈宋,渺渺臥荊衡。

魂斷航舸失,天寒沙水清。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

18. 登舟將適漢陽    唐·杜甫

春宅棄汝去,秋帆催客歸。

庭蔬猶在眼,浦浪已吹衣。

生理飄蕩拙,有心遲暮違。

中原戎馬盛,遠道素書稀。

塞雁與時集,檣烏終歲飛。

鹿門自此往,永息漢陰機。

19. 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    唐·李邕

吾宗固神秀,體物寫謀長。

形制開古跡,曾冰延樂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莊。

高興汩煩促,永懷清典常。

含宏知四大,出入見三光。

負郭喜粳稻,安時歌吉祥。

20.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    唐·杜甫

今秋乃淫雨,仲月來寒風(fēng)。

群木水光下,萬家云氣中。

所思礙行潦,九里信不通。

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漢東。

愿騰六尺馬,背若孤征鴻。

劃見公子面,超然歡笑同。

奮飛既胡越,局促傷樊籠。

一飯四五起,憑軒心力窮。

嘉蔬沒溷濁,時菊碎榛叢。

鷹隼亦屈猛,烏鳶何所蒙。

式瞻北鄰居,取適南巷翁。

掛席釣川漲,焉知清興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