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宗道

三袁詩文選譯(修訂版) 作者:任巧珍 譯注


袁宗道

上方山一

作者描寫上方山的小品共四篇[1],這是第一篇。本文從上方山的入口處烏山口寫起,層層登臨,直至歡喜臺。寫了山村的田園景致,上方山的奇峰險罅,乃至山回路繞的迷離景象。輕輕勾畫,淡淡著筆,讀后卻引人入勝。

自烏山口起[2],兩畔亂峰束澗,游人如行衖中[3]。中有村落,麥田林屋,絡繹不絕。馌婦牧子[4],隔籬窺詫,村犬迎人。至接待庵[5],兩壁突起粘天,中間一罅[6]。初疑此罅乃狖穴蛇徑[7],或別有道達巔,不知身當從此度也。前引僧人罅,乃爭趨就之,至此游人如行匣中矣。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觀白日,跳而東西,踵屢高屢低,方嘆峰之奇,而他峰又復躍出。屢踄屢歇[8],抵歡喜臺[9],返觀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10],自汲井中,以身為甕[11],雖復騰縱,不能出欄。其峰巒變幻,有若敵樓者,睥睨欄楯俱備[12]。又有若白蓮花,花下承以黃趺[13],余不能悉記也。

【翻譯】

從烏山口起,兩邊亂峰夾著山澗,游人像在小巷子里行走。其中有村落、麥田、樹林、房屋、接連不斷。送飯的婦女、放牧的兒童,隔著籬笆驚奇地偷偷望著游客,村里的狗也繞著游人吠叫。走到接待庵,兩側的山壁突兀而起直接云天,中間有一條裂縫。開始我懷疑這裂縫是猿猴的巢穴,是大蛇的通道,也許另外有路可通往山頂,卻不知人必須從這里通過。前面引路的僧人,先進入石罅,于是我們爭著跟上他。到這兒人就像行走在匣子里了。山回路轉,三步一彎,五步一折,抬頭觀望天上的太陽,好像忽而跳向東邊,又忽而跳向西邊一樣。腳下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正贊嘆這座山峰的奇特,而另一座山峰又在前面跳了出來。行走間多次歇息,終于走到了歡喜臺?;仡^看看自己,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又像自己從井中汲水,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汲水的甕,雖然反復騰躍,也不能跳出井欄。那些峰巒變幻莫測,有的像城樓,短墻和欄桿樣樣俱全;有的又像白蓮花,花下托著黃色的花萼。其余的景色,我就不能一一記載了。


注釋

[1] 上方山:山名,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區(qū)南部。隋唐時已成為佛教圣地,以后歷代擴建修葺,成為規(guī)模巨大的房山佛教區(qū)。山巒秀麗,古木參天,是游覽勝地。

[2] 烏山口:通稱作孤山口,是登臨上方山的入口處,山上有孤山口村。

[3] 衖:同“巷”。

[4] 馌(yè業(yè))婦:到田間送飯的婦女。

[5] 接待庵:庵名,是上方山七十二庵之一。

[6] 罅(xià夏):裂縫。

[7] 狖(yòu又):長尾猿。

[8] 踄(bù步):同“步”,步行。

[9] 歡喜臺:上方山風景點之一,是一座平坦的山頭,游人登上環(huán)視四周奇峰,心中喜悅,因此名“歡喜臺”。

[10] 郭索:螃蟹爬行的樣子。

[11] 甕:盛水或盛酒的陶器。

[12] 睥睨(bì nì必昵):城上的小墻。也作“埤堄”。欄楯:猶欄桿??v為“欄”,橫為“楯”。

[13] 趺(fū夫):通“柎”,花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